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年生活如何?

关注者
473
被浏览
336,390

22 个回答

择日不如撞日,改天就是今天。

概括来讲,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主题,除写作外,没有什么特别地。我要写的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实际上是张爱玲后期写作生涯。

这里面有一些他人对于张爱玲的回忆,这里面的许多人并非广为人知。但是他们的叙述,能像“罗生门”一样,给大家提供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张爱玲。

由于基本上所有人回忆张爱玲时都写了很多文章,而这些文章大部分都不短,所以我选择性地引用,在本回答最后给大家提供文章的信息。

张爱玲30岁之后的生活,大致路线:

上海(期间去过杭州)——香港——日本——美国(期间去过台湾、香港)


[1950—1952 上海]

1945年,唐大郎与龚之方合作创办小报《光化日报》,该报第二号,发表张爱玲六百余字的杂感《天地人》,由此,张爱玲与唐大郎开始正式合作。

解放后,唐大郎被夏衍(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安排到《亦报》做主编。此时持观望态度的张爱玲以“梁京”为笔名,将作品交由《亦报》发表。

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亦报》连载张爱玲小说《十八春》。

《十八春》小说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仿袭之作,小说原型为普利策小说得主马宽德的《普汉先生》。(后边还会提及马宽德与张爱玲的相识)

小说中最经典的句子,“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也是翻译自《普汉先生》中那句,“darling , we can't go back。”

《十八春》的小说结构与人物设置,也多借鉴《普汉先生》。

张爱玲在给朋友宋淇的信中,就提到了这件事情。

《十八春》在当时一炮而红,读者众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张爱玲向新时代靠拢的第一部作品,是她的试水之作。《十八春》讲述得不再是《传奇》里面华丽显耀的故事,它更贴近中下层普通人民,笔调也更加温和、平实。

读者对这部小说的关心,张爱玲曾说,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恐惧,并谈到她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旧社会的牺牲者。

1950年9月,张爱玲接受《亦报》采访时,这样评价她小说中的人物曼璐:“与其说曼璐居心可诛,毋宁说她也是一个旧社会的牺牲者。她自己不懂得劳动,她在风尘流转中拣上了祝鸿才而企图托以终身。一旦色衰爱弛,求生的本能逼使她不择手段地牺牲了曼桢”,“但曼璐的陷害曼桢,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应该从社会的,或经济的根源去探索的。这并不是说曼璐的行径是可以宽恕的,但旧社会既然蕴藏着产生曼璐这样人物的条件,因此最应该诅咒的还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这部小说不仅小市民爱读,一些名声显赫的文艺工作者也对其十分关注。

桑弧曾在《亦报》上以“叔红”为笔名发表评论《推荐梁京的小说》。

周作人也是这部小说的读者,在《希特拉们》、《疲劳的小伙子》两篇专栏中也提到了《十八春》,虽然字里行间看不出赞许。

这部小说也引起了夏衍的关注,他曾向《亦报》工作人员询问梁京是谁,也因此知晓了梁京就是张爱玲。根据柯灵的记述,夏衍对张爱玲,早就有所关注。

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中,曾这样写道:

左翼阵营里也不乏张爱玲的读者,“左联”元老派的夏衍尤是一个。抗日结束,夏衍从重庆回到上海,就听说沦陷期间出了个张爱玲,读了她的作品。解放后,他正好是上海文艺界第一号的领导人物。这就是张爱玲出现“文代会”上的来龙去脉。

在《十八春》连载期间,1950年7月25日,以“梁京”为笔名的《<亦报>的好文章)在《亦报》创刊一周年之际发表。

也就在这一月,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在夏衍的关照下,应邀出席,坐在后排,在一片灰蓝中山装的代表中,她身着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显得非常突出。

1951年,到过杭州一次。

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里,记叙了这次行程及原因:“离开大陆前,因为想写的一篇小说里有西湖,我还是小时候去过,需要再去看看,就加入了中国旅行社办的观光团。”  

在杭州孤山旁著名的菜馆楼外楼吃了一餐饭。在她的印象中,就餐的桌子是“油腻的桌子”,但是楼外楼的螃蟹面的确是美味,汤面“浇头确实好吃”,她把浇头吃了,把汤滗干了就放下筷子,面一口没动。

她自己觉得在当时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形下是这样的吃相,是暴殄天物,有点造孽。这时,对座有人看了她一眼,她感到头皮一凛,心里马上想,幸而这个旅行团是临时性的团体,大家互不认识,不然要是有人回去打小报告,恐怕要担个浪费粮食的罪名了。

1951年11月4日至次年1月24日,中篇小说《小艾》在《亦报》连载。

《亦报》期间,张爱玲还曾为桑弧导演的电影《太平春》写过一篇评论——《年画风格的<太平春>》

1952年初,随着“三反”、“五反”运动全面铺开,《亦报》改变了编辑方针,张爱玲的投稿之路遂难以走通。

此时,香港大学复学,张爱玲的申请得到获准。于是,在1952年,张爱玲经由罗湖,进入香港。

[1952——1955 香港]

1952年11月,张爱玲来到与香港毗邻的深圳,经罗湖桥时被检查的民兵发现其是张爱玲,民兵并没有为难她,客气地放她过去了。

在香港,张爱玲受雇于美国新闻处驻香港办事处,也正是在此期间,张爱玲结识了此后一生的密友,邝文美。

在美新处,张爱玲做起了翻译工作,同时,也写了两本小说。

翻译的作品五花八门,小说、散文、诗歌一应俱全,其中有海明威的的《老人与海》(1954年11月出版),还有:爱默生的《爱默生选集》(1953年出版),玛乔丽·劳林斯的长篇小说《小鹿》(1953年出版),欧文的《睡谷故事》(1955年出版),《美国诗选》(合译,1961年出版,张爱玲负责其中爱默生和梭罗部分)。

其时,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大卖,张爱玲对此作品也表示了很高的肯定: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

除了翻译,张爱玲也开始进行写作。

因为两部小说的政治色彩浓厚,并且被定性为“反共文学”,因此遭到了很多大陆作家的批判。

1953年,《秧歌》英文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纽约时报》、《星期六文学评论》、《时代》周刊发表书评。同年以中文写作长篇小说《赤地之恋》。

1954年,长篇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先后在香港《今日世界》连载。《赤地之恋》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单行本。(英文名The Naked Earth.)

在此期间,潘柳黛记述了此时一点关于张爱玲的信息。

张爱玲到香港来,好像是四年前春天的事。她来之后几个相熟的朋友看见我时,都把她来的事告诉我,并且同我跟她碰见过没有?当时,我住在九龙,没有事情很少出门,而听说张爱玲是住在香港半山的一家女子宿舍,如果不是她特意来看我,或是我特意去看她,我知道我们是很少机会能够在那地遇见的、尤其张爱玲的脾气,在这几个人当中,比较是有点怪的。她不像丁芝那么念旧,也不像张宛青那么通俗,更不像苏青的人情味那么浓厚,说她像关露,但她却比关露更矜持,更孤芳自赏。关员还肯手捧鲜花,将花比人;希望能够表现得相得益彰。张爱玲的自标高格,不要说鲜花,就是清风明月,她觉得好像也不足以陪衬她似的。

张爱玲与潘柳黛早有龃龉,潘柳黛曾调笑张爱玲的贵族身份: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 ——因为她的父亲讨的老婆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她是李鸿章的外重孙女——其实这点关系就好象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使自说自话说是 “喝鸡汤”的距离一样.八杆子打不着的一点亲戚关系。

而据说,有人问起张爱玲关于潘柳黛的事情时,张爱玲曾回答:潘柳黛是谁,我不认识。

在此期间,张爱玲通过美新处的麦卡锡,结识了马宽德。(即前文提及的《普汉先生》的作者)

麦卡锡在高全对他的访问录中提到:“那一年,在美国颇负盛名,曾得普利兹小说奖的马宽德访港,我负责招待。是个星期日,我请他与爱玲吃中饭。爱玲盛装引起马宽德的好奇与兴趣。他偷偷问我为何张爱玲的脚趾头涂着绿彩。我问爱玲,她一时颇受窘,说是外用药膏。我交《秧歌》给马宽德,请他评鉴。他说应酬多,大概没工夫看。当晚下大雨,他就在香港半岛酒店里读完。次晨打电话来,我刚好不在家。他告诉我太太:‘我肯定这是一流作品。’他带了这两章返美,帮助推介,使《秧歌》在美国出版。”

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英皇道兰心照相馆,拍摄了她最为著名的一张照片。



1955年,《秧歌》在美国出版。同年,张爱玲从香港移民到美国。

在去往美国的途中,船行驶到日本,根据张爱玲给邝文美的信,我们可以看看张爱玲对于日本的印象:

昨天到神户,我本来不想上岸的,后来想说不定将来又会需要写日本作背景的小说或戏,我又那样拘泥,没亲眼看见的,写到就心虚,还是去看看。以前我看过一本很好的小说《菊子夫人》,法国人写的,就是以神户为背景。一个人乱闯,我想迷了路可以叫的士,但是不知道怎么忽然能干起来,竟会坐了电车满城跑,逛了一下午只花了美金几角钱,还吃咖啡等等,真便宜到极点。这里也和东京一样,举国若狂玩着一种吃角子老虎,下班后的officeworker(办公室职员)把公事皮包挂在“老虎”旁边,孜孜地玩着。每人守着一架机器,三四排人,个个脸色严肃紧张,就像四排打字员,滴滴搭搭工作不停。这种小赌场的女职员把脸涂得像idol(神像)一样,嘴却一动一动嚼着口香糖。公司里最新款的标价最贵的和服衣料,都是采用现代画的作风,常常是直接画上去的,寥寥几笔。有几种cubist(立体派)式的弄得太生硬,没有传统的图案好,但是他们真adaptable(与时俱进)。看了比任何展览会都有兴趣,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了。陋巷里家家门口的木板垃圾箱里,都堆满了扔掉的菊花,雅得吓死人。当地居民也像我以前印象中一样,个个都像“古君子”似的,问路如果他们也不认识,骑脚踏车的会叫你等着,他自己骑着车兜个大圈子问了回来,再领着你去。明年暖和的时候如果Stephen到日本去筹拍五彩片,我真希望你也去看看。我想,要是能在日本乡下偏僻的地方兜一圈,简直和古代中国没有分别。苦当然是苦的———我想起严俊林黛下乡拍戏的情形。十月十四(我想古代中国总不像现在中国乡下和小城那样破败黯淡肮脏)。

上船后我就记起来,吴太太问我几件行李的时候我也算错了,多报了一件,使她大惊小怪起来,以为我做了许多衣服。那天实在瞌睡得颠三倒四。上船前付挑夫和汽车钱等等一共十几块,请你不要忘了给我扣掉———假使那五十块钱拿得到的话。如拿不到,请不要忘记告诉我一声。房间里添了一个印度犹太太太带着两个孩子和无数箱笼什物,顿时大乱起来。我的玻璃杯也砸了,所以到东京时我要去买一只那种旅行用的小热水瓶,用它泡药,可以挂在衣橱里面,比较安全。船在横滨停一天半,第二天近中午的时候我上岸,乘火车到东京市中心,连买东西带吃饭,(饭馆子里有电视,很模糊,是足球赛),忙忙碌碌,不到两个钟头就赶回来了,因为要在三点前上船。银座和冬天的时候很两样,满街杨柳,还是绿的。房子大都是低矮的新型的,常是全部玻璃,看上去非常轻快。许许多多打扮得很漂亮的洋装女人,都像是self-consciouslypromenading(很刻意地)。回横滨的时候乘错了火车———以前来回都是乘汽车,所以完全不认识。半路上我因为不看见卖票的,只好叫两个女学生到了站叫我一声。她们告诉我乘错了,中途陪着我下来找taxi(出租车),你想这些人是不是好得奇怪?不过日本人也和英国人一样,大都一出国就变了质。

之后,张爱玲抵达美国,进入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在这里,时年36岁的张爱玲结识了65岁的赖雅。

赖雅是德国移民的后裔,得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于麻省理工任教,辞去教职后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还曾是好莱坞圈子内被导演和制片人非常欣赏的剧作家。赖雅与前妻育有一女,不愿受家庭的束缚,为生活所迫,进入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1956年3月两人相识,第一次见面,就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到了5月,两人交往愈加密切,赖雅在5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他俩“去小屋,一同过夜”。

之后赖雅离开文艺营,一个多月后,张爱玲也离开了文艺营。

7月5号,赖雅收到张爱玲的信,称“怀了他的孩子”。

8月18号,两人在纽约结婚。

张爱玲为什么嫁给赖雅,一直众说纷纭。

我个人有一点看法:

一、两人志趣相投。无论是胡兰成,还是桑弧,还是赖雅,张爱玲选择的对象,都是文艺青年。胡兰成的文艺是一种爱好,他的主要生活不在于此,桑弧的文艺敌不过生活,而赖雅的文艺是不可救药的,为了内心的理想,为了可以写作,赖雅兜兜转转,将自己拉进了生活的困境。而张爱玲晚年的生活,和赖雅颇有相似性,蜗居一隅之地,坚持阅读与写作。我想张爱玲与赖雅都明白对方是什么人,钱固然重要,生活固然重要,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写作,况且战争已经结束,环境已经恢复和平状态,大环境给了人安全感。

二、两人境遇相似。赖雅是移民后裔,张爱玲此时刚刚移民前来,赖雅此时穷困潦倒,张爱玲此时也无依无靠。《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与白流苏就是在日本常日的轰炸下选择了相依为命。张爱玲与赖雅,也恰巧在千万人之中彼此相遇。

三、赖雅对张爱玲有真情。经历了胡兰成的背叛,桑弧的无疾而终,张爱玲投身第三次爱情,想必也颇多考虑。赖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写作的主题也一直都是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赖雅也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没有为了现实而选择金钱的庇佑。而且从赖雅之后的信还有两人的相处来看,赖雅和张爱玲基本上是相互扶持、患难与共,也十分恩爱。两人一直相伴,直到赖雅去世,他对她,是付出了真心与责任感的。



前文已经提及,赖雅穷困潦倒,所以在结婚之前,赖雅和张爱玲商议不要这个孩子,因为养不起。

由于生活所迫,张爱玲没有留下这个孩子。

赖雅写了很多他和张爱玲结婚之后的日记,日记中记述两人轮流生病互相照顾,写了两人的创作生活,两人婚后的甜蜜。

节选自赖雅的日记:

雨中出门,回家,用了茶和蛋糕,爱玲准备好了,一起出门看中国新年游行,六点四十五。上上下下的人潮拥挤,不管毛毛细雨,好不容易占了个好位子靠近Sacramento,刚好游行走近了。刚开始很好,有美国军人、水手、海军、海防部队、还有船,一起游行,很有精神;不过有一些脱队演出的团体,整体看来有点变得不够完整。非常大胆的扭曲了中国传统,小孩队伍,红包,长长的黑龙跟在后面,我就是不相信龙这回事的一个人。终于在热闹中结束了。我们顺着商业街往下走到Kerney,再到Portsmouth游行又开始了,吹奏声,喇叭声,中国笑话式微了。肩膀紧缩了,挤在一个可以看到的地点,观赏夏威夷舞蹈、日本舞蹈、中国魔术,不同时代的中国影子,我终于可以把我的脚抬起来了。爱玲跟我离开了,一路走回家,我还很讶异才十一点呢。原本认为会到一点甚至两点,麦片是我要的,爱玲累坏了,恭─喜─发─财!

