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三)-4@人間情事|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24 17:43:55| 人氣3,06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三)-4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午二、語業分四: 妄語  離間語  粗惡語  綺語

以下學習四種語言黑業,應注意兩個重點:第一,是要瞭解每種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準確認識業的相狀之後,返觀三門,認識到自己落在何種業中;第二,是要認識黑業與苦果的必然關係,由此發起對黑業的遠離欲。

未一、妄語分三: 何為妄語  引公案說明妄語及其果報  剖析現代社會造妄語業之現象

申一、何為妄語

妄語。事者,謂見聞覺知 四,及此相違四。能解之境,謂他領義。

妄語之事有八種,即:見、聞、覺、知,未見、未聞、未覺、未知。能解之境,是指能領會語言意義的他人。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妄語的意樂分為三種:

想,是見想變為未見想,未見想變為見想等。字包括聞、覺、知這三種情況,即未聞卻說已聞,未覺受變想為覺受,未分別了知變想為分別了知。所謂變想,只是在他人面前變而已,對自己來說,未見只是未見之想,不會是見想。

煩惱,指貪瞋癡中任何一種。等起,是覆藏想(指變想)、樂於言說的欲。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此復所求,或為自利,或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毗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妄語的加行有很多種方式:

從表達方式上來說,有言說、書面陳述,有以默認所說的意義,有以手式等肢體語言表示等。

從動機上來說,不論是為了自利或為他利,不論是由於怖畏,還是為了獲取財物,都屬於犯妄語罪。

從能加行來說,《瑜伽師地論》中說:對妄語、離間語、粗惡語,不僅是自說,即使教他說,也成為業道。《俱舍論自釋》對於四種語業,都說教他作也成就業道。《毗奈耶經》中則對四種語業究竟違犯的界限,界定為需要自己親口說。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妄語究竟,是對方已經領會語意。《俱舍論自釋》說:如果他人沒有理解語意,就僅僅成為綺語。離間語和粗語也是這樣判定。

申二、引公案說明妄語及其果報

宋代名相司馬光曾經說起他幼年的一件事,他說:小時候我剝核桃吃,姐姐來幫我剝皮,沒剝下來就走了。一個丫頭用開水燙,皮便撕下。姐姐轉回來問,是誰剝下核桃皮的,我說是自己剝的,父親恰好路過聽見,呵斥我說:小子!怎麼可以撒謊,況且是在骨肉之間,能這樣做嗎!我從此終生都不敢說不合實際的謊話。

這則公案當中,未剝核桃皮變想為剝核桃皮,是妄語之想;貪求名聲是妄語的煩惱;覆藏未剝皮想而樂於顯示自己剝皮的欲,是妄語的等起;為了自利——以顯示有能力求得讚歎而言說,是妄語的加行;聽者也領會語意,是妄語的究竟。司馬光知慚有愧,認識妄語不好之後,勇猛改過,從此一生也不敢說謊,這是具有防護相續的不妄語。

這是以貪名而造妄語業,生活當中,為了謀取名聲、地位、財富、恭敬,人會隱藏真實一面,說虛假的語言,這樣心口不一,都是妄語,只會染汙自相續成為修法的障礙。人要臉面,往往不肯承認自己的過錯缺陷,在交談當中不自覺地就會說妄語掩飾,或者為了顯示自我,容易誇大自己的功德,這些地方都要仔細反省,才能修好口業。

《感應篇彙篇》中說:

唐朝有位姜撫,他穿戴道士的衣冠進入京城,無人認識他,他就說自己有幾百歲,有長生不死救度世人的方術。在他侍奉唐玄宗時,得到皇上的恩寵而名聞一時。後來,有一位太學生荊岩去見他,問他說:先生是哪個朝代的人?他說是梁朝人。荊岩又問他:當時你作官了沒有?他說:曾經作了西涼州節度使。荊岩呵斥說:豈能這樣誑妄,上欺於天子,下誑惑世人,梁朝是在江南,哪裡去找西涼州,只有四平四安四征四鎮將軍,哪裡來的節度使。薑撫無以應答,慚愧得無地自容,幾天之後就死去。

這則公案當中,姜撫造了嚴重的妄語罪。妄語的事,是姜撫的生平等事;能解的境很廣,上至於天子,下至於聽到他事迹的無數人民;妄語的想,是非幾百歲變想為幾百歲,非梁朝人變想為梁朝人,非西涼州節度使變想為西涼州節度使等;煩惱是對名利的貪心;等起是覆藏真實情況而樂意如是言說的欲。妄語的加行是為了自利而言說;究竟是聽者領會話語的意義。我們欺騙一個人,就會愧對一個人;我們欺騙一百人,就會愧對一百人。姜撫是欺騙了全天下,所以當謊言揭穿時,他無地自容,無法面對天子、百姓,妄語對他的內心造成了巨大壓力,使得他在惶恐憂愁之中幾天便死去,是妄語黑業把他摧毀的。

有一位姓張的占卜士,擅長星象學,但他一般都是揣測人的意向,推算多不如法,或者往往受別人暗中囑託,顛倒而說,誤人大事。後來他嚼舌而死。張某既然以舌根造作妄語,矇騙世人,現世須以嚼舌慘死來受報,除了現報之外,還有後世更深重的苦報。

《楞嚴經》說:炫惑無識,疑誤眾生,死後當墮入無間地獄。

《禪秘要經》云:若有四眾,於佛法中為利養故,貪求無厭,為好名聞而假偽作惡,實不坐禪,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貪利養故,自言坐禪,如此比丘犯偷蘭遮,過時不說,自不改悔,經須臾間即犯十三僧殘。若經一日至於二日,當知此比丘是天人中賊、羅剎魁膾,必墮惡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實不見白骨,自言見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誑惑諸天龍鬼神等,此惡人輩是波旬種,為妄語故自說言我得不淨觀乃至頂法。此妄語人命終之後,疾於電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八千歲時,啖熱鐵丸。從餓鬼出,墮畜生中,生常負重,死復剝皮。經五百身,還生人中,聾盲喑啞,癃殘百病,以為衣服。如是經苦不可具說。

《禪秘要經》上說:四眾弟子,在佛法之中為了求得利養,貪求無厭,或者為了名聲,身口放逸,卻自己說坐禪精進,這樣不改悔的話,必將墮入惡道。如果比丘、比丘尼修法沒有成就,卻自己說我見白骨,我數息觀成就,這是欺騙天龍鬼神等,其人是魔王波旬的種姓,命終之後,比閃電驟雨還快,必定會墮入阿鼻地獄,受苦一劫。從地獄出來,還要墮在餓鬼界,八千年吞食熱鐵丸。從餓鬼界脫出,又墮畜生道,生時常常駝負重物,死後還要被剝皮,經過五百身再轉生在人道,也是聾盲喑啞、癃殘百病,其中所經歷的痛苦,難以用語言描述。

往昔,罽賓國有一位離越阿羅漢,在山中坐禪的時候,有人丟失了一頭牛,牛主循牛腳印找到了離越的住房。當時離越正在煮草染衣服,奇怪的是,法衣自然變為牛皮,染汁自然變成牛血,所煮的染草自然變成牛肉,所持的缽盂自然變成牛頭。見到這副情景,牛主就把離越阿羅漢反綁起來,交給國王,國王把他關進監獄。

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在這期間,離越阿羅漢常常為獄監養馬、除糞。離越有五百位證了阿羅漢果的弟子,他們尋找師父,一直不知師父下落。在業緣將盡的時候,一位弟子終於觀察到師父是囚禁在罽賓國的監獄裡,他就告訴國王說:我的師父在監獄裡面,希望國王能裁決處理。國王派人到監獄裡去核實,使者進入監獄,只見到有一個人相貌很憔悴,鬚髮很長,正在為獄監養馬除糞。使者回來稟報國王,沒有看見有沙門離越。

離越的弟子很有智慧,當時就對國王講:希望國王下一道命令:凡是比丘都允許出獄。國王就依言宣佈,離越阿羅漢聽到這話,頓時鬚髮自落,袈裟披在身上,騰向虛空顯示種種神變。國王見到這般情景,連忙五體投地,對離越說:尊者,請您接受我的懺悔。而且詢問尊者是因為何種業緣而感召十二年的牢獄之苦。

離越說:往昔某一世我也曾經丟失過牛,我一直跟蹤尋找,當時曾誣陷一位辟支佛偷牛,經過一晝夜。我因此墮落三惡道,受了無量痛苦。以餘業未盡的緣故,今天證得到阿羅漢果,仍要受報,受別人誣謗。

這則公案突出顯示兩點,第一是妄語業的增長廣大,第二是妄語業的領受等流果。

 妄語業的增長廣大:離越阿羅漢前世在一晝夜中,誣謗過辟支佛偷牛,結果這個業力,不是一次就能報盡,而是會一連串地成熟果報,就像一顆種子成熟起來,以那股勢力,會不斷地往上生長一樣。一天的誣謗,使他在三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轉為人身證了阿羅漢果,還要被人誣謗入獄,以十二年餵馬除糞才得以消盡。所以我們決不能輕視語業。

 領受等流果之相:前世謗人偷牛,今世領受的也是被人誣謗偷牛。當業力成熟時,法衣、染汁、染草、缽盂自然變為牛皮、牛血、牛肉、牛頭的形相。是誰在製造這一幕鬧劇而讓離越受謗呢?不是梵天、帝釋,不是非因、無因,唯一是以自己對他人所造的黑業,反過來戲弄自己。按這樣來思惟,越想越會覺得業力甚深不可思議,果隨業轉,就像谷響回應聲音一樣,傳出去什麼,就會回應什麼,絲毫不會錯。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反過來會得到同類的回報,這叫領受等流。認識這個道理之後,就會知道對待宇宙萬物的方式與人生成敗關係密切。面對每個人、每個生物、每件事,我們都要曉得發出去什麼,就會回收什麼,所以哪怕是對待一個地位低下的人、一隻螞蟻或者一朵花,如果是一種不善的方式,反過來就是障礙自己,而給人一個友善的態度和語言,並不浪費什麼,反而會積集福德。只要在語言方式上轉變一下,效果就會不同。能抉擇業和果的關係,就可以決定,做人的道就是一個字,只有這個善的方式是合理的,此外再沒有其他方式。如果對宇宙萬物都是一種善的方式,得到的就全是善的回報。這就是領受等流給我們的啟發。

佛世時候,一位能喜比丘以神通力來到大海邊,見到一位裸體餓鬼,披頭散髮,頭髮蓋住了全身,餓鬼雙目失明,鼻孔和口中不斷地爬出許多小蟲,咬食他的身肉。他的身體枯槁如焦木,渾身散發著臭氣,遠到一由旬之外都能聞到。餓鬼被花斑狗追咬,渾身痛苦不堪,它在痛苦的逼迫之下狂奔亂叫。

能喜比丘返回舍衛城,把這次見聞稟告佛陀。佛陀談起他的前世因緣:往昔迦葉佛的時代,有位施主的女兒,長大以後對迦葉佛的教法生起信心,發心出家修學三藏,後來成為說法上師,收到很多供養,她曾經勸許多施主發心修建經堂、佛塔,供養佛與僧眾。因為她相好、年輕有為,又出生在富貴之家,養成她傲慢的性格。後來她犯了根本戒,仍然享用僧眾的財產,最終被其他比丘尼發現,準備將她擯除。這時候,她大發瞋心,惡口罵人,無理誹謗其他有學無學的比丘尼犯了戒律。此後她被逐出僧團,仍然惡習不改,在白衣居士面前到處宣說僧眾本來沒有的過失,使僧眾彼此之間眾生邪見,導致白衣也對僧眾頗有微辭。有些不明事理的人盲從邪說者,對三寶退失信心,不再供養僧眾。當時的那個比丘尼就是今天的裸體餓鬼。因為她惡心誹謗有學和無學比丘尼眾,所以轉生為餓鬼;又因為對僧眾無因誹謗,惡口謾罵,結果感得口鼻之中爬出許多小蟲,咬噬他的身肉;由於破戒後仍然直接享用僧眾財物,以及無由誹謗僧眾,使得白衣退失信心,因此被許多花斑惡狗緊追撕咬;她罵人時以斜眼看人,所以導致雙眼瞎盲。

通過這則公案可以看出:以種種黑業的差別就會無錯亂地造成種種苦果的差別。

妄語之中,以背棄誓言尤為嚴重。下面看它的果報。

《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說:

張福是杜林鎮人,平時以販運為業。有一天,他和當地的土豪爭路,土豪指揮他的僕人把張福推下石橋。當時,河水剛剛結冰,冰塊的稜角像利刃一樣鋒利,張福的頭顱骨被撞而破裂。人們把他抬上來的時候,他已經奄奄一息。

杜林鎮的裡長一向痛恨這位土豪,就立即把案子上報官府,官府估計這樁案件有利可圖,所以對獄訟追得很緊。

張福讓母親私下去見土豪,而且轉達他的話說:讓你償命,對我有什麼好處?只要你答應在我死之後,代養我的老母和幼兒,趁我還沒有斷氣,我可以到官府去承認是我自己失足掉下橋去的。土豪當即答應了他的條件。

張福粗識文字,他還能忍痛自己寫下一篇自供狀,由於供狀確鑿,官府也沒有辦法。但張福死後,土豪竟然負約,否認生前的承諾。張福的母親屢次向官府控告,終因有張福的供詞作根據,官府也無法為他申冤。後來,土豪喝醉了酒,騎馬夜行,忽然馬失前蹄,也掉到橋下摔死了。

對這則公案,有人可能會想:土豪只是背棄了一句承諾,為什麼會這樣受報呢?要知道這一句承諾裡面所含的份量,表面上看只是一句話,實際上這一句表示把撫養張福老母和幼兒的全部責任都背在自己身上,它包含成年累月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義務。所以背棄這一句承諾,就是拋棄諾言中所允諾的一切責任。可是因果律很公平,占了便宜就會讓他虧損,背棄承諾便讓他跌倒墮落而死。

所以言語的道很大,不要輕率發言。善人不輕易承諾,一經承諾,就像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一樣不會變動。而輕浮者的言語恰恰相反,他一開始就隨便承諾,而且會輕易發大誓言,可是連小的承諾都無法堅持,怎麼能信任他可以履行沈重的誓言呢?輕薄者發誓,三天後就會背離,這是拿誓言當兒戲,後果很嚴重。

