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中国古人庖丁具有极高的幸福感?

关注者
41
被浏览
29,617

4 个回答

庖丁解牛,具备产生心流的全部因素。

我来用《心流》的语言翻译一下:

分解一头牛不难,基本是个屠户都能做到。可是做到游刃有余的分解一头牛,且刀刃不伤,甚至解出了节奏,解出了美感,解出了章法,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这个叫任务的挑战性

一头牛分解成几块,是分解成五花趾吊龙匙柄,还是眼肉西冷腓力,庖丁看到牛的那一刻起,牛就已经不是一头牛,而是一个个确切的部位,这个叫做目标的清晰性。

做到这种技术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完全熟悉了牛的各种解剖结构,每一步有每一步的成果,而后逐步精进,到了现在这个水平,这个叫做技能与任务的匹配度

我现在解头牛,比别人不知道快多少倍,生产效率杠杠的,钱自然也赚的多。不仅如此,杀牛这活计,在我身上,不仅能卖钱,还能卖艺。你看你文惠君这种大人物都能来给我叫个好,这个叫做反馈的及时性。

这正反馈一旦闭环了,那可不得了。解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技术,而是”道“!

道!你懂吗?就是我解牛已经不是为了生计,而只是为了解牛而解牛。我在解牛过程中体验到的那种刀在牛骨头缝里游走的丝滑的感觉,那种无与伦比的掌控感。

我解牛,不是为了干份工作挣那几个钱;我解牛,早就脱离了低级趣味;我解牛,就是为了解牛而解牛,我享受解牛的过程。

就像码农们一口气写了80000行代码run了一下一次通过一个bug都没报,就像舞蹈演员行云流水般完成一套高难度动作稳稳谢幕,这个时候你发不发给我奖金,给不给我欢呼和掌声已经不重要了,我做事儿这过程已经足以让我自己高潮。

我没干过解牛这事儿,不过想想也知道,一定又脏又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可是对庖丁来说,他解牛早已是乐在其中,每天做这事儿,想想都幸福。

所以,你看原文最后一句,文惠君说,听庖丁讲完,我知道怎么养生了!

这时你再看《心流》中的原文:

阿尔卑斯山村的老农妇、芝加哥的焊接工与中国古代传奇的厨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工作辛苦而毫无吸引力,换了别人做,恐怕无可避免要觉得厌倦、单调、没有意义,但这三个人都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了复杂的活动。他们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全神贯注于手边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使自我变得更强大。这么一来,工作变得充满乐趣,投注了精神能量,再怎么不堪的工作也乐在其中。
——《心流》

是不是能更好的体会庖丁解牛的幸福感来源于哪里了?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名著《心流》,分析了庖丁解牛。

米哈里认为,古代的厨师庖丁拥有了心流状态。庖丁在解牛过程中,不计较外在报酬,自然地完全投入,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感。这是一种直觉的运用,把注意力集中在牛上,不断提升技艺。在此过程中,放弃对意识的控制。让工作充满乐趣和满足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我去年在北京读书会天津南开读书会(天津深度读书会稍晚进行)深度解读过陈海贤名著《了不起的我》,陈海贤认为,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胜任感。

安全感来自于人际关系。如果关系足够安全,就自主发展出会对世界的好奇。自主性出来之后,就会执着于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有趣的挑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胜任感。进而形成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