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shèng]
汉语文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圣(拼音:shè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6]。汉字简化之前,简体圣〔以下作“圣(kū)”〕和它的繁体“聖”是两个不同的字。“聖”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1],其古字形模拟一个人竖着耳朵听人讲话,本义近于聪,指听觉敏锐。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具有最崇高的人品和最广博的智能、学识的人。圣(聖)又作形容词用,指最崇高的,再引申指与神灵有关的。圣(聖)在封建社会也被作为对帝王的尊称,还用于称颂有关帝王及王朝的事物。
圣(kū)始见于战国,本义指用手挖土,后作为“聖”的简化字。 [17]
中文名
拼    音
shèng、kū
繁    体
聖(shèng)
部    首
又、土
五    笔
CFF [2]
仓    颉
EG [2]
郑    码
XSB [2]
笔    顺
横撇、捺、横、竖、横
字    级
一级(编号:0340) [16]
平水韵
去声二十四敬(shèng) [3]
异体字
琞、𠄵、𡑺、𤦨、𤪈(其余见扩展图册)
注音字母
ㄕㄥˋ
笔画数
2+3;3+2(部首+部首外)
统一码
5723 [2]
GBK码
CAA5
造字法
聖:会意字或形声字;圣:会意字
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四角码
7710₄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甲组】“圣(聖)”字形演变流程图
在古代,“圣”与“聖”是两个不同的字。“聖”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甲组图1”,像人头上长着大耳朵,突出其听觉的灵敏;人旁边有一“口”字,有耳听口说之意,其重点语义在于“通”。古人以为圣者闻声知情,通干天地,所以“聖”字用有所听闻来表示。后来,聖又发展成为闻声知情的聖者。
西周金文“圣(聖)”字(甲组图2)结构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只是人形之下又加一笔,以示站立之地。人形也仍与耳相连,密不可分,无一例外。春秋战国时期,铸器者往往喜欢在侧立的人形腹部加一圆点,又由圆点演变而为一小横(甲组图3),于是人形讹变而为𡈼(tǐng),圣字也不例外。“口”字与“𡈼”正好合成“呈”字,因此许慎误以为“圣(聖)”是“从耳,呈声”的形声字。到楷书阶段,“𡈼”上部一撇变为一横,写作“王”。 [1] [20]
在卜辞中,“聖”常用作动词,意义与听相近。如“有聖”(《甲骨文合集》二六一),“亡其聖”(《殷虚文字乙编》六五三三)。有研究者认为,在古汉字家族中,和圣三字同源,开始只有一个字形,三者在意义上大同小异,都与人的听闻有关。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畋游》:“古听、声、圣乃一字。其字即作耳口,从口耳会意。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动作则为听。圣、声、听均后起之字也。圣从耳口,王声,仅于耳口之初文附以声符而已”。
按声、圣二字古相假借,段玉裁所谓“圣从耳者”,即如郭沫若所言,“古听、圣、声乃一字。”其字作耳口,从口耳会意,段注所引《风俗通》之言,正是以“声”解“圣”。另《白虎通义·圣人》云:“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由此可知,圣字本为人听觉灵敏之意,闻声而知情,后来引申为对万事万物都能通达。正因为无所不通,因而能看透万事,为人处世合乎常理。至于圣贤之义,则是更后起的引申义。“圣”指思想睿智,无所不通,所以把智慧和道德极高的人称为“圣人”,儒家典籍中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为代表。汉代以后,儒家定于一尊,孔子成了历代帝王尊奉的至圣先师。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人们对圣人的崇拜,圣人在社会中进一步升华、抽象,逐步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以至神化,使之具备了犹如神明一般的威慑力量,从而变得高不可攀。于是,“圣”的字义也增加了“神圣”的含义,其意义美好而崇高。“圣”字还成为历代帝王所专有,于是臣下称皇帝一律称为“圣上”,皇帝下的命令叫圣旨,皇帝的听闻叫圣听等。不过,尽管如此,皇帝们也未能独霸圣字。在某个领域,某种技术达到最高成就的人亦谓之圣。历史上有“医圣”张仲景、“诗圣”杜甫等。 [21-22]
【乙组】“圣(kū)”字形演变流程图
“圣(kū)”是一个会意字。战国文字和篆文中的“圣(kū)”字(乙组图1、乙组图2)都是由“土”和“又(表示手)”组成,表示在土里挖掘之义,是一个记录方言词语的字,义同“掘”。隶变后楷书写作“圣”,宋元以后被当作“聖”字的俗体。现代汉语简化汉字时将“圣(kū)”作为“聖”的简化字。“圣(kū)”字如今一般用作偏旁,如“怪”字就是以“圣(kū)”为声旁的形声字。只有今鲁西一带仍然称用力刮挖硬物为“圣吃圣吃”。 [17] [23]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shèng
形容词
聪明;才智胜人
wise
《礼记·经解》: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
唐·韩愈《师说》:是故圣愈圣,愚益愚。
圣童;圣明
最崇高的
sublime;
remarkable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唐·杜甫《述古》诗之三:岂惟高祖圣,功自萧曹来。
圣地;圣洁;圣火;神圣
刁钻;亦有精灵、乖觉或敏锐、迅速之意
tricky
元·关汉卿《新水令》套曲:忙加玉鞭,急催骏马宛,恨不圣到俺那佳人家门前。
名词
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人
master
唐·李白《月下独酌其四》: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圣手;棋圣;诗圣
圣人,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sage;wise man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晋·司马彪《赠山涛》诗:感彼孔圣叹,哀此年命促。
圣贤;圣讳;先圣;超凡入圣
封建社会尊称帝王
tmperor
《吕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
唐·李商隐《韩碑》诗: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圣上;圣主;圣旨;圣驾
宗教徒对教主和与教主相关的事物的尊称
saint;
holy;
sacred
清·李渔《比目鱼·神护》:小圣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国,总礼元阴。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二》引《太真科》:三善道者,圣、真、仙也。上品曰圣,中品曰真,下品曰仙。
圣经;圣诞;圣灵;圣母
清酒的代称。亦泛指酒。古时称清酒为圣人,简称“圣”
clear wine
唐·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眠花不事君。
水名。即今北京市房山县之琉璃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圣水》:圣水出上谷,东过良乡县南。
(Shèng)姓氏用字
动词
古代方言,义同“掘”
清·施补华《别弟文》:“吾负母而逃,圣野菜充饥。”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5]《汉语大字典》 [4] [6]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古代将“圣”与“聖”分作两个字,现代汉语简化汉字时将“圣”作为“聖”的简化字 [1],所以以下二级目录分列出《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圣”与“聖”的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二上】【耳部】式正切(shèng)
聖,通也。从耳,呈聲。 [8]
【第十三下】【土部】苦骨切(kū)
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讀若兔窟。 [7]

