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23年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关注者
387
被浏览
719,514

174 个回答

听罗振宇老师跨年演讲。能得出的结论就是经济真是完犊子了。

讲了很多年轻人改行。

一个建筑设计师,去搞婚庆了,婚庆场面布景都特别宏伟,这不是降维打击了嘛?

一个天文学家,去搞装修了,天文学家的经验也不白费,毕竟天文学不就是很模糊的数据里去搞清楚宇宙嘛,那装修不也是从模糊的毛坯构建全屋美感嘛?这不是降维打击了嘛?


我觉得这种故事,对那些不得已向下改行的人听一听,可能可以取得安抚心灵的作用。

但降维打击就不该这样啊。

这词儿都用杂了。


学了硕士博士的知识,去抢初级劳动人民的饭碗。

你们不是要带我们星辰大海嘛?那劳动人民确实干不过你们,那劳动人民怎么办?

再去降维打击不如自己的?

这些例子实实在在引起了我对“降维打击”这个词儿的不适。


说到天文学家,我说一个我喜欢的降维打击。

米尔顿·赫马森。


1891年出生,美国人,初中学历。刚工作的时候是个旅馆的打铃工(那年头还有这工作)。

后来弄了个驴车送货,拉建筑材料。

恰好送建筑材料的地方是加州理工旁边的威尔逊山天文台。


后来,赫马森心想,这天文台都找我送货了,盖好了我干啥啊。

就去当了门卫。

门卫也很清闲,有个学生就教他用望远镜天体照相仪拍照片,正好那时候天文台在拍变星,拍啥不是拍,他就跟着一起拍。

照片越拍越好,后来他成了天文台最好的观测家之一。

三十出头已经升职当了助理天文学家。


那这里哪有降维打击呢?

他的观测能力是降维打击。

他干过门卫,当过守夜人,非常擅长在暗房里呆着。

他的暗房是最干净的,对贵重仪器的养护也最到位。

这对那些受过教育的天文学家造成了降维打击。

他的数据都直接给哈勃看,参与测量了星系退行速度,还改进了哈勃定律。


这才是良好社会的降维打击。

普通人或者处于下位的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我们拓展生活的边界。

而不是大学生去利用丰富的经验,去干小学生。


之前有个新闻,一个被拐的女青年,利用自己的聪明机智,把人贩子卖了。

这叫降维打击。

现在我看吹降维打击的,吹的都是人贩子把女青年降维打击了。

这谁能听进去。


当然,我说的例子也是我主观喜欢的故事。和三体原文有偏差。

如果严格遵循原文,《三体》里的降维打击,是外星文明比咱们高到哪里去了,随手把咱们清除了。类似人类比蚂蚁高级多少倍了,随脚踩死了。这是降维打击。

但现在网上吹的降维打击都是——

你靠着做人的经验,不当人了,你去跟蚂蚁抢饭吃。那哪有蚂蚁干得过你啊!

处处充满偏颇。

鸡汤有个特点:正确的废话。罗胖很多鸡汤连正确的废话都没做到。

它的每碗鸡汤看似在宣扬一个真理,同时也在散布一个谬误。

比如其中一碗鸡汤说要关注每一个局部,不放弃每一个人。 连正确的废话都不是了。因为无论个体还是组织,时时刻刻都面临“取舍”和“牺牲这不是常识吗?怎么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局部,不放弃每一个人,这不就是“既要又要还要全都要”吗?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真话难讲可以不说话,睁眼说瞎话这是何必呢?

甘地那个例子也不过片面强调他要传达的点,事实上世界是复杂的甘地也是复杂的,这种依靠某个名人片面的只言片语传达一个“真理”的论述模式只适合初中生作文。

还有吹嘘自己坚持了十年的60秒语音,不知道的还以为搞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工程。事实上十年如一日又如何?他那个60秒有多少资讯和思想意义我是看不出来。我认为没什么价值。等于花十年做了一件除了自我感动之外没什么价值的行为艺术。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文化产品全部来自“厚积薄发”的结晶,而不是十年如一日的絮絮叨叨。从宏观人文历史来看,海子的“春暖花开”,顾城的“黑色眼睛寻找光明”这么一首小诗远远胜过他的十年输出。更不用说独立宣言、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或者《罪与罚》《活着》《三体》这些文学作品……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全部来自厚积薄发,是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大水漫灌,大水漫灌的东西是且只能是垃圾。就像我如果只在关键时刻谈股市就可能是高价值答案,如果天天叨逼叨,那就一定是带着噶韭菜目的而来。

还有转行的话题,人不能被自己的身份困住的话题,全是无意义的鸡汤。因为这些话题都可以端出来两碗观点完全相反,听起来都有道理的鸡汤。比如转行,一碗鸡汤告诉你人要专注要一万小时定律要做时间的朋友,另一碗鸡汤告诉你树挪死人挪活没有白学的知识没有无用的经历。这两碗鸡汤都是真理,又都是谬误,你喝哪一碗?

其他的没怎么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