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茶餐厅里面有什么专用的术语吗?类似于走冰、行街之类的?

关注者
96
被浏览
61,724

8 个回答

香港茶餐廳的出現, 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殖民統治下的香港與澳門. 歐洲人在港澳已有數百年歷史, 華人早已適應和接納 “鬼佬”們從西洋傳入的文化和生活習慣, 並在時間磨合下衍生出很多人香港俗稱為“半唐番”的文化特色. 茶餐廳可說是最能體現這種“半唐番”文化的最佳例子.

「來一碗細蓉,一杯三樣,唔該!」茶餐廳的日常情節早已形成本地獨有文化,當中的手寫落單方式,更只靠口耳相傳而衍生出一套專用語言文字。如今新式連鎖茶餐廳當道,愈來愈多改用電腦化賬單,再過十年八載,仍有人會記得這些傳統嗎?


聽不懂的術語

茶餐廳有很多獨特術語,例如:「茶走行街!」,聽下去好像很奇怪,到底是不要茶,還是要去行街?

原來這句的意思是指以煉奶沖調的奶茶(茶走),外賣(行街)。奶茶通常加入淡奶,「茶走」就是不要淡奶,改用煉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趣的術語。

  • 生春=太陽蛋(春代表蛋)
  • 孖春=雙蛋
  • 熟春=熟蛋
  • 靚仔 = 白飯
  • 靚女/米王 = 白粥
  • 細蛹/蓉 = 鮮蝦雲吞面
  • 下火 = 皮蛋瘦肉粥
  • 擺尾 = 魚片粥
  • 羅友/ 菠蘿油 = 即酥皮菠蘿包加牛油
  • 蛋河/面 = 魚蛋河粉/麵
  • 南河/面 = 牛腩河粉/麵
  • 什河/面 = 牛什河粉/麵
  • 餐蛋麵/蛋牛麵 = 餐肉及煎蛋/煎蛋及牛肉等的即食麵.
  • 腿通 = 火腿配湯通粉
  • 牛意 = 牛肉配湯意粉
  • 西多 = 法式多士
  • 烘底 = 經烘烤的麵包
  • 飛邊 = 去掉麵包皮
  • 攔住/攬住 = 雞蛋三文治
  • 加色 = 在飯裡加上少許牛腩汁/醬油
  • 加馬/碼 = 飯加份量
  • 加底 = 雙倍的飯或麵
  • 扣底 = 一般用於碟頭飯類的菜式, 意思是飯減份量
  • 雙扣 = 料、飯都減份量
  • 走青 = 餐裡(多數指粉麵)不要加香蔥及芫茜等調味蔬菜
  • 多色 = 要求在燒味飯裡加多一點鹵水汁
  • 制水 = 乾炒牛河
  • 食丁 = 要求把即食麵轉成出前一丁
  • 打爛 = 炒飯
  • 燒衣 = 乾燒伊麵
  • 滾水 = 例湯
  • 印度老舉 = 叉雞
  • 老舉皇後 = 貴妃雞
  • 鬼佬肉 = 咕嚕肉
  • 玻璃 = 生菜
  • 上池 = 死魚/不新鮮的魚
  • 行街/有腳 = 外賣
  • 堂食 = 在餐廳裡用膳
  • 單收 = 客人離開時侍應生通知櫃檯有人會持單出來結賬
  • 嗱住/嗱住嗱住 = 代表數目5/10的意思。可以指應結賬的金額, 入座人客的數量, 或者是餐點的數量等
  • 跟餐 = 飲品/湯/面包等 (主要是飲品) 已包括在經濟套餐的價錢內
  • 搭檯 = 併桌
  • 打貓 = 偷食
  • 師傅 = 味精
  • 開面 = 用刀/枮板
  • 埋面 = 用鑊/鑊鏟
  • 揸差 = 總廚
  • 頭門 = 頭鑊
  • 尾門 = 後鑊
  • 將軍 = 飯堂廚師


看不懂的簡寫

茶餐廳講求速度,員工可沒時間逐字把食物名稱寫在紙上,用簡寫稱號便可快速落單。


~數字系列

  • 206=熱檸樂
  • 29=熱鮮奶
  • 306 = 檸檬可樂加姜


~英文系列

  • OT=熱檸檬茶
  • C06 = 凍檸樂
  • CO7 = 凍檸檬七喜
  • COT/冬T/涼茶= 凍檸茶
  • 乃T=奶茶
  • 孖T = 兩杯奶茶


