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作家廖鴻基:不求人生風平浪靜,但求容納一切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海洋作家廖鴻基:不求人生風平浪靜,但求容納一切

海洋作家廖鴻基:不求人生風平浪靜,但求容納一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想記錄下在海上的所見所聞,也想做些什麼證明自己的選擇。慢慢地廖鴻基在出海時會帶著小紙條,趁著記憶鮮明時寫下討海生活的點滴,最後集結成他的第一本著作《討海人》,沒料到一寫就是20年。

文:蔣德誼|攝影:陳鴻文

有部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描述一個在遠洋客輪上出生的孤兒,在海上練就極高超的琴藝,幾經猶豫,終其一生仍不曾踏上陸地一步。

劇中鋼琴師曾如此告訴好友:「海的呼喚就像某種強大的呼喊,告訴你生命是如此遼闊。當你親耳聽見,你便能知道如何繼續人生。」

對今年62歲的廖鴻基而言,從討海人到海洋文學作家,進而喚起社會關注鯨豚、海洋文化,可說大半生都獻給了熱愛的海洋。

對於50後的人生而言,海洋對生命有什麼樣的啟發?

當陸地太過煩擾,不如轉身懷抱海洋

在花蓮出生長大的廖鴻基,從小就對海不陌生。阿嬤帶他去海邊玩的時候,指著海平線告訴他,海的另一邊就是美國:「我常常會想像,那個遠到看不見的另一個海岸會是什麼樣子?」

年輕時廖鴻基曾是國營事業的小職員、也管過印尼的釣蝦場,還曾擔任議員助理,但總覺得這些都不是真正能讓自己安身的地方。特別在政治圈時,人際關係角力和複雜的利害場,很快讓廖鴻基感到厭倦。

每當心煩的時候,廖鴻基會一個人在海邊走一晚、一整天,甚至更久,那些鬱悶的情緒,會在海浪的拍打聲中慢慢舒緩。為了逃開陸地上的紛擾,他申請了漁民證,時不時跟著漁船出海。「遇到不想去的應酬,我就可以藉口說明天要出海得早點休息,而且海上沒有訊號,誰也連絡不到。」

35歲時,他認真考慮做一個在海上生活的討海人,總是溫柔接納他所有不愉快的大海,似乎成為他唯一的去處。「回想起來,是這段流浪和探索的過程,形塑了現在的我,如果少了任何一段,或許就不會把我帶到這裡。」

不需要語言,海得用身體理解

海上是一個極度倚靠直覺的環境,出海時頂多和船長、船工三、四人同行,比起開口說話,更多的是以身體語言溝通。有時需要靜心等待漁汛出現或天候穩定,讓廖鴻基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相處、思考和觀察周遭;海上的訓練,也讓他養成凡事獨立,習慣自己面對、解決問題。

討海人的生活並不輕鬆,剛開始出海時,廖鴻基花了半年才克服暈船的不適感,魚群不會配合人的作息時間,不管半夜或凌晨,說上工就得上工。然而比起適應海上生活,家人、父母的不諒解更是難熬,「因為在老一輩人的觀念裡,討海人是沒出路、別無選擇的人才會做的工作。」

想記錄下在海上的所見所聞,也想做些什麼證明自己的選擇。慢慢地廖鴻基在出海時會帶著小紙條,趁著記憶鮮明時寫下討海生活的點滴,最後集結成他的第一本著作《討海人》,沒料到一寫就是20年。

建立賞鯨豚文化,海陸間的珍貴情誼

出海時,他發現經常有鯨豚會好奇地靠近漁船,一般漁民對於不屬於經濟魚種的鯨豚並不大感興趣,廖鴻基卻被牠們靈動的身影吸引了目光。

為此他主動找上研究鯨豚的學者,拜託經驗豐富的漁民擔任船長,首次對台灣東部沿海的鯨豚生態有了初步的田野調查。從只有4人的「福爾摩莎尋鯨小組」到後來成立黑潮海洋基金會,廖鴻基始終認為,要愛護海洋,必須從認識、親近開始。

他說服昔日曾一起討海的同行,將漁船改為賞鯨豚船,搭配海上解說與生態調查,讓人近距離感受海洋生物的奧妙。「我覺得那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愈多人認識、喜歡上這些迷人的海洋朋友,或許就會多一些人關心它們的生存環境。」

28424016_1687953914593998_59104435961719
Photo Credit: 廖鴻基
藉由海上解說工作,廖鴻基試圖讓更多人理解、親近海洋。圖為《黑潮漂流》出版時所舉辦的海上簽書會。

因海洋而離家,書寫像是給女兒的信

廖鴻基有不少許多作品像〈鬼頭刀〉、〈鯨生鯨世〉等散文都被收錄進國高中課文,讓這一代孩子大都對他不陌生。每回廖鴻基到學校演講,總有同學會拿課本請他簽名。

然而,因為婚姻離異以及長年將心力投注於海洋工作,以至於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缺席,始終是廖鴻基心裡的一個遺憾。

「小時候我其實和女兒非常親,可能太愛她了,我甚至常常夢到她死掉,大概是一個害怕失去的投射吧。後來因為離婚,導致她小時候對我很不諒解,她總跟我說:『爸爸你不要出海不就好了?』」

那些說不出口的心情,只能訴諸於文字。每當廖鴻基有了新書,總會默默地送到女兒手中,他輾轉得知,女兒總會帶到學校細細閱讀,還帶點得意地跟同學說:「這是我爸爸寫的書」,是最令他開心的事。

多年的虧欠,終於在海上和解

隨著女兒長大,廖鴻基曾幾次問她是否要一起出海,像準備了一座城堡邀請她來參觀,卻總被拒絕:「她的理由不外乎會暈船、怕曬黑。」終於有回女兒主動提起想帶朋友來,還來不及開心,沒想到竟然是和未來女婿的第一次見面。他故作鎮定照例在船頭解說,心裡卻激動地想:「這場導覽是為妳而講的。」

「結果女兒真的暈船暈得亂七八糟,男朋友很自然地伸出手環在她肩上。我看著2個人貼緊緊的背影,想到我這片大海,還不如那男孩子的一個臂彎,心裡不由得覺得酸酸的。」廖鴻基笑說。

幾年前女兒罹患乳癌,因治療後必須在家休養,他鼓起勇氣詢問喜歡畫畫的女兒,是否願意來幫自己的新書畫插畫?或許經歷一場大病,讓人得以放下很多事情,如今她會幫廖鴻基在自己的臉書上宣傳活動,2016年廖鴻基執行「黑潮漂流計畫」時,團隊更特別安排女兒乘另一艘船,在海上和他見面。

女兒拿起大聲公對他說:「之前好幾次聽你提起黑潮漂流計畫,沒想到,今天就看著你英勇地站在海上漂流。」讓廖鴻基聽到馬上忍不住掉淚。

「其實這麼多年來,我始終對她是感到虧欠的,那次見面,填補了心裡很多缺憾,現在可以這樣相處,我已經覺得很幸運了。」

過去反對爸爸出海捕魚的女兒,在廖鴻基的書寫中,逐漸理解當年父親為何選擇走向海洋。大海曾經將他和陸地上的一切隔絕,但也終究成為與家人和解的橋樑。

2019-12-05-1575542294
Photo Credit: 黑潮101漂流計畫提供╱張皓然攝
在海上時,廖鴻基的竹筏上只有一個冰桶和一片遮陽的帆布,他就在這裡寫下自己的漂流心情。

容納一切的海洋,讓心更寬廣了


“高齡長照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