[1961 台湾之行]

1961年,张爱玲去了台湾。

在台湾,许多年轻的写作者纷纷前来与她见面。

邱彦明详细记述了张爱玲此次台湾之行。

在文中,张爱玲留给他的印象是这样的:

因为是旅行,她穿的衣服很轻便,都是很舒服的衬衫。她很习惯衣服上第一、二个扣子松开不扣。火车一路从台北到花莲,后来到台东,我注意到她衣服最上面两个扣子常常没扣。这在一九六一年穿衣服还十分保守的台湾来讲,相当特别。我舅舅用台语对我说:「伊像美国人,很美国派。」非常有趣。


晚上睡觉前,她一定在脸上擦各种水,各种不知道什么的油脂,用一张张卫生纸擦啊抹的,当然也花很多的时间。我母亲看见很好奇也觉得很新鲜,用台语告诉我:「不知是什么东西?」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们约好到照相馆拍照,她花了一个钟头以上时间化妆。那天,照相师很认真的替我们拍,也拍了很久。

当时,白先勇也见到了张爱玲,在他的回忆中,对张爱玲的印象是这样的:

我们在一起吃过饭,那是1961年,我刚在台湾大学毕业,已经开始写作了,有一群年轻作家朋友。当时台湾美国新闻处的处长很喜欢我们这些年轻人,他们把我们这一群人请过去和张爱玲一起吃饭,她很文艺、很高雅、也很和蔼,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交谈得很高兴,我很奇怪她一直在上海竟然讲了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话。

1961年10月15日摄于花莲。左起:王祯和母亲、张爱玲女士、王祯和先生。

此次台湾之行因为赖雅患病张爱玲返美而告终。

在这段期间,张爱玲写作《色戒》,为写作《少帅》收集材料,翻译自己的小说《赤地之恋》、《金锁记》。

1957年,写作《五四遗事》。

1966年,开始写作《怨女》。

1968年,改写《十八春》结尾部分,改名《半生缘》,在台湾出版。

在此期间,将《秧歌》寄给胡适,并且拜访胡适。

《金锁记》英译《粉泪》,并未出版。

此时,张爱玲用英文写作两本小说《雷峰塔》、《易经》。

同时,因为赖雅病情加重,为了凑足医药费,张爱玲前往香港,为电影公司写剧本。

从1956年到1964年,张爱玲为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剧本。一共有十部,拍摄了八部,剧本都保存至今。《人财两得》(1958年1月上映,影片佚)、《情场如战场》(1957年5月上映)、《桃花运》(1959年4月上映,影片佚)、《六月新娘》(1960年1月上映)、《小儿女》(1963年10月上映)、《南北一家亲》(1962年10月上映)、《一曲难忘》(1964年7月上映,影片佚)、《南北喜相逢》(1964年9月上映),其中有些是原创的,有些是改编的;没拍的两部中,《魂归离恨天》原稿还在,《红楼梦》已经遗失。

移居美国的十多年间,张爱玲获得了稳定甜蜜的家庭生活,写作也开始安定下来。可以说,在与赖雅结婚的十多年里,张爱玲依旧保持了较高的产量,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并进。

1968年,赖雅去世。在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

经过夏志清的推荐,张爱玲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中国文革的状况。

但是由于与上司陈世骧之间的龃龉,两年之后,张爱玲离开该校。

在她给夏志清的信中解释了这次不欢而散的原因,她说陈世骧让她搜集文革中的新名词,不幸这两年没有出什么新名词,她只好写了篇文章,讲“报刊背景改变。所以顾忌特多,没有新名词”,最后敷衍般的附了两页名词。

陈世骧说他看不懂,张爱玲建议他给Johnson看,“因为中心就这一个专家”。这句话让陈世骧大为不悦,说,我就是专家。俩人又有一些语言上的误会,最后不欢而散。


张爱玲晚年,有两位访问她的人留下了文章,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地看看张爱玲的生活状况。


两位都来自台湾,一位是殷允芃,一位是水晶。但是这两位的作品似乎并不为太多人关注,倒是翻垃圾的戴文采的文章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实际上,戴文采是胡兰成的拥趸,未曾见过张爱玲,她写得张爱玲的状况,可信度很低。真正有可信度的,还是真正见过张爱玲的水晶和殷允芃。


殷允芃的文章《访张爱玲女士》:


她的起居室,陈列得异常简单,但仍然给人明亮的感觉。或许是那面空空的、黄木梳妆台上的大镜子。旁边是个小小的书架,摆着的大半是些英文书,右角上有本《红楼梦》,书架顶上斜竖着一张鲜艳的、阿拉斯加神柱的相片。并立的,是一幅黑白的旧金山市夜景。



她认为人生的结局总是一个悲剧,但有了生命,就要活下去。

“人生,”她说,“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只要我活着,就要不停地写,”她说,“我写得很慢。写的时候,全心全意的浸在里面,像个怀胎的妇人,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即使不去想它,它也还在那里。但是写完后,我就不大留意了。”



她很热心的走出走进:“看你们,还像孩子似的,就想着要拿点东西给你们吃。”

于是,煮了浓咖啡,端出核桃甜饼,倒上两小杯白葡萄酒,又拿出花生米来。可是谁也没有喝咖啡时加糖的匙。




她屡次很谦虚的说:‘我的看法并不是很正统的。”说时语气淡然,并不带一丝自傲或歉意。一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她并不一定会赞同。而她,也不是能用常理去衡量的。

“我是孤独惯了的。”她说,“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同学们常会说--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我也不在乎。我觉得如果必须要讲,还是要讲出来的。我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但是我也不一定要要求和别人一样。”

也许她信服“让生命来到你这里”,“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她是心如明镜,事物都公平自然的映射出去。因为不执留,所以不易为外物所影响。即使连书,她也是不买不存的,借来的,看完后就还去。

“我常常觉得我像是一个岛。”她说,习惯性地微扬着头。斜斜的看去,额上映出的单纯与平静,仿佛使人觉得,她是在岁月之外的。她是最最自由的人。



水晶的《蝉——夜访张爱玲》中这样写道:


她的起居室有如雪洞一般,墙上没有一丝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落地玻璃长窗。她起身拉开白纱幔,参天的法国梧桐,在路灯下,便随着扶摇的新绿,耀眼而来。

远处,眺望得到旧金山的整幅夜景。隔着苍茫的金山湾海水,急遽变动的灯火,像《金锁记》里的句子:“营营飞着一窠红的星,又是一窠绿的星。”

她早已预备好一份礼物,因为知道我去年订婚了,特地去购买了一瓶8盎司重的CHANEL NO.5牌香水,送给我的未婚妻。这使我非常惶愧,因为来得匆忙,没有特别预备什么东西送给她。

然后她又站起身来,问我要不要喝点酒,是喜欢Vermouth,还是Bourbon,因为一个人家里,总得预备一点酒,她说。我回说不会喝酒,她便去开了一罐可口可乐。她扎煞着手,吃力地揭开罐头盖口的时候,使我非常担心,深怕她一不小心,把手划破了,像她在《流言》里写的那样。

此外,她又开了一罐糖腌蕃石榴,知道我在南洋呆过,可能喜欢热带风味的水果。我不能想像她会知道得我那样清楚,因为一直有个错觉,觉得自己在她眼中,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话题转到五四以来的作家。她说非常喜欢阅读沈从文的作品,这样好的一个文体家。我说沈的短篇不错,有些地方,简直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她听着笑了起来。但是,我认为沈的长篇《长河》并不成功,看来不像小说。她说没有看过。至于老舍的《骆蛇祥子》,我说早年读的时候,非常钟意,她却不以为然,她认为还是老舍的短篇精彩。钱钟书呢?她只看过《围城》,没有碰过他的短篇。所以,当我提到《半生缘》有些地方,跟钱的一篇《纪念》,甚为类似时,她认为只是“偶合”。我又说《围城》当然写得很好,可惜太过“俊俏”了,用英文说,便是too cute,看第二遍时,便不喜欢了。她听到这里,又笑了起来。看来她赞成我的看法,我接着还告诉她,还喜欢吴祖缃这个名字她听着陌生,她说在大陆上,只知道有个剧作家,叫吴祖光的,非常有名,这人后来被“斗”掉了。谈到鲁迅,她觉得他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这一种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告中断,很是可惜。因为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都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在可惜。




大家可以找两篇文章来看一看。

两篇文章关于张爱玲的描述相关性很强,比如起居室的陈列,比如张爱玲待客时的表现。

在这里,我想起顾城对薛宝钗的分析: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在“找”和“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

我觉得,晚年的张爱玲,和薛宝钗的心性十分地相似。

殷允芃的文章中我节选了一段张爱玲对于生命的看法,还有一些关于写作的看法,我觉得很好地解释了张爱玲为什么没有自杀。

原因其实就是,不需要。

在这人世间,惦念她、关心她的人十分地多。夏志清十分上心地给她做推广,帮她安排工作;远在台湾的宋淇、邝文美夫妇更是对她尽心尽力地照拂;她的狂热粉丝里有水晶这样的一直积极关注她的,还有诸多想要拜访她却被她回绝的人;80年代之后,大陆又有了陈子善这样关注她的读者,甚至翻出了她中学时的旧作。她收获的目光与崇拜太多,这世界对她来说并不冰冷。她愿意为爱情放弃生活中的其他东西,但是当爱情离开之后,她的人生还是能够照常继续。她需要爱,也可以为爱做舍弃,但是爱不是生活中的全部。

再有,她说了,她会一直写下去。的确如此,晚年的她,翻译了《海上花列传》,一个极大的工程。写了关于《红楼梦》的阅读见解——《红楼梦宴》、《红楼梦魇》。

写了《小团圆》,改写了《色戒》,整理家族相册《对照记》。而且她还有很多喜欢看的书,在殷允芃和水晶的文章中,她提及了大量自己阅读的书,张恨水、《歇浦潮》、《金瓶梅》,可以看出,晚年的她,人生仍有无穷的乐趣。虽然寂寞,但是精神世界还是十分富足。

而且张爱玲,经历坎坷跌宕,但是同时代的作家谁不是呢?爱情经历坎坷,但是那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况且她已安然度过;物质生活上,晚年的她雪白空洞的房间,可以想见此时她已经不是特别在意这些事情了;人生经历上,别的作家在大陆历经文革,她在大学里面搜集关于文革标语的资料,对于时局,肯定要了解得比一般移民要清楚,这些人的遭遇对她是不是有警醒,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可以给她一种安全感,让她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多么明智。

关于张爱玲晚年凄苦潦倒的论断,不如说成是一种臆测。一个人的晚景,大部分都是凄凉的,疾病缠身,头脑清醒也渐渐减退,行动也逐渐迟缓。

很多人爱说张爱玲晚景悲惨,更多得像是说她晚年时,穷困潦倒,伴侣早已去世,膝下无儿无女,所以孤苦伶仃。

关于张爱玲的财产,宋以朗曾经给出过一份材料:

对于晚年张爱玲的生活,外界曾用“生活拮据”“狼狈不堪”等形容。宋以朗认为,现在流传着太多错误的信息。实际上张爱玲不仅美国户口有28107.71美元,他发现母亲邝文美保留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张爱玲的英文名字E .Chang,计算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元,大概相当于240万港币。这在当年,并不是小数字。

再有,张爱玲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行动不便,疾病缠身,那就少出门,坐在家里看书写作也无妨。

所以,我并不觉得张爱玲的晚年生活真如一些人所说得那样,十分恐怖。

她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生活爱好,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并不空虚。而且她有钱,她不用担心生活无依无靠。

物质与精神都富有,只不过身边没有所认为的天伦之乐。但是,前文也已经说了,她不乏关注,也不乏交际。况且,晚年的她,一直避世,没了人际关系的缠绕,她生活得可能更轻松。



文中提到的相关资料及作者:

澎湃新闻:《小报青年张爱玲与小报报人的交往与分离》

张爱玲:《年画风格的<太平春>》

桑弧:《推荐梁京的小说》

张爱玲:《亦报的好文章》

周作人:《希特拉们》

周作人:《疲劳的小伙子》

柯灵:《遥寄张爱玲》

张爱玲:《致邝文美》

赖雅:《赖雅日记》

殷允芃:《访张爱玲女士》

水晶:《蝉——夜访张爱玲》

闫红:《只有夏志清理解张爱玲的凉薄》

这几天在阅读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张爱玲往来书信集》。

之前,我觉得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关系以商业合作为主,这些信件的内容不外乎转账、寄件、汇报,挺无聊的。没想到里面的信息如此丰富,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两本通信集,标题分别是《纸短情长》和《书不尽言》,收录了三人1955年至1995年的绝大部分书信。我认为这些信件、比张爱玲的散文和几个记者的新闻稿更具公信力,能够一窥张爱玲晚年生活的大致面貌。

因此,我决定把这两本书中,自己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记录下来(可能还会酌情夹带点别的),供大家参考。

1.冯睎乾先生负责校阅信件,他觉得张爱玲有两个字用错了,建议编排人员改正,并特地强调【决不是编辑之痒】。显然,他是被张爱玲1993年那篇批评编辑擅自改字的短文《编辑之痒》吓怕了。(爱玲在写作方面非常较真,当她的编辑确实辛苦了。)

2.在此之前,夏志清和庄信正都公开过张爱玲给他们的书信,并作了比正文篇幅更长的注脚。《张爱玲往来书信集》的按语却十分简单。冯睎乾先生解释道,信件数量庞大,如果没完没了的交代下去,恐怕张爱玲诞辰二百年了都不能杀青。

3.1955年,张爱玲申请移居美国,由查理德·麦卡锡作她的担保人。

4.海船路过神户,张爱玲下船取材,一个人坐着电车满城跑。她称赞日本消费低,逛了一下午加喝咖啡,只花了几十美分。次日,她乘火车重游东京市中心。数日后,海船经停火奴鲁鲁,她下去闲逛,有些失望。

5.海船到达三藩市。炎樱来信,希望张爱玲在三藩市游玩几天。然而张爱玲急于展开工作,直接乘飞机去了纽约,由她的代理人Mrs.Rodell接机。

6.张爱玲在纽约与炎樱重逢,迅速安顿下来。她对纽约的印象不错,【纽约真像上海,不过一切都加强。同时却又比较mellow(温和),上海比较flashy(浮华)。】

7.张爱玲为宋淇所在的电影公司改编剧本《人财两得》。她知道身在美国写中国剧本不是长久之计,但是找到其他出路之前,只能先这样做着。

8.张爱玲时常拿课书占卜命运,【这课书真是我的一个知己。】(读爱玲《中国人的宗教》一文,就能看出她确实有点迷信。不过,她未必因此改变自己的决定。譬如,1952年她去日本找炎樱,课书让她不要去,她还是一意孤行,最终铩羽而归。)