《感應篇注訓證》中說:

蘇州吳趨坊的施翁平素喜歡布施錢財,年過四十才生一子。有一次他帶著幾百兩銀子到虎丘去修建觀音大殿,忽然聽到劍池旁邊傳來一陣哭聲,上前一看,原來是幼時私塾的同桌桂遷。施翁急忙上前慰問,桂遷說:家裡貧窮,欠了債,被逼債走投無路,打算在此了卻生命。施翁很同情他,就送他三百兩銀子。桂遷向著觀世音菩薩禮拜而且發誓說:君的大恩如果今生不能報,來世也要作犬馬來報答。哭著就跪拜而去。

施翁回家之後,桂遷上門來致謝,施翁見他貧苦,又把一片棗園送給他安身。桂遷有一個女兒,施翁又約定了婚姻。

不久,桂遷在棗樹下挖出了埋藏的銀子一千多兩,是施翁父親當年埋藏的。從此桂遷家變得殷實富足起來,施翁家卻日漸衰落,夫妻相繼死亡,兒子施還也落得無依無靠了。桂遷聽從妻子孫氏的話,不但隱諱了以前的誓言,還想賴掉婚約,竟然全家搬到會稽。施還去投靠他,他拒絕不接納。施還不得已,只好託鄰居向桂遷提出過去父親資助過他三百兩銀子的事情。

桂遷說:借貸必須要有借據,只要拿借據來,我決不賴帳。施還聽了很氣憤地哭著回去。

過了幾年,桂遷到京城辦事,被人欺騙,喪失了一半家財。住在旅店裡無聊昏睡時,感覺忽然到了一所大宅院的門前,院門關閉,旁邊有個洞,他不自覺地雙手趴地,鑽了進去,只見大廳裡燈火輝煌,有位老人靠著桌端坐,他就是施翁。

桂遷很慚愧,想作揖行禮,可是手趴在地上怎麼也站不起來,抬頭和施翁說話,施翁也不回答,只是呵斥他說:畜生當死,狂叫什麼?又見施還從裡面出來,桂遷就咬住他的衣服,作出諂笑的樣子請罪。

施還罵道:畜生,你裝什麼怪?一腳把他踢開,桂遷聽到頻頻叫畜生,心裡納悶,他低著頭走到廚房,見施母正坐著切一塊煮熟的肉,桂遷就在左右跳來跳去,而且蹲著說:夫人家都懷舊恨呀!這樣乞求給他一塊肉吃。

施母叫僕女說:畜生嗥嗥亂叫,實在是討厭,快拿棍子來把牠趕走。

桂遷大吃一驚,跑到後園,一見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在,仔細一看,都是狗相,回頭看自己的身影,也是狗相,心裡非常害怕。他問妻子:為什麼到這裡來?妻子說:你還記得觀音大殿前的誓言嗎?還有什麼可說的!夫妻父子就繞著魚池走,肚子餓極了,見到有人糞,聞了聞,氣味也不錯,妻子和兒子先吃起來,自己也饞得流口水,用舌頭舔了舔,覺得味道很美,只恨太少了。這時候,忽然聽到傳呼說:主人命令,從這些狗當中選一條肥壯的煮了吃。就把他的長子捆去,哀叫聲極為慘淒。

桂遷猛然驚醒,原來是個夢,他急忙收拾行裝回家。等他到家,見家裡的中堂旁邊停了兩副棺材,供桌上題著兩個兒子的姓名,他的心越發跳得厲害,趕忙進入臥室,妻子已經病危,快要斷氣了。桂遷喊她,妻子忽然瞪著眼睛,用他長子的聲音說:父親怎麼今天才回來,閻王因為我們家背負施家的大恩,父親以前有誓言,我們兄弟和母親三人,明天要去施家投狗胎,兩條公狗是我們兄弟,一條背上長瘤的母狗就是母親。父親因為陽壽未盡,到明年八月,也要作施家的狗,以實現以前的誓言。只有妹妹命裡該和施還結為夫妻,可以免除此難。說完就斷氣了。

桂遷見到所說與夢境相符,又驚慌又痛苦,剛要殯葬,全部住房又燒起來,三副棺材都被燒成灰燼。他帶著女兒到蘇州去探問施家兒子的消息,他本來以為施家赤貧,不知漂泊到哪裡去了。到了施家,卻見門牆煥然一新,問施家的鄰居,才知施還中舉,娶了鄰居中支參政的女兒。桂遷慚愧悔恨,不知道如何是好,他找到一位認識的人,向施家表示悔過,要求見面,而且想獻出女兒作妾,來贖還以往的罪過。施還不答應,再三懇求才允許見一面。桂遷剛進門,突然從牆邊竄出三條狗來,圍著桂遷哀叫,其中有一條背上果然有瘤子,桂遷知道是妻子,心裡很痛苦。他向施還哭拜著不肯起身,對施還講述自己的夢以及妻子臨終的話,而且說:我的家已破不能回去了,但願恩人能網開一面,收留我的女兒作為婢女,我也願意作僕人終身服事,以免託生為狗,我就知足了。施還見他說得悲慘真切,也就勉強答應,選擇吉日娶他女兒作妾,桂遷也隨女兒住在施宅的旁邊。

這天夜晚,桂遷夢見妻子對他說:幸虧你悔罪,施家的祖先已經為你乞求赦免,我們母子也得以脫去狗身。到天亮,聽說三隻狗夜裡全死了。

一般人也許認為:殺盜婬的業力重,的確會現前很嚴重的果報,但語言只是隨便說說而已,不會有大的果報。其實語言的作用很大,語業同樣有一種不自在轉的力,譬如開口說虛誑的誓言,以這個妄語業力是會真正實現的,前面邪婬公案中翟光遠打妄語說:我如果做了此事,我就遭雷劈。後來果然被雷劈死。這則公案當中也顯示了類似的報應之相,桂遷欠債被逼準備自殺,被同學施翁救濟,他在觀音菩薩面前發誓:今生如果不能報恩,來世也要作犬馬報答。可是桂遷發誓之後又隱諱誓言,賴掉婚約。在施還投靠他時,他不承認自己曾經受過同學的救濟,就是以這樣一句背棄誓言的妄語,把後後應作的報恩行為遮止,讓施還走投無路。桂遷不了知背棄誓言的負面力量會反過來在他全家人的身上現前果報。人算不如天算,桂遷有辦法可以捨棄誓言、不報恩,但業果律要讓他全家給施家作狗來實現誓言。桂遷懺悔得快,誠心願作僕人,才免了墮為狗身之難,所以語業的作用力很大,不能不畏懼。

從正面來看,誠實語的力量極大,譬如《賢愚經》上講,世尊因地為了救鴿子,割捨身肉來作交換,當時帝釋天考驗他說:你今天損壞身體,痛徹骨髓,你沒有悔恨之心嗎?菩薩說沒有。帝釋說:你這麼說,誰相信呢?我看你渾身顫抖,你說沒有悔恨,有什麼證明?菩薩就發誓:我從最初一直到現在,絲毫沒有悔恨,我所求願的,一定會獲得。如果我所說的是至誠不虛,就讓我的身體恢復如初。這樣發完誓,身體立即恢復,超勝以前。

所以,語言誠實不欺,可以感天動地,如果句句說出來都是諦實語,就有攝服人心的力量,誓言的力量,能力極大,這是語業上法爾的規律。

宋朝時,司馬光曾經開示劉器修身的要點時說:功夫唯一是真誠,首先從不妄語開始。他說劉器的生平就是一個字,顛撲不破,當時老百姓流傳一種說法,如果到南京不見劉器,就像過泗洲不見大聖人一樣,他為什麼有這樣大的感召力呢?就在一個真誠。要知道,我們的語言如果有一分虛妄,那就是語言有過失,我們就會喪失一分真誠的力量。如果連微細之處都不欺妄的話,語言會越來越具有威力。

明白語業的作用之後,我們應當怎麼做呢?就是要儘量改正不誠實的缺點,努力做一個心口如一的人,心和口一致,口就是心,心就是口,對人真誠,口善心善;口裡贊許別人,心裡也贊許他;口裡說怎麼做,心裡也想這樣做。能這樣心口如一,就是了不起的人。當然,有時為了利他,隨緣方便妄語,是菩薩的善行,這一點也要分清楚。

申三、剖析現代社會造妄語業之現象

在當今人類的貪欲急劇膨脹的時代,為了獲取名利造妄語業非常普遍而嚴重。

在商界,不法商人不擇手段地吹噓誇大商品功能,譬如一種很普通的食品,卻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被吹噓成具有益壽延年、包治百病、開發智力等無所不能的功效,讓千家萬戶上當受騙,撐圓了奸商的腰包!本來令人智識昏昧的酒,在酒類廣告畫面上展示為有益健康、清淨、高雅的形象,刊登和播放這些廣告的報刊、雜誌、電視、網站等,為了賺取廣告費,扮演幫兇的角色。

沒有職業道德的某些記者編輯,收受賄賂之後,寫出不符事實的所謂有償新聞,為人樹碑立傳。由此,很多騙子搖身一變,成為社會名流、成功人士,再借這個吹響了的名聲,大肆行騙。

也有醫院,在不具備真實醫療水平、設備條件等情況下,拼命在各種媒體上作廣告,聲稱醫療條件如何先進、專家的醫術如何高超,治癒率吹成幾乎是百分之百,招來病人後,又以低劣的醫療技術敷衍了事,患者在付出成千上萬元的鉅額醫療費、幾乎傾家蕩產之後,病情卻毫無起色,這時院方又以種種藉口推託責任,將病人一腳踢開。

文藝界的謊言更是鋪天蓋地,所謂的紀實文學、電影、電視劇,完全不顧歷史事實,顛倒黑白,任意篡改。

學術界本來以探求真理、嚴謹求實而自居,但是今天弄虛作假的現象也是觸目驚心,譬如為了評上職稱,為了使論文在學術刊物上發表,隨意編造實驗資料。或者,在收受不法商人或單位的錢財之後,在未經嚴格考核的情況下,就開出虛假的鑒定報告。這些完全違背了一位科學工作者基本的求實、誠信的職業道德。

在職業場上,為了求職升職,花錢買假文憑、假學歷,編造虛假的工作簡歷、技術特長。

某些娛樂電視節目中,主持人極盡巧舌之能事,一出口就是妄語、綺語、不堪入耳的下流語,人們卻聽得津津有味,神魂顛倒,把這位不慚無愧之人奉為偶像來崇拜效仿。

某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遊客,把窮山僻壤描繪成文化勝地、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大作宣傳,引人來上當。

某些氣功師,胡編一套功法,吹噓修他的功法能強身健體,開發各種人體特異功能,結果很多人不僅沒有煉出什麼來,反而造成出偏,誘發出精神問題,不僅未能健身,反而使身體更加衰弱。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妄語相很嚴重,妄語似乎是家常便飯,為人們經常運用,並不以為是一種罪惡。三十六行,行行都有妄語相,原來人們引以為恥的惡業相,現在是鋪天蓋地的普遍現象。現在資訊社會,電視臺、報刊、網路上登載的一些廣告,受?數以億計,業相非常巨大;加行的方式,不是一人說給另一人聽,而是幕後操縱者以媒體作為傳播途徑,以文字陳述,以種種的畫面形象顯示,以各種的手法、各種聲光渲染,這都是加行廣大的方式;它的次數不是一次,而是在電臺電視等媒體上密集播放、狂轟濫炸。

這樣前所未有的妄語相,根源在哪裡呢?就在人們沒有因果正見,不以妄語為罪業,所以一激發起來,人人趨向造惡。只有樹立了因果正見,這鋪天蓋地的謊言,無休止的相互欺騙才能消失。

妄語的意樂中有一個變想,譬如見想變為不見想,某些廣告策略就在此處。譬如:一種商品本來很普通,就把這種普通相變為特殊之相;功能一般,就把它烘托成功能巨大;本是醜陋的,裝飾為美妙,這就是變想。商人為了獲取利潤,在貪心推動下,就要想方設法讓人上當,他一定要變想。不變想,如實而說,他認為這樣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來購買商品。他認為如果形象作得很美、很大,渲染得很好,就能吸引顧客的注意力,眾生購買欲。人們在符號的世界裡遍計執著習氣很重,一看到符號,不問本質,就對商品形成美好印象而眾生購買欲,因此誑騙顧客的方式就是變想。想本來是心的相,反映在外在畫面、文字、聲音等的相上,它的相必然是要變,才能起到欺惑性的效果。圖案、色彩、語言、背景音樂,把一個個符號精心營造、組合,這樣烘托出一個總的假相,表現出商品的價值和意義,使人們誤解,這是變想的含義。

等起就是覆藏真實情況而樂意說一種虛假的相,過去因為外器不發達,妄語的受眾人數也很少,今天妄語業的模式雖然沒有變,但由於傳播工具發達,一次受眾數以千萬計,數以億計,因此妄語的業果極度放大。

個人有個人的妄語相,社會有驚人的群體妄語相,妄語業的泛濫,將會把人類推向何種結果呢?

