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推行的发型成因?

当我在影视剧作品中见识到清朝这个独特的阴阳头+长辫的发型后,就一直不明白其成因和存在的意义,哪怕是作为游牧民族的标志,那它的用处何在?有人告诉我在最早…
关注者
37
被浏览
21,682

6 个回答

我有时候见到街头朋克洗剪吹杀马特那种爆炸头的时候也在想到这个问题,不知两者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所谓的占领中国后汉化都是自欺欺人,侵华日军算是比蒙元满清对汉文化要推崇多了,稍微有点文化的都会做汉诗。人家就算占领中国,不论是之前的丰臣秀吉还是裕仁或明治天皇,绝不会看得起中华汉文化而汉化,相反会强迫中国人遵从日本的各种礼仪制度。



但是很多中国人会面服心不服,不甘心当亡国奴,一直对日本侵略者是潜在的威胁,不知什么时候会起义,日本侵略者也睡不好,所以可能会设计钓鱼,弄个起义什么,让那些潜在的不肯接受“民族融合”的种子抓出来干掉,那么剩下的大多数都是“顺民”,日本的统治就安稳了。这事毛1957年不也引蛇出洞,要大鸣大放。

同样,满清也要以这个为标准,筛选出那种有骨气不肯投降的中国人,先把他们都干掉,所以就要剃发易服。

在下試著將題主的問題總結成以下幾點:

題主對清朝髮型的認識(至少是一定程度上)來源於影視作品;

題主對清朝髮型的成因與存在意義不太清楚;

題主對清朝髮型的實用性存在懷疑;

題主對滿清入主中原時為甚麼不接受漢化存在疑惑。

在此試答,相互穿插,不分點。

成因。

入主中原之前,滿人認為人的靈魂存在髮辮中,所以留辮子。

入主中原之後,看到了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優秀的華夏文化已經同化了很多其他族群,滿人統治者遠害怕自己也遭此命運,近需要一種方法控制統治區內的漢人,於是便有了剃髮易服令。

目的與意義,簡單來說便是別順逆。留頭不留發,留髮不留頭。

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多爾袞

雖然統治者對華夏文化抱以濃厚的興趣,但表面上為了自己族群的利益,還是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一些彰顯自己統治地位的措施。其中幾經起伏,刀劍血淚,不一一列了。總之經過了幾十年的暴力行政,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活著的成年俗家男子基本上都剃成了金錢鼠尾,脫下原本衣冠,換成了順民的模樣。

終清一朝,漢人對此法令的反抗就從未停止過,不過這不是此題目的重點,有要求了再補充。

題主問的是大辮子的成因和意義,而至此回答的是金錢鼠尾的成因,在此先拋出意義。

削弱被統治族群(以漢人為首)的民族認同,強化自己的統治,以改換髮型衣冠這種最表象的形式來辨別是否歸順。

就是將國土上每個人對本朝統治的認同感符號化、具象化。

看到十字,我們會想到醫院,墓碑;

看到紅色,我們會想到血,熱情,不能前進;

看到唐國強,我們會想到挖掘機......

剃髮易服也一樣,在當時看來,看到辮子就會想到此人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至少在表面上已歸順,而對於大多數現代人而言,看到辮子只會想到清朝的特色而已。

自然光看髮辮是不能推斷每個人的順逆的,但大體也就如此了,洗腦讀心甚麼的,現在不也還沒實現?當時一定有忍辱剃髮的,這恥辱一忍就是三百年。

為甚麼不用其他的手段來控制?比如語言?

淺見:兩族人口數量差在那裡擺著,就算滿清皇帝都來教漢人學滿語,讓全國普及滿語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而且學習一門語言也不像剃髮易服那樣幾剪刀就完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當時反抗都鎮壓不完,還有空去教說話?改換衣冠髮型這樣的表象都用了十幾年,何況更深的文化?

於是雖然滿清統治者依靠剃髮易服完成了對全國的鎮壓,但時間上來看,不過是減緩了滿人漢化的過程而已。觀現在,已不知還有多少滿人會說本民族語言、寫本民族文字,而漢語不過是增加了一些諸如“胡同”、“疙瘩”等來源於滿語的詞彙而已。

來看影視劇。

拜影視劇所賜,大眾對清朝髮型的認識基本上是這樣的,半留半禿,“光前垂后”。

然而最初滿族的髮型是沒有那麼多頭髮的。其規定只能留下一小綹,以髮辮穿過銅錢為合格,為“金錢鼠尾”。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很多人在讓他人了解剃髮易服歷史的時候都會用這張圖。

這是NBA球員安德魯·博古特的髮型,百度NBA最醜髮型就可以搜到。

該球員正面照。生命不止,中槍不止。

那末為甚麼不使用真正的影視劇照呢?答案很簡單:現在中國關於清朝的影視劇裡幾乎沒有金錢鼠尾的髮型,清一色的是晚清的陰陽頭、大辮子。

在下的印象中,只有少數幾個影視劇、電影中出現過相對小的、接近史實的辮子。

《大盛魁》

網上搜了一下,要看這個劇還是要下一番功夫。

還有電影《繡春刀》最後那個漢奸脫下首服露出來的辮子。

懶得自己下電影、截圖了,侵刪。這個其實也是不合格的,要殺頭的,但終究比芸芸眾劇小了一些。

中國的影視行業還是很出過一些器物考究的劇,但到了清朝辮子這裡為甚麼就無論是皇太極還是光緒都清一色的陰陽頭、大辮子呢?這個就任君想象了。

道理都懂了,可它為甚麼那麼大?

在下推斷,在清朝的時間推移中,滿人被逐漸漢化,髮辮的形態也逐漸向著漢化的形態發展,如果沒有民國剪辮令,漢人的全頭披髪、束髮很可能重現。

不過到時候如果滿清統治還在存續,大概也不會在意這些細節了。請看:

這才多少年?剪個辮子就成這樣了。當年的新朝雅政真是卓有成效。

影響行動方面,統治者是希望看到一幫髮辮肥長、行動不便的民眾呢?還是希望看到一幫束髮頭頂、拳腳靈活的民眾呢?

單從實用角度來看,如果人有一頭可以隨意調節的頭髮就好了,冬天厚點,夏天薄點,參加舞會一朵花,呼呼大睡豆腐渣。但一不可能,二髮型、衣冠這樣表象的事物,從來都不只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右衽、莫西干頭、小紅花、縞素、半框眼鏡、恨天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意義,都會給觀者傳達不同的信息。人不能輕易拋棄外在而只看內裡,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沒有了外在,他人可能就失去了接觸你內在的機會。

不知道這一通胡言有沒有讓題主滿意,如果沒有的話在下可以繼續修改。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