9.胡适帮张爱玲推广英文版《秧歌》,之后又来张爱玲脏兮兮的宿舍看望她。张爱玲评价,【胡适之的确是个圣人模样。】

10.张爱玲删改英文版《赤地之恋》,和短篇小说《Spy Ring》(《色,戒》的英文版)一并寄给Frillmann。

11.宿舍的管理员觉得张爱玲的旗袍开叉太高,不成体统,让她缝上一部分。张爱玲表示,自己的袍叉已经很低,抱怨道,【此地的人对于露胸不大在乎,露点腿就大惊小怪。】(带她游花莲的王祯和也说她穿衣服不扣最上面的扣子,比较开放,嗯。)

12.宋淇按照张爱玲的期望给胡适写信。不久,张爱玲去了一次胡适家,胡适把他批注过的《秧歌》交还给她。

13.马宽德时常跟张爱玲联系,为她策划投稿方案,也试着帮她卖文。

14.VOA把张爱玲的《赤地之恋》改编成无线电剧本。张爱玲拿到台本后,对角色塑造很不满意。

15.1956年初,张爱玲完成短篇小说《Stale Mates》(《五四遗事》的英文版),自己很满意。接着她写了剧本《情场如战场》。为了不破坏写作情绪,张爱玲把长篇英文小说《Pink Tears》暂时搁置了。

16.有一个圣玛利亚女中的老同学约张爱玲出去吃宁波菜,餐馆是两个圣约翰毕业生开的。【简直觉得索然无味,谈话也隔膜很多。】(这很可能是《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材料来源。)

17.炎樱动身环球旅行,打算回来之后找房子跟张爱玲合住。张爱玲不喜欢与朋友合住,觉得个人空间太少,只要平时多来往一些就好。

18.张爱玲没有再去找过胡适之。她认为胡适之不喜欢《传奇》和《赤地之恋》,尽管她自己也对它们不满意,还是感到上一代的人跟她的隔阂。

19.张爱玲说,自己一看见差的作品就文思潮涌。【以前我有《五四新文学大系》中的两本,写不出就拿来看看,奏效如神。】

20.张爱玲搬到纽英伦的MacDowell Colony(麦道尔艺术村),【有山有湖,每人住一个bungalow(小屋)在松树林里,冬天有壁炉,log frie(可以烧火)。】

21.Frillmann希望张爱玲编一出剧,宣传美国的“悔罪情节”,张爱玲觉得故事不对劲,拒绝了,【我决定不再浪费时间在与我性情不合的宣传文艺上。】

22.张爱玲希望邝文美帮她订制衣服。她把每件旗袍的样式列了张清单,还画了一张草图,上面仔细标注了三围和细节要求。然后她说,【我翻翻一本《纽约客》,看见有一段说Alec Waugh的新书《Island in the Sun》是在MacDowell Colony写的,我联想到自己在这里大谈衣服,画图样,不由得内疚起来。】(你摸鱼的次数还少了吗?)

23.张爱玲从邝文美那里拿到胡兰成的《山河岁月》,想借鉴些材料写小说,结果非常失望,【胡兰成这本书实在写得太蹩脚,凭良心说,简直糟不可言。】书中不时提及张爱玲,令邝文美很感兴趣。张爱玲说,【其实所引的我的话统统misquoted(错误)。但是我再一想到另一方面,他所说的话我全忘记了。】

24.张爱玲搬到乡下来后又胖了不少,【现在足有一百十四磅,我猜想。】(黑历史啊……)她不打算减肥,又担心邝文美帮她准备的旗袍不合身,去信阻止文美做衣服。

25.1956年5月,张爱玲和费德·赖雅一同过夜。(不见得是第一次。)

26.1956年6月,张爱玲频繁头痛呕吐,【医生照例告诉我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得不说这医生害人不浅……)

27.张爱玲返回纽约,在炎樱的帮助下找私人医生堕胎。(张爱玲于散文《造人》中透露自己不愿意生养小孩,加上《小团圆》里九莉堕胎前的发言,基本可以推断堕胎是张爱玲自己的决定,至少不算被迫。)

28.1956年8月,张爱玲告诉邝文美,自己跟费德·赖雅结婚了。她对炎樱和邝文美说,【This is not a sensible marrige , but it’s not without passion .】(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并非没有热情。)

29.英文版《赤地之恋》出了单行本。张爱玲认为版式差、错误多,很不满意。

30.张爱玲又画了一张更细致的衣服的草图。(日常不务正业。)

31.1956年秋,张爱玲租的公寓里又来了两个作家,代理人也是Mrs.Rodell。他们给Rodell寄了一张明信片,【All well. All clients producing like mad.(一切都好,每个成员都像疯了一般努力写作。)】张爱玲看了哑然失笑,觉得与事实不符。(她不就总在摸鱼?)

32.1957年春,张爱玲完成《Pink Tears》初稿,又应编辑要求修改英文版《赤地之恋》。她对《Pink Tears》最后几章很满意,想马上寄给宋淇夫妇读。(爱玲每次都是刚写完的作品最满意。)

33.张爱玲将英文版《秧歌》的TV版权“贱卖”给CBS,1400美元。

34.1957年4月,TV版《秧歌》上映。张爱玲评价,【演得比我意料中的更坏。】

35.张爱玲喜欢吃赖雅做的汉堡,觉得他的烹饪水平比普通餐馆高。(有些情况下,到女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

36.《Pink Tears》被Scribner’s退稿,编辑认为书里的角色不值得同情。

37.1957年夏,张爱玲编剧的电影《情场如战场》于香港上映。

38.《情场如战场》电影卖座。邝文美顺势写了篇《我所认识的张爱玲》,刊载在《国际电影》杂志。

39.张爱玲和赖雅一同去波士顿游玩,行程愉快。

40.张爱玲喜欢布置房间,还经常在发型上动心思。

41.张爱玲认为英文短篇小说没有销路,计划把自己的故事写成英文长篇小说。前两章写港战,第三章进入童年回忆,第八章回到港战,再写自己与胡兰成的事情,最后添两三章收尾。(听着似乎更像《小团圆》的雏形?)

42.1957年秋,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英国逝世。张爱玲没法去见她最后一面,只能多写些信,寄一点钱。有个朋友来信说,黄逸梵很高兴读到邝文美的《我所认识的张爱玲》和夏志清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到欧洲的机票是天价。不敢说张爱玲负担不起,但是成本确实太高了。我不否认爱玲有凉薄的一面,但我不觉得这件事适合作为她性格凉薄的证据。)

43.1958年秋,邝文美担任一起凶杀案的陪审员。(据邝文美回忆,该案件太凶残,证物包括碎尸的照片,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张爱玲得知后特别兴奋,【我实在羡慕你做谋杀案的陪审员,认为是一椿大经验,可以想象乘警轮出鲤鱼门的气氛。但不知凶手为什么当众行凶,不怕抵命?是一时冲动还是预谋?】(爱玲喜欢读推理小说,有些走火入魔了……)

44.张爱玲和赖雅迁居加州。她尝试着下厨房做中国菜,例如用培根油做青椒炒蘑菇。(难以置信……根据《小团圆》的说法,爱玲自己做菜,岂不给姑姑笑死?)

45.张爱玲与赖雅乘飞机去洛杉矶,顺便卖掉了赖雅的数千册藏书。(爱玲自己不习惯买书,觉得负累,每次都是从图书馆借。)

46.张爱玲认识的一个作曲家向赛珍珠推荐《秧歌》。她不喜欢赛珍珠的作品,还是写了封信过去,但没答应对方的费城之邀。

47.1959年春,张爱玲获悉傅雷的儿子逃去英国,觉得很有戏剧性。(额,你不会还想写傅雷家的事情吧……)

48.1959年夏,张爱玲和赖雅搬到三藩市。

49.张爱玲总是梦见自己在向熟识的人解释为什么没写东西。(哼,叫你摸鱼。)

50.张爱玲计划着等经济宽裕些,就跟赖雅一起去欧洲旅行——不游山玩水,而是在各个城市短居。(可惜这个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51.1960年初,张爱玲申请入籍美国。有个口试,她以为仅问些常识性的问题,结果很多题答不上来,勉强及格。之后还有一场法院的面试,需要读几本指定的书。她担心过不了,只好花点心思准备。(爱玲似乎“弱第一次”,当年参加圣约翰大学的转学考试,也是因为适应不了国文题目而不及格。)

52.邝文美升官,写了一篇《美国官场现形记》,讲给爱玲听。

53.1961年初,长篇自传体英文小说《The Book of Change》(《易经》)写了一半。由于篇幅够长,张爱玲决定单独成书,预备打字。

54.张爱玲计划重临香港、造访台湾,与宋淇探讨剧本,并为张学良的故事取材。(没考虑访问张学良!不要以讹传讹!)

55.1961年10月,张爱玲搭乘廉价航班赴台。她先去台北与几个文化人见面,次日随王祯和游玩花莲,行程很愉快。

56.张爱玲在香港的一间旅馆安顿下来,埋首写剧本和小说,眼睛溃疡出血。由于旅费用尽,她不得不向宋家借了些钱。公司对张爱玲的剧本不满意,宋淇也觉得她在敷衍他们。张爱玲觉得他们不会如约付款,心情沮丧。她向赖雅诉苦,【我无法入眠,眼疾刚治好,走上阳台,站在一轮红红的满月下。今日是元宵节的前一天,他们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不过我能从这恶劣的交易中存下几百元。】(爱玲给赖雅的几封信,读起来真是委屈得不行……)

57.为了拿到剧本费,张爱玲不得不多留半个月。旅馆要退房,她只好搬到宋家住。她告诉赖雅,【对我和宋家而言,都是灾难。他们不相信我的剧本质量,我不相信他们会如约付款,所以我不打算再花钱在住宿方面。过去的五个月真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宋以朗的回忆中,张爱玲整日闭关写作,偶尔上桌吃饭也不怎么说话,不正因为她在闹情绪?)

58.1962年3月,张爱玲返回美国,继续创作。完成下一部剧本前,她没有跟宋淇夫妇联系。(这是她第三次离开香港。第一次因为经历了港战,满是劫后余生的喜悦;第二次只身赴美前途渺茫,一上船就痛哭失声;这次回去后她写《重访边城》,说【疑心跟香港诀别了】——总感觉她又哭了……)

59.1962年底,张爱玲寄出《真假姑母》剧本。

60.1963年初,三人逐渐恢复书信往来。(虽然接下来的一年半载,张爱玲的书信篇幅明显短了……)

61.张爱玲得知收到外汇可领取额外粮票,给留在大陆的姑姑张茂渊寄了点钱去。

62.张爱玲写作英文散文《Frontiers Revisited》(《重访边城》),发表于报刊上。

63.1963年夏,张爱玲完成剧本《香闺争霸战》。

64.《易经》分出上半部叫《雷峰塔倒了》。张爱玲打算将该作翻译成中文,同时决定去掉爱情故事。

65.张爱玲的英文中篇小说《The Young Marshal》(《少帅》)写完了一半,待修改。

66.1963年秋,张爱玲将《呼啸山庄》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魂归离恨天》。

67.1963年底的某天正午,张爱玲午睡刚醒,收听无线电的时候得知甘遒迪遭遇枪杀,震动不已。(这件事被写入《同学少年都不贱》。)

68.宋淇的同事秦羽想将《沉香屑 第一炉香》改编成电影。张爱玲爽快的答应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电影化的想法、竟然产生于五十八年前?!可惜没能成形。)

69.老同学翁美丽和丈夫想见张爱玲,希望她帮他们编剧。张爱玲想着不过是一两支剧本的事,接受了。

70.1964年夏,张爱玲考虑到《雷峰塔倒了》的角色太理想化,打算修改,搁置不译。

71.《雷峰塔倒了》和《易经》的版权一直卖不掉,《少帅》写好的部分美国代理人不喜欢。张爱玲心灰意冷,将三份小说搁置了。

72.跟宋淇夫妇同住一栋公寓的演员林黛自杀了。张爱玲好奇她的自杀动机。

73.1965年2月,得知夏志清的哥哥夏济安在加州教书,张爱玲准备帮他翻译文学作品。半个月后,夏济安突然逝世。(……)不过张爱玲还是找到了翻译工作。

74.1965年3月,赖雅数度中风,精神混乱。

75.张爱玲把翻译作品交给宋淇,表示不介意署他的名字。【你们想必也知道对于我毫无分别,看译稿的时候可以多换几个字,比较不像我的口气。】

76.邝文美经常跟张爱玲聊“办公室政治”。张爱玲表示,反正你会应付,【有本领不用总可惜。】

77.夏志清特别喜欢《金锁记》,希望张爱玲在台湾出版旧作。张爱玲并不着急出书。

78.张爱玲申请了补助金,工作项目是翻译《海上花》,没提《少帅》。

79.张爱玲将英文长篇小说《Pink Tears》翻译成中文,命名《胭脂泪》,又改为《怨女》。(“翻译”这个词其实不准确。张爱玲大部分双语小说都是“用另一种语言将故事重写一遍”。)

80.1966年8月,《怨女》于香港报刊《星岛晚报》开始连载。台湾方面,《怨女》则由《皇冠》杂志连载。

81.经由宋淇、夏志清接洽,皇冠杂志社的出版人平鑫涛跟张爱玲的多部作品签约。(张爱玲和平鑫涛的关系,当真是“见字如面”。不仅如此,平鑫涛还是万象杂志社老板平襟亚的侄子。张爱玲跟平襟亚有过节。四十年代,她的《传奇》被平襟亚拒绝出版,腰斩《连环套》后又发生财产纠纷“一千元的灰钿”,闹得很僵。时过境迁,张爱玲与平氏家族倒是再度合作了。)

82.夏志清的朋友介绍张爱玲去纽约雷德克里芙学院担任驻校作家。

83.宋淇夫妇得知好友傅雷夫妇自杀的消息,不欢了很久。张爱玲听了也十分震动。

84.张爱玲跟赖雅的女儿关系恶化,只好将瘫痪的赖雅接到家里来住,帮他找房子和看护。(由此看来,张爱玲未必长期照顾赖雅的饮食起居。)

85.宋淇建议把《少帅》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张爱玲告诉他,《少帅》绝无希望进入台湾市场。

86.张爱玲决定在港台出版《十八春》,着手修改“碍语”(敏感内容)及更换标题。

87.宋淇寄来一张剪报,疑心上面的文学评论为胡兰成所写。张爱玲说,【胡兰成独创的“怪腔”讨厌到极点。】

88.张爱玲收到连载《怨女》的《星岛晚报》,随便翻翻,就发现某一段漏掉一个“还”字,很不高兴。【你百忙中替我校一遍,我是真的感激,但是究竟跟自己写的不同,不会少掉一个字就觉得口气不对,那一句直跳出来,刺目。】当即她要求,出单行本的时候把清样空邮寄给她自校一遍,运费由她付。(我平时喜欢收藏一些港台的书,对于国际运费的高昂有切身之痛。她是真的爱惜自己的作品才这么做。)

89.张爱玲修改《Pink Tears》,并更换标题《the Rouge of the North》。

90.张爱玲为夏志清编著的小说集翻译《金锁记》。她告诉宋淇,这项工作非常倒胃口。

91.宋淇在家中发现一封胡适之给张爱玲的信。适逢胡适之逝世,宋淇建议张爱玲写篇文章蹭下热度。张爱玲想到《海上花》是胡适之打捞起来的作品,预备写一点相关的事情。

92.宋淇提议把《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两部中篇小说融合一下,改编成一部长篇小说。张爱玲婉拒了,【一定要有感情与兴趣,才值得下本钱。】(她早就知道,刻意地迎合读者决讨不了读者的欢心。)

93.香港书商的书目里,有署名“张爱玲”的《笑声泪痕》。张爱玲认为一定是《十八春》换了马甲,没去管它。(喂,不要想当然啊……)

94.宋淇生病入院,事后向张爱玲描述情形之凶险。张爱玲先是慰问,紧接着说,【等好了些千万把边缘上的感想写点下来。我自己也有过一两次这种经验,不过思想太简单,又有种自卫性的麻木。】(emm……论一个小说家的职业素养?)