《大智度論》上說,妄語有十種罪:

 口氣臭。

 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善神會遠離說妄語者,不願意親近他,一些非人乘虛而入,干擾他的身心。如果一個國家國民普遍都缺乏誠信,這個國家就沒有正氣,邪文化容易侵入。

 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即使自己說的是真實語,別人也不相信。當今時代,人與人普遍缺乏相互信任。

 智人謀議,常不參預:被妄語習氣推動,只習慣生存在妄語紛紛的世界中,智者諦實的言論,能讓人心得安樂的言論,卻避而遠之,不去參預。妄語盛行時代,人們津津樂道的都是一些具有欺惑性的法,在那種場合中會覺得很相應,而真正清淨正法的交流場所,卻不願趨入而遠離。

 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這個時代,有人賺了很多錢,卻常常被人誹謗,這不是無緣無故的。我們看到幾乎儘是名人、大商人受誹謗,越是公眾人物,越會遭人隨意批評,惡名比誰都傳得快。他今天有點什麼事,就會被記者炒作,編出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瞬間就傳遍了全球。

 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人們不會恭敬說妄語之人,他雖然站在上面說一些教言,但無人聽受奉行。

 常多憂愁:妄語者心地不坦然,所以憂愁,害怕別人揭穿他的鬼計,雖然廣告上吹得很大,但吹噓得越厲害,越怕真相暴露。

 種誹謗業因緣:即便沒有被人誹謗,但未來決定要受人誹謗。

 身壞命終當墮地獄

 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最後兩條是說後世的異熟果和領受等流果,以妄語業命終會墮入地獄,從地獄中脫生為人後,也常常被別人誹謗。

未二、離間語分二: 何為離間語  引公案說明離間語及其果報

申一、何為離間語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離間語的事,包括: 諸有情和合; 諸有情不和合。

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離間語的想,是對有情和合或不和合無錯誤想。煩惱,是貪瞋癡中任何一種。等起,包括: 樂意和順的有情分離的心; 樂意不和的有情不和合的心。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為自為他,而有陳說。

離間語的加行:不論所說是真實語還是不真實語,不論表達的言辭美不美妙,不論動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他人而說。《瑜伽師地論》說,教他人說離間語,也是離間語加行,犯離間語罪。

究竟者,《攝分》中云: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瞭解所說離言。

離間語究竟,《攝抉擇分》說:所謂究竟,就是所破的對象領解語意。即聽者瞭解離間語的意義。

申二、引公案說明離間語及其果報

《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巧舌罰啞的公案,這樣說:

江寧有一位書生,住在老家的廢花園裡。某個月夜,有位豔女在窗戶邊窺視,書生心想,不是鬼就是狐,因為見她容貌姣麗,心生愛慕,也不害怕,招她進來,但女子始終不說話,問她也不答應,只是含笑顧盼而已。

過了一月多,書生始終不理解。有一天,書生一再盤問,她才提筆寫出自己的身事,她寫道:我本是明朝某位翰林的侍妾,不幸短命而死。因為我平生很會挑撥離間,使一家骨肉矛盾,形同水火。死後遭冥司譴責,罰我作喑啞之鬼,已經沈淪兩百多年了。如果你能為我寫《金剛經》十部、得蒙佛力超脫苦海,我生生世世感念你的恩德。

書生滿她的願,等到寫經完畢之日,女鬼又來拜謝書生,仍然提筆寫道:憑藉寫《金剛經》懺悔,已脫鬼趣,但是前生罪重,只能帶業轉生,還須要作三世的啞女才能說話。

侍妾舌頭很巧,為什麼會被罰作啞鬼啞女呢?如果用巧舌說和合語、軟語、誠實語,會不會損壞舌根做啞巴呢?決定不會。以巧舌積德,舌頭會越來越靈活,但是侍妾沒有智慧,以舌頭挑撥離間,造下罪業,結果巧舌變成啞巴,一句話也說不出。

四明有位秀才叫葛鼎鼐,每次他去學堂的時候,必定要經過一座土地廟。廟中的廟祝,一天夢見神對他說:葛狀元經過時,我必定要起立,請你為我修一道屏障來遮擋一下。

廟祝按照神的吩咐,正準備動工,這一天又夢見神告訴他:不需要建了,葛生代人寫離婚書,功名已被削盡。原來,同鄉人想休棄妻子,自己不能寫,就叫葛生代筆,沒想到這事損壞福德這樣嚴重。葛生明白了事理之後,心裡生起大懺悔心,盡力使這對夫妻重歸於好。後來他中榜,做官只做到副使。

葛生造了離間語罪,夫妻不和,本來應勸他們和好,寫離婚書實際是樂意他人家庭破裂,這樣的結果對於夫妻雙方都不會有安樂,所以很損福德。最開始,葛生有考中狀元的福德,廟神不得不起立致敬,但是寫離婚書之後,功名削盡,廟神也懶得理他。所以,感應迅速,一言一行都有因果。積德行善,人會變得越來越尊貴,而造惡損人,就會變得很卑賤。

清朝順治年間,浙江有一位孝廉,他的朋友貪戀某人妻子的美色,就想佔有。孝廉為他出主意,散佈流言蜚語,挑撥其夫,說他妻子和外人有私情。那人聽信之後,打算把妻子休掉,就和孝廉商量,孝廉竭力促成,而且幫他寫休書。草稿寫好,那人抄完後就走了。這時來了一個賣筆的,孝廉就去買筆,回來後草稿不翼而飛了。後來他參加會試,帶著那支筆進入考場,沒想到那張休書草稿竟從筆管中掉出來,被搜查的人發現,定為作弊,他在監考官前大呼冤枉,最後被處罰除名。

以上兩則都是破人婚姻或者參與破人婚姻方面的公案,造這種業很快就會削減福德。其中的道理,我們再作一些分析:

有情之間的關係,有和合和乖離兩種。《辨法法性論》當中說:有情界共同就是彼此之間作增上緣。當互相和合的時候,處在良性交流當中,對雙方都有利益,如果彼此關係惡化,互相乖離,一定是兩敗俱傷,而且因為業增上廣大,乃至沒有和好之間,在無量生死之中,兩人都是違逆的關係。所以,我們存心,應當是願全世界的夫妻、兄弟、朋友、父子、君臣彼此都能和睦相處,願一切眾生彼此和合。如果眾生出現矛盾,樂意他們不和好,從中做了破人關係的兇手,以這種業會有嚴重的後果。

人倫之中,夫妻是重要的一倫,破壞夫妻關係,會大損福德,自己隨喜、參與,表面上看,只是兩個人分開而已,實際上關係一旦破裂,就很難破鏡重圓,造成雙方很深的痛苦。而且伴隨家庭的破裂,父子、母子、公婆等一系列的人倫都會損壞,比如,家庭好似組合好的機器,在沒有破散時,會運轉,會發揮它的功能,能避免殘缺的後果,一旦破碎,就像機器破散,屬於機器的部件都會變得不完整,對於子女、父母以及自身,都會造成缺陷。所以前後的因果算起來,是一筆很沈重的業債。

我們不大可能會蓄意挑撥夫妻關係,但可能會覺得,和合的夫妻我們不能破壞,但是有一種家庭,夫妻在一起整天爭吵,應該是破開重新組合為好。其實這在意業上已經是離間,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幸災樂禍、願夫妻關係破裂的心。人倫是以業決定,彼此以緣份走在一起,未作不會相遇,已作不會空耗,所以不能以個人的分別心強行左右。

舉一個公案可以說明婚姻關係都是緣定:

宋朝末年,有個臨川人姓王,他的妻子被元朝軍兵搶走,因為妻子守貞,不屈服而死去。過了十幾年,王還想再娶,但是總不成功。一天晚上,他夢見死去的妻子對他講,我出生在某某家,今年十七歲,再過七年,就會嫁給你做妻子。第二天,他派人去尋找,果然是如此,他直接上門,以禮定婚,一句話就成功了。所以夫妻姻緣都是前定,姻緣有兩種,就是善緣而來和惡緣而來,如果是善緣而來,不結親是不會休止和合的念頭,如果是惡緣而來,也是不完結怨害之情不會罷休,兩者都是隨業緣而轉。這樣就知道,婚姻關係不是以人力所能破壞的。如果是善緣,唯願它能保持,如果是惡緣,唯願它能化解,這樣存心就是善,可以眾生福德。相反,心用錯了,彼此是善緣,願它破裂,彼此是惡緣,樂意它破裂,這樣存心就是惡,會損福德。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說離間語,只能存一種心,就是希望人人都和好。

上面說了夫妻關係不能離間,依此類推,一切倫理關係。譬如:兄弟、朋友、師生、主僕等關係,都不能挑撥離間,如果說離間語,會有慘重的果報。

《感應篇彙編》當中講:

有個安庭柏,喜歡搞離間,而且極賦口才。即使是至親,一旦被他離間,立即形同水火。有親兄弟經過他挑撥而發生爭鬥的,有情投意合的朋友,因為聽信他的讒言而斷交的。後來他貧困潦倒,臉頰生瘡,喉嚨和舌頭潰爛,最後絕食號叫死去。

再看,在離間語當中,以破壞僧眾和合,果報極其嚴重。往昔提婆達多,破壞僧團和合,導致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相續當中都沒有生起善根。今天不會有真正破和合僧的情況,但挑撥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寺院與寺院的關係之類的離間語卻很容易眾生。《文殊根本續》說:如果有人在寺廟之間、上師之間製造矛盾,這個像攪拌血液的棍子一樣的人,死後立即墮入無間地獄。《極樂願文大疏》上說:如果挑起僧眾糾紛,乃至沒有緩解之間,當地的所有眾生都因生起瞋心而墮入地獄,好像焚燒的大地無法生長苗芽一樣,發生糾紛的村落所在地數由旬以內,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

造離間語的後世果報如何呢?後世會墮入三惡趣中,墮在拔舌、烊銅、犁耕等地獄當中長劫受苦,或者墮在畜生道中啖食糞便,像鵜鶘鳥一樣沒有舌根。即使以少許善業得到人身,俱生就有生理殘障,舌根不具,口氣發臭,喑啞不能說話,或者語言不流順,牙齒不整齊不潔白,縱然口中說善語,他人也不信用。而且由於餘業所感,在人間會有眷屬鄙惡、彼此不和合的果報。

未三、粗惡語分二: 何為粗惡語  引公案說明粗惡語及其果報

申一、何為粗惡語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

粗惡語的事,即能引生恚惱的有情。

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

粗惡語的想,是於彼彼想;煩惱,是貪瞋癡任一種;等起,是喜愛說粗惡語的欲。

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

粗惡語的加行,就是以真實語或者非真實語,或者依他人種姓的過失,比如:屠夫之子、妓女之子、罪犯之子等,或者依身相的過失,如:啞巴、盲人等,或者依他人身口意三業的過失,或者依違犯禁戒的過失,或者依於儀表行為的過失等,而宣說令人不悅意的語言。

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粗惡語的究竟,《攝抉擇分》中說:所謂究竟,就是呵斥漫罵他人。《俱舍論自釋》說:必須對方理解所說的意義。

申二、引公案說明粗惡語及其果報

有一位青年,很有才華,二十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一所名牌大學破格直接聘他為副教授,可是過了十年都沒有升為教授。他稟賦這樣好,為什麼十年後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十年以來所發表的論文,都有指責其他教授的缺點,而且講得精闢,抓住別人的弱點,所以他這十年要升級時,都被那些教授壓下來。後來,他的朋友勸他寫論文換一個角度寫,就是讚歎其他教授的優點,這位才子一聽建議,臉色很難看,覺得很困難,因為多年以來批評別人習慣了,再換成欣賞別人,很不習慣。

在這個事例當中,可以體會什麼是造作等流果,就是以習慣勢力所顯現的行為之相。這位副教授一直喜歡指責別人的缺點,養成了惡口的習慣,要他改成一種欣賞他人的方式很不容易,所以串習什麼方式就會習慣於什麼方式,不在語言上學好,以惡口的串習力,語言上會形成障礙,甚至對別人真心說一句和善的語言也沒有能力。還可以看到一點,就是存心不同,後果也截然相反,如果一說話就是指責、嘲諷、打擊,這樣用心刻薄,福德就會消減。如果待人寬厚,總是讚歎隨喜,福德就會越來越厚。所以,待人要常念別人的好。

下面再看一則以惡口受報的事例:

明朝末年,蘇州有一位姓秦的書生,聰明好學,而且多才多藝,尤其擅長作詩詞,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寫成文章,他的缺點是個性輕狂刻薄,說話不讓人。見人有缺點,就寫詩攻擊對方,聽到某人作事可笑,就把這事寫成歌詞。

有位鄰居,男女的事有失檢點,他知道後,當即寫了十首《黃鶯兒》的詞調笑,內容繪聲繪色,寫得很露骨。這首詞遠近流傳,因為這件事,他多次挨揍,當街被打,甚至被人剝開衣服來痛打。還有一次,也是因為填詞成歌,諷刺他人的行為,結果被人誣告吃官司。因為宿世的習氣太堅固,他一直改不過來。到晚年時,他染上了瘧疾病,病好了不久就精神錯亂,常常吃自己的糞便,又取刀割自己的舌頭,幸好被家人發現,奪下他的刀。家人也沒有辦法,只能把他關在一間空房裡頭。他找不到刀,就一點一點嚼自己的舌頭,再和著血吐出來。房間裡發出一股難聞的臭氣,讓人作嘔。而秦生自己卻一點知覺也沒有。有一天,他從窗戶的縫隙當中看見一把劈柴用的斧頭,就破窗而出,舉斧把自己砍死了。

這是惡口的報應。秦生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人格刻薄,不寬厚不包容。一個人繪聲繪色地描述他人的缺點、隱私,以此為樂,必定會引起對方的怨恨,況且把它作成詩歌,讓千百人都知道,使惡口大面積的放大,所以無形之中福德消盡。我們這條舌頭如果用來勸人行善、注重因果,或者勸人發菩提心、念佛法僧,自己的口德會越修越好,相反用它來宣揚邪說、傳播過惡,那也是罪業無量。秦生以前世的善業力,今生才有這樣好的舌根,可是用錯了,巧舌變為惡口的利器處處傷人,結果自嚼舌頭,發瘋自殺,報應竟是這樣準確。

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當中說,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講她祖母很會罵人,後來祖母沒有任何疾病,忽然舌頭爛到喉嚨處,不能飲食、說話,痛得翻來覆去,幾天之後便死去。

這位祖母唯獨舌頭會爛,可見她惡語業很重,她罵人的時候,能以勢壓人,別人都怕她,但是這個女強人最後壞在自己的舌頭上。舌根和語業關係很大,譬如口不妄語,說誠實話語,舌可以覆面,如果說惡語,說妄語,舌會萎縮、糜爛。

再看粗惡語的事是能引生恚惱的境,這也提醒我們,對方如果是會受傷的境,對他說粗惡語,就會傷他。我們說某人的過失、缺陷或醜聞時,如同對他的傷口發射利箭一樣,讓他痛苦。這樣就明白,凡是在對方不能接受的時候,不能隨便說惡口。什麼時候能方便說呢?就是自己有善心,而對方又信任你的時候,才可以指出對方的過失。但是凡夫人很多時候並不是善心狀態,而是以煩惱觸動。我們的語言只有兩個方面,說功德或者說過失,以貪瞋癡說粗惡語,這都是惡業。一般人會認為,我打他一拳,這是惡業,因為觸犯了對方,讓他受苦,而惡口並不是傷害對方。實際上,對方的過失就是他的傷口,惡語就是利箭,對他會造成傷害。