说文解字注

【第十二上】【耳部】
“(聖)通也”注:《邶風》:“母氏聖善。”傳云:“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教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
“从耳”注:聖从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
“呈聲”注:式正切,十一部。 [14]
【第十三下】【土部】
“(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注:此方俗殊語也。致力必以手。故其字从又土會意。
“从又、土。讀若兔鹿窟”注:按,許有窋無窟,此當作“𡒈”。苦骨切,十五部。 [13]

广韵

式正切,去勁書 ‖ 聖聲耕部(shèng)
聖,生也。通也。聲也。《風俗通》云:“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故曰聖。”式正切。一。
苦骨切,入没溪 ‖ 圣聲物2部(kū)
圣,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 [15]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圣
(kū)《廣韻》《集韻》並苦骨切,音窟。《説文》: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揚子《方言》:圣圣,致力無餘功貌。○按从土从又。會手把土義。亦作“𡉄”。《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𢘪”而誤。 [9]
【未集中】【耳部】聖
古文:𦕡、𠄵。
(shèng)《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正切,聲去聲。《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洪範》:睿作聖。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禮·禮運》三代之英疏:萬人曰傑,倍傑曰聖。《孟子》:大而化之之謂聖。《風俗通》:聖者,聲也。聞聲知情,故曰聖也。
又《謚法》:稱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
又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聖木。註:食之令人智聖也。
又水名。《水經注》:聖水,出上谷東,過長鄉縣北,又東過安次縣,而東入于海。
又姓。
又《韻補》叶裳聲切,音成。常璩《華陽國志贊》:仲元抑抑,邦家儀型。子雲玄達,焕乎弘聖。 [10]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5723;下:U+8056)

书写提示

圣字书写笔顺
“又”大,“土”小,“又”罩住“土”。“又”,居上居中;㇇(横撇)与捺相交在竖中线,收笔在横中线下侧。“土”,居下居中;竖笔在竖中线,下横长。 [18]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ɕ
i̯ĕŋ
王力系统
ɕ
ǐeŋ
董同龢系统
ɕ
jeŋ
董同龢系统
uə̂t
周法高系统
stʰ
jieŋ
周法高系统
wət
李方桂系统
sth
jingh
李方桂系统
khw
ət
西汉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汉系统
ɕ
i̯ɛŋ
王力系统
ɕ
ǐɛŋ
王力系统
uət
董同龢系统
ɕ
jɛŋ
董同龢系统
uət
周法高系统
ɕ
iæŋ
周法高系统
uət
李方桂系统
ś
jäng
李方桂系统
kh
uət
(参考资料:汉典 [11-12]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开口呼
全清
式正切
ɕjɛŋ
入声
合口呼
次清
苦骨切
kʰuət
集韵
去声
开口呼
次清
式正切
ɕiæŋ
𡒈
入声
合口呼
次清
𦫽(苦)骨切
kʰuət
礼部韵略
去声
式正切
增韵
去声
式正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韵
去声
庚青
商正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全清
式正切
ʃiəŋ
分韵撮要
阴去
第七英影应益
(参考资料:汉典 [11-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ʂəŋ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ʂəŋ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ʂəŋ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sən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sən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ʂən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sən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səŋ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sən
412
阴去
吴语
温州
seŋ
42
阴去
湘语
长沙
sən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ɕiɛn
35
阴去
赣语
南昌
sən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sən
52
去声
文读
saŋ
52
去声
白读
粤语
广州
ʃɪŋ
33
阴去
粤语
阳江
ʃɪŋ
24
阴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sɪŋ
11
阴去
文读
sĩã
11
阴去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sĩã
213
阴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seiŋ
213
阴去
文读
siaŋ
213
阴去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seiŋ
22
阴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