95.张爱玲于麻州剑桥担任特别研究员,继续英译《海上花》。

96.1967年5月,香港发生一场持续半年的动乱,宋家的日常生活很受影响。

97.1967年10月,赖雅逝世。

98.张爱玲在职期间,经常要去Institute陪同女太太们吃饭,十分苦恼。(爱玲:社交真麻烦。)

99.1967年底,《the Rouge of the North》于英国出版。

100.1968年初,张爱玲完成散文《忆胡适》。

101.1968年春,宋淇打算写研究红楼梦的论文,想跟张爱玲探讨。他知道对方厌恶高鹗的续作,于是大肆批判后四十回的情节。张爱玲告诉宋淇,她之所以反对高鹗,是因为他的续作被读者当原作看待。(这几封信件的翻译有重大失误!编辑太不走心了!)与宋淇的交流似乎激发了张爱玲研究《红楼梦》的兴趣。不久,她开始赶写一篇叫《红楼详梦》的论文,把其他工作都放下了。

102.《十八春》改名《半生缘》出版。这个名字是宋淇的主意,张爱玲并不很喜欢,觉得听上去有点像“冠生园”。但为了电影版权好卖,还是接受了。

103.张爱玲不打算再写类似《半生缘》的小说了,【我写一部琼瑶可以写一百部。】(别这么说,你跟琼瑶不一样的。)

104.1968年夏,殷允芃想采访张爱玲。张爱玲先是拒绝,之后碍于夏志清的情面答应了。她向宋淇夫妇抱怨,这几天日理万机,还要陪一个记者聊到深夜。并且,她觉得自己说话不得体,很忧虑,希望平鑫涛把采访稿寄给她看看,或者让殷允芃去别家投稿。待殷允芃写好稿子寄来,张爱玲评价道,【写得极坏而harmless(无害)。】

105.张爱玲尚未放弃英文市场,认为中文作品只能是副产物,因而觉得自己现在研究《红楼梦》太奢侈。(反正你是任性惯了。)

106.张爱玲寄出《红楼详梦》初稿,又三番四次修改。(从此,张爱玲发表作品,往往都会反覆增删没完没了——宋淇夫妇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107.林语堂对高鹗的续作持肯定态度。张爱玲说,【译《红楼梦》很流行,高鹗又得到许多新读者,现在林语堂又替他辩护,我真希望你的论文把他彻底打倒,不然一会又还魂。】(张爱玲一直把林语堂视作要超越的目标,但并不喜欢他。《张爱玲私语录》里直接表示我从小妒忌他,觉得他才不配位。)

108.张爱玲得知老舍自杀的消息,向宋淇确认。(受母亲影响,她挺喜欢老舍的作品,尤其是《二马》。)

109.学界发现了曹氏家谱。张爱玲承认《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的,但决不认同它们是曹雪芹的手笔。

110.张爱玲设想过《半生缘》的happy end,【唯一的可能是叔惠翠芝结合,世均回来人已不在。】她还考虑了开放式双结局。(幸好没改……大团圆结局与她的风格不适配。)

111.水晶写了一篇分析张爱玲作品的文章。张爱玲对它的评价很低,【隔靴搔痒,看了不过诧笑。】

112.水晶还给张爱玲写信,署名“后生杨X X”,张爱玲说,可以收入宋淇的笑话集。

113.张爱玲说,【我从小“反传统”的厉害,到十四五岁看了萧伯纳所有的序,顿时成为基本信仰。】(这个想法写《小团圆》的时候提及。)

114.夏志清的新书上说,曹雪芹之后想必是撇开脂批,放飞自我写了《红楼梦》后四十回。张爱玲看了气得半死。

115.张爱玲完成《红楼梦未完》。

116.张爱玲应于梨华之邀,去美国多所大学演讲《中文翻译的文化影响力》。她说,不过是写篇文章照着读一遍。(嗯……让爱玲演讲确实太为难她了……)

117.张爱玲趁着四处演讲的机会,到哈佛中文部找Hanan教授探讨《红楼梦》相关情节。

118.1969年,夏济安的学生庄信正介绍张爱玲去Berkeley一年,是兼职,每天下午上班。(可见,张爱玲并非不遵守劳动纪律。)

119.《海上花》还差十四回未英译,被张爱玲搁置。(这一次你真的会后悔的……)

120.1971年夏,上司陈世骧去世,张爱玲离职。

121.张爱玲接受水晶采访,长谈七小时,透露了自己放弃工作、回归文坛的志愿。

122.宋淇担任月刊《文林》的编辑,希望张爱玲为他们写点文章。

123.张爱玲在Berkeley期间写了两篇关于中共的论文,不被校内的人看好。离职后的一年,她也不断地完善它们,然而一直没人愿意登载。这件事对她而言是个很大的打击。她向宋淇夫妇抱怨,美国对中共的态度只能用fatuous(蠢,无聊)来形容。(爱玲有的时候过于固执了。)

124.1972年底,张爱玲搬到洛杉矶。

125.《中国时报》编辑托庄信正约稿,张爱玲打算随便写篇散论《谈看书》敷衍他们,想不到写着写着就认真起来了,越写越长。(真像是她会做的事啊……)

126.水晶获悉张爱玲的住址,给了《中华日报》。张爱玲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接电话,只打出去。

127.宋淇愿意代张爱玲在香港发表《谈看书》,【一篇文章赚两笔稿费何乐不为?】(编辑:过分!)

128.宋淇提议张爱玲研究丁玲,可以当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员。

129.水晶的朋友唐文标在加州某大学图书馆内发现了张爱玲的黑历史——腰斩的《连环套》、《创世纪》以及几篇散文,建议她刊登于《幼狮文艺》上。张爱玲非常沮丧,【因为是他们找出来的,也只好同意。】(她是被动的,即使不同意也会被盗印。)

130.宋淇建议把英文短篇小说《Spy,Ring》(《色,戒》)翻译成中文。张爱玲说,这篇小说的材料很好,不过隔了些年重读,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推敲。

131.宋淇告诉张爱玲,永安公司不会有首饰店,《色,戒》高潮情节的地点需变更。以及,买钻戒是以黄金为单位的,开支票太勉强。

132.张爱玲三万字的长篇散文《谈看书》于香港《月明报刊》和台湾《中国时报》刊载。

133.1974年春,张爱玲着手写作中长篇小说《小团圆》,称【材料大部分现成】。(说得容易,其实磨了不知道多少年。)

134.1974年夏,港台掀起“张爱玲热”。大量专家和文学爱好者写文章讨论张爱玲的新旧作品。

135.唐文标之于一篇研究论文里爆出傅雷的小号“迅雨”。宋淇知道写《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迅雨就是傅雷。宋淇回忆起1954年初见张爱玲的时候,告诉她傅雷写过一篇批评她作品的文章——张爱玲方才知道傅雷有一笔名叫迅雨。(至此,“写《殷宝滟送花楼会》是报复傅雷”的说法,恐怕无法成立。)

136.《色,戒》英文稿的主角,原型是英茵与平祖仁。袁殊害英茵自杀,张爱玲得知她是间谍。

137.由于经济不景气,香港中文大学停止招聘,张爱玲做研究员的计划告吹。

138.1974年冬,张爱玲完成一篇超长论文《红楼噩梦》(《二详红楼梦》)。

139.宋淇想帮忙出一本《张爱玲小说选》,希望在每篇小说后面加一点散文小品。张爱玲考虑放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对照记》的雏形?)

140.张爱玲准备出书《张看》,把未完结的《连环套》、《创世纪》插在里面。

141.宋淇认为,台湾的读书风气比香港好,皇冠出版社也很有钱途。(这个时候,张爱玲基本成了皇冠的御用作家了。)

142.宋淇觉得《色,戒》的地点最好是静安寺路和摩西路的交叉口,画了张歪歪斜斜的草图。

143.《幼狮文艺》刊载了炎樱著、张爱玲译的散文《浪子与善女人》,宋淇询问是否收录《张看》。张爱玲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144.张爱玲发现,《浪子与善女人》一文中、有一封炎樱写给胡兰成的信,【光是她替他取的名字也已经译得肉麻得毛发直竖】(炎樱叫胡兰成Lanny),赶紧打电报要求抽出。(看来,张爱玲对三十年前的自己完全无法直视啊——那么,有些人觉得“张爱玲迷恋了胡兰成一生”?)

145.台湾远景出版社的沈登恩出版了胡兰成的《山河岁月》,寄给张爱玲一本,希望她为此书写序,又建议张爱玲在远景出书。张爱玲把远景寄来的书全部退还,附上一封短信,【非常抱歉,不拟委托贵社出书,承寄赠书籍剪报都已璧还,胡君寄来的一本也请代转去。】

146.1975年3月,由于唐文标“盗墓”带来了热度,《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荣登香港《书评书目》的畅销书之列。

147.梁实秋写了本《槐园梦忆》纪念亡妻,宋淇夫妇赞他文笔好。不久,有人爆料梁实秋和韩菁清大谈恋爱,使该作销量暴跌。

148.1975年夏,张爱玲集中心力写作《小团圆》。

149.对于《小团圆》,原本不打算写恋爱情节。但是,跟胡兰成关系密切的朱西宁来信说,想参考《今生今世》写张爱玲的人物传记。张爱玲自然不乐意,决定以自己的视角重构这段感情经历。

150.随着越来越多的回忆跳出来,《小团圆》的故事越写越长。宋淇开玩笑说,小心变成“大团圆”。

151.1975年秋,张爱玲完成《小团圆》初稿。平鑫涛急于争取版权,预支了3000美元稿费。张爱玲错误地将支票裁剪寄还,自知闯祸,连忙写信向平鑫涛道歉,表示愿意赔偿损失。(之后事情似乎妥善解决了。)

152.张爱玲动手抄写《小团圆》,并立下flag,【我小说几乎从来不改,不像论文会出纰漏。】然而,很快她就发现【小说不改,显然是从前的事了。】(……)

153.1975年冬,张爱玲与宋淇正式建立“作家与代理人”的合作关系。(其实哪里是合作……根本是宋淇鞍前马后各种帮忙……)

154.RTV想买张爱玲作品的电视剧版权,宋淇列出张爱玲适合改编的小说,并拟定价位。制作方决定先买《半生缘》和《怨女》的版权,7000港币。

155.平鑫涛寄来茶食。张爱玲知道他还是为了《小团圆》,觉得好笑,【我又不会嗑瓜子。】

156.宋淇表示,张爱玲寄来的书信里有不少珍贵的资料,简直可以写一本书,等他退休了或许会落实下来。

157.宋淇和邝文美共同完成散文《私语张爱玲》。宋淇说,【我想一个作家总免不了有曲折起伏,但像你那样有“第二春”还不多见,我们真希望好好利用这机会替你squeeze(榨取)到每一分钱possible(尽可能的)。】(诚如他所言,真的是非常尽心尽力。)

158.1976年春,《半生缘》电视剧每晚七点半播送。不过,制作方不能去上海和南京取景,还魔改了剧情——祝鸿才是因为喝醉了酒才强奸顾曼桢,顾曼璐并不知情,事后母女三人哭成一团……宋淇看到一半逃回了房间,文美倒是坚持看完。之后秦羽打电话到宋家,骂了电视台足足半小时。(所以说,《半生缘》才是张爱玲作品中最早被影视化的咯。)

159.张爱玲强烈要求《张爱玲全集》再版的时候,把“妳”字改回“你”,【上次跟皇冠说过,也“依然故妳”。】(张爱玲把这个问题写进了散文《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

160.张爱玲寄出两份《小团圆》手稿。

161.台湾当红作家陈若曦在文章中抬举张爱玲。张爱玲想起,陈若曦是1961年“台北圆桌”的成员之一。

162.《小团圆》内,九莉堕胎的情节源自张爱玲的亲身经历。这件事只告诉了邝文美,宋淇不知道。

163.张爱玲计划再写两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跟之前的两篇一并出书,叫《红楼噩梦》。

164.宋淇担心出版《小团圆》会让胡兰成得志,进而影响张爱玲作品的台湾市场,建议大幅调整故事架构。张爱玲一时没有头绪,便将《小团圆》搁置了。

165.宋淇提议把《小团圆》的邵之雍改成双面间谍,同时提醒张爱玲,政府的间谍是不能变节的。张爱玲听了非常不服气,觉得台湾尽是些清教徒。

166.张爱玲称,《小团圆》是主观的小说,很多visionary(奇幻色彩)的地方是纪实的,性描写则是metaphors(隐喻)。

167.宋淇打算把张爱玲过去说的话整理成一篇《张爱玲语录》,张爱玲欣然同意,而且拒绝检查,要直接看书。

168.张爱玲不看好台局,急于出版新书,无心经营英文市场,【好在过两年美国也还在——当然台湾也极可能outlast me(比我撑得久)。】(爱玲没有安全感啊……)

169.1976年夏,张爱玲发表《三详红楼梦》。

170.朱西宁写信来,告诉张爱玲胡兰成的近况,面有德色。张爱玲听着生气,预备不再跟他往来,新书《张看》唯独不送他。

171.远景出版社的负责人来港,想见宋淇一面,遭拒。不久,对方准备登门拜访,宋淇约他们在九龙一谈,【免得他们入侵我家。】会晤之后,宋淇告诉张爱玲,这两人是你的仰慕者,只是不了解你对胡兰成的态度,并无恶意。(早晚你会知道他们的恶意的……)

172.张爱玲得知《笑声泪痕》不是她的作品,而是有人冒名自己发表小说,愤然写下一篇短文《关于<笑声泪痕>》维权。(多少年了,你终于想起来了……)

173.1976年秋,张爱玲通篇改写《三详红楼梦》,又完成一篇《四详红楼梦》。

174.张爱玲主张《红楼梦》旧稿仅一百回——有些是大回。

175.亦舒写文章骂胡兰成。张爱玲觉得痛快,但不希望自己“曝光过度”。(你以前不是立过flag,【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

176.张爱玲和宋淇相信《红楼梦》创作的成分多于自传,赵冈的结论却相反。余英时即将出书。宋淇相信自己一定会胜利。

177.唐文标出了一本《张爱玲杂碎》。宋淇很不待见,磨刀霍霍想写一篇《张爱玲炒面》,被邝文美禁止。

178.张爱玲与宋淇决心重启《色,戒》。宋淇指出,女主角的身份不应该是正统特工,因为政府手下的特工是不可能变节的。(……)又说,当时有好几场汉奸暗杀案都是学生干的。《色,戒》的故事至此脱胎换骨。