太平府有一位周某,常常談論別人的短處,他和一位書生是好友。書生的妻子美貌有才華,風流放縱,但實際上並沒有外遇。有一天,周某和書生一起吃飯,忽然對書生說:兄長的度量真大,為什麼受外人的欺負卻不計較,反而在這裡豪飲呢?書生驚愕不解。周某說:尊夫人笑謔放浪不羈,老兄還不知道嗎?說著他挽起袖子,竭盡笑罵詆毀之能事。同桌的人認為他說話荒誕不經,連連罰他喝酒。周某又說大話:你們都冷眼旁觀,我是熱心腸的漢子,不能作那種想說又不說的庸人之態。書生氣得臉紅回家了。他的妻子聽到此事,憤恨而死。

康熙八年,周某參加省試,剛領試卷進入考場,忽然有鬼在卷面上寫了好談閨閫 四字。他急忙用衣袖擦拭,怎麼也擦不掉,於是潦草地寫完文章。一出考場他就吐血而死。

這也是惡語傷人,人們一般會拿直爽作擋箭牌:我很直爽,我有什麼說什麼。這個問題很嚴重,如果有什麼就能說什麼,天下凡夫都是有過失、有缺憾的,是否以直爽,從今天至未來際,把每個人的過失都應揪出來惡罵一遍呢?三界凡夫都是業障病人,對待病人的方式是要去悲憫療治,而不是對他惡罵攻擊。周某說他是熱心腸,不像別人想說又不說,他敢在大庭廣眾之中,隨意向他人笑罵嘲諷,這像是肆無忌憚地舉著劍任意刺人臉面一樣,所以書生心懷忿恨,他的妻子也羞恥而死。由此可見,話語有時比刀劍還厲害,一句話就可以摧毀一個人。報應如何呢?周某當眾破人名聲,致人死地,導致以好談閨閫四字印在試卷上,使他臉面丟盡,而且一出考場就吐血而死。天道好還,罵人者罵自己,壞人名聲者壞自己名聲,所以說別人的短處,須要慎重,沒有必要時不能隨便說。

下面再看《感應篇彙編》中的幾則公案:

梁朝有一位到溉,他的祖父曾經挑糞謀生。等到到溉作了吏部尚書,有一次何敬容請他,他沒有答應,何敬容就對人說:到溉還有一點餘臭味,現在就學著一副貴人的架子。到溉聽了,懷恨在心。(何敬容依到溉的種姓過失而嘲諷他,堂堂吏部尚書,聽了有何反應呢?就是懷恨在心。人心普遍就是這樣的報復心理,以惡口而結怨。)

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問劉孝綽:我很想買東鄰的地,可是地主不讓,怎麼辦?

劉孝綽說:只要多裝幾車糞堆在他家旁邊叫他難受,他就搬了。

到洽聽了,很憤怒,後來以這件事把劉孝綽害了。

所以,一句話會傷天地和氣,一件事會釀成終身禍患,為人處世的時候,不能這樣冷嘲熱諷,這會使人心的怒恨深入骨髓。古人說: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

明朝漢洲有位王生,喜歡指責他人的過失,鄰居死了兒子,他呵斥說:因為你造惡深重,所以有這種果報。不久他的兩個孩子都病死,鄰居反譏他:你造惡是不是更深重呢?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試名列四等,王生指責說:你文章寫得實在荒謬,怎麼有希望優取呢?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試名列五等,族兄反譏他說: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謬呢?

這個公案是顯示罵人者常被人罵,責人者常被人責,我們指責別人時,先要看看自己,自己也不是完人,有哪一處不可以被人指責呢?既能指責別人的過失,自己滿身過失為什麼不會被別人指責?罵人者反遭人罵,要想人不罵,只有不罵人。

孫文懿公既矮小又醜陋,縣令李昭言嘲笑他說:像你這般人物,世上能有幾個?這一年,孫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了科第,不久執掌選拔官員的職務。這時候,李昭言正好是以選人的身份等候調遣,孫公笑著說:沒想到你的那句話,終於成了好兆頭!李非常慚愧,就辭官回家了。

所以,今天在上可以罵別人,明天在下怎麼辦呢?今天有錢時可以罵窮人,明天做乞丐時,又怎麼辦呢?世事無常,我們罵別人,覺得比別人高,可是一旦失去名位、財富時,不遭別人罵嗎?換一角度來看,眾生有一處短,你還沒看到他有一百處長,一處你超過他,你沒想到有九十九處還不如他,所以不能輕視任何人,常常要覺得不如人家,這樣就不容易犯指責人的毛病。菩薩為了調伏眾生,隨順時機的惡口,是現威猛相遮止他造惡,這是大善業。但是一般凡夫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自己德行不夠,別人對你沒有信任感的時候,不要輕易說過失。

佛世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的妻子,懷孕之後,身體就臭穢不堪,誰也不願接近她。她滿月生下一個孩子,皮包骨頭,身相瘦弱憔悴,非常難看,而且這孩子身上沾著糞便。

他長大後,不願意呆在家裡,而且貪嗜糞便,父母和親友們都很厭惡,不願意見他,後來他被逐出家門,在外流浪,以糞便為食。為什麼他會這樣顛倒異常呢?也是受業力支配,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前世因緣是這樣:

往昔拘留孫佛時代,他出家做一所寺院的住持,當時有幾位施主供養僧眾洗浴,洗完後再用香油塗身。僧眾中有一位阿羅漢,住持一見他就起瞋心,惡罵他:你一個出家人還以香油塗身,這和用人糞塗身有何差別?阿羅漢聽後對他生起憐憫之心,就在他面前示現種種神變。住持當時就懺悔罪業,以惡口業力,他在五百世中,身體常常臭穢,人都不願意接近他。

在對阿羅漢說和人糞塗身有何差異時,他的心中就已落下相應的印象,因緣聚合,果然顯現身體臭穢、貪吃糞便的惡相。一切都是心作心顯,口裡如是說,心中如是分別,就會如是現前。這是依他起無欺的顯現。

佛世之時,王舍城有一位長者,財寶多得無量,長者的妻子懷胎十月將要臨產,胎兒卻始終不肯出生。不久,又有身孕,生產之後,前面懷的胎兒仍然住在右肋部位。這樣接連產下九子,先前的胎兒都不肯出生。後來長者的妻子生重病死去。

親友們把她的遺體抬到墳場,請來大醫師耆婆,剖腹取出一個小孩,身體雖小,鬍鬚和頭髮都已經蒼白,他彎腰駝背地一邊走一邊環顧四周,開口對親屬們說:你們要瞭解,我是前世以惡口罵僧,此生才在母胎裡經過六十年受這種苦惱。親屬們聽他這樣說,都悲哀哭泣,說不出話來。

當時世尊知道老小孩的善根已經成熟,就帶著大眾來到停屍場所,叫小孩:你是長者比丘嗎?老小孩說:我是。連問三次,都回答是。大眾請問佛陀此事的前世因緣。

佛說:那是迦葉佛的時代,一次比丘們結夏安居,眾僧和合,派遣一位老比丘作僧眾維那,大眾共立制度,安居期間,得道的聖僧才可以和大眾一起自恣,否則沒有資格。老維那沒有得道,僧眾不許他布薩自恣。他心裡惱恨,發勞騷說:我專門管理僧眾事務,讓你們能安心辦道,今天竟被拒之門外,不許自恣布薩羯磨。

然後他就辱罵僧眾,不久被關入一間屋子裡。他怒氣未消,大聲叫嚷說:我要讓你們常在黑暗之中不見光明,就像今天我被關入暗室一樣。

說完之後,老維那便自殺身亡,墮在地獄之中受極大痛苦,今天才脫免做人,承著惡口黑業的餘報,還要在母親胎獄中住六十年,不見天日。

還有,往昔一位三藏比丘見到一位老比丘緩慢地進餐,說他像老牛反芻一樣,以此惡業,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牛,後來成為最後有者,生來即長有兩個咽喉,反芻食物。另有一位三藏比丘對其他比丘說:你們如牧童一樣。結果他五百世轉為牧童。有一位年輕比丘,見老比丘跳過水溝的樣子很滑稽,就隨口說道:你剛才的模樣像猴子。結果五百世轉為猴子。迦葉佛教法中五百僧人,給比丘取斷足斷臂等的惡名,由此許多世中墮入地獄,又在五百世中被砍斷手腳死去,這一世轉生為釋迦族的五百女子,也是手腳被琉璃王的軍隊砍斷。所以,無論取何種惡名都會以業增上廣大,需要感受五百次那樣的等流果,確實說什麼就會變成什麼,語業的勢力不可思議。

明白業無欺變現的法則之後,我們不能亂想不能亂說,在語言上要謹慎,不能嘲諷別人,不能給別人取外號。以前大恩上師講《百業經》時,我們許多道友都在因果上有很大進步,也都紛紛發願,不對他人取惡名。

未四、綺語分三: 何為綺語  遣除疑惑  引公案說明綺語及其果報

申一、何為綺語 <

綺語。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

綺語的事,就是能引發無利益的所詮義。

意樂中三:想者,雖僅說為於彼彼想,然於此中,是即於其所欲說義,彼想而說,此中不須能解境故。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

綺語的想,雖然《攝抉擇分》僅僅說是於彼彼想,然而此處,是對所想說的意義彼想而說,這裡造綺語時不需要能理解語義的對境,所以,綺語究竟不需要於對境無誤想這個條件。煩惱,是貪瞋癡中任何一種。等起,是愛樂宣說無關係的迷亂話語。

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綺語。

綺語的加行,是發起勤勇宣說綺語。發勤勇,即發起歡喜、勤作。

究竟者,謂才說綺語。

綺語的究竟,是才說綺語便已究竟。

下面宣說綺語的七種分類:

此復七事相應,謂若宣說鬥訟競諍,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若苦逼語如傷歎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若說醉語及顛狂語,若邪命語。

綺語有七類,即:鬥訟諍競語、諸婆羅門惡咒術語、苦所逼語、戲笑遊樂語、處眾雜語、顛狂語、邪命語。

 鬥訟諍競語:宣說鬥爭、訴訟、競爭的語言。

 諸婆羅門惡咒術語:對婆羅門等外道的論典或者梵志的咒語,以愛樂心(愛樂心三字是關鍵)受持諷誦。換句話說,對於在佛法之外能引生無義利的所有書籍、報刊、雜誌、影視、網路論壇、流行歌曲、體壇新聞等等,如果以愛樂心受持讚美、大聲朗讀或者對他人宣說分別,都叫綺語。如果是為了辯論,為了顯示內外教的勝劣差別,為了觀察輪迴的苦諦等而宣說,則不屬於綺語,因為並非以愛樂心宣說的緣故。

 苦所逼語:譬如,遭受種種身心痛苦而發出的傷心感歎之語等。

 戲笑遊樂語:戲笑、遊樂、愛欲等的語言。

 處眾雜語:樂於在公共場合,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顛狂語:宣說如醉酒般的語言以及如顛狂者般的語言。

 邪命語:譬如,為了追求名聞利養,在施主前說一些無意義的語言。

語無繫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語無繫屬,即前言後語不相關、不連貫。無法相應,即宣說雜染的語言,如《瑜伽師地論》說:顯穢染故,名非有法語。(顯現染汙的緣故,叫做非有法語,就是偏離正法的語言。)非義相應,即引發無意義的言語,如:歌舞戲笑等,或者觀看舞蹈時發出的言詞。

前三語過,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妄語、離間語、粗惡語是否屬於綺語,雖然有兩家說法,但此處按前家所說,判定屬於綺語。

以上綺語的事非常廣大,凡是不能引生利益的話語,均屬綺語的範疇。以這條來衡量,沒有以正法攝持的話語都成為綺語。

申二、遣除疑惑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現代社會的現代人,難道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嗎?難道我不能盡情地談論政治、戰爭、經濟、體育、文藝等的話題嗎?難道朋友之間不能互相開開玩笑嗎?這些都要控制,佛法真是不自由。為什麼要這樣來限制我們呢?

回答:在山道上開車,你會不會把車限制在車道中行駛,如果自由的結果是墜入深淵,還要這種自由嗎?同樣,遮止無意義的話語,唯一使語言引生真實義利,這樣的安樂之道為什麼不願意趣入呢?我們的心是作者,舌頭是筆,話題是各種顏料,業是不會空耗的,以何種意樂說何種話題,就會在相續中染出何種色彩。所以談論無意義的話題,就在識田中熏入不清淨的種子,對自他的身心都會有影響。當年李伯時畫馬,圓通秀禪師告誡他,心裡念念想馬以後就會墮入馬腹作馬的,同樣以愛樂心唱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談論世間生死的話題,信口開河之時,已經密密麻麻地熏入了生死的業種,所以要出離輪迴,綺語是一定要遮止的。

語言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熱衷於談論一種世間話題時,我們相續中的世間習氣就會以綺語而不斷地帶出來,津津樂道於輪迴無意義的娛樂話題時,我們的心自然就會變得散亂,無法再保持寧靜,所以語言和內心的關係密切,不能認為,隨便談論沒什麼影響,其實句句都有影響。

在今天資訊爆炸、迷亂話語滿天飛的時代,修行人如果不能禁止綺語,自己的心要和聖法相應,是很困難的,因為所談論的都是增上貪執、散亂、愚癡的話題,世間法興趣濃,佛法興趣就淡,利欲心濃,善心就淡,所以和法很難相應。生活和工作之中,需要有一些世間話題的交談,這時關鍵是要保持正念,不能被引入迷亂、邪惡的方面。如果是以辨別智慧分析輪迴現象的本質,談論苦空無常無我,這樣是說佛法,增上出離心,但綺語是以愛樂心等煩惱推動,是談輪迴安樂、清淨、美好、有意義等,對自他不會引生真實利益,而且會對解脫直接形成障礙,所以綺語是黑業。我們說話就是在心地上刻畫,畫的不好,就會畫出惡趣來。

為什麼持咒時要禁語呢?因為以綺語的負面業力,會使心不自在地轉入染汙,轉入無意義,因此即便是如如意寶一樣的密咒真言,如果夾雜綺語念誦,也會大大損減持咒的功德。以比喻來說,禁語狀態中所念的咒語,就像黃金一般,而夾雜綺語就像在黃金裡夾雜了許多廢料,起不到純金的作用,所以續部中說:清淨和不清淨相差一千倍,有無等持相差一萬倍。蓮花生大士也說:夾雜綺語誦一年,不如禁語誦一月。所以不要輕視綺語業,它是很嚴重的。

