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KongCinema.jpg 會員評論

《香港電影跨文化觀》書介

《香港電影跨文化觀》(增訂版) (Hong Kong Cinema - A Cross-Cultural View) 著者:羅卡、法蘭賓(Frank Bren) 翻譯:劉輝 校訂:羅卡 本書是香港電影史著,2004年初版,原文是英文。所以一般中文讀者未必知道本書,但本書其實對考核香港以至中國的影史頗有貢獻。例如關於電影傳入中國的年份,本書便修正了程季華等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的成說。過去的中國影史著作,均採用《中國電影發展史》的說法:中國首次放映電影是在1896年上海的徐園,根據是《申報》上一則「西洋影戲」的廣告。但本書作者用綿密的證據,考訂出中國最先放映電影的地方應是香港,時維1897年4月。而上海首放電影則是1897年5月,放映的地方也不是徐園,而是禮查飯店。可能由於是英文著作,這個發現至今還未被廣泛應用。中文世界的人知的好像不太多,但近年國內亦有研究者黃德泉自行得出相同的結論。我相信1897年會取代1896的說法,而這是本書一個重要的貢獻。 這僅是2004年英文版的一項重要發現。此外,它也道及了一些過去研究空白的地方,像對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和伍錦霞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貢獻。或許由於本書一直未有中譯,所以它的很多說法在中文世界還未獲廣泛注意。等了多年,本書的中文版在今年終於面世。值得留意的是這個中文版是英文版的增訂本。這個增訂本既增加了一些章節,在內容上亦有很多增訂。其中最大一項,是關於布拉斯基和第一部香港電影的年份的考訂。由於找到《莊子試妻》攝影師萬維沙在美國雜誌《電影世界》的訪問,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莊子試妻》應該比《偷燒鴨》拍得早。這個發現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中國電影溯源》,兩位作者已有論文發表,而這個重要發現也放入了本書之中,令到本書得以跟得上兩位作者的研究步伐。本書雖然不是一部正式的香港電影史著作,但卻有很多地方,對認識香港電影史有極具參考和啟發的材料和觀點。

蒲鋒

《香港電影跨文化觀》(增訂版)
(Hong Kong Cinema - A Cross-Cultural View)
著者:羅卡、法蘭賓(Frank Bren)
翻譯:劉輝
校訂:羅卡

本書是香港電影史著,2004年初版,原文是英文。所以一般中文讀者未必知道本書,但本書其實對考核香港以至中國的影史頗有貢獻。例如關於電影傳入中國的年份,本書便修正了程季華等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的成說。過去的中國影史著作,均採用《中國電影發展史》的說法:中國首次放映電影是在1896年上海的徐園,根據是《申報》上一則「西洋影戲」的廣告。但本書作者用綿密的證據,考訂出中國最先放映電影的地方應是香港,時維1897年4月。而上海首放電影則是1897年5月,放映的地方也不是徐園,而是禮查飯店。可能由於是英文著作,這個發現至今還未被廣泛應用。中文世界的人知的好像不太多,但近年國內亦有研究者黃德泉自行得出相同的結論。我相信1897年會取代1896的說法,而這是本書一個重要的貢獻。

這僅是2004年英文版的一項重要發現。此外,它也道及了一些過去研究空白的地方,像對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和伍錦霞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貢獻。或許由於本書一直未有中譯,所以它的很多說法在中文世界還未獲廣泛注意。等了多年,本書的中文版在今年終於面世。值得留意的是這個中文版是英文版的增訂本。這個增訂本既增加了一些章節,在內容上亦有很多增訂。其中最大一項,是關於布拉斯基和第一部香港電影的年份的考訂。由於找到《莊子試妻》攝影師萬維沙在美國雜誌《電影世界》的訪問,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莊子試妻》應該比《偷燒鴨》拍得早。這個發現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中國電影溯源》,兩位作者已有論文發表,而這個重要發現也放入了本書之中,令到本書得以跟得上兩位作者的研究步伐。本書雖然不是一部正式的香港電影史著作,但卻有很多地方,對認識香港電影史有極具參考和啟發的材料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