179.1977年春,张爱玲完成《五详红楼梦》。

180.张爱玲和宋淇凭各自的记忆画出静安寺路与西摩路交叉路口的地图。(同是手绘,爱玲画的就看得舒服多了,到底是练过画画的——不过她写字不好看。)图上标明平安大戏院、义利饼干行、凯司令咖啡馆、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服装店。炎樱家的珠宝店被移进其中一个街区,构成故事的主要舞台。

181.张爱玲煞有介事地告诉宋淇,静安寺路一带有三家西饼店,【(一)起士林(Kiessling)——不叫“新起士林”,因为是天津老牌,在赫德路角上,面向赫德路,就在我家贴隔壁;(二)凯司令(New Kiessling)——天津起士林的No.1仆欧出来开的,在上海早于起士林多年,较便宜,近同孚路与平安戏院;(三)飞达(Cafe Federal)——往东,不到马霍路,路名不记得了。】(好厉害……了解得这么清楚……)宋淇提到的那个老上海记错了。至于为什么记忆力与方向感都不好的张爱玲、隔了二十余年还能如此确信——【我是因为住得近,又爱吃西点,常去买,尤其凯司令。】(好吧,吃货的记忆总是靠谱的。)

182.张爱玲评价《小团圆》的主角盛九莉,【高度的压力,极度的孤独与self-centeredness(自我中心)。】(嗯,你果然很有自知之明!)她知道九莉不值得同情,【我相信人性的阴暗面,除非不往深处发掘。】

183.平鑫涛一口气支付10000美元作为《小团圆》的定金。张爱玲考虑到一时半会儿交不了货,把钱退回去了。

184.张爱玲向宋淇夫妇推荐梁实秋的自制乳酪。

185.张爱玲路过布朗德比餐厅,想起自己和赖雅曾在这吃午饭,遇见已故影星保罗·道格拉斯,【多少是个明星,我只当看白戏,钉眼看他吃东西,他误以为是勾搭他,把脸一沉。】(哈哈哈哈,不知道怎么说你才好。)

186.1977年夏,张爱玲完成短篇小说《色,戒》,又略微调整了一些细节,包括宋淇建议加上的结尾,【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

187.张爱玲寄出的信欠资退回,再寄,邮差揭下“退回寄件者”的单子,又退回。她无奈道,【两天后又像信鸽一样翩然归来,只好换了个信封。】

188.《张爱玲全集》版税由10%加到15%。

189.1977秋,张爱玲完成短篇小说《往事知多少》。

190.张爱玲称,【我日常都还愉快,但是outlook(前景)灰暗,唯一自慰的是过去逃脱的运气还好——从家里,大陆逃出来。】

191.国内将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影印了出来,但不公开销售。并且,《红楼梦》原抄本在上海被发现,对张爱玲的观点有利。

192.宋淇告诉张爱玲一句诗——Written on water. 源于Keats自拟的墓志铭——“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张爱玲将这句话用进了自己的作品。

193.张爱玲表示,《红楼梦魇》用的是“点画法”的写法,【把要点都暂存疑,让许多芜杂的次要点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可信的整体后,要点自会出现。】她说,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与训练,只好这样,否则真不会写。

194.张爱玲透露,自己1952年离开大陆时候的体重打破记录,一百十六磅。(……)

195.张爱玲做了梦,【Mae带我看你们住的公寓,在河上一个碧绿的小岛上,古典式的白房子,八字台阶起讫都有大理石雕像,美极了的彩色的梦,非常清晰。】(偶尔能在她的书信里看见这种散文化的表达,有点感动。)

196.《赤地之恋》在台湾被禁,似乎是因为故事没有将共党表现得十恶不赦。慧龙出版社的唐吉松寄合同来,告诉张爱玲小说解禁,希望能拿到《赤地之恋》的版权,预付10000本的版税(15%)。(其实,多年前皇冠出版社已经和张爱玲签了《赤地之恋》的合同。只是迫于当局压力,暂缓出版。小说至今未解禁。)张爱玲擅自签下协议,还忽略了里面“允许编辑篡改”的条款。经平鑫涛和宋淇指出,忧虑万分。

197.1978年春,张爱玲完成短篇小说《浮花浪蕊》。

198.张爱玲写了篇散论《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刊载于《中国时报》。

199.张爱玲将《红楼梦魇》送了一本给Hanan,邀请他去香港见宋淇一面。

200.宋淇写了篇《唐文标的方法论》,严厉批评了唐文标的《张爱玲杂碎》。

201.宋淇觉得年青人大概不会喜欢张爱玲近期的小说。张爱玲说,【为哪些人写,是一定要失望的,至少在我是如此。还是那句话:“非不为也,不能也。”】

202.张爱玲收到新版《赤地之恋》,基本没有发现滥改的痕迹,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平鑫涛却一直耿耿于怀,倒不是生谁的气,只是觉得没拿到《赤地之恋》的版权是人生一恨。

203.水晶写了一篇关于《色,戒》的评论。张爱玲并不待见,【看得我龇牙咧嘴,真是宁可没有。】

204.1978年夏,张爱玲完成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宋淇考虑到台湾的政治局面,不建议她马上发表该文。(这篇很敏感吗?)

205.张爱玲发现《往事知多少》的标题已经被其他人用过,一番纠结后,改名《相见欢》。

206.张爱玲还是发现了《赤地之恋》的篡改痕迹。《赤地之恋》的故事来自USIS,她一直不喜欢它,认为是仅次于《连环套》的破烂。【我对它一直歧视,直到这次出版被篡改了一个字,十分痛心,才知道已经成了自己的东西。】(这个错字直至今天还未被改回来,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

207.张爱玲完成四篇短篇小说和数篇散文,急着要出书。宋淇批评她,【看你忽然胆小起来,只想向容易的路上走,真觉得没有出息。】随即又说,他要把这封信的副本寄给夏志清,让他也为爱玲打气。

208.唐文标问庄信正把《十八春》的结尾要了回去,想必是要发表出来。张爱玲打算写篇短文解释《十八春》的结尾。她承认,这本来就是赚稿费用的作品。(作家也是要恰饭的啦!)

209.张爱玲写了篇散文《谈<色,戒>》,回应外界对于《色,戒》的质疑。宋淇收到文章,建议增加一个关键点“王佳芝是业余特工”,以及一些诙谐的要素,之后又想了一个标题“羊毛出在羊身上”。

210.1978年秋,香港邮局怠工,影响了宋淇与张爱玲的通信效率。

211.张爱玲送给伊藤漱平一本《红楼梦魇》,对方回赠一本《程伟园<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小考》。

212.张爱玲改写《小团圆》的工作始终没有着落。她说,如果母亲一灵不昧,比起自己,更愿意写那个人的故事。

213.张爱玲联系上张茂渊,想还钱。张茂渊不要,让爱玲回大陆一趟,被婉拒。(姑姑对爱玲真的很好,明明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借出去的钱很可能永远拿不回来,还是资助了她不少。恢复通信后还提醒爱玲,如果你给我寄钱,亲戚们或许会觉得你很有钱,一个个都依附过来。)

214.张爱玲告诉宋淇夫妇,姑姑当时不走是因为爱一个有妇之夫,之后他太太死了,两人共同面对文革,现在他们准备结婚了。她评价道,【我非常感动,觉得除了你们的事,是我唯一亲眼见的伟大的爱情故事。】(emm……1949年爱玲没有立马离开大陆,是不是因为桑弧呢?)

215.1979年春,张爱玲写了一篇散文《表姨细姨及其他》。

216.张爱玲称,从前每隔四五年会重温一遍《金瓶梅》,都是洁本,每次读到李瓶儿之死总是大哭。(这一点接受水晶访谈的时候也说过。)

217.宋淇很久以前向张爱玲约稿,请她整理英译版《海上花》。张爱玲答应了,然而一直咕咕咕。

218.姑父李开弟邀请张爱玲回大陆看一看,可以找夏衍设法允许入境。张爱玲觉得好气又好笑,【他们大概太陶醉于这thaw了。】

219.唐文标要发表张爱玲未收录的旧作,庄信正认为有侵权嫌疑。张爱玲觉得诧异,【我没收入集子的旧作决没这么多,也没什么怕骂的。】(爱玲:我没写过这篇文!)

220.钱钟书在加大碰上水晶,说张爱玲好。张爱玲得知后【既感激又感动】。宋淇评价钱钟书,【表面上词锋犀利,内心颇工算计,颇知自保之道。】

221.宋淇告诉张爱玲,【国内红学界私人间恩怨很深,政治立场反属次要。】

222.亦舒批评《相见欢》,称呼宋淇为“宋老先生”,宋淇看了心里“一凛”。张爱玲平静地说,水晶来信批评她的新作,【虽然措辞较客气,也是恨不得我快点死掉,免得破环image(印象)。】又安慰宋淇,现代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

223.张爱玲认为,中国人的小说观坏在全抄本的《红楼梦》上。【中国人最理想的小说是传奇化的情节(续书的)加上有真实感的细节(原著的)。】

224.张爱玲吐槽,夏志清简直“事无不可对人言”,总是给她树敌。她不愿意跟他聊别的,他又抱怨【通信不要这样公式化】,只好又放松了些尺寸。

225.1980年初,宋淇邀请张爱玲参加威斯康辛大学主办的世界性红学研讨会。他说,大陆的周汝昌、冯其庸、台湾的潘重规、高阳,香港的他,日本的伊藤漱平,英国的Hawkes都预备参加(真·红学圆桌)。张爱玲觉得自己一时拿不出作品来,又费事,推辞了。(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张爱玲已经把想写的《红楼梦魇》写完、启动下一个项目了,自然没有兴趣回头参加这种活动。若是早个几年,她大概率会欣然前往吧。)

226.张爱玲告诉宋淇夫妇,四十年代与苏青对谈的时候,自己的一句玩笑话把柳存仁赶到了阳台,有点得罪他。五十年代她去了一趟日本,回香港之后被警察局调查,有舍监煽风点火。在美国新闻处跟乔治高的相处很不愉快,尽管他的太太人品不错。

227.Rodell早已去世,张爱玲将来发表英文版《海上花》指望不上她。

228.张爱玲认为《围城》的故事大部分有事实依据,【真是《儒林外史》外一章。】(爱玲一度把《围城》误作《城里城外》,之后自己修正。)

229.张爱玲发现皇冠寄来的版税变少了,【又该打气了】,写了一篇《谈吃与画饼充饥》。

230.《联合报副刊》同《人间》(《中国时报》副刊)竞争失败,痖弦让助手丘彦明找张爱玲拉稿。张爱玲觉得《联合报副刊》可以自校、稿费多些,打算把《谈吃与画饼充饥》给他们。

231.《谈吃与画饼充饥》的初稿寄给宋淇不久,张爱玲又寄去十一页修改稿,【迟迟没寄改稿来,你们也许以为我这次老脾气没发。这里寄了十一页来,代替原有的P1,3,4,5,5b,10,13,15,15b,19这十页。】(宋淇:是我想多了……)

232.宋淇发现张爱玲的文稿中有很多“秃头句子”。张爱玲回复,“秃头句子”更接近口语。

233.宋淇夫妇帮张爱玲整理改稿。他感觉文中的一句【两瓣麦分夹着流溢的黄油,也使许多文人联想到女性性器官】不妥,删掉了,又跟爱玲解释个不停。(他们当然知道以爱玲的较真性格,乱改一个字都可能使她炸毛……做她的代理人确实麻烦。)

234.曹禺跟李玉茹结婚了,张爱玲对他们的事情很感兴趣。

235.宋淇由于身体不适,决定放弃参加“红楼圆桌”。

236.张爱玲与宋淇时常闲话国内政治。宋淇说,他认识一对恩爱夫妻,相约暗地里不交流,以免受审讯的时候顶不住压力,口供不一致。

237.张爱玲读Hawkes的《西人管窥<红楼梦>》,注意到“冰片麝香”,想起俞平伯把它们简称“冰麝”,有些奇怪。

238.在宋淇的建议下,《联合报副刊》编辑把张爱玲作品的校样寄了一份给三毛,请她写点东西。【三毛说张爱玲是她心目中的神怎么可以亵渎呢?无论如何不肯写。】

239.张晓风要编撰一本关于爱情的散文集,想选张爱玲的散文《爱》,被拒。

240.张爱玲想把曹禺的故事写成一篇小说,提名《谢幕》。她告诉宋淇夫妇,当年曹禺从内地来沪,影片公司大请客;编写《艳阳天》的时候,他天天陪李丽华选购衣料。(很难想象,在文华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的那段时间,爱玲竟然会有“团队归属感”,她参加了魏家花园的茶会,还跟成员们一起外出游玩。)又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再一封笔,【浪头都冻结成了冰河,倒保全了他的盛名。】(张爱玲从前对曹禺大概挺欣赏的。早年的短篇小说《郁金香》致敬了《雷雨》,散文《走!走到楼上去》还说,【也许的确是缺乏剧本——缺乏曹禺来不及写的剧本,无名者的作品恐怕还是多余的。】)宋淇覆信,指出曹禺新作《王昭君》被港人称作“奉命文学”,恶评如潮,根本没有“保全盛名”。

241.周汝昌、唐德刚质疑宋淇的“红学小文章”,要跟他笔战。宋淇写了一篇《满纸荒唐言》。

242.Viaian Hsu要编一个中国女作家选集,想收张爱玲的作品。张爱玲回复,【我虽然不是新女性主义者,决不会同意编入一本女作家选集,男女东西的分类,也就是所谓sexist(性别歧视)。】

243.钱钟书赴美,陈若曦马上根据他的故事写了《城里城外》。张爱玲感叹,【像新闻记者一样快捷,我再也做不到。】(哈哈,写《传奇》和《流言》那会儿,你的确高产如母猪。)

244.朱西宁说《红楼梦魇》的好处是考据不多。张爱玲嘲讽道,【这些人跟研究红学的仿佛言语不通,两个世界隔绝,只有Stephen一个人驳他们,是唯一的桥梁,但是像是单行道。】

245.张爱玲寄给张茂渊的信件几个月送不到,疑心被审查。

246.【阴历年底高信疆忽然从天而降】,专程来看望张爱玲。张爱玲托病未见,写了封恳切的信,答应不久就给他们供稿。

247.张爱玲潜心英译《海上花》,经常需要宋淇夫妇查资料。例如,“出水芙蓉”是什么花?“碧桃”是什么树?“鸳鸯”中的“鸳”是什么性别?“莼鲈之思”是什么典故?“鲤鱼”怎么翻译?(真是个好奇宝宝。)

248.宋淇向她推荐Steve Cheng讲《海上花》的文章,称他【又是一位走火入魔的张爱玲迷】。

249.痖弦接二连三送来整套的书和墨盒,张爱玲去信暗示不欢迎送礼,不过很感激《联副》稿费上的优待。

250.根据宋淇所言,皇冠视张爱玲为招牌,她的书不算畅销,但常年保持一定的数量,极不容易。此外,皇冠每年拍一部琼瑶的电影,稳赚大钱。

251.目前,港台最畅销的作家是三毛,她的《荷西之死》卖得极好。张爱玲评价,【三毛荷西的故事本身很感动人。】

252.《联副》拟出《三十年联副文艺大系》,要收张爱玲的作品,选稿已经发排,有釜底抽薪之势。张爱玲恍然大悟,【怪不得前一向猛送礼。】她覆信表示,这样对皇冠出版社不利,以“不再为《联副》写稿”相威胁,拒绝登载。实际上,她主要是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瓜分”。(爱玲:我的作品只能待在我自己的书里!)