申三、引公案說明綺語及其果報

有些現代派的修行人,把放縱誤解為灑脫,往往會以為自己是上根人,不必要在細節上注重。我們看看古代上根人對待修行是怎樣一種嚴謹的作風:

宏智禪師最開始承事丹霞淳禪師,一次他和僧人征詰公案時,不覺大笑,他的師父淳禪師責備他說:你笑這一聲失去多少好事,你不知道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嗎?宏智禪師再拜,信服淳禪師的教言,以後雖在暗室之中也不敢輕忽。這說明要真實向上,語言不能輕忽。我們的心隨著語言很快會轉,話語一出,心就在裡頭。一說綺語,心就迷亂,當下失去觀照。所以為什麼在語言上面要遮止那眾多的地方,就是因為講這些不具實義的無義語,會讓心偏離正道,失壞正念。真正檢查起來,以語言造黑業非常嚴重,尤其是綺語,出口就是。自己的心稍微不注意,對世間輪迴的話題愛樂宣說,實際上已經造下綺語黑業,所以語言上應嚴密防範。

宋朝光孝安禪師,住在清泰寺,有一天,他在定中見到兩個僧人靠著欄杆交談,最初有天神擁護,傾聽他們的談論,很久以後,天神就離開了。不久有惡鬼唾罵他們,掃除他們的腳印。安祥師出定之後,就去詢問,發現他們最初是討論佛法,然後講一些家常之事,末後談到財物供養的事。安禪師瞭解事實真相之後,終身沒有說世俗的話。

所以,愛說綺語的人,護法神會遠離,惡鬼也會輕視。護法神護的是正法,如果說的都是染汙法,是造黑業,他也沒有必要護黑法。修行人要自尊自律,這樣才能成為別人尊重的對境。安禪師看到綺語的惡相之後,知道出家人說綺語,天厭鬼怒,終身斷除,所以他在佛法上有大成就。

屬於綺語這一類的惡業,以現代來說,還包括寫一些無意義的著作、小說、歌詞,做一些引生貪瞋癡的文藝影視節目。凡是傳播不能引生真正利益的言論,誤人子弟,都屬於嚴重綺語。《壽康寶鑒》記載有一位張某,很有文才,喜愛編小說,印刷出售,他認為筆下雲煙,不會損傷陰德。一天夜裡,夢到父親呵斥他說:你的著作讓讀者心神蕩漾,因而敗壞別人的行為。冥府對這些罪案,懲罰最嚴厲,你本來前程遠大,壽命綿長,可是以這個口業你的福壽都折光了。可惜祖先幾代培植的福業,在你手上毀於一旦,你還認為不傷陰德嗎?張某驚醒,心裡很後悔,不久全家都被淹死。

清朝道光初年,有一位蘇城的林阿秀,喜歡唱婬穢歌曲,以這個黑業,他的喉嚨長出乳鵝,腐爛而死。所以,不能唱現代流行歌曲,唱多了,身心都會出問題。

明代小說家施耐庵所寫的長篇小說《水滸傳》中,婬蕩、偷盜、殺人的情節描繪得栩栩如生,後來他家子孫三代都成了啞巴。現代的小說、影視,很多都是誨婬誨盜,損壞讀者觀眾的相續,罪過比殺人還要嚴重,因為殺人只是殺一身,而這些是損壞千千萬萬人的相續。

《壽康寶鑒》附錄中有一則公案講:

渤海有位全如玉,雖然貧窮,可是對行善很勤勉努力,見人作好事,就誇獎鼓舞,始終不厭倦。他曾經盡力抄寫善書,普遍教化世人。

有一天他渡海時,船被颶風吹到一座山邊,全如玉登上山頂,遙望海天一色,十分暢快,忽然有一位道人從樹林中走出,對全說:世間人崇尚虛假,而上帝喜歡人心真誠,你生平勸人做善事,修善書,都是真心,不求人知,功德很大。

全如玉謙虛地說:不敢當。

道人又說:讀書的儒生具有聰明,卻不用來為聖賢闡發清淨的義理,反而編造婬詞豔曲,流害天下萬世,這種人墮入地獄,受無量痛苦,永無出期。你去看看,知道他的罪過,也就會知道你的功德。

這樣道人拉著全如玉的手,行於雲霧之中,不久遙見一所城池,題名為豐都,守門人長得奇形怪狀,見道人都伏地叩頭。又來到一所大衙門,侍衛林立,見到道人也是震懾拜伏,這個殿堂題名為森羅殿。有一位衣冠整齊的閻王出來迎接,對道人以禮相待,極為尊敬。

道人說:婬詞豔曲,最能損害人心。陰間受懲罰,陽間人卻不知道,依舊繼續造業,讓人帶他去看個明白,回去轉告世人,世人若能回心向道,也是大慈悲。

就有兩個差役把全如玉帶到一個地方,見有好幾個人,或者受刀砍,或者受犁耕,或者受碓舂,或者受油鍋,每次受罪完畢,很快又恢復原形。

全如玉問:這些是什麼人?

鬼卒說:這是著作婬穢小說書籍的人。

全如玉又問:罪業有盡期嗎?

鬼卒說:萬劫沈淪,想入蛆蟲道也不可能,哪裡有盡期。

全如玉心裡恐懼起來,想回去。差役把他帶回森羅殿,道人和全如玉向閻王告辭,道人仍然拉著全如玉的手回到原來的山頭,當時正遇順風,全如玉告別道人,掛挂帆乘船歸來,逢人便講自己的見聞,勸人行善。

在名言世間,眾生以遍計所執的習氣會不自在地隨言論而轉,如果公開傳播不清淨、不正確、無實義的言論,挑動億萬人的貪瞋癡,使人心陷於愚暗之中,罪過嚴重,傳播者入地獄疾如射箭。現代人處處鼓吹要緊跟潮流,連說話也要趕時髦,可是以智慧來衡量,這個時代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大幅度增盛,到處充斥著污穢、無意義的話題,話語內涵緊跟潮流,恐怕只是緊跟現代化的口惡潮流而已。所以,要有因果正見的眼目,才能在語言造作上不誤入歧途。

午三、意業分三: 貪欲  瞋恚  邪見

未一、貪欲分三: 何為貪欲  貪欲之究竟  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申一、何為貪欲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

貪欲的事,就是屬於他人的財產。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貪欲的意樂分三:想,是對某事、某物確認無誤,譬如,對於一台電腦,知道它是電腦,而不是其他的影碟機之類的東西。煩惱,是貪瞋癡任何一種。等起,是想佔有此財物。

加行者,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貪欲的加行,就是對所想求取之物真實進趣。譬如,生起貪欲的意樂後,再再住著、持續這種念頭,則屬於貪欲的加行。

申二、貪欲之究竟分三: 真實  圓滿之量  非圓滿貪欲

酉一、真實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已,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貪欲究竟,就是對彼事決定希求,也就是心想:願這個財物等成為我的財物。

酉二、圓滿之量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的量,就是必須全分具足以下五種心相: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第一,有耽著心,貪求財物成為己有。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第二,有貪婪心,是希求財物展轉增長。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第三,有饕餮心,就是對於他人所擁有的資財等事,心裡分別這是殊勝美好而強烈地生起愛著。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第四,有謀略心,就是心裡圖謀:這些財物如何才能歸屬於我。

五、有覆蔽心,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於貪欲煩惱覆蔽的緣故,自己不覺得羞恥,也不了知貪欲的過患,因此不知道應當從貪欲中出離。在前四種心態發生時,如果心裡能認識貪欲的過患,就能由此止息貪欲的發展,而從貪欲之中出離。此處知過患是因,出離是果。

酉三、非圓滿貪欲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這是講貪欲非圓滿的量,以上有耽著心等五種心,如果缺少其中一種,貪欲心相就不圓滿,也就是如果只具有其中一種心乃至四種心,都不是圓滿的貪欲。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這一句,是對加行斷疑。

有人懷疑:貪欲只有意樂,為什麼還說加行?這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而宣說的,在該論中對十不善業都說了加行。

以下舉例廣說不圓滿貪欲的種種情況: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

有關非圓滿貪欲之理,就是心想:怎樣才能讓這位家主成為我的僕人,符合我的所求?按唐譯《瑜伽師地論》,是對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和家主一樣,能隨意使喚奴僕,讓他聽從我,為我做事。這樣希求別人侍奉自己,就是對供侍生起貪欲。

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想:他的妻子、兒女、僕人等,或者他的飲食等資身之具,怎樣才能全部歸屬於我。這是對攝受等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讓他知道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樂於布施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聰慧,諸漏永盡,守持戒律等。這樣希求別人對自己讚揚、稱頌,是對名譽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使這些國王乃至商主或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供養承事我,獲得衣食等財物?譬如,遇上一位富豪,心想:以什麼方法才能讓他每月供養我一千元。這樣希求供養,就是對供養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 、遍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生到天界,在天堂中以五種妙欲盡情地遊戲。如何能讓我生到大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讓我生到他化自在天中。這樣渴求升天以及享受天界妙欲,就是對天界妙欲及殊勝之生生起貪欲。

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 ,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獲得父母、妻子、僕人、朋友、宰官、親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擁有的資產,這樣對資具發起想得到的心,就是對資眾生起貪欲。

申三、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以上貪欲的業相,貪欲圓滿的相,種種不圓滿貪欲的相,學習時,如果不反觀自心,只是字面上記憶宣說,那就和修行無關。上面講過,一切佛語、菩薩語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聞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聞思和修行脫離,這樣聽聞便得不到真實受用。正確的方法應當是:聽受一切言教之後,返觀自心、消歸自心。這樣對治,才能學一分,就以一分離過增德。譬如:這一段講了貪欲的種種差別相,實際上都是直接指出我們內心貪欲的相狀。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生於娑婆,必定是有貪欲,只不過所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沒有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這段的學習就顯得相當重要。我們應當對照論文來返觀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貪欲,是貪名聲?還是貪利養?貪恭敬?貪異性?貪財物?或者貪後世升天?這些要一一檢查,如果一天之中貪心等惡念多,就是墮落惡趣的前相,不及時遣除,後果不堪設想。

學習貪心圓滿的五相,應當把握一個要點,就是一切業都是從心而生,一念微細之間不知防範,就會發展成嚴重的障礙。所以,起心動念時,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觀照,習氣一增上,心態就會逐漸轉變。譬如:對小車、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習氣增上就會逐漸發展成有貪婪心、有饕餮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貪以成性就會淪為不知羞恥、不知出離的心態。這樣成為貪結之後,就會嚴重障礙出離。既然知道業是起於心念,一念心雖然微小,關係卻是極大,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巨大過患。因此首先應在起心動念上勘察,到底對於何物何人、何種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責或用心咒佛號轉念,這樣才能遮止惡趣、遮止輪迴。

下面看兩則公案:

佛在世時,有一位居士,信奉供養三寶。在他臨終時,妻子在旁邊悲傷痛哭,他聽了心生悲哀,在對妻子依戀不捨的狀態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並未離開,在妻子的鼻中化為一隻小蟲。有個修行人見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勸解她。恰好這時候婦人的眼淚鼻涕一塊流出,蟲子也跟著掉落在地。婦人見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腳把蟲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訴她說: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修法,沒有人比得上他,為什麼會變成蟲子?修行人說:因為你對他非常恩愛,在他臨終時,以你的哭泣使他動了眷戀之情,所以墮落成小蟲。修行人為小蟲說法,小蟲聽法後懺悔,命終升到天界。

從這則公案也能看到,臨終時刻最為要緊。古人說念不一,不生極樂,如果臨終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貪婪就會墮落。《楞嚴經》說:純情即墮,純想即飛。我們都會有這種體驗,一起貪欲,心是下墮的,臨終時如果生起貪心,不論貪著親友或名利,都決定是墮惡趣的因緣。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習,可是對妻子一念愛染,使他墮為小蟲,可見貪欲是解脫的大障礙,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無欲或者不被欲塵所轉,必須平時鍛煉從一切欲塵中出離,如果只寄希望於臨終時有種種順緣輔助,這是不保險的,還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綿密治心,只有長久練習,臨終時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觸色聲等欲塵,要保持高度警覺,心一住塵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語或佛號,像利劍一樣斬斷情思,如果不是這樣,到臨終一刻,一念生情,就會前功盡棄。學習貪心的業相,應當時時刻刻用在自心上觀照。

《釋迦佛廣傳》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曾經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當時他帶領五百人去海中取寶,誤入了銅洲羅剎女的領地,和羅剎女們結婚,生兒育女。最終他們設法騎上具有神力的駿馬王,準備逃離羅剎國。這時候,羅剎女們打扮好,攜帶著兒女對商人們高聲喊道:懇請你們能把我們當作家屬,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家人親戚,只有你們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處、無偏親友。這些是你們所有的飲食、妙衣、住處、珍寶、金銀、右旋海螺……,請與我輩女人共用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那也請你們無論如何要把兒女一同帶走。

商人們聽後,有些開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頭,有些想到兒女,有些想起飲食等物,結果這些人全部相繼落馬,眾羅剎女頃刻就把他們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無思無念,順利返回。

這則公案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其實我們正身處在現代羅剎世界,物質異常繁榮,外境令人眼花繚亂,充滿了種種誘人墮落的色聲欲塵。只要有錢,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時髦的巴黎時裝、名貴的首飾、高檔化妝品、賓士寶馬等高級轎車、猶如王府般的豪宅、種種奢侈享受方式、種種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處在這樣的欲海當中,如果對這些似乎清淨美妙的假相眾生耽著愛染,決定是個個相繼落馬,成為羅剎女的俘虜。這些欲塵從本質上來說是虛幻的,而我們欲界凡夫從無始以來就對這樣的欲塵有著強烈的貪執習氣,認為是恒常的、真實的、清淨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脫,唯有像桑嘎拉這樣於欲塵中無染,才能真正地超脫欲界,否則我們決定只有墮落惡趣而已。

《賢愚經》中有一則頂生王的因緣:

