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葉欣誠,邱文彥,謝英士,連建辰,李堅明,邱祈榮,李河清,鄭佾展,謝雯凱,賴柏宏,黃品涵@好東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30 04:16:52| 人氣1,5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葉欣誠,邱文彥,謝英士,連建辰,李堅明,邱祈榮,李河清,鄭佾展,謝雯凱,賴柏宏,黃品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活動報導


成功結合國外NGO辦理周邊會議,更透過攤位展示延長與會者接觸的時間與廣度,回響相當熱烈。





環品會   鄭主任     分享本會行動





在華沙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期間訪問代表團團長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電視」,以「台灣可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教育中國大陸」為題,日前播出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的專訪。(中央社提供)






















事實上台灣的"人均碳排放"是世界第一佔了全球碳排放的百分之一台灣其實不 是「受災國」而是「加害國」。建議未來政府單位宣傳文宣上,能多與關注團體與學者討論,戰略上或許可更為精準。



「島國聯盟」



沒有氣候政策就沒有氣候外交,這點大家一定要能夠了解。




12/20/2013 真的很精彩的「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活動報導: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EQPF主辦/讓國際「看見台灣」





















環品會 鄭主任 分享本會行動


====

轉貼 :  轉自 :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EQPF 網路



葉欣誠說,台灣要參與氣候公約的目的是為了讓國際「看見台灣」,取得國際戰略優勢,同時保護台灣環境品質。不過他也明白指出台灣在外交上的困境,他說,台灣的NGO團體加入UNFCCC後,名稱後面會被自動加上「中國的一省」,這是很無奈的事。



在華沙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期間訪問代表團團長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電視」,以「台灣可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教育中國大陸」為題,日前播出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的專訪。(中央社提供)






















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活動報導



===========================



「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活動報導









聯合國第19屆氣候變遷大會 甫於上月底於波蘭華沙落幕,為了檢視政府參與氣候變遷大會的成果為何?以及針對2015年新的氣候公約的戰略目標與策略為何? 


華沙氣候會議 台週邊SIDE EVENTS 會議受矚 / 「台灣可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教育中國大陸」 



華沙氣候會議    台 週邊會議 受矚



2013/11/24 07:00 中央社訊 歐洲


在華沙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期間訪問代表團團長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電視」,以「台灣可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教育中國大陸」為題,日前播出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的專訪。(中央社提供)



















環品會EQPF 與 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 :舉辦「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氣候外交」/ 「海綿生態城市」







葉欣誠,邱文彥,謝英士,連建辰,李堅明,邱祈榮,李河清,鄭佾展,謝雯凱,賴柏宏,黃品涵......







葉欣誠,邱文彥,謝英士,連建辰,李堅明,邱祈榮, Ms. 李河清 &  環品會 鄭佾展主任   &   環品會EQPF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與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 .....等 環保 NGO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Mr. 謝雯凱 / 青年氣候聯盟執行長  黃品涵, 以及 聯盟本次大會COP19團長 賴柏宏......









環品會EQPF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

12/20/2013 (五)下午合作舉辦「有意義的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論壇,包括環保署副署長 葉欣誠、立法委員 邱文彥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副司長 連建辰 等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以及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 李堅明、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邱祈榮 等學者,  環品會、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等環保NGO,一同針對「有意義」的參與氣候公約進行討論。





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 致詞時表示,參與氣候公約在台灣並不受到關注,但這是需要好好討論的議題,什麼是「有意義」的參與仁智互見,他期待台灣要從「有意義」參與更進一步提升到「有價值」的參與。





謝董事長說,環品會在氣候變遷大會連續3年舉辦周邊會議,也算是「氣候外交」的成果,每次先期準備要花上一年,而且必須是台灣的在地實踐,今年環品會就以 「海綿生態城市」為倡議舉辦周邊會議。   謝董事長強調,NGO團體雖然不一定要跟政府立場一致,但在國際場合,政府、國會及NGO民間力量加起來都不一定有力量,因此大家怎麼可能不合作呢?





