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风很少正面经过广州?

注:本题讨论的是「经过」而非「登陆」,请勿用广州海岸线短来争论登陆与否的问题。
关注者
330
被浏览
244,746

37 个回答

反对某高票回答转载的所谓“热岛效应”,该解释纯属无稽之谈。

一个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整个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值一提,在台风和副高这种大尺度甚至行星尺度的系统前如同蚍蜉撼大树,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非要用热岛效应解释,那反而会加剧局地的上升气流从而形成低压,更加容易招致台风才对。

再者,该解释一再强调05年的情况,04-07年这几年确实是华南台风的“淡季”,但08年过后直到现在,影响珠三角甚至广州的台风呈增长趋势,今年就更不用说,至今已有4个台风在珠三角登陆,天鸽和帕卡对广州影响都不小。要知道,天鸽登陆前一天,广州气象台还录得40.6度的破纪录高温。这几年影响浙江的台风倒是十分少,按作者的逻辑不知是否又从热岛效应找原因。

不知道怎样才算“正面袭击”,如果是理解为登陆的话,那么很显然,广州处于相对内陆的位置,只有南沙那一小段海岸线,要精准登陆自然是无异于买彩票,。我能想到的只有71年的“露丝”。如果理解为严重影响,那确实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理由很简单, 同样是因为广州处于较为内陆的位置。历史上要严重影响广州的台风大多通过两种路径:一种是在珠江口附近(尤其是珠江口西岸)登陆并北上的,如83年的“爱伦”,64年的“露比”;另一种是在珠三角东部沿海登陆后西行横穿广州附近的,如03年的“杜鹃”,09年的“莫拉菲”,13年的“天兔”和去年的“妮妲”也类似这种(这也看出不存在热岛导致越来越少的情况)。但无论采取什么路径,在接近广州的过程中都必然要途径好几个城市上百公里的路程,还有高山,减弱在所难免,自然也会产生“好像影响也不那么大”的感觉。这也是题主问题的最直接解释。

最后奉劝一句,隔行如隔山,还是不要生硬套用已有知识强行解释,即使非要扯上一些相关性进行分析,也不要违背基本的气象常识为好。

反对某高票答案。这位答主引用的论文很不严谨,而且已经过时。在2005年以后,光是中心曾经经过广州境内的就有2008年台风“鹦鹉”和“海高思”、2009年台风“莫拉菲”、2013年台风“天兔”和2016年的台风“妮妲”,一点也不少。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珠三角,登陆数量就已经有16个,翻了三倍不止。

1951年至今中心经过珠三角地区的热带气旋,共有83个,为日本气象厅修订的最佳路径,不同机构所给出的路径可能有细微差异。资料来自デジタル台風:台風画像と台風情報 -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


但为什么很多人对台风正面经过广州没有很大的感觉呢?原因有如下三点:

1、广州的海岸线非常短,几乎没有台风能够正面登陆广州;

2、广州较为内陆,台风即使在附近登陆并经过广州,也大多已经减弱,普通居民的感受不深;

3、广州全市面积只占广东省的4%,可试想台风刚好打中的几率。

但这篇论文所说的一部分情况在当时是否属实呢? 上一副统计图:

源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

可以看到,在2004-2005年前后,正面袭击珠三角的热带气旋数量确实处于一个“低谷”,在1999年一度有5个台风接连登陆珠三角,然而到了2001和2002年却一个也没有,03、04年虽然各有一个热带气旋登陆,但强度很弱,影响不大。如果算上粤西、粤东沿海地区,登陆数量实则更多。

这篇论文里还有这么一段话:

研究人员研究了影响广东省的台风后发现,以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虎门大桥中央为圆心,分别以300千米和700千米为半径画两个圆圈,2005年的台风在靠近半径700千米的圆圈时均出现明显的方向改变,而台风的中心无法进入300千米半径的圆圈范围,但是进入半径700千米的圆圈后台风强度有所增强,而靠近半径300千米的圆圈时台风威力显著增强。

先不说这种研究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但仅仅以2005年一年的台风样本,就得出了温室效应导致台风“远离”珠三角这一结论,实在过于草率了。毕竟,从上图也可以看到,特定区域的台风登陆数量实则有着年际波动,如果这篇论文在2009年或是今年编写的话,按此逻辑是不是又该变成“温室效应导致珠三角台风增加”呢?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大气环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能仅仅因为某个影响因子和某种变化表现出一种模糊的对应关系,就把它们直接画上等号。影响台风路径变化的首要因素,是气象学上大尺度乃至行星尺度的动力因子,比如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等等,这些系统左右着数千公里范围内大气环流的运动。其次是台风的内力,包括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等等。而台风本身的结构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并非垂直的,因为大气环流还存在高度层面上的差异,进而造成台风高低层结构受力不等产生偏离,也会造成台风移动路径的调整... 相比之下,特定城市群的温室效应对于行星尺度环流所施加的动力影响小之又小。而且,这位答主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认为热岛效应导致高气压的产生。空气受热上升受冷下降是初中物理知识,而热空气上升是导致低气压的生成。所以,棉花和气球的比喻并不准确。实际上应该比作往一条湍急的河流里扔了一块小石子,固然能溅起一点浪花,但无法改变水流的方向。

而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全球暖化,在热力因素上确实是有利于台风的加强或是高强度台风的出现。在过去几年,出现在南海海域的以及登陆广东的台风强度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所提供的强度、路径数据,得到了以下图表:



可以看出,在最近几年,登陆广东的强台风、超强台风比例明显增多,在1988-2017年这30年内,唯二登陆广东的,被定为超强台风级别的都出现在2010年以后(分别是2014年的“威马逊”和2015年的“彩虹”)。这其中,登陆珠三角的强台风就有2012年的“韦森特”和前不久的“天鸽”,其中“天鸽”更是创下了珠三角地区近40年来最强台风的纪录,对珠海、澳门造成了重创。很多人可能觉得对广州的影响不大,是因为这类高强度台风的核心都比较紧密,破坏力最强的范围都集中在台风中心所经过的区域。

那么,历史上对广州影响最大的台风有哪些?有这么一个台风,是很神奇地直接进入狭窄的珠江口并登陆了番禺(登陆点今为南沙区),它就是7118号台风,并给内陆地区带来了罕见的风雨灾害:

8月17日,7118号台风在番禺县登陆袭击东莞县,是建国以来影响莞城风力最大的一次台风。风力10级~11级,阵风12级以上,瞬间最大风速35米/秒,平均最大风速26米/秒,过程降雨量134.4毫米,全县淹浸农作物10.71万市亩,吹坏12.68万市亩,倒塌房屋1600间,茅寮5075间,死11人,伤150人,损失船艇81艘,溺死牛、猪1208头,淋浸粮食2568吨。

摘自东莞市气象局官网。

而对广州市区造成最严重影响的台风,是1964年登陆珠海的强台风“Ruby”,广州国家站录得持续9级,阵风35.4m/s(12级)的最高风速纪录,至今未能打破。数据看似一般,但对于远离海岸线的广州城区来说,相当罕见。现在广州市区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无疑增加了地面摩擦和阻挡,即使有更强的台风以类似的方式影响广州,城区风力也可能不比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