頂生王是以宿世福報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經過三十三代天帝釋,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釋王朝時,阿修羅王興兵攻上天庭與帝釋戰鬥,帝釋打不過,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頂生王出來吹貝角,彈弓箭,阿修羅王當時就墜落在地。頂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無人可比,今天還和帝釋天共坐幹什麼?不如把他推倒,獨霸為快。他這個惡心一生,很快就墮在天宮的大殿之前。在他快死時,有天人問他:假如後世有人詢問頂生王是如何命終的,應當如何回答?頂生王說:應答:頂生王是因貪欲而死。’”看過《賢愚經》的人都知道,頂生王曾經統領過四大部洲四十億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連下珍寶雨,後來逐步發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仍然心無厭足,最後變成這樣的下場。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到,頂生王的貪欲是一級級發展起來的,本來以宿世善業,享受福報,沒必要再在這上面去執著。但是因為他在享福的同時,耽著利養不知滿足,所以由耽著心惡化成貪婪心,不斷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長;進一步又有饕餮心,對於帝釋天王的權位勢力,心生羡慕;由權力欲的膨脹再生起謀略心,想獨佔天王之位;以貪欲不知羞恥,故不知出離,這樣貪欲圓滿,導致墮落。所以名聞利養實為修行者的大敵人,我們應當心中常常思惟出離,求得離欲的妙法。

這個公案也具有現世意義,當今社會普遍讚揚對所謂權勢、地位、事業、財富等的追求,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不擇手段謀取私利,內心煩惱熾烈、惡業積累迅速,但最終無法逃脫因果律的嚴厲懲罰。

貪欲的異熟果是墮入三惡道。地獄痛苦深重,如果是轉生餓鬼道和傍生道,也是沒有衣食,即使拋棄的糞穢也難以得到,這樣歷經漫長的生死。即使以善業力恢復人身,仍然貧窮下劣,處處乞討也是一無所獲,即使能有少許收穫也往往被人剝奪,沒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貪欲黑業的障礙,將會使所願無法實現。

未二、瞋恚分三: 何為瞋恚  瞋恚之究竟  以公案教誡學人

申一、何為瞋恚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瞋恚心的事、想、煩惱,如同粗惡語。瞋恚心的事,是能引生恚惱的有情。

等起者,樂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瞋恚心的等起,就是樂意打罵等的欲,即心想:如何讓對方遭受殺害、繫縛等,或者通過其他因緣或對方自己自然損失財產。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瞋心的加行,是對所想發起加行。

申二、瞋恚之究竟分三: 真實  圓滿之量  非圓滿瞋心

酉一、真實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瞋心究竟,是對於打罵等,心裡做出決定或者已經確定。

酉二、圓滿之量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瞋心圓滿也有五個條件,條件全分具足是瞋心圓滿,條件缺一則屬於非圓滿瞋心。

謂具五心:

瞋心圓滿有五種心:

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第一,有憎惡心,是心中隨著與能損害相相應的法而分別的緣故。譬如:某人辱罵我,我心裡隨著他辱罵的表情、話語等,一直分別,也就是一直執著他人損害自己的相。這就是有憎惡心。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第二,有不堪耐心,就是不能安忍他人對自己不饒益的緣故。這是難忍、難容之心。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第三,有怨恨心,就是對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之而憶念的緣故。

因為數數非理思惟憶念,就轉變成怨恨。有為法的惡心就是這樣一步步串習而成的。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第四,有謀略心,就是想要損害他人,就作意:我要用什麼方法去捶打他?想要進行殺害,就作意:我要用什麼方法去殺害他?乃至想要使他感受種種憂惱,就作意:我要如何實現這個目的?

五、有覆蔽心,謂於瞋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於被瞋恚煩惱覆蔽的緣故,而不覺得羞恥,也不了知瞋恚的過患以及應從瞋恚之中出離。

學習瞋心圓滿的五種相,重在認識自心。必須抓住惡心的起點,知道最初的相是什麼,觀照的方法就可以明確,由此也可以舉一反三。瞋心圓滿的五相當中,第一相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認識業從何而起。第五相也很重要,由此會認識最後將沈淪到何種狀態。中間三相是演變的過程。

對於第一相憎惡心,論中說: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這就告訴我們什麼是染汙的根源。這一句話略說就是於相分別,即:對一種假立的相分別,或者是說自己的心住著在這個相上,這個住相就是生起貪瞋的根源。換句話說,觀有漏法為功德,就會生起貪欲,執取對境能損害的相,就會生起瞋心。對參《金剛經》當中世尊所說: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可見,心如果住著對方損害自己的相,就會引起瞋恚,而且隨著非理思惟的增長,業會由細而粗,由輕而重,以意推動身口,能使身心墮入惡趣。

因此,《天鼓經》上說:分別薪柴所生的瞋恨火,最終焚毀自他一切,導致一切禍患。《入行論》也說: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瞋盛毀自他。其中,前兩句對方強行做我不欲之事,或者強行阻撓我的所欲,就是能損害的相。對這種能損害相,心裡如果住著不捨,憎惡心就會不斷膨脹。這個不悅意的食物一旦增上,憎惡心將逐步轉變成後後的有不堪耐心、有怨恨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這些意惡都是從最初一念取相分別而來。這樣知道如何流轉之後,也就會通達如何還滅。我們要降伏瞋心,就應當在起心動念上遮止,而方法就是不應住相生心,不要讓對方損害你的相在心裡留存。這樣時時觀照,一發現心在住著損害相,當即就要遣除。所以,知道瞋心如何發起的相,就知道對治瞋心應在何處下手。

廣而推之,貪欲是怎眾生起的呢?就是對可愛、具功德的相,隨法分別,或者心住著這個相,由此貪欲就會逐步發展堅固,最後變成強烈的佔有欲。而要遣除貪欲,也應從遮止住相分別上著手。換句話說,心不能住著在對境可愛、悅意的相上,一旦發現心在取相分別,就應立即遣蕩。《金剛經》中世尊開示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便是此理。這樣取捨,就能斷除惡趣乃至輪迴。或者向反面轉換,對輪迴六塵正觀無常苦空。妙葉大師在《念佛直指》中說:要對娑婆世界的聲色境界作地獄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對種種寶物作苦具想,對飲食衣服作膿血鐵皮想,對眷屬作夜叉、羅剎啖人鬼想。這是把觀淨相轉為觀不淨相,把觀樂相轉為觀苦相,把觀悅意相轉成觀不悅意相,從中便能發起厭離。對冤家損害的相如何轉換想呢?應作前世父母想、未來諸佛想、悅意相想、成就安忍善知識想,如此便能從根上止住瞋心。

酉三、非圓滿瞋心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僅僅成為損害心,是普通瞋心,包括報復心理、幸災樂禍的心理等。

首先,是報復心理,即心想:他對我曾經做過、正在做或者將來要造作無義之事,因此我也要對他施行無義。這樣有多少念思惟,就有多少念的損害之心。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這是幸災樂禍的心理。從今生來說,願他今生親屬喪失、資財損耗、善法失壞等;從後法來說,願他後世墮入惡趣。這些也是損害之心。

對於損害之心,唐譯《瑜伽師地論》中說得更為詳細。譬如,心想:如何讓我能對他自在地捆綁、損害、驅逐、鞭打,或者令他家財耗散,或者奪走他的妻兒、眷屬、朋友、住宅等等。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怨家在其他有情處,遭受上述種種苦惱之事。或者願他自然發起如是如是的身口意行為,而導致喪失資財、朋友、眷屬、名稱、安樂、壽命以及諸善法,死後墮入惡趣之中。

申三、以公案教誡學人

從前,舍衛城的施主們供養僧眾齋食時,首先供僧,然後再布施乞丐。一次有兩個小乞丐,一個是國王種姓,另一個是婆羅門種姓,他們前去乞討,婆羅門種姓的小孩沒有掌握好時間,他在供僧之前去,結果一無所獲。國王種姓的小乞丐,在僧眾享用之後去乞討,他獲得許多飲食。國王種姓的小孩問婆羅門:你討到東西沒有?他因為沒有獲得任何飲食而氣憤不已,他說:我如果有權力時,應當砍下這些比丘的腦袋。國王種姓的小孩則說:我若執掌大權,應當日日以百味美食來供養佛和眷屬。兩人說完之後便各自來到樹下,都睡著了。有一輛馬車疾馳而來,恰好碾壓在婆羅門子的頸部,使他斷頭而死。他是以瞋心果報立即成熟而喪命的。

當時,舍衛城的一位大商主去世,膝下無子。家人商量決定,如果能找到一位具有大福德的人,就請到家中。人們四處尋找,發現國王種姓的小孩正在樹下躺著休息,其他樹蔭都已經消失,唯獨這棵樹的樹蔭仍然覆蓋在小孩身體上,因此他們斷定這是大福德之人,選他作為商主。後來他供養佛及眷屬齋食,在佛前求法,最後獲得了解脫。所以,這是因為他善心果報立即成熟而獲得的。

兩個小孩的命運相差這樣大,一個被車壓死,一個暫時享受安樂,最終解脫。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就是兩人的用心不同。面對嚴厲的對境——佛和僧眾,用惡心,立遭報應,發善願,立即現前善果,確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念住經》說:心為敵中敵,心外無他敵,如燧木自焚,心為自心毀。《入行論》說:誰制燒鐵地?女眾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像地獄中燃燒的鐵地、各種傷人的苦具、行刑的獄卒,都是惡心所變現,心取損害之相,便無欺地變現同類的受苦境界,了知這個心作心是的道理之後,應當斷除瞋心。

紀曉嵐的筆記上記載:泉州有個人,有一天忽然發現映在燈光下的身影不像自己,再仔細觀察,雖然隨著身體運動,影子也在動,但那影子頭大如鬥,頭髮蓬亂,像個羽毛車蓋;而且手和腳都鈎曲,看起來就像鷹爪一樣。他越看越覺得自己像個奇形怪狀的惡鬼。因此失聲大叫,喊妻子出來看,妻子見到的也是一樣。從此以後,每天夜晚都是如此,又想不出原因,弄得他惶惶不可終日。

鄰居有位私塾先生,聽說此事,就對他說:妖怪不會無緣無故變現,必定是自己招的。是不是你心中暗藏惡念,導致羅剎鬼乘機附身現形?

這人聽了,心生恐懼,很佩服老先生的見識,他說:不錯,我和某人有冤仇。我準備將他全家殺盡,叫他斷子絕孫,然後我去投靠朱一貴。如今,我的身影起了這種現象,可能是神對我的惡念發出的警告!我暫且停止這個想法,看看你說的靈不靈驗?這天晚上,果然鬼影不見了。

公案中的主人公,有想作殺害的謀略心,以惡念而感致羅剎現形,又以遮止害心而使鬼影隱沒,所以一念轉移,立分禍福,相都是隨心而變的。

瞋心的異熟果是墮入三惡道。假設僥倖獲得人身,也是相貌醜陋、愚昧無知,身心常為種種痛苦所逼,遭受眾生欺淩,轉生在空曠恐怖、邊鄙野蠻、時有爭論的地方,經常慘遭礌石兵刃等損害而橫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沒有生起慈心的機會。

未三、邪見分三: 略說  何為邪見  邪見之究竟

申一、略說

《止觀》說:作決定解,名之為見。邪見即顛倒見,廣義來說,對於不正確的道理作決定解,都是邪見。《大智度論》說: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眾(五蘊)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眾滅心忍樂。一切眾生多墮此二見中。復有二種見,有見、無見。一般邪見可分常、斷兩類。常見,是見五蘊恒常不變,內心忍樂;斷見,是見五蘊斷滅,內心忍樂。二者都是邪見。一切眾生多數墮在斷常二見中。此外,又可分為有見、無見兩種,即偏執有或偏執無的邪見。

以世間粗大的邪見來說:人們依止邪師、邪論,被邪見所蒙蔽,有些認為殺戮野蠻人、年邁的父母、重病者能夠增長福德;有些認為蛇、鼠等動物危害人類,因此獵殺它們具有功德;有些認為我們是梵天的後裔,世間萬物是由梵天所造,因此可隨意享用他人的物資,不會有罪過;有些認為以恒河水沐浴可以淨除業障;有些認為對女性行婬無罪過,甚至認為可以和母親姐妹行婬;有些認為豬、羊、魚等是天人賜予我們的食物,可以盡情享受。諸如此類,都是粗大的邪見。那麼,本論十黑業道的邪見是哪種範圍內的邪見呢?請看論文:

申二、何為邪見

邪見。事者,謂實有義。

邪見之事,是真實有的意義。譬如:三寶、淨土、佛菩薩、阿羅漢、六道輪迴、三世業果等,是實有之義。十不善業中的邪見,決定是專指斷見,因為是對有的善和不善業觀為無的緣故。如《俱舍論》中說:視善不善不存在,即是所謂之邪見。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

邪見的意樂分三:想,是對所誹謗的意義執為真實。煩惱,是三毒任何一種。等起,即樂意誹謗的欲。

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邪見的加行,是對所思所想策發誹謗加行。其中又有四種,即: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

誹謗因,就是認為不存在善行、惡行等,對於因上真實有善惡業誹謗為無有。譬如,心裡想:根本沒有布施這種善行,不可能有菩薩行,婚外戀並非惡行等等。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誹謗果,就是認為不存在善行或惡行的異熟果,對善惡業實有苦樂果報誹謗為無有。譬如,心想:殺雞宰鴨不會墮惡趣,念佛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等。

誹謗作用分三:誹謗殖種持種 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誹謗作用有三種情況:誹謗殖種、持種作用,即認為無父無母;誹謗往來作用,即認為沒有前生後世,有情並非從前世轉到今生,也沒有從今生去往後世;誹謗受生作用,即認為不存在中有眾生等。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誹謗真實存在的事,即認為不存在阿羅漢、三寶、淨土等。

申三、邪見之究竟分三: 真實  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斷疑

酉一、真實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邪見究竟,是指決定誹謗。

誹謗決定,即對實有義誹謗為非有,起了決定的執著。譬如:古印度順世外道的足目仙人為了安立無後世,而寫了有關否認後世的十萬偈頌,即是邪見究竟。

酉二、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邪見也是由五相而圓滿,即邪見圓滿應具足五心:

一、有愚昧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第一,有愚昧心,因為不如實了知所知的緣故。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第二,有猛利心,因為樂意作惡的緣故。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第三,有越流行心,因為對諸法不如理分別推求的緣故。

流轉可分善流流轉和不善流流轉兩種。善流流轉是指諸善行,不善流流轉是指不善行。此處將不善流流轉稱為越流行心,因為對諸法不如理觀察,是違越善法流轉,所以是越流行心。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第四,有失壞心,因為誹謗無布施、無供養、無火供等,誹謗沒有一切妙行等的緣故。

妙行等字包括實有因、實有果、實有作用、實有事。譬如,誹謗無邪婬等惡業、無聖者果位等。

五、有覆蔽心,謂由邪見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第五,有覆蔽心,是指由於被邪見煩惱所覆蔽的緣故,而不覺羞恥,不了知邪見的過患以及應從邪見中出離。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

以上五種心隨缺一種,就不是邪見圓滿。

酉三、斷疑

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惟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有人懷疑:一切顛倒見都稱為邪見,為什麼世尊在業道之中,只說到以上這些名為邪見呢?