主辦單位之一的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教授 李河清  指出,近幾年台灣參與氣候變遷大會外交部都以莫拉克風災的「受害國」為訴求,但事實上台灣的人均碳排放是世界第一佔了全球碳排放的百分之一台灣其實不 是「受災國」而是「加害國」。建議未來政府單位宣傳文宣上,能多與關注團體與學者討論,戰略上或許可更為精準。




論壇上半場由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立委邱文彥及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連建辰說 明政府及民意代表的觀點。葉欣誠說,氣候變遷議題愈來愈受到國際重視,從政治戰略、商業貿易、教育文化的「政府績效」角度,為了國家的生存發展,台灣都必 須參與國際氣候公約。而參與最大化,比照 WHA模式,爭取成為UNFCCC 的觀察員,以及國家形象最佳化,則是政府的「指導原則」。




葉欣誠說,台灣要參與氣候公約的目的是為了讓國際「看見台灣」,取得國際戰略優勢,同時保護台灣環境品質。不過他也明白指出台灣在外交上的困境,他說,台灣的NGO團體加入UNFCCC後,名稱後面會被自動加上「中國的一省」,這是很無奈的事。





連建辰 副司長 表示,UNFCCC是目前台灣能參與的最大型國際會議,但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無法進入會場。他說,美國及歐盟都支持台灣,「島國聯盟」中有部分是台灣 邦交國,目前中國大陸勢力崛起、影響力上升,台灣要加入UNFCCC只剩最後一個因素,就是「中國大陸因素」,台灣的策略則是可與「島國聯盟」合作,增加籌碼。





曾是台灣代表團團長的立委 邱文彥  則表示,在COP15哥本哈根會議時,他在寒冬天候排隊等了7小時,才拿到證件,「真的是非常辛苦」。而台灣離進入大會會場的「真正參與」,還有一段路要走。他指出,台灣不應設定以成為UNFCCC的觀察員為目標,應以成為正式會員為目標,在談判時才有進退的籌碼。至於要達到「有意義」的參與,必須思考台灣到底能做什麼?台灣的賣點是什麼?





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 李堅明 教授  在下半場的演講時說,他認為參與本身就有意義,可以讓全世界「看見台灣」,同時也能掌握全球最新的氣候議題資訊與發展,並交換氣候變遷議題的多元價值與觀 點。他指出,2015年產出新氣候公約大致上是沒問題,但減量的幅度與強度必然是相當有彈性的,調適措施會成為氣候會議的主軸,因此,台灣應朝「微減量、大調適」的策略邁進。





國立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邱祈榮  演講時說,從他參加8次氣候變遷會議的體會,台灣退出聯合國的後遺症已顯現,政府官員不關心氣候變遷議題與事務,事後從沒找參加的學者了解會議最新發展這 是相當危險的。以森林 REDD+ 議題為例,大國們爭相投入其實是從木材資源的角度切入,是在圈地鞏固這些天然資源。臺灣每年使用木材超過6百萬立方公尺,比一條雪山隧道的體積還要多,自 己率不到1%,怎麼可以不重視這些新興議題。




環品會研發部主任 鄭佾展 則是由NGO參與者的角度分享,到2015年代替京都議定書的新氣候公約產出前,國際談判不太會有大幅度的進展,在這「氣候轉型期間」,NGO如何有意義的參與非常重要。如何能從個人層次有意義的「參觀」之旅,提升到組織,甚至國家層次的參與,是環品會努力的方向。這幾年我們以健康、永續林業、氣候調適措施等主題,成功結合國外NGO辦理周邊會議,更透過攤位展示延長與會者接觸的時間與廣度,回響相當熱烈。而國外參與之後,更重要的是在地行動,這幾年環品會也持續辦理教育巡迴,希望透過環境教育,由上而下影響氣候政策。沒有氣候政策就沒有氣候外交,這點大家一定要能夠了解。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謝雯凱, 則是分享有效與無效的環境行動類型,以及建議NGO在氣候大會可以有什麼行動,思考希望達成什麼目的。有用的行動策略必須思考,議題論述是否有深度、對話 是否有成效、行動強度是否足夠、訴求對象能否接受等。要小心的是氣候談判不只單純談環境,所有的行動應回歸組織本身理念並檢討行動。