~別名系列

  • 肥妹 = 朱古力
  • 冬田=凍阿華田
  • 非/冬非 = 熱飲/冷飲的咖啡
  • 央/冬央 = 熱飲/冷飲的鴛鴦
  • 田/冬田 = 熱飲/冷飲的阿華田
  • 力/冬力 = 熱飲/冷飲的好立克
  • 飛沙走奶/ 齋啡 = 咖啡不加糖奶
  • 雪櫃 = 可樂
  • 大青 = 大樽裝的青島啤酒
  • 大妹/女人 = 大樽裝的藍妹啤酒
  • 大力 = 大樽裝的喜力啤酒
  • 甩色 = 檸檬水
  • 爆雪 = 加冰
  • 爆檸 = 凍檸茶
  • 走糖:不要加糖(寫:走田)


大家猜一下這些都是什麽食物 / 飲品?

答案在最下面哦~


答案:

從左到右,上到下為:熱寧樂加姜、熱齋啡、熱鮮奶、牛腩河

猜對了麽?

来香港读书生活了一年多,最大的感受是香港和内地的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遍又一遍刷新着大家的认知。

在香港,大家对茶餐厅应该都不陌生,五步一铺,十步一店,随处可见。

香港茶餐厅的历史悠久,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茶餐厅文化,贯穿着每个香港人的一生,却意外逼疯来港内地生,连本地人也频频中招!

在香港茶餐厅,谁还没有闹过几个笑话?

茶餐厅的那杯水、搭枱/拼桌、“黑话”菜单、「加一」服务费,还有...

01、有「加一」就有「加二」

“感觉没有享受到任何服务,却要收10%的服务费”这大概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你以为「加一」服务费已经算过分了?

在香港过一个年或多去茶餐厅喝几次早茶,你会发现,还有「加二」、「加一」+茶位费的离谱操作。

更离谱的,还有“环保费”,广大网友对此纷纷调侃:以后去茶餐厅干脆自己给自己做餐食、出餐,自己带垃圾袋处理厨余垃圾得了。

环保费

02、手写单费

在香港茶餐厅吃饭,看不懂不仅仅是特色“黑话”菜单,可能连收费项目都整不明白!

手写菜单是香港很多茶餐厅的特色,各种简写、速写和潦草的字体,让不少内地生光看菜单根本不知道自己点了什么。

茶餐厅简写菜单 via.网络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一次和本地同学去茶餐厅吃饭的时候,拿到点单收据的我,被一项费用整懵了!

你能想象:明明是机器点单,出来的明细里却有一项“手写单费”有多离谱?

手写单费 via.网络

当时我马上就和服务员“对质”,一番理论下来,才发现是一个“乌龙”事件。

在香港茶餐厅,另外出现的“手写单费”通常指的是点了菜单上没有的东西,是本地人约定俗成的,但却可能会逼疯港漂人士。

03、「叫起」服务

在香港茶餐厅,因为看不懂菜单洋相百出,没想到茶餐厅竟还有这项服务。

通常大家理解的「叫起」服务,场景应该是酒店,且是服务到位的星级酒店的行话。

而有内地游客却在香港茶餐厅点餐时遇到了,是不是有人开始想歪了?

叫起服务 via.网络

然而它只是上菜的一种选择,意思是点餐后,叫上菜才上菜。

比如和朋友一起预约用餐,人还没来齐,需要等人齐才上菜;或者点了冰淇淋、甜点等,需要后上的餐食,可能会有这种「叫起」服务的选项。

不得不说,这真的跟有没有文化,看不看得懂简写菜单没关系,而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理解差异。

香港茶餐厅文化就是香港文化的缩影。中西杂糅、有云吞面也有鹅肝酱,亦中亦西且多元化,却又十分自洽,丝毫不显突兀。

04、还有...

对于在香港生活的人而言,茶餐厅是最平民化的饱腹好去处,却又存在一些观感很高级的“奇葩”的隐藏收费项目。

当你外带酒水或蛋糕去茶餐厅享用的时候,可能会面临被要求多收取30~100hkd,甚至更高的开瓶费或切饼费,哪怕餐厅方并未提供任何帮助或工具。

“宁可在路边吃蛋糕,也不能带到店里”在香港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在香港生活,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茶餐厅,而独特的茶餐厅文化,分分钟逼疯对来港内地生。

同时,茶餐厅也是港漂人士体验和探索的香港文化的重要场所,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也有独特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魅力。

这些香港茶餐厅文化你都懂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到港留学记得 提前租房

今日分享:太子二期,近港铁,2站可到港城大

来源:iRent香港留学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