雖然邪見還有其他種類,而此處只說這四種(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名為邪見,原因是:這四種邪見在一切邪見之中最為嚴重。為什麼是最嚴重呢?因為依止它能斷一切善根,如《俱舍論》中說:唯以邪見斷善根。而且,這種邪見最隨順惡業,懷有此見就會對諸惡隨意放縱而行。因此,是一切邪見中最嚴重者。

午四、攝義分四: 略說  十黑業之根源  能究竟之差別  業與業道之差別

未一、略說

以上對惡業略說了十種黑業。其中,身語七種惡業,除了邪婬之外,自作和教他作都可以成為究竟業道,唯獨邪婬必須自作才能究竟,教他作不會成立究竟業道,理由是:教他作邪婬,自己不會覺受欲樂。殺生等其餘六種身口黑業,如果是自作,而在究竟之前死去,不會圓滿業道。

身口方面的每一種業,也可以加行、正行、結行來分析。以殺生而言,有了殺生意樂,從座上起身,逐步逼近所殺對象,拔出屠刀,刺向喉嚨,諸如此類未斷命根之前的行為,都屬於殺生的加行;斷命根的當刻,屬於正行業道;斷命之後,開膛、剝皮、賣肉、煮肉等屬於殺生的後行。又如不與取,心中先動盜念,然後為了達到目的,前往作案地點撬門、搜索等,在未眾生得心之前,屬於不與取的加行;心中起念:現在財物已屬於我的該剎那,也就是生起得心之時,是不與取的正行;生起得心之後,窩藏贓物或者出售等,屬於不與取的後行。

未二、十黑業之根源

十黑業生起的根源,同樣都是三毒煩惱。譬如:殺生,以貪著肉味而殺,是以貪發起;因仇恨冤家而殺,是以瞋發起;認為殺牛祭祀有功德,壞人可殺、鼠蠅須殺等,是以癡發起。為了求財而詐騙,是以貪而不與取;為了報復仇人而盜他財物,是以瞋而不與取;以邪論為依據,認為掠奪壞人的財物無罪,戰爭勝利者可以掠奪他國的財富,或者自己是梵天子民,所以可以隨意受用世間財物等,由此而不與取,都是以癡而不與取。貪著欲樂而與他妻行婬,是以貪而邪婬;為了報復而強姦怨敵之妻,是以瞋而邪婬;在某些邊鄙地方,人們受邪論影響,認為與母親、姐妹行婬無過失,是以癡而邪婬。

以語業來說,為護持親友或貪求名聞利養,口說妄語、離間語等,是以貪造語惡。為了損害仇敵而宣說,是以瞋造語惡。以癡心如何引起語惡呢?譬如:以邪見推動,將外道論典執為真實而讀誦、演說,其中就有妄語、綺語、粗惡語、離間語等。這是以愚癡造語惡。

貪欲、瞋恚、邪見本來是意樂,為什麼說是以三毒所引起呢?因為貪、瞋、邪見也是以三毒這個根本而眾生的緣故,如《寶鬘論》說:以貪瞋癡三者引起的業,即是不善業。

邪見如何以三毒引起呢?譬如:為求名利而趣入邪道,屬於以貪而引起邪見。由依止邪論而執著無業果等,屬於以癡而引起邪見。怨敵相信業果,自己就以仇恨心理對他所信奉的學說抨擊誹謗,這樣依止邪見邪論,趣入不善軌則,屬於以瞋而引起邪見。

以上說明一切黑業都是以三毒而發起。菩薩出於利他之心而顯現身語的惡口等業,並非三毒所攝,因此不屬於黑業。以此作為根據,菩薩戒之中有對身語七支的開許。譬如:大德上師在顯現上會呵斥弟子,或者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而示現威猛相,使他捨棄惡行,這些都沒有罪過。

十黑業中的身語七業,首先是有造惡的意樂,由意樂引起,便會在身語上反映出一種態度和行為,但是對三種意業來說,不會在行為上出現動作、語言等。那麼,意業的意樂和加行應當如何理解呢?譬如,起貪欲時,最初想:這些財產價值很昂貴,我應當獲得。這可以說是意樂。而再再住著、持續這種念頭,則屬於心中貪欲業道的加行。這樣解釋是否合理,需要觀察。

未三、能究竟之差別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惟貪究竟;妄言、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邪見由其三毒發起,惟癡究竟。

十惡業中:殺生、粗惡語、瞋恚,最初是由貪瞋癡引起,最終由瞋心圓滿;不與取、邪婬、貪欲,最初由貪瞋癡引起,最終由貪心圓滿;妄語、離間語、綺語,最初由三毒引起,最終由三毒圓滿;邪見由三毒引起,最終由癡心究竟。《俱舍論》說:殺生害心與粗語,皆由瞋心而究竟。邪婬貪心不予取,均由貪心而圓滿。邪見由癡而究竟,餘者以三而圓滿。

未四、業與業道之差別

此等之中,思惟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按照小乘《俱舍論》的觀點:是業,而不是業道;身語七支——殺生乃至綺語,是業也是業道;貪、瞋、邪見,是業道而不是業。《俱舍論》說:意三唯一乃是道,身語七種亦為業。

造業之道,稱為業道。之所以把等起思稱為業,是因為以它轉的緣故而轉,以它行的緣故而行,如它的勢力而造作。為什麼思不是業道呢?因為等起思不可能托前一剎那的思為境而轉,以前一剎那已滅的緣故;也不可能托同時之思為境而轉,以同一剎那不能有同類的兩個心所同時生起的緣故。

前七支是業,因為直接成為身語業的緣故。又是業道,因為是思行處的緣故。等起思托身語業為境而轉,故名思行處。

貪、瞋、邪見,成為等起思行處,故是業道。按《俱舍論》的觀點,煩惱和業是別別之體,故不是業。小乘有部派是如此承許的。

巳二、輕重差別分二: 十業道輕重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 十業道輕重;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以上顯示了黑業道,下面顯示業的輕重差別。業有事、意樂、加行、究竟四相,因而業的輕重也是在事、意樂、加行等方面顯示差別。換句話說,業是由各方面因緣所形成,業的輕重也由這些因素來決定。

初中有五。

十業道的輕重可由五方面決定,即:由意樂故,由加行故,由無治故,由邪執故,由事故。以下以殺生重者為例,其他九種黑業依此類推。

午一、十業道輕重分四: 殺業之輕重  其餘九業之輕重  《本地分》所說重業之相  《親友書》所說重業之相

未一、殺業之輕重分二: 殺業之重者  殺業之輕者

申一、殺業之重者分五: 由意樂故重  由加行故重  由無治故重  由邪執故重  由事故重

酉一、由意樂故重

例如殺生,由意樂故重者,謂猛利三毒所作。

由於意樂的因素導致殺業嚴重者,就是由猛利貪欲意樂所作,由猛利瞋恚意樂所作,由猛利愚癡意樂所作。

酉二、由加行故重

由加行故重者。

由於加行的因素導致殺業嚴重者,可以分多種情況:

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具歡喜心、具踴躍心。

第一種情況,是對於已作殺生、正作殺生或者將作殺生,內心踴躍,心中生起歡喜。如果行善時具有歡喜心、具有踴躍心,善業就會加倍增長。同樣,造惡時具有歡喜心、具有踴躍心,也會使黑業異常嚴重。

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行者意便欣慶。

第二,是自己作或勸他人作時,對所作的殺業口中稱揚讚歎,見到造殺業的同行者,心中便歡喜興奮。譬如:有屠夫不但自己殺生,而且開屠宰場教他人殺生,平時見到同行就讚歎稱揚,這些都是嚴重殺業。

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

第三,是經過長期蘊釀思量、蓄積怨恨心之後,才發起殺業,而且是不間斷連續地行殺,或者是以深重意樂行殺,都屬於嚴重殺業。

或於一時頓殺多生。

第四,是從量上來說,即一時之中頓時殺害眾多生命。譬如:以核武器瞬間造成大面積殺傷,或在屠宰場中,使用現代化機械設備,一按電鈕便屠殺上百隻豬牛,這些都是屬於一時頓殺多生導致殺業嚴重。

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

第五,是殺的方式很殘忍,使生命遭受劇烈痛苦而做殺害。

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

第六,使被殺者心中恐怖,無所依投,就像這樣先對被殺者做種種不應做之後,才進行殺害。

若於孤苦貧窮、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第七,由於所殺的對象是痛苦深重的對境,而導致殺業深重。譬如:被殺者孤苦貧窮、無依無靠或悲泣、乞求等等,在對方處於痛苦的狀態時,對他進行殺害,也是嚴重的殺業。

以上所說,都是由於加行的緣故導致殺業嚴重。

酉三、由無治故重

由無治故重者。

無治,就是未生起業的對治。譬如:對罪業未以四種對治力對治,或對善業未生起瞋心、邪見等違品。此處所說,是指由於不具殺業的對治力,而導致殺業極為深重。譬如:生病時,若不對治病因,病情將會嚴重。

此處由無治故殺生業重講了五種情況:

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

第一,就是每天甚至不能以極少的半小時或十分鐘受持一條學處、修一善法,而相續不斷地造惡。一天當中,從早起到晚上入夢之間都在造惡,連夢中都是充滿惡業的景象,因此惡業增長極大。

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

第二,從不能受持齋戒方面來說,即不能在半個月或初八、十四、十五等日受持一分齋戒。《普賢上師言教》中記載:有一位屠夫白天殺生,夜晚受持齋戒。由於因地黑白業夾雜,後來感入鬼道時,白日受苦,夜晚享樂。這就是憑藉著一分善業,而使業報相對減輕。如果連一點齋戒都不受持,毫無對治,惡業就會極為深重。現代人因為沒有因果正見,導致全民全日制造惡,即使一日之中一分齋戒都不受持。

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

第三,就是在每天各種時辰中,不能布施修福或者不能在身語上做一些問訊、禮拜、迎送、合掌等恭敬的善業,以致黑業極為深重。今天,是禮法淪喪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在高級人類社會中,所謂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供養等善規正在逐步消失。

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

第四,又無法時時獲得猛利增上慚愧,對所作的惡業生起慚愧反悔之心。

又不能證世間離欲 或法現觀 

第五,不能證得世間離欲、壓制粗大煩惱,或不能證得出世間四諦十六行相現觀、斷除煩惱,不具足此等罪業的對治。

由於以上種種對治不具足,導致殺業嚴重,即:一方面猛利造業,一方面又毫無對治力,因此惡業如同森林中的猛火,在沒有任何滅火對治的情況下,只會越燒越旺。

酉四、由邪執故重

由邪執故重者。

由於對邪見執著不捨,而導致殺業嚴重。今天,這種情況非常明顯,人們執著邪見為正法,所以隨著邪見肆意放縱三門造惡。

由於邪執的緣故殺生業重,此處例舉兩種情況說明。

謂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

第一種情況:如古印度的外道(現在也有)認為,以殺羊等祭祀能獲福德或者能得升天,由於將黑業執為正法,故而肆無忌憚地殺戮。或者依止邪惡的言論而認為,某種種族下劣,必須將其消滅以保證人類種族的優質。一旦被灌輸而形成這種邪見之後,人們就會完全被邪見蒙蔽、受邪見驅使,而大肆屠殺其他民族,內心很難有慚愧反悔之心。

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為資具故,雖殺無罪。

第二種情況:如許多入邪派者認為:雞鴨魚等傍生,是造世主化現給人類的食物。或者無宗派者認為:傍生天生就是供人食用的,殺雞、殺羊理所當然,哪裡會有罪業?大多數執斷見的現代公民都有這種邪執。

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

諸如此類,都是依於邪見而行殺害,所以是嚴重殺業。

酉五、由事故重

由事故重者,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 ,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

由於對境的因素導致殺業嚴重,即相對於體形小的傍生,殺害大身傍生業重;相對於惡趣傍生,殺人或殺成人相者(胎兒)業重;相對於一般關係,殺父母、兄弟、上師、委信業重;相對於凡夫,殺小乘有學道聖者,殺大乘菩薩、阿羅漢、獨覺業重;或者如來法爾不可殺害,卻對如來有殺害心,以惡心出佛身血,殺業極為嚴重,故屬五無間罪之一。

申二、殺業之輕者

以下顯示輕微殺生:

違此五因,為輕殺生。

與以上意樂、加行、無治、邪執、事等五方面的因素相反,就是輕微殺生,即:意樂輕——不是以猛利三毒意樂所作;加行輕——不具有踴躍心、不作稱揚讚歎、不令受劇苦等;有對治——能以四力懺悔、修集福業、證得世間離欲等;無邪執——不執殺生為正法等;對境輕——殺害小傍生等。

以上講了殺業的輕重,下面講其餘九業的輕重。

未二、其餘九業之輕重分二: 由意樂等之輕重,同殺生所說  由事之輕重

申一、由意樂等之輕重,同殺生所說

餘九除事,如其殺生輕重應知。

除了事之外,其餘九種黑業在意樂、加行、無治、邪執等方面的輕重差別,同於殺生中所說,應當如是了知。

譬如綺語,由意樂故重,即以猛利愚癡意樂等而說綺語;由加行故重,即說綺語時具有歡喜心、踴躍心,長時間連續不斷地說等;由無治故重,即不能一日中以極少時間受持一學處等等;由邪執故重,即將信口開河執為人身應當擁有的權利等,在此邪執的支配下言說綺語。其餘黑業應當依此類推。

以下單就而別別宣說九業的輕重差別。

申二、由事之輕重分二: 由事故而成重罪  由事故而成輕罪

酉一、由事故而成重罪分九: 由事故而成不與取重罪  由事故而成邪婬重罪  由事故而成妄語重罪  由事故而成離間語重罪  由事故而成粗惡語重罪  由事故而成綺語重罪  由事故而成貪欲重罪  由事故而成瞋恚重罪  由事故而成邪見重罪

