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正史上的三国时期廖化?

最近在慢慢了解正史。看到廖化关于他诈死还蜀,千里奔逃等一些事情,还见证了蜀国从鼎盛到败亡,想多了解一下。
关注者
193
被浏览
696,175

48 个回答

我挺好奇的,这种回答也配说正史的廖化。一分史料两分揣测三分抒情四分私货,凑出个十分笑话。连《三国志》内在的编次逻辑都整不明白,这位的解读可真是太侮辱陈寿了。

风大的原文

通篇下来,看似繁盛悲悯的抒情,直击陈寿内心的笔触,其实背后是一条脆弱的逻辑链。逻辑链的问题应该归结于风大的不学无术,少见多怪,想得多学得少。先试图证明蜀书列传的前后能代表陈寿评价的高低,能体现陈寿的情感立场倾向。再证明廖化所在蜀书十五的顺序上排在最后,所以意义非凡,包含陈寿倾注情感,最后再转到廖化悲惨遭遇,控诉诸葛父子的黑暗与薄凉。

——骗骗傻子也许差不多够了,只是,知乎上还是正常人多。

不错,《三国志》列传的编次的确挺复杂的,可以说道的东西很多。但其实也是简单的,因为只需要抓住最根本的三个原则就可以了。

从魏蜀吴三国的人物列传的编纂总结下来,其实陈寿列传卷数的顺序与合传的内在逻辑还是很明显的。最根本的其实就是三个原则:时间、官位与人物属性。

时间指的是人物活跃的时间,官位不需要解释,人物属性指的是人物的特征、性格。陈寿喜欢把活跃时间接近的人放一起,把官位接近的人放一起,把特征类似的人放一起。

举个例子,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为什么合传,并且在卷六的位置?因为他们活跃时间主要在刘备建国前,换言之,都是有开国之功。关张马黄自不必说,即使赵云活到了建兴年间,然而从本传不难看出,赵云主要事迹,还是集中在在刘备生前。所以魏延王平姜维因为活跃在后主时,所以哪怕官位再高,功劳再大,也不会挤掉赵云,跟这前几位合传。——这就是时间原则。

而蜀书六几位的属性来看,要么为世虎臣,要么阻戎负勇,要么强挚壮猛,并作爪牙,都是猛将的特征。所以从属性上,他们也是一类人。——这就是属性原则。

如果不计较赵云将军号略低,从职务上看他们都是将军。所以综合来看,这五个人并传极为合理,陈寿用心良苦。

总得来看,陈寿编次顺序,卷数靠前的,一般是时间靠前的。卷数靠后的,一般也是时间靠后的。

像魏志的评语里经常出现的“肇登三司”, “刺史总统诸郡”, “抑皆魏代之名守乎”, “咸克致公辅”, “皆掌统方任”这类的用语,就更明白地展示这些人合传,主要就是官位类似。

风大说蒋费姜维在蜀书的倒数第二卷包含了陈寿对他们的贬低,他们应该放在蜀书九,即放在许靖麋竺等人后面,董和刘巴等人前面。这很显然就是看不懂《三国志》编次的时间原则。蜀书卷目里先排先主臣,后排后主臣,同卷的合传里,也是先主臣在前,这是原则。蒋费姜维作为后主时的主政大臣,凭啥插队,跑先主大臣前面?

蜀书看不懂,魏书看得懂不?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是明帝朝及其后的三公,在魏地位高不高?难道就能跑魏书十五十六那些刺史太守前面去了?

陈寿有个特点,他算时间不是按照加入的起点时间,而是按活跃以及终点时间算的。像辛毗杨阜高堂隆都是历经三世的老臣了,但他们的合传很靠后,因为他们都被陈寿算在明帝一朝的诸卿了。

——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们的评价不如前面的人。

风大拿着魏书二十八,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吴书十九诸葛恪滕胤之流,来佐证靠后的都是死于非命评价较低的问题人物,却丝毫意识不到,这些人在魏吴本就是后期活跃人物,按时间也应该排在后面。

同样,风大鼓吹蜀书十五是陈寿谱写的蜀汉终章,却丝毫不知道,吴书最后一卷的王蕃楼玄等人,都是孙亮以后之臣了。

罔顾这些事实,在这里抒发廖化所在一卷的大臣于蜀汉的特殊地位,那叫忽悠——我宁愿相信一下风大是知道的。

陈寿在官职近似列传的编次,比较常见的就是府吏、将军、刺史太守这样的方镇,尚书侍中合传。

廖化时间上是活跃在后主一朝,官位来看,是做过都督的方镇,跟督江州的邓芝,督庲降建威的张翼,督永安的宗预,副庲降都督的杨戏合传在蜀书十五,不是理所当然?

