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紙上武林躍現銀幕 細數金庸改編熱潮

首次熱潮由粵語片領起

對於香港觀眾,金庸小說有三次影視改編潮是大家都熟知的。第一次是粵語影片改編潮,始自1958 年峨嵋影片公司改編的《射鵰英雄傳》,由胡鵬導演,曹達華飾演郭靖,容小意飾演黃蓉,劇情由郭嘯天和楊鐵心結識丘處機開始,而終於郭靖、黃蓉闖王府,小王爺完顏康知道自己身世告終。影片的成功,令峨嵋公司兩個月後即改編金庸另一作品《碧血劍》(1958),還由以手法細膩見稱的李晨風執導。上述兩片俱再拍了第二集,其後陸續改編成粵語片的金庸小說還有《書劍恩仇錄》(三集,1960)、《神鵰俠侶》(四集, 1960 及1961) 、《鴛鴦刀》( 兩集,1961)、《倚天屠龍記》(四集,1963 及1965)和《雪山飛狐》(兩集,1964)。改編得頗齊全,沒改編的只是一些短篇,另外金庸後期的作品當時還未完成,自沒有可能改編。只可惜這批影片中,四集《神鵰俠侶》和三集《書劍恩仇錄》均告失傳,觀眾已無緣再看。

無綫佳視競拍掀第二波熱潮

第二次則是1976年開始的電視劇改編潮,無獨有偶,也是始自《射鵰英雄傳》。當年處於弱勢的佳藝電視為要與無及麗的爭長短,買下金庸版權開拍長篇武俠劇《射鵰英雄傳》,1976年首播,由白彪演郭靖,米雪演黃蓉。佳視這個劇集今天看難免覺得粗陋,有些演員選擇也難以合意,例如演黃藥師的是「打仔」明星陳惠敏,與黃藥師鄙視世俗的孤傲風采距離太遠。但是劇集還是有很大意義,因為這是金庸小說首次比較完整忠實地化成影像,而米雪演黃蓉也非常討人喜歡。無也知道金庸小說的實力不容小覷,於是以金庸對金庸,立即傾全台藝員之力改編了《書劍恩仇錄》,在佳視《射鵰英雄傳》最後一周時首播。《書劍恩仇錄》極之成功,主角鄭少秋的古裝扮相異常英偉,從此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古裝大俠。佳視遂與無綫競拍武俠劇,主力仍是金庸小說,佳視早買版權,改編的較多,包括《神鵰俠侶》(1976)、《碧血劍》(1976至77)、《雪山飛狐》(1977)和《鹿鼎記》(1977 至1978)。無只買得《倚天屠龍記》(1978)版權,但幸好發現了古龍來應戰。後來佳視倒閉,無遂得以購買所有金庸版權重新拍攝。相繼推出的《天龍八部》(1982)、《射鵰英雄傳》(1983)、《神鵰俠侶》(1983)、《笑傲江湖》(1984)、《鹿鼎記》(1984),不單收視高,且選角得宜,甚有水準,構成香港電視改編金庸最輝煌的時期。《神鵰俠侶》更打破收視紀錄,劉德華與陳玉蓮成為經典的楊過和小龍女配搭,劉德華也一再表示自己最心愛的角色就是楊過,後來自組天幕公司便開拍了《九一神鵰俠侶》(1991)和《九二神鵰俠侶之痴心情長劍》(1992)。《九一神鵰俠侶》還只是得其名,《九二神鵰俠侶》則處處呼應《神鵰俠侶》。

由於電視劇掀起金庸熱潮,邵氏公司立即跟進,打頭陣的又是《射鵰英雄傳》(1977),由張徹導演。由1977年至1984年間,邵氏把絕大部分的金庸小說改編成電影,包括較冷門的《連城訣》(1980)、《俠客行》(1982)和《鴛鴦刀》(即《陰陽雙刀俠》,1982),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只有《白馬嘯西風》沒有改編,有些還改編了不止一次。但這批改編沒有一部出色的,邵氏公司對改編金庸毫不重視,流水作業般生產,往往明星分量不足,有時連主角都揀得很差。另一缺點是只用一部電影改編《天龍八部》(1977) 或《笑傲江湖》(1978)等長篇,雖只截取一部分劇情仍然輕重失衡。張徹以三集《射鵰英雄傳》再加《神鵰俠侶》(1982)連繫成四部曲,已是篇幅最長,前兩部還算不俗,但到《神鵰俠侶》,之前演郭靖的傅聲再演楊過,這兩個故事相連而性格兩個極端的男主角,除了傅聲,至今從未有人同演,而張徹並沒有為這個奇招作相應的創作配合,這種與觀眾相拗的做法自難討好。

