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接續發生虐童事件,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找一家令人信賴的托兒所變成一件困難的課題?托兒所的目的不就是:於爸爸媽媽上班時,一個讓他們安心安置孩子並使其接觸外界、成長的場所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德國,幼兒園所採取的「柏林入園適應模式」是以怎樣的形式建立起老師與孩子們的信賴關係。

定居在德國的莊琳君老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她分享以 Pikler approach 為主要教育理念的幼兒園,強調成人何時何地都必須以溫和且尊重的態度對待嬰兒。

(責任編輯:黃懷容)

這兩天臉書頁面又被台灣托兒所的虐童事件給洗版,我一樣不敢點進去看,這回動手打小孩的人不僅是該園所的主任,事發後處理的態度也不怎麼溫和,好似道歉已說出口就該算數,眾人接不接受與她無關。

德國幼兒園:柏林入園適應模式

雙薪家庭在德國一樣是絕對多數,很多一線大城市的爸媽都在一歲左右就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讀,從家裡被整日呵護的幼兒一下要進入新環境適應團體生活,對多數的孩子來說真的是個大挑戰。

德國幼兒園所採取的“柏林入園適應模式( Berliner Modell),讓照顧者和小孩都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情緒暖身,為時四到六個禮拜不等,適應期間幼兒園會有專屬的一位老師照顧新生,以一對一的模式慢慢培養雙方的信賴關係,老師在這個適應期間幾乎就只需全心全意陪伴初入園的孩子,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一直到孩子完全適應團體生活為止。這長達一個月的適應期內,其他園所的老師會主動照顧其他孩子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為了維持一定的師生比例,幼兒園也會視情況加派人力支援,而同時期一班最多只能有兩位新生入園。

德國幼兒園多數採用柏林適應模式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藉由這種方式,老師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觀察孩子的性情和個別需求,雖然耗時耗力,但雙方的情感一旦確實建立,老師就比較能理解孩子哭鬧時的可能原因,並盡快找出方法安撫,而不是強壓孩子的情緒。

情緒常是眼中一切問題的來源

情緒教育之於幼教老師,不該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讓孩子吃好睡飽也許不難,但是幼齡孩子每日的情緒體驗對其成長何等重要,沒有快樂與愛的產出,要怎麼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愛心與耐心是從事幼教工作沒得商量的必要條件,只是就現實面來說,我知道愛心與耐心在高壓工作環境下耗損的速度往往飛快,幼教師若缺乏對自身情緒覺察的能力,或是缺乏對這份工作的正確認知,情緒會很容易一下就燒到沸點,並且一犯再犯。

幼教老師當然也會有情緒,會生氣會有想吼叫的時候,但一位以專業自詡的幼教師必須知道何時情緒已高漲至警戒線,懂得適時退場休息,在情況失控之前交棒給另一位老師,等情緒回穩後再回來。幼兒園也必須有一套人力吃緊時的緊急應對機制,來避免老師的工作負荷過重,暴力事件只要發生一次鬧上檯面,幼兒園基本上就黑掉準備關門了。看到一個托兒所的主任在暴打別人小孩後,給了個很勉強的道歉再加碼說了句「你要怎樣?」的新聞畫面,我還真的不知道能拿她怎樣,只會真心建議她如果這麼容易上火,還是趁早離開幼教領域。

情緒常是眼中一切問題的來源,請弄懂了再來教小孩。

延伸閱讀:

【老師總說「你們家小孩很難專心」?】兒童心智科醫師:運用一些「5 分鐘遊戲」增加孩子專注力

【孩子寒假何處去?】親子天下 2019 冬令營:寫程式設計遊戲、打造會動的玩具、體驗小小背包客

【可能無意間重傷了孩子的心】當孩子說出:「我哪有每次?」背後深藏著孩子的「心理創傷」

(本文經合作夥伴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