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为什么还不凉?

关注者
2,759
被浏览
5,392,052

1,250 个回答

已经凉了。在国内外都凉了。

最新的情况是,方方日记海外发售后,彻底凉了。销量极其惨淡。

因为啥,因为国外疫情比武汉魔幻多了,方方这日记就显得十分无聊了。



我传了一个B站的视频,讲这个事儿的,新晋Up主,求支持哈





其实方方日记在5月19日就已经在海外正式发售,在亚马逊上可以搜到两个版本。


一个是kindle版本(电子书)、另一个是德文版的纸质书。




kindle版本




德文版


两个版本相比之下,kindle版还算是有一些销量的,评论区共有97条评论。


而德文版界面上,则无人问津,甚至在界面上连书的介绍都没有了。


97条评论也近乎好坏参半。


打五星的人占47%,打一星的人占49%,打二星三星的人共占5%。





看样子,被外媒大肆追捧的方方日记似乎并没有受到国外读者同样的追捧。


尽管这本书被形容成“史诗般的时代记录”,但却并没有引起广大读者的广泛共鸣。


随着海外疫情的持续飞涨,美国感染人数超过中国20多倍,明眼人都已经看出来,方方日记在境外抹黑中国方面已经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反而侧面“烘托”出了中国抗疫的成功。



同样是面对新冠疫情,西方媒体曾经批判过的封城隔离、戴口罩、吹哨人揭露疫情真相,如今都在多国一一打脸上演过了。


如今西方媒体还有什么立场还说中国防控疫情失责?


这样的书显然已经失去了最初西方媒体大力追捧的初衷。


在阅读了一些高赞评论后,我们发现方方日记的读者们意见通常分为极端的两派。





赞扬这本书的人的论调无不是强调这本书带来的“真实性”,在疫情中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窗口”。


强调这本书的“见证”作用大于对作品本身的讨论。


从“满地无主的手机”这种无根据的画面中探讨该书对中国所具有的“冲击力”。


图源:网络


反观那些读者对这本书本身却兴趣无多,甚至充满鄙薄。更别说引发轰动之类的了。


在他们眼中,与其说方方日记是“历史见证”,不如说方方日记是中国“瞒报”的见证。


这才是那些人的兴趣所在。




图源:网络


批判这本书的人则认为这本书充满虚假和偏见,仅代表个人看法不能还原当时的真相。


最高赞的批评声中,有读者是这么说的:


我意识到她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独裁者,她只会为自己的言论自由而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镇压所有异见人士的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逐渐强烈反对这个日记,即使我一开始是支持者。


而中国人众志成城为抗疫所做的努力,却在方方无根据编造的言论中被弱化掉。


这也是前期方方日记如此受西方媒体争相报道的原因。



《纽约时报》曾经有篇书评中对方方日记做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句评语:“赞美它比阅读它更容易。”


表达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这本书除了像“满地无主的手机”之类耸人听闻却无根据的说法之外,作品本身是相当没有意思和价值的。


还说如果删掉一半会好得多。


这位书评人以十分轻蔑的语气,说明了这本书的可读性之低。


不知方方听闻以后会作何感想。





而此前流传的亚马逊德文版方方日记上的介绍是这样描述的:


1月25日,在武汉执行严格封城令后,在无法忍受当局的失误后,方方开始在线上写日记。


都是些令人震撼、而政府极力掩盖的消息,同时也被数百万中国人阅读和分享。

方方叙述了隔离中的孤立感,当有家人感染新冠后人们的恐慌,各种抢夺口罩的行为,超负荷运作中医院大厅里等待并死去的人,连身份都没来得及确认就被火化的人……


《武汉日记》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证人,关于一个善于恐吓民众、掩盖真相的政府……




图源:微博,如今的亚马逊德文版已经没有这段介绍


这种“道听途说”不知不觉中成了某些西方人眼中的“武汉真相”。


这也是方方日记一直以来遭国人抵制的原因所在。


而最近6月3日《纽约客》的书评更是另辟蹊径,让这本书既是攻击中国所谓“瞒报”的工具,也要为美国的国内政治服务,让它变成既抨击中国也抨击他们无法容忍的特朗普的工具。


让这本书作为工具的功用性发挥到了极致。






相较之下,此前外媒对方方日记的报道则显得乏味许多。


比如在方方日记预售阶段时,外媒反复咀嚼的那些噱头:




《中国的宣传人员不希望你读这本关于武汉在疫情下的封城日记》


“方方是武汉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她一直致力于在制度面前发声。”


翻翻当时外媒上关于方方的报道,几乎都是这样的论调,暗示方方在体制内批判现实,方方的表述是“不为人知的真相”。






洛杉矶时报:《在封锁冠状病毒的两个月里,她的网上日记是了解武汉生死的窗口》


随便翻开一篇里面的相关报道,就能看到这种解读:


“她的声音罕见的真实,是对中国庆祝战胜冠状病毒的宣传洪流的一剂解毒剂。”




纽约时报:《她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传染病的日记,现在她面临着一场政治风暴》,“如果说作家在灾难面前有什么责任的话,那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作证。”


原本从文学而言,方方的日记可能无所谓正误,可一旦涉及公共出版,尤其是在国外翻译出版,这本日记势必会成为助长国外反华势力的利器。


如今却因为美国疫情的久不得控,外加黑人之死引发的骚乱,这本书反倒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战疫成绩卓越的记录。


一件价值锐减的“工具”,也就渐渐被人们抛在了脑后。


我传了一个B站的视频,讲这个事儿的,新晋Up主,求支持哈



收拾一个人,最关键的不在于把自己想用的手段用出去,而在于不让对方得到她想要的。

方方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国家想尽办法让她凉。你以为她的最终目的真的在那本破日记上?拉倒吧!就算诺贝尔奖提名,就算西方国家各种吹捧,你以为能有多少人买她的书?又有多少人能买完这一本还买下一本?一锤子买卖的事情,还不说这锤子到底能锤出啥来,犯得着让她把这辈子积攒起来的那点社会地位都抛弃了吗?

方方不想卖书,她想封神。要封神,就需要继续做高自己的身份。这里面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所谓“手段”。第一步说自己“敢说真话”,第二步说自己“因为说真话遭受迫害”,第三步申请个政治避难,一个崭新的“皿煮滋油新人”就此诞生。

所以,怎么样让方方最难受?就是政府不理她才最让她最难受。

你想让政府动手,然后自己装受害者碰瓷?不好意思,您说您的,政府只说不赞同您的意见(这点还是合法的),不出版您的书籍(确实有这个权利),但就是不真的搞什么“凉凉”的事。这样你还怎么走第二步呢?走不了第二步,西方不满意,自然也就没有第三步。时间一长,她自然淹没在社会之中。毕竟现在的注意力已经逐步转向经济了,疫情只要没有大的反弹也不会再有封城的事了。大家都忙着“灾后重建”,谁有心思听你在那里道听途说呢?

与此同时,你方方写了这些东西,自然犯了众怒。你有你的拥趸,我们有我们的队伍。你敢蹦跶,网络上自然有反对你的文章或者言论。你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自己扑腾去吧。当然,这对方方来说也不是最坏的情况——等她怎么蹦跶大家都只会冷笑几声的时候,她就真的完了。

自然凉才是真的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