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玉(明末抗清将领,岭南三忠之一)_百度百科

张家玉

明末抗清将领,岭南三忠之一
展开9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张家玉(1616年—1647年),字元子,号芷园,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今广东省东莞市万江街道万江墟社区村头坊),汉族广府民系 [2]。明末抗清将领,民族英雄。与陈邦彦陈子壮并称“岭南三忠”。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家玉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侍讲兵科给事中右佥都御史。永历元年(1647年),死守增城,城破投塘而死,壮烈殉国。明永历二年(1648年),南明永历帝赠封他为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增城侯,谥号“文烈”。 [2-3]
全    名
张家玉
元子
芷园
谥    号
文烈 [1](明昭宗追谥)
封    号
增城侯 [1](明昭宗追赠)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广州府东莞县(位于今广东省东莞市)
出生日期
1616年1月31日
逝世日期
1647年
主要成就
抗清殉国
主要作品
《张文烈公军中遗稿》《张文烈公遗集》
最高官职
右佥都御史

人物简介

播报
编辑
张家玉
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616年1月31日),张家玉出生于东莞县城西北村头村(今东莞市万江街道万江墟社区村头坊)。张家玉生性聪敏,是个美如冠玉的大帅哥,精通经文诗词书画,“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这一点对他日后影响很大,跟张苍水有得一拼, 行侠仗义,结交甚广。
十九岁考取秀才,为广州儒学生员。二十二岁乡试举人,二十九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家玉逃到杭州。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张家玉被授为翰林院侍讲,兼编帝王起居注。七月初一,隆武帝亲征江西,命张家玉为兵科给事中,监督御右营永胜军。十一月,清军围困抚州,他率军驰援,用埋伏诱敌计,先在许湾(今江西临川县),后在千金坡,接连大败清军,解抚州之围。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家玉考取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张家玉墓志铭,载杨宝霖点校《张家玉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张家玉被绑见李自成,长揖不跪,“缚午门外三日,复胁之降,怵以极刑,卒不动”。在李自成率兵离京抵御吴三桂之时,张家玉乘机逃回东莞。 [3]
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改元弘光,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因被指曾变节投降李自成,张家玉被押至南京,最终获释。1645年5月,清兵攻克南京,张家玉走杭州。与郑鸿逵、黄道周、苏观生等人拥戴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张家玉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兼兵科给事中,监郑彩军。8月,张家玉领兵出杉关,谋复江西。11月,张家玉率兵驰援江西抚州,设伏破清军,解抚州之围。
1646年初,清兵来袭,郑彩等畏敌,撤兵入关,张家玉不肯退,“大兵来攻,出战,中矢,堕马折臂,走入关。”
见掌握军权的郑芝龙、郑彩等人难成大器,张家玉想到训练一支属于朝廷掌握的军队,便自请募兵于惠、潮,建立武兴营。然而,正当张家玉斗志昂扬准备出兵之时,噩耗传来,清兵攻破福州。见大势已去,加之粮饷不继,张家玉只得解散军队,回到家乡东莞,并继续招兵买马,待时而举。
此后,邵武、永历政权相继在广东建立。双方置清兵深入于不顾,却兴师大战于三水。清军将领佟养甲、李成栋乘势攻占广州。佟养甲一到广州,便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欲招降张家玉,但都被其严词拒绝,“即禅我以清朝天子,犹且不屑。拘拘官爵,岂足云乎?”
1647年3月初,张家玉起兵道滘。3月14日,攻入莞城;17日,清兵来袭,双方大战于万家租,张家玉兵败,还军道滘,莞城再陷。不久,清兵在攻克望牛墩后,乘胜攻道滘,血战三日,张家玉战败逃出重围,其祖母、母亲、叔父、妻子与妹妹均被杀。
从东莞来到新安西乡(今属深圳)后,张家玉并没有放弃抗清斗争,在当地士绅支持下重振旗鼓,攻克了新安。
1647年6月,清军攻陷西乡。张家玉走铁冈,沿途得起义军数千人,军声复振,继而挥师进克龙门,后又收复博罗,连克连平、长宁、归善,声势大振。
清军将领李成栋在打败陈子壮、陈邦彦后,便集中兵力对付张家玉。博罗失守后,张家玉退入龙门,后进驻增城。1647年10月,张家玉与李成栋大战于增城城外,战十日,兵败,身负重伤的他跃入野塘而死,时年仅33岁。 [3]
永历二年(1648年),永历帝赠封他为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不久,又加赠太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增城侯,谥“文烈”。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曾这样评价张家玉:“公盖以败为成,十郡虽不自公恢复,而卒使惠国(李成栋)乞降,行朝再造,两粤得见中兴之盛者,公之力也。”1648年初,李成栋等人反清归明,一时天下局势为之改变,这和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等人的誓死抗清、杀身成仁,不无关系。
张家玉同样兼具文武之才,生平著述颇丰,著有《名山集》《大易纂义》《词林馆课》《百将妙略》等,其诗作遗留不少,后人辑有《军中遗稿》《张文烈公遗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