最後的講者是來自臺灣青年氣候聯盟執行長  黃品涵, 以及聯盟本次大會COP19團長賴柏宏,聯合國談判桌上的決策,將由青年承受,因此必須關注。一個青年的力量或許很小,但全世界青年加起來就很大。因此聯 盟希望扮演這樣的角色,連結更多青年,透過共同學習,參與氣候變遷議題。而每年氣候大會舉辦前的COY(Conference of Youth)是最重要的青年活動,也是聯盟參與的重頭戲。這幾年從剛開始參與COY工作坊,到能夠獨立舉辦工作坊,展現出臺灣青年的行動力。




活動最後,與會者則針對如何「有意義」、積極參與的策略及方法,提出不少詢問及意見,現場提問及討論非常熱烈,直至下午6點左右方才落幕。





聯合國第19屆氣候變遷大會 甫於上月底於波蘭華沙落幕,為了檢視政府參與氣候變遷大會的成果為何?以及針對2015年新的氣候公約的戰略目標與策略為何? 


==========


華沙氣候會議 台週邊SIDE EVENTS 會議受矚 / 「台灣可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教育中國大陸」 


華沙氣候會議   台週邊會議受矚



2013/11/24 07:00 中央社訊 歐洲









在華沙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期間訪問代表團團長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電視」,以「台灣可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教育中國大陸」為題,日前播出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的專訪。(中央社提供)





謝英士 董事長   開幕致詞

=====






政府、國會有意義參與綜合討論


======





Ms. 李河清 教授     分享觀點

======




環品會   鄭主任     分享本會行動

=====





學者、NGO 有意義參與綜合討論


=====





與會者提問熱烈

發佈時間:2013/12/23



=======



 
自"給"率不到1% :  國立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演講時說,.....,自"己"率不到1%,怎麼可以不重視這些新興議題。  好像應是: 自"給"率 (not 自"己"率) ; 全文都寫的很好!



========








==================


第10屆環評委員納入經濟學者


環保署公布第10屆環評委員名單,在14位學者專家中,有5人是新遴聘委員,最受矚目的是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由於她曾任經濟部石油基金、電價諮詢委員,以「經濟」專業獲選為環委,環保署以此顯示環評並非沒有經濟考量。

另外,由總統府發言人轉任研考會副主委的范姜泰基,也在第10屆環評委員會的新人名單中。



環評委員共21人,其中除環保署長沈世宏擔任環評大會主席為當然委員外,還有6位政府官員代表及14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代表。第10屆環評委員中的政府代表包括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工程會副主委顏久榮。

至於14位各領域的學者專家中,有5人是新任委員,除廖惠珠外,還包括政大地政系教授劉小蘭、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呂欣怡、中山大學生物係教授張學文、陽明大學環境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

環保署官員指出,5位新聘委員的專長依序是產業經濟、地政、文化資源、生態保育、毒化物及健康。




廖 惠珠現職是淡大經濟系教授,曾任經濟部石油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諮詢會委員、再生能源電能收購對象評選委員會委員。根據淡大資料,她的個 人研究包括「核電在我國電力永續發展角色分析」、「台灣能源需求預測」、「不同企業規模工資差異解析」、「國際原油價格預測」等,同時曾以「核電在我國電 力永續發展角色分析」為題進行產學合作計畫。




由於以往環評委員相當少見經濟學者,外界好奇 廖惠珠 是否為經濟部門推薦的環評委員?不過,沈世宏否認,僅強調環評制度本來就應該考量整體經濟成本效益,經濟背景學者出任環委並不意外,過去也曾邀請台灣綜合研究院代理院長吳再益擔任環委的先例。

沈世宏同時澄清,環評制度絕對不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環保署也不斷的改革環評制度,加重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負的責任,加速環評審查的行政程序。沈世宏並表示,即使環評委員具有經濟背景,也不至於會加速環評程序。


台長: CHRISTINA CHEN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