253.1981年夏,张爱玲考虑把《海上花》的对白翻译成国语。

254.邝文美的母亲记忆退化,只认得医生、邝文美、宋淇三个人。宋淇对张爱玲说,【恨不得你在这里可以讲给你听,好让你有一天穿插在你小说里。】(宋淇不愧是爱玲的知己……)

255.张爱玲把“挖花”译错了。宋淇把牌样一张张画出来,教她怎么玩这个游戏。(你们竟然隔着太平洋书面讨论这种东西!太可爱了吧。)

256.张爱玲拟出散文集《续集》,继续写下去的意思。

257.痖弦寄来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张爱玲非常憎恶这本书,谢他费事,又赞美杨绛的新作《干校六记》。(必要的话,张爱玲会把60分的作品说成80分,不过30分的作品她不太可能吹到70分。)

258.在宋淇的协调下,痖弦“忍痛”将张爱玲的作品从已排发的选集中抽出,【这书可以不出,张爱玲女士的友情不可不要。】张爱玲也承认一众编辑中是痖弦待她最好,希望不太伤感情。

259.宋淇笔名叫“林以亮”。邝文美为他的书写序,文末署名“林文美”,【只好跟着做林太太。】

260.张爱玲生日那天得知胡兰成的死讯,又收到平鑫涛寄来的版税,特别高兴,【同时得到七千多美元与胡兰成的死讯,难免觉得是生日礼物。】(爱玲:时间是站在我这边的。)

261.宋淇说,他的书在香港一本都买不到,因为代理商主要只经营琼瑶、三毛、张爱玲、高阳四人的作品,其余都嫌数目小、手续烦。张爱玲回信,【我居然跻身于琼瑶三毛高阳之间,真“悬”得汗毛凛凛,随时给刷下来。】

262.张爱玲托宋淇找出《胡适文存》中的《海上花列传序》,用作国语译本的序。

263.宋淇和平鑫涛建议出《海上花》吴语、国语对照本。张爱玲觉得多半会赔本,放弃了。

264.宋淇不看好《海上花》英译本的海外市场。他说,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销路惨淡,Hawkes翻译的《石头记》、余国潘翻译的《西游记》也不行。【洋人看东方小说,大概非洋鬼子写不可。】

265.1981年底,宋淇首次用英文给张爱玲写信。(他觉得谈业务用英文比较正式。)他希望将《海上花》的英文名“Flowers on the sea”换成“Belles of Shanghai(上海佳人)”。张爱玲也用英文“正式地”回复——不成。

266.张学良解除软禁。宋淇想起之前未完成的英文小说《少帅》,希望重拾旧山河。张爱玲表示,当时她只想借个框架写《小团圆》,对张学良并不同情,【我因为倾向“联合抗日就一定被吃掉”之说,总觉得他是被利用。】

267.平鑫涛和琼瑶结婚。两人每年出国旅行一次,拍一部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经常不在皇冠,信件不怎么回复了。宋淇对这两人钦佩万分,称他们是一对奇人。

268.宋淇盛赞张爱玲为《海上花》写的注脚,【想不到你对于上海堂子情形如此了解。】(喂喂,你平时是这样夸人家的吗?)

269.宋淇向张爱玲诉苦,文美的母亲快要过一百岁生日,身体时好时坏,把他们弄得焦头烂额。【病情重,为她担心,平静无事,为钱愁。】

270.张爱玲评价三毛和琼瑶的作品,【我觉得琼瑶的好处在深得上一代的英文畅销小说的神髓,而合中国国情。我总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动的译成英文;“我打赌你……谢上帝!”】【我倒觉得三毛写的是她自己的,琼瑶总像是改编——当然并不是。】【三毛的中南美游记《情人》篇我觉得好——at that level(真诚)。】(我很难想象张爱玲会对琼瑶和三毛的作品持肯定态度……但是这些话大概不完全是敷衍。)

271.张茂渊托张爱玲找朋友卖两块玉牌,之后又说不用卖了。张爱玲不免感慨,【我知道她情愿不要钱,不愿考验她的朋友,已经朋友太少了。】

272.张爱玲告诉宋淇,巴金的书在法国销了三万本。宋淇不以为然,大曝其“黑料”,【他在美国地位还不如沈从文。】接着他又说,【我对巴金和茅盾最大的反感就是文笔平凡,不耐看,任何人都写得出来。像你、白先勇、钱钟书都是stylist,像他们,完全是白开水。还有曹禺,也让人大倒胃口。】(感觉宋淇这封信写得有点飘啊……一笑。)

273.朱西宁的女儿朱天文托人赠书给张爱玲。张爱玲拿到后,发现六本书中有三本是胡兰成化名写的,且内容多处引用《红楼梦魇》及其他作品,立马扔掉了。

274.1982年夏,弟弟张子静联系上张爱玲。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上海附近教英文,快退休了。张爱玲预备【加倍小心】地回信。(她担心信件被审查会给弟弟带来麻烦。这算是一种低限度的保护。)

275.庄信正传话,唐文标准备出版张爱玲未收录的旧作。宋淇委托平鑫涛帮忙维权。

276.宋淇报告,大陆方面近来在做“统战”工作,既往不咎、来者不拒。统战对象主要有白先勇、张爱玲、夏志清,也给宋淇发过私人邀请。他的看法是,【白、夏、你,我想都不会去。现在去大陆镀“红”已不算时髦,没有理由守了多少年的寡再去跌入混水。】(大陆方面会很尴尬的……)

277.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张爱玲回国访问,她推辞了。【我去过的地方太少,有机会旅行的话也想到别处去。】

278.痖弦的朋友找到《多少恨》的旧稿,影印了寄给张爱玲。张爱玲打算出一本小说集《小集》(额,你这名字还能取得再敷衍点吗?),一本散文集《续集》。她又在《色,戒》和《相见欢》里添写了一些内容,大改《浮花浪蕊》。

279.唐文标拟将《张爱玲卷》于沈登恩的远景出版社发表,《中国时报》编辑高信疆向沈登恩索稿。宋淇决定让《联副》早日发排,日后再校对。很快,唐文标在《联合报》上刊载了关于张爱玲作品的广告。宋淇感慨,【商场如战场。】

280.港大中文系一个助理教授想收录《封锁》,寄信征求张爱玲的意见,要求两星期内作覆,否则算默许。张爱玲当然不会答应。(唉,时时提防自己的作品被抢走也够辛苦的。)

281.新“出土”的作品里有短篇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张爱玲觉得太坏,不想收。【是写傅雷的。他的女朋友当真听了我的话到内地去,嫁了个空军,很快就离婚,我听见了非常懊悔。】

282.张爱玲向宋淇夫妇透露自己的经济状况,【在那些大学里混的时候积了点钱,去年利率高,一年有五千多利钱。】

283.庄信正寄给张爱玲一本大陆版《海上花》,里面有八张原书当时的插画。张爱玲非常喜欢,希望请画师临摹下来,作为新书的封面。

284.张爱玲托张柱国登记作品版权。因为不认识草书,填写有错误,只好重抄。

285.庐燕要拍《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影片,自饰庐(梁)太太。(第二次提起《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企划!当然又流产了。)

286.张爱玲称,《殷宝滟送花楼会》最恶劣的一点是为了遮蔽,男主角糅合了圣约翰大学的一个讲师的形象。(看来,说罗潜之映射傅雷欠妥当。)她终究不甘心这篇小说被人盗印,还是决定收入作品集,不过添加了个尾声。

287.张爱玲把小说集由《小集》改为《纸短情长》(哦,这本书信集(上)的名字),又作《传真》、《命书》,过天又拟《列女传》、《闲书》、《繁弦急管》。(爱玲取标题的水平一如既往的不稳定啊……)

288.庄信正想跟夏志清联名上书宋楚瑜,被宋淇劝阻,因为事态不宜扩大。

289.宋淇致信夏志清,指出唐文标措辞的破绽,也寄了一份给爱玲,让她看完后销毁。

290.张爱玲继续为小说集的名字烦恼。她想到的有《乱世记》、《不堪回首月明中》、《长工集》、《特写》、《淡墨》——全不能用。

291.宋淇提出,把之前给《半生缘》拟的标题(之一)——《惘然记》拿回来。此时,张爱玲又定了一个标题《书不尽言》(哦,这本书信集(下)的名字)。经过权衡,张爱玲决定采纳宋淇的建议。

292.邝文美给张爱玲寄来剪报,告诉她,浅水湾饭店被拆除了。(宋淇和邝文美最喜欢的作品正是《倾城之恋》。)

293.考虑到《海上花》的销路不会好,张爱玲不好意思麻烦皇冠换封面。

294.端木蕻良的《续红楼梦》出版了。庄信正认为,只有张爱玲才够资格续写《红楼梦》,希望她有空一定试一试。(跟爱玲来往的一众亲友里,唯独庄信正坚持称呼她“爱玲先生”,而且多次表示“有事弟子服其劳”,挺可爱的。)

295.宋淇整理旧文件时,翻出张爱玲的之前写的剧本《情场如战场》,打算将之收入《惘然记》。他说,【版权原属电懋,关了门,转移给国泰,国泰也关了门,而且事过二十五年以上,恐怕无法追究。】(emm……在打击侵权行为的时候……我隐约感觉有一点双重标准?)

296.《情场如战场》改编自美国电影,张爱玲询问宋淇会不会被唐文标抓了把柄。宋淇拿之前的《半生缘》举例,【你从不讳言《半生缘》也有所本,只要改编,甚至翻译得读者能enjoy,其余都不成问题。世上只有少数傻瓜如郑君居然去找了一本Marquand的原作,来和《半生缘》对照来读,事后发现两者之间竟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大为惊讶。】(张爱玲研究者:有被冒犯到!)

297.宋淇的新同事John Minford是Hawkes的学生,帮老师翻译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续作。宋淇极力推荐Minford协助张爱玲校对《海上花》英译稿。张爱玲读了Minford的reading notes,没好气地说,他编辑手痒!(怪不得《编辑之痒》中,张爱玲要强调编辑手痒的情况【中外皆然】。)

298.皇冠出版社成立三十年,平鑫涛打长途电话让宋淇出主意。宋淇建议将琼瑶的散文集和张爱玲的《海上花》视为看板。

299.张国柱希望跟宋淇合作出一本《张爱玲资料大全》,邀约张爱玲跟他打长途电话。张爱玲害怕越洋采访,拒绝了。

300.张爱玲悄悄告诉宋淇,很多人觉得吴语译国语比吴语译英语省力。转念一想又承认,【事实是光译对白也就省事些。】(哈哈你也知道。)

301.1983年春,张爱玲写作散文《重访边城》,打算收入《续集》。

302.张爱玲担心平鑫涛误会自己想让皇冠出钱请律师,不得不提起自己有积蓄。她告诉宋淇夫妇,有六万美金。

303.《国语版海上花译后记》结尾的一联,【张爱玲五详红楼梦,中国人三弃海上花】,宋淇认为不妥,“张爱玲”对“中国人”太自负。(其实不是自负,爱玲早已习惯代表中国人了,这一特质于散文《中国人的宗教》暴露无遗。一笑。)思来想去,改成【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304.1983年夏,宋淇自琼瑶的案例中得到经验,替张爱玲作商标登记。

305.宋淇告诉张爱玲,【慧龙主持人逝世,《赤地之恋》又变成无主游魂】,希望趁机把版权要回来。他建议张爱玲亲自去台湾皇冠出版社签约。

306.张爱玲觉得不值得为《赤地之恋》跑一趟。【我精神不好,做一点事要歇半天,一累了就出事故,打碎东西,绊跌跤,说错话。】

307.张爱玲听说注册商标需要笔名,不知道“张爱玲”这三个字行不行。(那不然呢?总不至于注册“梁京”吧?)

308.《皇冠》新开一栏登载灵异故事,张爱玲有些兴趣。(你就喜欢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309.张爱玲考虑到这些年一直通过宋淇转账“合理避税”(愉悦jpg.),担心引起北美事务处的注意,想打退堂鼓。(张爱玲并不觉得良心上过不去——她在那些大学任职的时候交了不少税,但由于工作年数不够,无法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310.水晶想带太太来看望张爱玲,被拒。张爱玲说,水晶是她认识的人里面最多疑的,那次就不该接受他的采访。

311.《海上花》日译本销路上佳,已是第十版。不过,张爱玲对国语版《海上花》仍旧没有信心。(说起来,日本人确实喜欢《源氏物语》那种风格。)

312.皇冠请的律师正好是三毛的父亲。但是张爱玲不太愿意打官司,【我姑姑从前折产败诉,告诉我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不要打官司。】于是,事情再度被搁置了。

313.张爱玲请夏志清转一张照片给刘绍铭。夏志清寄去了照片,郑重地把照片夹子还给她,还直夸精致。爱玲将这买椟还珠的故事当笑话讲给宋淇夫妇听。

314.《惘然记》销路不错,出版一个多月就卖了七千余册,反响也很好。宋淇很有自信,唐文标的《张爱玲卷》不会影响《惘然记》售卖。

315.水晶来港,要和太太一同拜访宋淇。宋淇去他的旅馆坐了一会,收到一瓶Brandy,一条555香烟,一卷茶叶。事后,宋淇对张爱玲说,【他对你除了崇拜之外,还非常恳切,世界上难得有这样的人。】(这场景似曾相识啊……上次远景出版社的编辑来找你,你好像也跟爱玲说这一套……等着被打脸吧。)张爱玲回信说,水晶也给她寄了茶叶,预备写一篇《访宋淇兼及张爱玲》,【总算没见到Mae。】

316.张茂渊一定要问张爱玲有没有固定收入和养老金。张爱玲很不愿意提这些,最后还是实话实说了。

317.1983年秋,新人导演许鞍华托人找到宋淇,想买《倾城之恋》的电影版权。宋淇评价她【大概是个知识分子,很投入和认真,资质中上,平实而缺清新之气。】随即代拟了一封回信,让张爱玲适当作些修改。(不得不说,宋淇跟张爱玲来往了近三十年,倒是把张爱玲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了。)张爱玲不动声色地把【你一定会了解我对这故事的偏执爱好】中的“偏执”改成“执着”。(爱玲:这是宋淇茀洛伊德式的印象,潜意识里认为我很偏执。宋淇:难道不是吗?!)

318.宋淇认为,《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唯一一篇能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金锁记》被邵氏公司否决,《第一炉香》太灰色。(这个flag立得太好了!)

