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关注者
16
被浏览
69,674

5 个回答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得道的人在这个世间,是“用心若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心如明镜,一切都像镜子摆在那里,一切影像到他前在一照,如梦如幻,什么叫梦幻呢?我们往大穿衣镜前一站,马上就到了那个境界,往穿衣镜里看自己,不要看肉体,看镜子里的我,立刻会忘掉我这个身体的。不过要注意,不能长看。真的哟,昼夜看,只要看七天七夜,就会忘了自己这个肉体,会把那个抓往了,人会马上离开这个身体了。很可能,非常可能,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有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不能轻易用,用不得的。所以人只要看自己在镜子里的影子,你就体会到,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的确是梦中生。这个秘诀漏了,本来不漏,给一个朋友问了半天,漏了以后,他去一试验,就会体会进去了,我就没有卖的了。所以用镜子处事这个道理,八个字:“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个就是佛家讲的大圆镜智,也就是“明镜亦非台。”的道理。

  得道的人处在这个世间,“不将不逆,”“逆”就是欢迎,“将”就是去将就去执着,既不执着也不欢迎,任何事情来了也不拒绝。你说今天我倒霉了,遇上很不痛快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倒霉,你天天都很舒服,不岔入一件不痛快的事,那个生活太单调了,需要来个不痛快隔隔,因为不痛快过后,来个痛快,你不晓得多高兴,所以一定要这么调节一下。所以好的与坏的来了,“不将不逆”,不欢迎也不拒绝,听其自然。“应而不藏,”就是镜子照东西一样的道理,“物来而应,过去不留”,心中不藏,一切恩怨是非,不是没有是非善恶,都有,过去就不留,此心很平静。“故能胜物而不伤。”你修养到这样才能入世。这是道,最高的境界。

南山当归公众号摘自《庄子讲记》

如果说成年人的心是硬盘,
喜怒哀乐都刻下痕迹;
婴幼儿的内心就像是内存,
随时清零、无迹可寻。

01

混沌之死

张道陵曾经说,“混沌之死”揭示了庄子养生真正的奥秘所在,能看明白的人才算真正读懂了庄子内篇的精髓,才算真正明白了养生之道。

故事是这样——

庄子说,中央的大帝名叫混沌,混沌长得非常奇怪,没有眼睛和耳朵,也没有嘴巴和鼻孔等七窍。

南海的大地名叫倏,北海的大地名叫忽。三位大帝的关系非常好,倏与忽经常一起去混沌的住所串门,混沌就像一个老大哥,常常带着他们遨游天地,与他们肝胆相照。

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混沌的厚德:人人都有眼、口、鼻、耳的七个窍孔用来看东西、听声音、吃食物和呼吸,唯独混沌没有,多么可怜啊。我们试着一起为他凿开七窍吧!

一连七天,他们俩每天为混沌凿出一个孔窍,终于七窍开好了,但回头一看——混沌死了!



两千年来,人们试图解开混沌之死的真相,也产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庄子是在告诉后人,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别人,应该接受自然、顺应自然。类似这样的解读不在少数,不过总归浅显了一点,无法解释混沌为什么“七窍开则死”的玄机。

02

用心若镜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先让我们看看另一本古代奇书《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人们每日的一切所欲所为,都被真实地刻录到了内心,并最终通过气色和气机反应在外在的相之中。因此,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就能够通过察看一个人的外相而估测出疾病乃至命终等事。

但是即便是看相的高手,却也有看不准的人,因为智者懂得“用心若镜”——这四个字出自《庄子·应帝王》: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意思是:智者所有的情绪都是像照镜子一样,把东西拿开了后,镜子上就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样的人就常能快乐、平静,因为什么都不能在他心里留下,不能影响他的内心。

那么,普通人要怎么才能做到用心若镜的境界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用心如镜”的经历,只是我们不记得了——这个经历就是我们的婴幼儿时期。

我们通常用天真这个词来形容婴儿,就是因为婴儿还没有受到人间世界的染污,他的眼睛水灵灵的,非常有神,喜怒从不记在心里。再生气的事情,转眼就能破涕为笑,倒头就能睡觉到天亮,精满神足,充盈全身,皮肤看起来都是鼓鼓的。

如果说成年人的心是硬盘,
喜怒哀乐都刻下痕迹;
婴幼儿的内心就像是内存,
随时清零、无迹可寻。

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用心若镜,就是要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天真——就像我们开头说的混沌一样。

混沌,其实就是一种天真的状态。天指的是一个人依循天地的运转而生活,做到“知常不妄”。

举个简单的例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等,就是指天及根据天地的变化而动。

正因为一切都法天则地,所以是纯之又纯,没有受到人类妄为的各种不符合天地规律事物的影响,于是自然而然就能“真”。


03

揭秘混沌为何而死

但是混沌却因开七窍而死,而我们都是开着七窍的,我们必须探究清楚原因。

从更深的道理上来看,倏为南方离火,忽为北方坎水,混沌即为中央土,水火既济,全靠中土真意关照,三家合一方能复归于朴。这个朴就是混沌,就是先天,就是元神,就是道,就是庄子所谓“未始有物”。

道本无知,道本无物,万物生前不存在,死后也不存在,万物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感官而感知,而人的感官感知是因为宇宙的感知而有,宇宙则是从混沌中产生的觉知。

于是无极生太极,有了能知的觉,就产生了所知的物;能所对待,于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辗转变化,相生相克,如此七窍开,混沌死——万物生先天,先天元神化为后天识神,宇宙从不生不灭的本体化为生生灭灭的现象。

虽然现象皆有生生灭灭,但是宇宙本体的道始终不生不灭。因此要从生灭的现象界复归不生不灭的本体界,关键就是能把打开的七窍再“关闭”起来。

04

神不外驰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秘诀就在于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字,上面是个八,中间是口,下面是人。意思是说,人以自身之气,向八方舒散,对万事万物,都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趋向姿态,去追逐万物。人在这种无尽的追逐中,很快的就会耗尽自己的精气神。

而且,当一个人被束缚在特定的某事某物上时,那么就意味着对其余的事物,都丧失了理解。因为人不可能同时把自己绑在所有的事物之上,以物解物,物不可穷,以知达知,其知无涯。

因此“塞其兑”是要抱神以静,把精气神都收回到自身之内。这样才能重新站在万物的总源头上,高高在上的,俯瞰万物,看它们的生生死死、缤纷变幻。

接下来,为了防止人的精神再次开泄,那么就要懂得关闭精神出入的大门,也就是眼、耳、口。人就可以做到根“抱神以静,以正其形,根源牢固,神不外驰”。

如此就可以做到“精全”,之后就可以有“纯气之守”。
纯气之守,守之又守,则能神全。
神全,则通其明,见万物变化之朕。
通明者,则德全,德全集虚,而同于道。

同于道,天下都会前来归附他,根本不用他去追逐什么。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有天下取天下,这便是终身不勤。

人能不丧心于物,就能不失道,就不会丧失对万物变化的总体洞察力。人的精神能够足全,便能以无用有,以道统物,天下万物各行其所是,各成其所成,终至不为而成。此谓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