林青霞版東方不敗成就經典

第三次改編金庸的熱潮則始自徐克監製、程小東導演的《笑傲江湖II 之東方不敗》(1992)。

原著中因練「葵花寶典」而變得不男不女、惡心又詭異的東方不敗,在影片中卻由絕色美人林青霞飾演,再加上劇情的重新發展,變成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賣座三千多萬,林青霞的東方不敗形象至今仍深入民心。影片也帶起一輪利用明星形象再把金庸小說大幅改動的改編,包括王家衛著名的《東邪西毒》(1994)。

其實除了以上三次熱潮外,還有一個暗中的改編金庸潮。60年代中,邵氏公司推出彩色武俠新攻勢時,嘗試在黃梅調之外開闢武俠片路線,由1965年改編平江不肖生作品而成的《江湖奇俠》開始。當中雖有賣座的《大醉俠》(1966),但用舊式武俠小說像《江湖奇俠傳》或《野叟曝言》改編的影片,始終缺乏動力,於是邵氏公司在1967年,一連推出三部以金庸小說橋段為基礎的影片:徐增宏導演的《神劍震江湖》改編自《倚天屠龍記》中張翠山、殷素素的故事;張徹導演的《獨臂刀》則以《神鵰俠侶》楊過被郭芙斷臂一節衍化;高立導演的《儒俠》則改編自《書劍恩仇錄》,主要用周仲英殺子及陳家洛周旋於霍青桐和香香公主二女的愛情部分。其後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公司也把《連城訣》改編成《鐵骨傳》(1969)。當中《獨臂刀》票房破100萬,可說是一個里程碑,令邵氏確立其武俠片路線,開始大量拍攝武俠片,與稍後在港公映的胡金銓《龍門客棧》,可說雙雙推動了60年代後期國語武俠片的大潮,並且也延及60年代後期粵語武俠片的變革。

由是觀之,金庸小說的價值不獨在自身的影視改編,它在推動武俠影視的潮流上,往往起領頭作用。粵語片《射鵰英雄傳》啟動了其後60年代的古裝武俠粵語片潮流;《獨臂刀》啟動了60年代後期始的國語武俠片潮流;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啟動了70 年代中的武俠劇潮流(公平點說,1976年楚原改編古龍的《流星.蝴蝶.劍》也啟動了一個武俠片新潮,對電視劇也有影響)。《笑傲江湖II 之東方不敗》(1992)啟動了90年代初又一個武俠片潮流。由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金庸小說一直領導了香港影視的武俠潮流。

由《神劍震江湖》、《獨臂刀》和《儒俠》的例子也可以引發一個話題,就是那些不說改編金庸,但實際在抄襲或由金庸小說啟發再發展,沒改編之名而有改編之實的影視作品,也一直存在,而且數量還真不少。就我所見,最早一部挪用金庸情節的武俠片是屠光啟導演的國語片《古墓俠侶》(1961),那是套用《神鵰俠侶》的故事,單看片名也看得出。那時《神鵰》的小說還未連載完,影片只用前段的大致情節,主要把小龍女和楊過古墓對抗李莫愁的故事,化成由藍娣與金峰合演的一對情侶共抗周曼華飾演的陰素棠。陰素棠背叛師門的情節也如出一轍。

上世紀功夫片「抄橋」金庸

粵語片編導中,蕭笙便偏愛套用金庸情節,包括編劇的《龍虎震江南》(兩集,1964)改編自《書劍恩仇錄》;自編而又與蔡昌合導的《萬變飛狐》(1964)和《中原奇俠》(1966)改編《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與趙明由敵對到情侶的愛情故事;《武林聖火令》(1965)由《倚天屠龍記》的部分劇情及特別武器「聖火令」重編,字幕雖說「原著:金鋒」,即使真有金鋒的小說,也不過抄襲金庸。《龍虎震江南》是《龍虎下江南》(兩集,1963)的續集。反正上集故事背景在乾隆時期,於是便沿用《龍虎下江南》中司馬長纓、燕山郎等角色,套上《書劍》中乾隆是漢人,紅花會多番救奔雷手,美人計捉乾隆等情節,成了一個很雜交的改編。而蕭笙後來正是佳視和無多部金庸劇的監製,當中包括佳視版和無綫版的《神鵰俠侶》。

