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之亮这个导演?

从之前引起剪片的风波《肩上蝶》,到最近《白发魔女传》。应该如何评价张之亮这个导演?
关注者
9
被浏览
3,098

3 个回答

早二十年,张之亮也曾是媒体的焦点。在香港影坛,他是少见的文人型的细腻导演,他执导的《笼民》《飞越黄昏》曾横扫香港金像奖,一时风光无两。2011 年,《肩上蝶》一役,将他之前二十年积累的信用满盘输光,观众视他作“又一个北上烂片导演”,投资人们看到他,则下意识地“捂紧钱袋”。

二十年前的香港影坛,有“文张武徐”之说,如今作为“武”的

徐克

,北上十多年,大名依然如雷贯耳,为“文”的张之亮却依旧不温不火。就连当年与他共事UFO电影公司的陈可辛,如今也已跻身北上五亿导演俱乐部。只有他,还在为投资发愁。

张之亮像大多数识时务的香港导演,有着“哪儿能容得下我的电影,我就到哪儿去”的心态。2004年,他抱着古装大片

《墨攻》

的梦叩开邵氏电影公司彼时副主席方怡华的办公室门时,也同时叩开了他北上内地拍片之路——因为方怡华告诉他:“香港电影不需要《墨攻》,我们需要商业大片去买就行了”。“香港市场太小了”,张之亮渴望着更多的观众。

跟 许多北上拍片的香港导演一样,十年之后,张之亮坦言——依然找不到命门。他羡慕徐克的才华,夸赞陈可辛对市场的全面计算。但他说自己,不敢去讲历史,不敢 去拍批判性的电影,怕得罪人,怕观点不全面。“害怕”这个词,在张之亮的话语里,出现的频率极高,谈起面对投资方的战战兢兢,他也并不避讳,“一直都挺 怕,不知道讲出来的东西对不对,不对的话,就好像会害了投资者,不能上片,或者说没有人看,那你就等于做了很多坏事了”,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里,甚至短暂 闪现了一丝泪光。


在北京住了十年,张之亮依然自称是个“无根的人”,每天出去都感觉到很冷。不是因为冬天,而是很孤独,“跟我认识的九十年代香港不一样,北京虽然也很忙,但还是里面少了一些东西。”


纵向来看,张之亮最无法超越的,是从前拍出经典优秀文艺片的自己,在横向比较里,他被甩在同侪之后,也略有些裹步不前。

硬伤导演,不知道他怎么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