319.张爱玲称,散文集《续集》的名字是套用老舍的《赶集》,不是宋淇认为的《张看续集》。

320.1983年底,张爱玲饱受fleas困扰,开始四处搬家,东西随意丢弃。

321.许鞍华前去拜访宋淇。宋淇向张爱玲详细透露了她的底细。许鞍华是宋淇女儿的小学同学,张爱玲的大学校友,宋淇前后工作了五年的邵氏公司的员工。(嗯,小世界理论。)为了拍摄《倾城之恋》,许鞍华准备重新搭建浅水湾饭店和白公馆,斥资400万(港币)。宋淇得意地说,【我对这种黄毛丫头自是游刃有余,旁敲侧击,打听出不少内幕。】(“黄毛丫头”这称呼先是让我一愣,转念一想,已经三十七年了啊……)

322.《倾城之恋》的版权最终以15000美金成交。由于台湾与美国税务不通、香港和台湾没有邦交,宋淇建议张爱玲把地址改成皇冠出版社,以便“合理避税”。(亏你想得出来……)

323.香港局势不稳定,很多人把钱存进外国银行。宋淇借这个理由写了一封英文信,假托张爱玲代为保管15000美金,以对抗1997年的风暴。如果美国税务局有人追究,可以作为“凭证”。(好吧,你什么手段都想得出来……)

324.《倾城之恋》的选角于谈判前就已经定下来了。宋淇的印象是,【男主角风流潇洒,女主角从美国返港,不太习惯,起先不太漂亮,后来越来越美,尤其在香港。】(咳咳,你认真的吗?!)

325.邵氏公司还想继续改编张爱玲的小说。宋淇推荐他们拍《沉香屑 第一炉香》,买了本新书寄了去。(第三次提起《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电影企划!依旧没有下文。)

326.沈登恩致电宋淇,希望能调解唐文标和张爱玲的矛盾。宋淇回应,【她不在乎,可是她不会原谅。】

327.美国新闻处译书部取消,总部的档案亦被销毁。宋淇告诉张爱玲,之前所译书目的中文版权归译者享有。(美国新闻处:慢着,好像哪里不对?!)趁此机会,他建议张爱玲出一本译文集,以丰富作品集。

328.Steve Cheng写了一篇论文,比较《半生缘》和《普汉先生》。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点——曼桢与张爱玲的监禁经历,两本小说的爱情主线,曼桢与鸿才离婚和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宋淇建议他暂时不要发表,至少把胡兰成的部分删掉。

329.重制版《雷雨》在大陆上映。张爱玲推测,“曹禺”加走之底为“遭遇”,他用这个笔名写下处女作《雷雨》,那么他是周冲的原型。宋淇查《林语堂字典》,发现“禺”是地区名,没别的意思,认为张爱玲的推测很有可能。(根据官方的说法,曹禺本名“萬家寳”,笔名是“萬”字拆开得来的。张爱玲和宋淇大概不知道曹禺的本名?)

330.张爱玲给宋淇“分红”2000美金,让邝文美给他挑一件有点想要却舍不得买的奢侈品。宋淇夫妇不肯收,跟她推让了大半年,终于接受了。

331.张爱玲收到去年下半年的版税,告诉宋淇《海上花》果然销路平平,初版的四千五百本还有将近一千本没卖掉。宋淇安慰她,如果没有你的名字,四分之一都卖不掉。(我觉得对于《海上花》,张爱玲更多是想传播文化,而不是赚版税。以及,市面上的《国语海上花列传》有点过分,基本不提作者韩邦彦的名字,弄得好像张爱玲写的似的。一笑。)

332.宋淇写信给平鑫涛,建议他推出一套限量版《张爱玲短篇小说集》,配合电影《倾城之恋》,同时庆祝皇冠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他对张爱玲说,【邵氏公司是你的一笔外快,而皇冠则是衣食父母。】

333.张爱玲认为林黛最适合演葛薇龙,可惜她死了。

334.电影《倾城之恋》在香港首映,文美看了相当失望。张爱玲觉得大概没法跟皇冠联动了。

335.1984年夏,郑绪雷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内发现了《十八春》。唐文标更早一步得手,打算侵权出版《张爱玲大全集》和《十八春》。(这个人真是贼心不死……)

336.邝文美向张爱玲倾吐空巢老人的落寞。张爱玲说,【我越来越相信宠惯的孩子长大了有自信心,有个性,会成功。“棒头上出孝子”,是因为父母乖戾或太疙瘩,儿女活到老也总还是想取悦父母,博得一声赞美。】

337.平鑫涛给宋淇打长途电话,被香港中文大学的同事余光中接听。余光中得知唐文标盗墓一案,对他印象极坏。

338.唐文标把《张爱玲大全集》拿到《中国时报》出版。平鑫涛和宋淇决心帮张爱玲打官司,不让《十八春》面世。

339.水晶即将赴美任教,开设“张爱玲课”。他向张爱玲抱怨,宋淇不把她的住址告诉他。

340.张爱玲考虑到猝死的可能,指定宋淇夫妇为遗产受益人,并考虑立遗嘱。

341.皇冠出版社的律师去信《中国时报》,指出《张爱玲大全集》违反版权法。《中国时报》的负责人被迫停止发行并回收该书。

342.宋淇去书店做市场调查,报告张爱玲,三毛的潮流已过,琼瑶的旧书买的人少,四舍五入一下,还是她的作品销量稳定。(借你吉言,张爱玲的作品真的被时代留下来了。)

343.张子静给张爱玲写信,由《联合报》和《世界日报》转寄宋淇,再交予张爱玲。(内容大概是买房结婚。)宋淇和邝文美一致建议张爱玲不要理他,【大陆上最缺乏,最难处理的就是房子问题,你如果沾上了手,后患无穷,以后会想尽各种方法来approach你,甚至中共会利用他来公关、私下向你统战。我们对这种请求一概置诸不理,不是我们自私心狠,因为这是社会问题,没有理由让我们来负责,所以我故意不拿他的地址给你,免得你自顾不暇时还要为他操心。】

344.张艾嘉有意把《赤地之恋》改编成电视剧,还想拍《色,戒》的电影,之后又不再提起了。宋淇说,她演不了王佳芝。

345.张爱玲天天换旅馆,音讯杳然。宋淇希望同在美国的水晶帮忙,将张爱玲描述虫患的部分信件透露给了水晶。水晶在《中国时报》发表了一篇《张爱玲病了!》,宋淇夫妇陡然变色,接连去信请求张爱玲原谅。张爱玲回复,【这次的事也是怪我太专心“抗fleas”,虽然一直在担心你们不知我生死存亡会着急,我向来顾不过来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管了。我姑姑也因为久没收到信在着急。庄信正来过几封信我都没拆看,大概也是急了,才找志清写信给Stephen。我从经验上知道无论遇到什么不幸,最难受的是怪自己。Stephen千万不要再难过了,万一影响健康,又该我悔恨了。那次Stephen病后来信说我差点见不到他了,我习惯地故作轻松,说我对生死看得较淡。虽然也是实话,那时候有一天在夕照街头走着,想到Stephen也说不定此刻已经不在人间了,非常震动悲哀。】(爱玲的意思是换作是她,如果一直不知道宋淇的消息,也会因为着急乱了方寸,所以不怪他。由这封信能看出她强大的共情能力。)

346.宋淇在香港书店看见《赤地之恋》打七折,其他台版书打八折,忿忿不平起来,【这一折就是你的版税,看了真令人生气。将来早晚要同慧龙算账!】

347.台湾新人导演杨德昌联系上宋淇,想拍《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色,戒》的电影。

348.皇冠准备帮张爱玲筹划一本散文集《续集》,收录唐文标发现的旧作和近年写的新作。张爱玲想改《重访边城》,再写几篇散文。无奈精力不逮,只能过天再说。

349.中央电影公司想买《怨女》的电影版权,宋淇开价20000美金,最终以15000美金成交。宋淇给制片方看了当时张爱玲给他的2000元支票,表示邵氏公司出了整整20000元(电影行业默认给代理人10%的版权费),这次是自己费尽唇舌才说服张爱玲让价5000元。(爱玲:我说过什么吗?)

350.宋淇建议张爱玲在香港开一个户头,把部分资产存进去,以分摊风险。美元大跌,邝文美去香港银行替张爱玲买入了12000欧洲货币单位。

351.宋淇告诉张爱玲,一年前唐文标的《张爱玲大全集》被查封后,《中国时报》方面通知他把书取走。唐文标取书的时候受伤,旧疾复发,很快逝世了。宋淇评价,【真像中国讲因果报应的旧小说,他明知做的事有问题,却仍然鬼使神差的不顾一切地干,结果弄得这样下场!而他的好友都对他此举不表示同情。】(唐文标与张爱玲十年份的恩怨,总算尘埃落定了——当真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整个事件多少有点魔幻,不过既然是宋淇透露的消息,可信度还是有的。)

352.有一个香港大学的剧团私下将《茉莉香片》改编了舞台剧,导演和编剧宋淇都认识。宋淇找到他们,索要了500美金版权费。

353.宋淇帮张爱玲卖掉《沉香屑 第一炉香》电影版权,18000美金。张爱玲净入15000美金,同样在香港买了欧洲货币单位。(由于电影公司的经济状况不好,电影一直没法开拍,不过版权费是不退的——是不是有点过分?)

354.张爱玲遗失《海上花》英译版定稿,初稿也只剩下前四十回。(你也算是体验到曹雪芹手稿遗失时候的感受了……说起来,还不是你咕咕咕了十八年!我简直不同情你!)

355.1987年初,陈子善找到张爱玲用小号“梁京”发表的旧作《小艾》,于《明报月刊》和《联合报副刊》同时刊载,没有经过许可。张爱玲知道了生气。宋淇表示,报刊一旦连载,便覆水难收,建议她尽快同意出版旧作合集《余韵》,其中收录《小艾》。

356.丘彦明来信,拟出张爱玲作品的单行本,附上预支版税1500美金,遭拒。

357.柯灵写了篇《遥寄张爱玲》,相当于给张爱玲的公开信,号召她回国看看。(柯灵当年是《万象》杂志的编辑,跟张爱玲的关系不见得多好。他若是读了《小团圆》,不知作何感想。)

358.计划拍《怨女》的导演和女主角大闹桃色新闻,被导演太太的一封《致前夫的信》弄得身败名裂,电影不了了之。(你们影视圈的人真会玩……)宋淇庆幸版权脱手得早,否则很可能是一场空。

359.张爱玲说,自己非常不喜欢《小艾》,从前桑弧也说它没有故事性。她委托出版社修改小说中带有政治色彩的词句。(我也觉得《小艾》是张爱玲写得最差的一篇小说,没有之一。前面写的《连环套》、《创世纪》、《赤地之恋》、《殷宝滟送花楼会》尽管失败,也还不至于像《小艾》这样敷衍。)

360.张茂渊一直联系不上张爱玲,向柯灵打听,又辗转去信宋淇夫妇。宋淇认为大陆的运动牵连不到张茂渊夫妇,帮张爱玲回了信。(“代理人”的任务好像又多了一项?)

361.丘彦明访问王祯和,写了一篇《张爱玲在台湾》,宋淇觉得还不错。(王祯和的语气简直像是回忆初恋……不过这次谈话的气氛真的很好,我也推荐。)

362.萧锦绵模仿张爱玲的文笔写作。宋淇评价道,【至少她的愚忠很令人感动。】

363.陈子善指出“叔(shu)红(hong)”是桑(sang)弧(hu)的小号,两个名字的母音相同。宋淇由此猜测,“梁(liang)京(jing)”的笔名来自“张(chang)”、“玲(ling)”二字的子音。

364.张爱玲说,桑弧给她起笔名的时候没加解释,不过她相信就是梁朝的京城,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情调。以及,桑弧(李培林)崇拜李叔同(弘一法师),“叔红”的笔名或许与此有关。

365.张爱玲看了《联合文学》三月号“张爱玲卷”专栏,发现不少细节错误。赖雅只有最后两年卧床不起,郑树森却说赖雅一直半身不遂;1961年她旅台访港,赖雅中风了也没有直接回美国,王祯和认为她旅费不够,事实是赖雅那边有人照料,她可以赚了钱再走。她想起之前圣玛利亚女中的汪宏声老师写的文章,说她因为一首打油诗差点毕不了业——明明是物理不及格。她打算写一篇辨证,把这些事情讲清楚。

366.《联合报》两次给张爱玲寄来了《小艾》的稿费。张爱玲想着既然不打官司,还是收下好了。

367.宋淇为《余韵》写序。他不希望外界知道他跟张爱玲的关系,没有具名,把功劳让给了皇冠编辑部。他没有在序中提及桑弧,【和桑弧事都不足为外人道,当然你也没有别人可说。】

368.《余韵》出版,两个月卖了六千本,张爱玲1987年上半年的版税几乎翻了一倍。

369.宋淇问张爱玲要不要成立基金会。

370.秦羽离开香港、前往加拿大,临走时捐献了手中的剧本。宋淇让她把张爱玲写的剧本全部影印一份,给皇冠登记,预备择期出版。

371.张爱玲不记得自己写过剧本《魂归离恨天》,担心是别人冒名的文章。(看吧,爱玲对自己的剧本远没有小说上心。)

372.张爱玲还在抵抗虫患,心力交瘁,无法写作。宋淇被迫营业,当了一回枪手,代写《续集》的序言。(唔,把我们读者摆了一道呢——算了,确实看不出来。祝贺宋淇夫妇习得“张腔”九级。)

373.1988年初,郑绪雷给张爱玲介绍了UCLA的医生。张爱玲去就诊,没查出fleas,只说她是皮肤过敏。张爱玲也疑心自己是“感觉具象化”。随着用药后皮肤病好转,她暂时摆脱了fleas。

374.张爱玲搬进了新的公寓,开始料理日前积压的事务。

375.张茂渊先后寄来三封信,张爱玲一直带着没拆,【明知害她着急,当然也怕信里有她生病的消息。】(爱玲有逃避心理……)

376.张爱玲考虑到未来在医疗方面开支很大,如果穷途末路,只好将作品的版权卖断给皇冠。宋淇觉得她杞人忧天。

377.西安电影制片厂想买《金锁记》的电视剧版权,宋淇认为不合算,建议张爱玲拒绝。

378.白先勇回大陆探亲,顺便取材,拒绝一切访问。琼瑶也考虑去上海一趟。宋淇认为官方改变了策略,不再尽力争取,而是听其自然。

379.听说《倾城之恋》的电影票房惨淡,赔了本。现在局势变了,该片即将在台湾上映。宋淇料想【一定挨骂,好在骂的对象是导演和出品公司,不会影响原作。】(观众这一点还是拎得清的。)

380.1988年春,影片《怨女》在台北上映,导演和主角换了人。

381.庄信正应一书店之邀,编辑《中国近代小说选》,想收录几篇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坚决不同意,认为他没有版权观念。

382.庄信正打电话来提醒张爱玲,有个报馆派人住进她的公寓,预备不择手段采访。(为什么每次都是你当间谍啊?)

383.张爱玲看了《续集自序》说,我们写小说的是不敢把自己类比海明威、萧伯纳的,即使是版权方面。

384.记者戴文采为了完成《联合报》的采访任务,搬到张爱玲隔壁住了一个月。她翻张爱玲丢弃的垃圾,写下一篇很长的散文《我的邻居张爱玲》。

385.张爱玲搬进建筑师林式同盖的公寓。她跟宋淇夫妇写信,【上一封寄自围城中的信想已收到。我感冒一好了就天不亮悄悄迁出。】(听上去似乎心情不坏?)