邵氏公司七八十年代除了正式改編金庸外,也有一批不具名改編金庸的電影。楚原執導的《五毒天羅》(1976)便是邵氏再改編《倚天》中的張翠山、殷素素故事,女主角井莉戲中的名字叫洪素素。何夢華執導的《情俠追風劍》(1980)改編自《碧血劍》。徐小明執導的《幫規》(1982)則套用《天龍八部》,主角惠天賜飾演的伏中原,正是發現自己是契丹人的反遼幫主蕭峰的變身。邵氏之外,香港武指陳少鵬在台灣執導的《萬法歸宗一少林》(1976),便是套用《書劍》中紅花會因乾隆是漢人而勸他反清的故事,連玉如意的美人計也一樣。特別之處,是那時台灣正盛行少林功夫片,由打木人巷到郭南宏的打「十八銅人」闖關的情節更是當時台灣少林功夫片的一大特色。《書劍》本有陳家洛在少林闖五關的情節,於是影片便把兩者結合,由男主角金童(當時藝名古龍)連番與少林高手對陣,最後更闖木人巷,《萬法歸宗一少林》可說是金庸小說和少林功夫片一次特別的合成。

在改編金庸的電影中,楚原導演的《魔殿屠龍》(1984)可說別具特色,因為它是續寫《倚天屠龍記》。由萬梓良飾演的宋青書,暗算殺死周芷若奪得九陰真經,又在謝遜藏身的洞穴奪得九陽真經,兩經集於一身,連爾冬陞演的張無忌加上狄龍演的蒙古高手聯手也不是對手,但由於兩經不能調和,宋練至走火入魔,忽男忽女,結果被一個魔殿內的神秘力量所除。影片情節構思雖新奇,但是拍出來卻是生拼硬湊,混亂一片,與徐克的《笑傲江湖II 之東方不敗》不可同日而語。《射鵰英雄傳》暢銷之際,便已有人在仿作金庸小說的各種前傳或續集。以金庸角色發展出新故事,除了版權問題,也不易寫得好,但卻是不少金庸迷嘗試以之一展才情之事,正如不斷有人為《紅樓夢》、福爾摩斯寫續集或新傳一樣。

《書劍》劇照1976年佳視的《射鵰英雄傳》播放最後一周,無推出《書劍恩仇錄》,造成「以金庸對金庸」的局面。圖為金庸與監製王天林(後排左六及左七)及一眾演員,包括飾演張召重的石堅(後排左起)、演李沅芷的黃淑儀、演周綺的高妙思、演陳家洛的鄭少秋、演霍青桐的汪明荃、演香香公主的余安安、演駱冰的李司棋、演陸菲青的關海山、演木卓倫的江毅、演余魚同的夏雨等。

神鵰點睛不讓佳視專美,無綫於1976年播出經典的《書劍恩仇錄》,之後80年代相繼推出多部劇集,包括1983年版的《神鵰俠侶》。圖中金庸(左一)正為道具神鵰點睛,旁為飾演楊過的劉德華(右二)及演金輪法王的張雷(右一)。

因戲結緣第三次改編金庸的熱潮中,有王晶導演、周星馳主演的《鹿鼎記》。金庸對周星馳演韋小寶的評價很高。

1 曹達華版《射鵰》1958年由胡鵬導演,曹達華演郭靖、容小意演黃蓉的《射鵰英雄傳》取得成功,電影公司遂開拍另一齣金庸改編電影《碧血劍》。

2 鄭少秋版《倚天》70年代,佳視和無競拍武俠劇,佳視早買版權,改編較多,圖為無製作的1978年版,由鄭少秋演張無忌的《倚天屠龍記》。其他演員還有演謝遜的石堅(右一),演趙明的汪明荃(左一)、演殷離的莊文清(左三)。

3 電影廣告在粵語片編導中,簫笙偏愛套用金庸情節,當年《龍虎下江南》賣座,故製作續集《龍虎震江南》,套用《書劍恩仇錄》中乾隆是漢人等情節。圖為影片在報章上的廣告。

4 《東邪西毒》90年代的《笑傲江湖II 之東方不敗》十分賣座,林青霞演的東方不敗形象深入民心,影片帶動一輪利用明星形象再把金庸小說大幅改動的改編潮,包括王家衛導演的《東邪西毒》。圖為《東邪西毒》中演慕容嫣的林青霞。

5 《獨臂刀》邵氏於1967年一連推出三部金庸小說橋段為基礎的影片,包括張徹導演,以《神鵰俠侶》楊過被郭芙斷臂衍化的《獨臂刀》。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