放一个蜀书编次的表格:

再说说廖化拜见诸葛瞻这事。风大很神奇地黑诸葛瞻没有回拜。诸葛瞻回不回拜首先没有记载,当然,风大眼里,没有记载=没有,所以以后可以黑一下,没有记载诸葛瞻造人的过程,所以诸葛尚是隔壁老王的。

不过说真的,就算诸葛瞻不回拜,也没什么问题。风大把官场的这种拜诣当成朋友相处了?不懂就问下,像《汉仪》里记载的,“御史中丞遇尚书丞、郎,避车执板住揖,丞、郎坐车举手礼之,车过远乃去。”是不是要怪尚书这帮人真他娘的没礼貌?

宗预不去拜诣,就是出于老人不服新人的心理,跟汲黯拿柴火比喻新人压过旧人,程普自以为年长,多次陵侮周瑜,没多大区别。

思而不学,嘿嘿,殆哉殆哉。


我不太喜欢在评论区纠缠,毕竟评论区给了很多人体力流的空间,挂出来好看一点。

评论区这位啥成色嘛,很多人应该清楚。 毕竟不读书的锅嘛。谋主不就是出谋划策的人么,还能是啥意思,还需要陈寿钦点?诸葛亮给刘备谋划了什么,亮传里不是清清楚楚么?莫非陈寿说这个人是谋主,所以他才是谋主?

能解读出谋主是对战局谋划就更搞笑了,张昭、张纮、秦松对战局谋划啥了,能成为孙策的谋主?

蜀黑一贯靠他们的体力来黑,有这工夫开化一下,也不至于黑得这么低端。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不知何时,你随便从大街上拉个人,如果他读过三国,你问他对廖化的印象,估计就是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了。

廖老将军真是惨!一苦黄巾出身有污点,二悲百年冷眼无人知,三痛国破主辱臣子伤,真是惨,惨,惨!

谁说廖化是黄巾出身。

大家要理智,不要罗贯中写什么咱就信什么,黄巾起义184年,蜀汉灭亡263年,中间一共79年,假设廖化10岁就参与黄巾,那么他就89岁,直到蜀国灭亡前,廖化还在领兵呢!!!

天哪,真是惨绝人寰,刘禅没有人性,姜维丧尽天良,竟然压榨大龄员工,合该蜀汉倒闭。

转念一想,廖化是真牛逼,比什么廉颇,黄忠强多了,实在是当代蜀国队长。

实际上,廖化是襄阳人,世为沔南大族,高富帅啊同志们,根本不用和黄巾抢饭吃,清白的家世,童叟无欺,廖化是在荆州初任关羽主薄,没有点背景,能当上荆州一把手关羽主薄吗。

公元261年,诸葛瞻掌权,廖化想和宗预一起拜访他,宗预认为他俩皆年逾七十,不想再求小辈,于是拒绝。

假设261年,廖化70岁,则其生于191年,28岁为关羽主薄,十分合理。

谁说廖化不是大将。

廖化官至右车骑将军,这可是车骑将军,含金料可比杂牌强多了。

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廖化在蜀人心中可与王平,张翼相比,一点也不差。

至于战绩,更是身经百战,战场老油条,分兵专业户,基本上姜维北伐都要带他。延熙元年,廖化攻魏守善羌侯宕蕈营塞,郭淮派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来援,被廖化各个击破,王赟更是当场阵亡。
延熙十一年,姜维派廖化于成重山筑守以拒郭淮。延熙十二年,姜维又留廖化于白水南岸扎营对峙邓艾。没点真本事,姜维能放心让廖化留守吗,天下名将咱不指望,起码蜀中大将的名头魏国得给一个,不然郭淮,邓艾也不好意思。

有关廖化千里走单骑。

都说了廖化是关羽主薄,当年荆州事变他又怎能避免。

关羽败亡,廖化归吴,实际上,也许廖化并没有多在乎关羽,因为指不定廖化当主薄也没几年。

但是,神嘴无敌刘玄德不是浪得虚名的,当年多少荆州才俊都轮陷于刘备的手中,廖化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在吴国的工作也不差,但廖化依旧不能忘记刘备的音容笑貌,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廖化他装死逃出吴国,拉着自己老母亲一路向西,直奔蜀中。天知道,廖化经历了什么,有没有与吴国官员发生什么py交易,廖化他终是奔向了自己的诗和远方。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关于落幕

廖化为蜀国奉献一生,终究是没能等来那个圆满的结局。

曾经的大意失荆州,夷陵大败,星落五丈原,廖化都没有放弃,但这一次,他真的已经是无力回天。

他已经很老了,七十余岁还征战不休,谈指一挥间,当年的雍凉才俊姜伯约亦己满头白发,他们真的很努力了,蜀国之亡,实在是国力太弱啊!

廖化和宗预因年纪太大被钟会送去洛阳养老,也许是蜀汉灭亡抽走了两位将军的最后一丝倔强,他俩皆不堪旅途劳累,病逝于道。

廖化曾经那么喜欢的汉主刘备,终于又可相见了,可是黄泉之下,满心酸楚又能说与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