386.美国银行有规定,超过10000美金的支票需要上报。张爱玲要求皇冠出版社把大额支票拆开。

387.张爱玲说,【我十几岁的时候看鲁迅杂文,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憎恶左派文人像dog pack一样围攻。当然,这些人一般称为“打手”,有作品作为redeeming factor(补救因素)的是例外。】(根据微博用户SakeCy的解释,鲁迅和左派的关系区别有两三个时段,有时候拉入团体,有时候围攻他。张爱玲十几岁读鲁迅杂文,不好确定是哪个时期。但能确定的是偏激空洞的左派作家和他们作品一样,是攻击、喊口号、宣扬,全不是文学,只是政治工具。后面的“补救”应该指张天翼这种虽然在左,但小说是合格或者优秀的作家。)

388.宋淇建议张爱玲把曹禺和吴祖光的形象合并,写一篇小说。张爱玲认为行不通。

389.张爱玲看见庄信正在信上说,【我也记起十多年前您的饮食习惯】,觉得困惑。她猜测是不是之前去大学演讲的时候,于梨华请她吃了一客冰激凌苏打。(爱玲是真的喜欢吃冰激凌,不仅自己的散文《烬余录》、《爱憎表》写过,于梨华、林式同、荣华等人也提过。潘柳黛给小报投稿,说她喜欢吃臭豆腐干,倒是见不到更多的依据。)

390.萧锦绵游历大陆的时候,拜访了张茂渊夫妇,给他们拍了四张照片。张爱玲不回大陆,但有招待张茂渊夫妇赴美游玩的想法。宋淇认为正是时候,但不能不考虑两位老人突发疾病,需要张爱玲负担医疗费用的可能性。

391.张子静托《联合报》给张爱玲寄信,编辑苏伟贞转交给宋淇。宋淇拆开看了一遍,发现张子静和张茂渊没有来往。他建议张爱玲用通讯地址写张便条去,不要管别的。【当然要你情愿,我毫无意见。】(你还真把爱玲当自家人了——世界上再没有人敢拆她的信件。)

392.宋淇建议张爱玲研究《金瓶梅》。张爱玲表示不想再作考据。(考据的确透支生命!)

393.金庸和琼瑶的作品在大陆畅销,纸张都不够了。张爱玲不禁咋舌,【“洛阳纸贵”变成纸尽。】她告诉宋淇,【从前桑弧就举出那样的天文数字作为今后的market potential(市场潜力),劝我留在大陆。结果实现这些数字的倒是台湾作品,不是大陆的,也真是历史的反讽。】

394.张爱玲覆了封短信给张子静,言明自己没有能力资助他。

395.得知宋淇夫妇先后病倒,张爱玲说,【我想我们都应当珍惜剩下的这点时间,我一天写不出东西就一天生活没上轨道。】

396.1989年春,张爱玲过街被人撞倒,右肩骨裂,数月后痊愈。(话说,张爱玲虽然总是生病受伤,比较大的手术什么的好像一次都没做过?这方面还算幸运。)

397.宋淇夫妇帮张爱玲购买外汇,每隔三、四月寄去一张财务报表,还经常在信中籍由国际形势分析汇率涨跌。【友人往往请我为顾问,大致不错,文美有时嫌我多嘴,因天下没有包赚钱的事。】并且,因为张爱玲的存款跟宋淇夫妇的存款放在一起,享受优待利率。(这是揩油了?)

398.平鑫涛有意把《半生缘》拍成电视剧,被宋淇开价的版权费(25000美金)吓到,没了下文。(张爱玲原则上不同意出让作品版权拍电视剧,因其成本低、剧情长、魔改多。)

399.1989年秋,张爱玲写了两篇散文,《草炉饼》和《嗄嗄》。

400.宋淇指出散文《嗄嗄》关于上海方言的常识错误。张爱玲承认,自己的上海话不过够用,写上海故事的时候不敢告诉读者自己十八岁才会说上海话。

401.张爱玲没买医疗保险。宋淇道,【像你那样完全不懂理财的人,文人中想来也有,但多少还有点门路。真不能想象你能survive(幸存)到现在。】

402.萧锦绵又去拜访了一次张茂渊夫妇。李开第告诉她,张茂渊身患恶性肿瘤而不自知,生命已经超过医生的预期。萧锦绵路过香港,带话给宋淇夫妇。宋淇一方面写信给张茂渊,向她说明张爱玲护照遗失,没办法离开美国;一方面建议张爱玲不要去大陆,【以你的健康情形,在任何条件下,都犯不着冒这个险】;又让邝文美给张茂渊夫妇汇款300美金(合1400人民币。据宋淇的说法,大约是张茂渊夫妇半年的养老金)。

403.宋淇卖掉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电影版权,18000美金,张爱玲净入15000美金。

404.张爱玲希望宋淇夫妇一次性给张茂渊寄去2500美金,【他们手边钱多些也许会多花点,雇人买菜,买个新电视之类。】

405.张爱玲觉得《余韵》和《续集》是宋淇无中生有造出来的,要付宋淇15%的版税。宋淇覆信,【简直匪夷所思,荒谬之至,你想我们会收吗?】

406.皇冠打算出新版张爱玲全集,共十余本书。《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由于太厚,张爱玲同意分成上下册;《海上花》也拟分成《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两本书。

407.苏伟贞来信,请张爱玲写一篇关于电影《哀乐中年》的回忆。张爱玲说那是桑弧想拍的题材,自己早忘了。对方很坚持,计划在爱玲生日当天刊登《哀乐中年》的剧本。

408.1990年夏,张爱玲完成散文《对照记》,附上许多老照片。

409.宋淇决心帮张爱玲收回《赤地之恋》版权,收不回也要直接出书。

410.陈子善继续考古,给《中国时报》发表了张爱玲中学时代的英文作文。(这群人真的什么都找得出来!)张爱玲很生气,看都不看就扔掉了。【钱钟书不喜欢人发表他的少作,我简直感激他说这话。】

411.张爱玲看见自己中学时代的“爱憎表”,向宋淇夫妇解释为什么“最喜欢爱德华八世”,【因为辛泼森夫人与我母亲同是离婚妇。】(宋以朗猜测,大概因为爱玲憧憬母亲,所以能跟辛普森夫人共情,看见爱德华八世放弃“世人看重的”王权、接纳“世人抛弃的”辛普森,自然觉得感动。)

412.侯寿谅来信,要把张爱玲中学时代的文章出书。张爱玲头痛万分,【也许可以告诉他我全要,以后终于决定不收,也还说得过去。】(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写过一遍散文《存稿》,将她中学时代的作品罗列出来,告诉编辑,有兴趣可以找我要,只怕没人理会——又是历史的反讽。)

413.1990年9月30日,《联合报副刊》开始连载《哀乐中年》,署名张爱玲。

414.张爱玲看见《哀乐中年》剧本,覆信苏伟贞,称剧本由桑弧编导,【我虽然参预写作过程,不过是顾问,拿了些剧本费,不具名。事隔多年完全忘了,以致有这误会。稿费谨辞,如已发下也当璧还。】

415.刊登《哀乐中年》的稿费寄到了宋淇手上,大约2000美金。宋淇对张爱玲说,【上海人说“肥猪拱门”,不拿白不拿,我自会代你收下。】(桑弧:???)

416.张爱玲坚持要把《哀乐中年》的稿费退还。宋淇表示,钱一旦入户就退不掉了,更不能私下给桑弧,【他不是不要钱,他不敢收,现在两岸交流,很热闹,随时随地会起变化。他现在生活无忧,可能还是特权阶级之一,怎敢公然收《联合报》的稿费,还是张爱玲让出来的?】又说张爱玲表态的短信已经登出,为剧本出过力也是事实,所以不要计较了。(前些时我看了《哀乐中年》的电影,直觉张爱玲的参预占三成左右,一些细节和台词明显是她的手笔——毫无瓜葛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具名也应该理解。)

417.1991年初,宋淇生病住院,无法再帮张爱玲处理业务,让她自己跟皇冠出版社沟通。

418.1991年3月,张学良获得自由。宋淇问张爱玲可有意向完成《少帅》小说。张爱玲对张学良早已失去兴趣,称他是【limousine liberal】,否决了这一提议。(爱玲不甚成熟的政治观念其实挺可爱的。)

419.宋淇批评张爱玲不接电话,让皇冠的人为难。张爱玲说,【我避人并不是因为孤僻任性——还不至于这样任性。实在是极力敷衍也会得罪人,至少给人印象不佳。近年来只有更退化。(但愿写作能力是the last to go(最后失去的东西)。)】(张爱玲的业务能力原本就糟糕,宋淇又代她处理了那么多年,也难怪会更加退化。)

420.张茂渊逝世。张爱玲准备把大陆的版权暂时让渡给李开第和张子静。

421.张爱玲说,【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去来分界。四期后又有五年的一期,期末港战归来与我姑姑团聚作结。几度小团圆。】

422.李开第不愿意跟张子静平分版税,又劝张爱玲回国养老。张爱玲写信告诉他,【我不会去,喜欢这里,虽然不得志,从来没懊悔过。】向宋淇夫妇转述的时候又强调了一句【也是实话】。(爱玲是坚强的人,不容易后悔。)

423.1992年初,张爱玲买授权书表格时,顺便买了张遗嘱,请林式同作执行人。张爱玲告诉宋淇夫妇,不愿意让财产充公,也不想成立基金会,只想将它们用在自己的作品上,然后给他们两人买点东西纪念。(爱玲一向对“自己的所有物”异常执着。好几次,她以不供稿相威胁,不让书报社收自己的作品入选集。作品如此,财产亦如此。)并且,她要求他们把《小团圆》销毁。(对了,宋以朗坚持出版《小团圆》,钻的空子是“遗嘱具备法律效力,而附带的信件没有”——可是,初稿的《小团圆》本来就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三个人的秘密,怎么可能写在遗嘱上公之于众呢?的确,张爱玲二十年间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修改《小团圆》,但它决不是当年给宋淇夫妇看的那一版。宋以朗披露这些信件,终于“搬起石头自压脚”了。)

424.《张爱玲短篇小说集》预备改名,张爱玲提出《纸短情长》、《书不尽言》(再次点题!),宋淇提出《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最后决定采纳宋淇的建议。并且,《沉香屑 第一炉香》标题内的“沉香屑”三字被删掉。

425.1992年秋,宋淇生病,此后的信件基本由邝文美执笔。

426.散文《对照记》的其中一句【夫人不言,言必有‘失’】容易产生歧义,张爱玲与宋淇反复讨论标点问题。然而编辑自作主张将句子改了回去。张爱玲很不愉快,写下短文《编辑之痒》批评此类现象。

427.大陆出版的作品集质量太差,张爱玲收回版权。【仍旧恢复以前听任盗印改编的局面,至少说起来是未经本人同意的。】

428.1994年初,美国南加州突发6.6级地震,宋淇夫妇看过报道,担心张爱玲的安全。所幸张爱玲那一带没受很大影响,仅是停电十小时,外加厨房日光灯罩脱落。她告诉文美,【林式同住得不远,就被抛掷,说:“我像一只麻雀一样在房间里跳来跳去。”】

429.平鑫涛致信张爱玲,称有人要出20000美金拍《第二炉香》的电影。可惜没过多久,该企划告吹。

430.《号外》杂志以张爱玲1954年于兰心照相馆拍摄的照片为封面——刚好四十年!

431.张爱玲误以为1997年宋淇夫妇要离开香港,那么她也得结束香港的银行户头。她表示自己有意向移民至新加坡,【我对新加坡一直有好感,因为他们的法治精神。当然真去了也未必喜欢,不过我对大城市向不挑剔。】(法治……你不会是指“鞭刑”吧……)

432.《中国时报》给张爱玲颁发“特别成就奖”,赠三十万台币,邀她写一篇获奖感言。张爱玲向宋淇夫妇诉苦,【我最不会写这一类的文章,再短些也非常吃力。】最后,她交了一篇《忆西风》,讲《我的天才梦》的获奖经历,抱怨半世纪前《西风》杂志社是如何摆她一道的。(事实证明,那件事是爱玲搞错了……西风杂志社很委屈。)

433.张爱玲很认真地分析香港局势,得知香港成为超越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一商埠,安心不少,相信1997年后仍可维持现状。(emm……怎么说呢?)

434.张爱玲生前的最后一本作品集——《对照记》出版。皇冠寄来一份合同,疑似想买断这本书。张爱玲考虑到书里也没有什么可以改编成电影的故事,迟疑着同意了。

435.张爱玲去照相馆,拍了那张手持“主席金日成昨日猝逝”报纸的照片,向读者证明自己还活着。

436.1994年末,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于香港上映。邝文美寄来剪报,张爱玲忘记该片版权早已脱手,写信给平鑫涛,要追回版权费。宋淇去信澄清,阻止了她。

437.导演王家卫想买《半生缘》的电影版权,给张爱玲寄了他作品的录影带。电器盲的张爱玲不会操纵放映机,只好问平鑫涛和宋淇夫妇这个人的底细。

438.《对照记》的版权并没有被买断。张爱玲猜测,附带的合同单纯是为了用照片方便。

439.张爱玲托邝文美购买日元。宋淇觉得不划算,试图阻止她。张爱玲坚持要买,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金融分析。(过天我非仔细研究一下,看你的预测正确与否!)

440.眼看着张爱玲的日元存款快到期了,文美去信问张爱玲如何处理,却迟迟没有回音。

441.1995年9月,张爱玲逝世。


这篇文章,前后加起来大约三万字。且读且写且改,花费二十多天。想着今晚一定要完成,结果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不太敢读这两本书——生老病死实在太沉重,我决不想多体验一遭。

当然,最后还是读了——越到结尾的地方,越觉得怅惘——但是,依旧能发现许多极富生趣的东西。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散碎——对哪句话、哪件事有点触动,便记录下来——完全没有章法。

可是,张爱玲说过,【历史如果过于注重历史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

我无意书写张爱玲的个人传记,不过希望藉由这些文字,让读者了解更加真实的张爱玲。

有两个直接的感受忍不住要说出来:

(一)宋淇实在太厉害了——或者应该说,做张爱玲的“代理人”太恐怖了?

(二)我还是低估张爱玲了——她比我想象得更优秀,更可爱,也更幸运。

匆促写下这篇文章,能够呈现的东西十分有限。其实,关于该通信集,还有很多细节值得考证——例如,张爱玲的收入水平是贫是富?宋淇的理财风险预测正确与否?当年买下张爱玲电影版权的公司资质如何?掀起“张爱玲热”的专家究竟写了什么?港台文学的发展当真如宋淇所言?张宋二人你来我往的文学探讨靠不靠谱?以上种种,只好日后再谈。

平心而论,我很高兴能读到这些信件,可是我还是无法待见宋以朗。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逃避——每每出版遗稿,他习惯找理由而非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基于他的傲慢——明明不愿意处理张爱玲的遗产,却要在出版前考据一番,先利用信息不对等批评那些研究者,再把资料丢给我们证明他的正确,赢两次。后者比前者更恶劣。不过转念一想,我会这样说,大概是妒忌了——凭什么他能独享那些回忆?

序言结尾处,宋以朗说,【张宋书信计划于今年出版,刚好是张爱玲诞生一百周年。然后我这个张爱玲遗产执行者也终于可以隐退。】

结合这句话与两本书信集的内容,我想,有关张爱玲的秘密,无论能说的还是不能说的,大概都已经公诸于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