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只有20%訴訟案有委任律師,是誰把律師產業做小了?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台灣只有20%訴訟案有委任律師,是誰把律師產業做小了?

台灣只有20%訴訟案有委任律師,是誰把律師產業做小了?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縱使行銷方式更多元,但律師市場並沒有成長。各種行銷上的成功是代表個別律師在一個零和市場的競爭中存活下來,但律師產業的整體發展仍然是停滯的。

文:Barry Kuo(Lawsnote創辦人、律師)

近年隨著律師人數增加,許多報導開始出現「流浪律師」這個名詞,市場上也開始有律師金飯碗失靈的耳語。雖然實習律師的薪資近五年內不斷下探,但許多律師仍然認為只要夠認真,律師的收入其實不會受到影響。

筆者長期關注律師產業發展,與不同類型的律師交流,以此篇文章提供個人對於律師產業的觀察以及建議。

律師產業的內部質變

總體來說,律師產業在近幾年的確有很大的改變,包含免費法律服務多元化、律師費競爭越發激烈、中型訴訟所縮編和網路行銷興起等等的趨勢。

對律師產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律師人數的增加,從2011年放寬律師錄取以來,近6年取得律師資格的人數已經超過總人數的30%。在每年8–900位新進律師進入市場的衝擊下,各方利益團體不得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最終造成考選部在2018年的律師考試中新增了及格門檻,這也是從2000年以來首次在政策上下修律師錄取人數。

雖說這次下修律師錄取人數,名為提高律師的錄取品質,但實則如房間裡的大象,就像部分律師認為應該有一些措施來因應律師人數激增對於市場產生的影響。其中法務部在2017年提出的「我國律師、外國法事務律師需求量及鬆綁外國律師來臺執業對我國律師業影響之實證研究」報告,雖然主旨在討論對於外國律師的鬆綁,但報告內卻明確指出:「…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律師人數之需求若取最大之區間,應介於4,084人至16,427人之間…」,以目前的律師錄取率及14,000人的律師人數,3年內律師人數就會超過最大人數需求的區間,這份報告無疑為限縮律師人數提供了一個說法—— 市場飽和。

除了人數的衝擊,法扶基金會扶助的案件數量逐年上升對律師產業更是雪上加霜。過去10年,法扶扶助案件數量成長了三倍,來到每年六萬餘件,逼近每年公開裁判書總數有委任律師數量的30%。縱然我們可以樂觀的認為法扶扶助案件那些當事人原本就不會委任律師,但無法否認的是,法扶所核定低於行情的律師費確實進一步加劇了律師費削價競爭的現況。

台灣有委任律師的訴訟案件數,近五年內幾乎沒有成長,其中三成業務為法扶扶助案件,而律師人數也成長近三成,諸多條件在零和市場中發酵的結果,就是對律師的訴訟業務造成衝擊,其中衝擊最大的則是以一般民刑事訴訟業務為主的中型事務所

若將律師的客戶族群分成跨國公司、國內上市櫃公司、中小企業以及非企業的自然人。一般來說,客戶規模越大的律師業務門檻越高。因此,相較於跨入門檻較高的非訟事務所,以自然人為主要客戶的訴訟所較難擴張業務,也更容易受到市場擠壓。

而人數較多的中型所由於各種成本費用較高,定價策略彈性較小,在現金流起伏的壓力下,很容易面臨縮編的命運。

來自律師產業外的競爭

在律師人數的激增下,勢必需要更大的市場才能維持既有的律師產業生態。然而既有的律師業務,無論是訴訟或非訟,近幾年都未見成長,甚至有衰退的跡象,而部分新興的泛法律需求,在面臨來自各方的競爭下,律師產業斬獲也十分有限。

例如因應勞動相關法令修正,勞檢制度的沿革,使企業對完善勞動制度日漸重視,然而在導入勞動制度、勞檢對應、人資教育等等的勞動領域業務上,勞資顧問公司表現得十分積極。

最大的挑戰則是來自於同為專技人員的會計師。

2018年因應GDPR以及洗錢防制的制度導入,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在制度上路前便已在各大企業深耕許久,搶佔先機。更接近法律核心服務的法律遵循業務,也紛紛遭到會計師事務所插旗顧問服務。

一些律師事務所在前兩年風風火火的ICO(加密貨幣公開發行)業務中或許斬獲不少,但有能力端出具體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泛法律領域的,卻是會計師事務所。就連筆者投入的法律科技(Legaltech)和監管科技(Regutech)的解決方案,所見也以會計師事務所主導的多,而律師幾乎缺席了這一個前沿趨勢的發展。

律師圈對於擴大律師市場的重點,仍是放在受法律保障業務上的攻防,例如擴大強制訴訟代理制度,或是公司法修法當時,爭取公司秘書資格必須要是由律師擔任等。然而對於沒有法律規定專屬於律師的業務,在這幾年說是節節敗退也不為過。

AP_482142787879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律師業務行銷多元化,但市場仍未擴大

筆者在律訓結訓時,有同學問了台上的大律師應該如何推廣業務,大律師回答只要每一件案件都用心辦好,自然不愁沒有業務,一語道盡了律師產業對於行銷仍大幅度依賴「口碑」的宣傳方式。

然而在關鍵字廣告及社群網站興起後,確實影響了律師的行銷方式。2012年,Google的關鍵字廣告,「律師」這個關鍵字的CPC(每次點擊費用)只要2元,當時有部分嗅到行銷商機的律師靠著關鍵字廣告帶進許多業務。

到了2018年,「律師」的CPC已經高達60元,以轉換率0.1%計算,要透過關鍵字廣告帶來一件案件的廣告費就要6萬元,約當一件案件的律師費。

緊接著臉書粉絲團大行其道,在2017年前投入粉絲團經營,並且在行銷技巧掌握得宜的律師粉絲團,就筆者所知在案源上都有不錯的斬獲,然而,在臉書大幅調整演算法後,粉絲團經營成本越發提高,有部分律師開始轉向經營YouTube或Instagram作為主要行銷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