戌一、由事故而成不與取重罪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謂若劫盜眾多、上妙及委信者,劫盜孤貧、出家之眾及此法眾;若入聚落而行劫盜;若劫有學、羅漢獨覺、僧伽佛塔所有財物。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不與取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 搶劫或偷盜眾多財物或價值昂貴的財物; 所盜是委信者的財物,就是他人對自己信任,而自己卻劫盜他的財物; 劫盜痛苦對境的財物,譬如,劫盜孤兒寡母、貧困者、殘疾人等的財物; 劫盜內、外道出家人的財物,以及劫盜修習內道正法僧人的財物; 公開闖入城市攔路搶劫、大規模劫盜等等;六、劫盜聖者的財物,譬如,劫盜小乘有學聖人、阿羅漢、獨覺阿羅漢以及僧眾、佛塔的財物。

戌二、由事故而成邪婬重罪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謂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 ,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學女 ,或勤策女 。非支行中,謂於面門。非時行中,謂受齋戒,或胎圓滿,或有重病。非處行中,謂塔近邊,若僧伽藍 

由於邪婬之事有行不應行、非支行、非時行及非處行等,所以對由於事的緣故邪婬業重也應當由這四者來說明: 行不應行中,即行婬的對象是母、母親、委信者的妻子,或者出家具戒的比丘尼、正學女及沙彌尼; 非支行中,即行婬的部位是面門; 非時行中,即行婬的時間是對方受持齋戒之日、孕婦懷胎圓滿或對方身患重病的期間; 非處行中,即行婬的地點是在佛塔附近或在寺院中。此處所說當然也包含自妻。

戌三、由事故而成妄語重罪

由其事故重妄語者,謂為誑惑多取他財而說妄語,若於父母乃至於佛,若於善賢,若於知友而說妄語,若能起重殺生等三而說妄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於一切中,此為最重。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妄語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從動機來說,譬如,為了詐騙、多多騙取他人的財物而說妄語。(經商之人對此尤須注意。)從對境來說,對於兄弟姐妹、生育自己的父母、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乃至對功德無上的佛陀,或對心地善良、具有道德的賢人,或對大恩善知識、情誼深厚的知心朋友,言說妄語;從引發的後患來說,能引發嚴重殺生、邪婬、偷盜等而說的妄語,或為破壞僧團和合而說妄語。一切妄語之中,為了破僧而說的妄語最為嚴重,所以屬於五無間罪之一。

戌四、由事故而成離間語重罪

由其事故重離間語者,謂破壞他長時親愛及善知識、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發身三重業,所有離間語。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離間語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譬如,破壞他人長期以來的血緣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等,或者是破壞他人在善知識方面的關係、父母方面的關係、男女之間的關係,或者依靠此語能夠破僧、能引發身體殺盜婬的嚴重罪業,諸如此類的離間語。

戌五、由事故而成粗惡語重罪

由其事故重粗惡語者,謂於父母等及餘尊長說粗惡語,若以非真非實妄語說粗惡語,現前毀罵,呵責於他。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粗惡語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對父母等世間有恩德之對境,以及對其餘上師、善知識說粗惡語,或以不真實的妄語而說粗惡語,或當面毀罵、說在家方面的過失,當面大聲呵責他人、說出家方面的過失,或者當面責罵,使人眾生畏懼。

戌六、由事故而成綺語重罪

由其事故重綺語者。妄語等三,所有綺語,輕重如前。若諸依於鬥訟諍競所有綺語,若以染心於外典籍而讀誦等。若於父母、親屬、尊重,調弄輕笑 ,現作語言 ,不近道理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綺語罪業深重,有下列情況:從廣義而言,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都屬於綺語,攝於綺語的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其輕重差別如同前文所說。其他情況,譬如,依靠打官司、競爭所說的綺語,或者以染汙心讀誦外道典籍等等。許多世間的書籍報刊都是宣揚邪知邪見、宣揚貪瞋癡,不具有真實義,如果讀誦演說,就會造下嚴重的綺語罪業。如果在父母、親屬、上師面前態度不莊重,輕侮侵犯、輕視譏笑,隨意亂說不真實語或非理之語,都屬於嚴重的綺語罪業。

戌七、由事故而成貪欲重罪

由其事故重貪欲者,謂若貪欲僧伽、佛塔所有財寶,及於己德起增上慢,乃於王等及諸聰睿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貪求利敬。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貪欲罪業嚴重,有以下情況:從資產而言,對僧眾、佛塔所屬的財物生起佔有欲;從名聲而言,對自己的功德生起增上慢,自詡為智者;乃至從利養恭敬而言,對國王等嚴重的世間對境以及具有智慧的同梵行者處,生起增上貪欲,貪求利養恭敬。諸如此類都屬於貪欲重業。

戌八、由事故而成瞋恚重罪

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謂於父母親屬尊長、無過貧苦諸可哀愍、諸誠心悔所作過者,起損害心。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瞋恚罪業嚴重,有以下情況:對父母、親屬、上師、無過失者、貧窮疾苦之人、可哀憫之人,或者對誠心前來悔過之人,生起損害心。總之,對恩德田、功德田、苦田起損害心,罪業嚴重。

戌九、由事故而成邪見重罪

由其事故重邪見者,謂能轉趣謗一切事,較餘邪見此為最重。又謂世間無阿羅漢、正至正行,此見亦爾。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邪見罪業深重,就是由於對某事不如實了知,轉而趣向誹謗一切事。和其他邪見相比,這是最嚴重的邪見。《瑜伽師地論》說:若於一切餘邪見中,諸有能謗一切邪見,此謗一切事門轉故,名重邪見。相對於其他邪見而言,此見會引起毀謗一切的邪見,以它將會緣誹謗一切實有義而轉,所以稱為重邪見。

或者認為世間不存在阿羅漢,沒有正至正行,也屬於嚴重邪見。什麼叫正至正行呢?所謂正至,就是已經趣入各別煩惱寂靜。譬如:預流果已經永斷一切見所斷煩惱,趣入這一分煩惱的寂靜;一來果、不來果,進斷欲界的其餘煩惱而得果,都稱為已趣各別煩惱寂靜。因為唯有聖者能證,故名正至。所謂正行,就是對有情已遠離邪行,所行持的都是無顛倒之行,故稱正行。

以上都是由於事的緣故,導致九種黑業嚴重。

酉二、由事故而成輕罪

與上相違是輕應知。

應知,由以上諸事導致九種黑業嚴重,如果是與此相違的事,所導致的黑業就較為輕微。譬如不與取,劫盜的物品數量少、價值低或者是一般對境的財物等。

未三、《本地分》所說重業之相分六: 由加行故而成重業  由串習故而成重業  由自性故而成重業  由事故而成重業  由所治一類故而成重業  由所治損害故而成重業

《本地分》中說有六相,成極尤重。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說,有六相能使業力尤其深重。六相是:加行、串習、自性、事、所治一類、所治損害。前四相通於善惡業。

申一、由加行故而成重業

加行故者,謂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無彼三毒,發起諸業。

由加行故而業重,即由極猛利的貪瞋癡纏,或者由極猛利的無貪、無瞋、無癡推動而發起諸業,導致業力深重。

譬如:對怨結很深的仇敵,心中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像這樣以猛利瞋心而行殺,殺業極重。或者賑災時,生起強烈願望,寧可省衣縮食,也要救濟災民,像這樣以猛利無貪善心來賑災,福業極重。

又如:無著菩薩住雞足山十二年苦修,都未現見彌勒本尊。後來下山時,看見一隻母狗,下身佈滿密密麻麻的小蟲,這時無著菩薩生起了猛利悲心,割下身肉施予狗食,而且要用舌頭舔去那些小蟲。以這個善業所感,當時他見到一片金光,彌勒菩薩現在眼前,這是由加行故業重的實例。

申二、由串習故而成重業

串習故者,謂於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

由串習故而業重,就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持續地修習,或者多次修習善業或惡業,導致業力強大。譬如:一位職業屠夫盡其一生都在串習殺生,導致殺業極重;或者一位閉關修行者,晝夜精進修善,導致善業力極強,迅速圓滿資糧。

又如持咒念佛等,如果長時串習,這一句咒語或佛號的力量就會很強。在弘一大師的講演錄中,講過一則公案:范古農居士的朋友君,畢業於上海南洋中學,他曾經忽然之間雙目失明,心情憂鬱不樂。居士勸他念阿彌陀佛,並介紹他住在平湖報本寺,他日夜一心專念,念了近一年多,結果雙眼重見光明。從這則公案可以看出,如果能在一法上長期一心串習,力量不可思議。

申三、由自性故而成重業

自性故者,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屬意三支,後後重於前前。

從業的自性而言,有輕、重業的差別。所謂以自性故而業重,例如十惡業中,身語七支,前前比後後罪業深重,即:相比於綺語,粗惡語是大重罪;相比於粗惡語,離間語是大重罪;相比於離間語,妄語是大重罪;相比於妄語,欲邪行是大重罪;相比於欲邪行,不與取是大重罪;相比於不與取,殺生是大重罪。

在意三支方面,貪、瞋、邪見三者,後後重於前前。從破壞善根的角度來看,貪欲不如瞋恚一念可以摧毀多劫所修持戒修福等善根;瞋恚與邪見相比,以邪見毀謗業果等,可以失毀一切戒律,即使行善也不能趣入解脫道,造罪也沒有懺悔的對境。

從善業來講,相比於施性,戒性更為殊勝;相比於戒性,修性更為殊勝;相比於聽聞性,思惟更為殊勝。以三乘戒律來說,小乘戒為了離欲,主要是調伏貪;大乘菩薩戒為了利他,主要是調伏瞋;密乘戒為了安住於智慧,主要是調伏無明。以後後更為了義、根本,對治力更強,因此後後戒的自性更為深重。以上都是就自性而判別業的輕重。

申四、由事故而成重業

事故者,謂於佛法僧諸尊重所,為損為益。

由事故而業重,就是由於對任何一種佛法僧或上師事,做損害或利益,都將成為重業。這是因為對境嚴厲的緣故,導致業力深重。所以,發心承事上師三寶時,若能發心清淨,又有正知正念攝持三門,日日都可以增上大善業;相反,在上師三寶等對境前,內心不恭敬,或因懈怠放逸而不認真負責,或因煩惱現行而以身口做損害,都是造惡深重。

申五、由所治一類故而成重業

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由所治一類相續故而業重,即有生以來,一向受持造作各種惡業,不曾有過一次行持善業,因造惡相續不斷,積業而成為重罪。比如:幼年時便接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邪見,一生待人處事都是從這種邪見出發,一向都是損人利己,由此導致惡貫滿盈的狀況。

申六、由所治損害故而成重業

所治損害故者,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所治是指不善,損害就是斷除。由於所治損害故而業重,即永遠斷除身語意的各種不善品,使善業離欲而清淨。像這樣一點惡業都不造,則一生所造都是純善,福德極為深厚。比如:聖者見道後,法爾獲得無漏戒體,以法性力自然遮止惡行,所作都是純善。

未四、《親友書》所說重業之相

《親友書》中亦云: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立。

《親友書》講了五個方面:

無間(與《本地分》所說的串習一致),就是恒時串習所作。一般而言,長時串習的作業比短時作業力量強,相續串習的作業比不持續有間斷的作業力量強。

以惡業來說,譬如,一位演員長期從事不健康的表演,短短幾年時間就可以使她身心污穢而迅速墮落。比如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以演出所謂性感電影而著名。她酗酒、吸毒、生活靡爛,最終精神崩潰,才三十六歲就以自殺了結一生。

再從善業方面來說,修行能不間斷,力量就大。比如:每天堅持六次皈依,一生不斷,善業力便極強;或者日常功課不論持咒、念佛、讀誦大乘經典,只要保證日日不間斷,功德就大。所以,大家每天的功課不要間斷。這個不間斷是很重要的修行教授,比如:《行願品》中,每一願後面都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大勢至菩薩以自己修行的心得,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清淨心不間斷),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再以密宗來說,民國諾那祖師曾說:一個修行人有兩件事情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能忘:一個是本尊咒,一個是你的種子字,其中至少有一個不能忘。所以,不論修什麼法,行門一旦決定之後,重要的就是要堅持不斷。

 貪著,即猛利樂作(與《本地分》所說的加行一致),也就是當時造作的心力非常強,以強大心力推動,所造的善惡業就會深重。所以,我們造惡時不能猛利,行善時卻要常常提起心力來做。若能在信心、恭敬心、好樂心中行持,效果就會很好;相反,沒有良好的發心,善業就會很微弱。每次聞法、思惟、念誦或去發心之前,首先應當提起好樂心,有了淳淨意樂再做,功德就能增上。

 無對治(與《本地分》中所說的所治一類一致),即造業後沒有現起對治,比如:造惡後沒有及時以四力懺悔,行善後沒有被邪見、瞋恚、後悔心等摧毀,在無對治的情況下善惡業就重。

  是從對境上來說。所謂開二成立,是將對境開為二種,是指三寶等功德田,是指父母、上師等恩德田。對恩德田和功德田,不論作善作惡,所作的業都很嚴重。

以上是五種深重的善業及不善業。了知取捨的方向之後,應當精勤修習,使善業日益增上廣大。

以上所謂的重業,從成熟果報來說,有三種特徵,即: 決定成熟果報; 多次成熟果報;猛利成熟果報。這是按共同乘的觀點而宣說。

午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分四: 福田門  所依門  事物門  意樂門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未一、福田門分三: 三寶等田門  僧伽田門  其中菩薩田門

申一、三寶等田門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謂於三寶尊重 、似尊 父母等所,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由福田方面導致業力重大,就是對三寶、上師、與上師相似之境以及世間父母等嚴厲對境,即使沒有猛利意樂,只是稍做利益或損害,就能獲得巨大的福業和罪業。譬如:億耳阿羅漢往昔曾以一朵花供養佛塔,只是這樣略作供養,就感得了九十一劫之中連續不斷地享受安樂,而且以福德餘業力終證阿羅漢果。阿育王前世作小孩時,曾以泥土供佛,以此福業力感召,後來成為阿育王,在南瞻部洲建造了八萬座佛塔,最後得道。小孩布施的物品是低劣的泥土,而且幼稚無知,心意微薄,為何果報卻如此巨大呢?就是因為福田極妙。由此可知,大福是從良田而生。

《增一阿含經》說:布施畜生食物,獲福一百倍;布施犯戒人食物,獲福一千倍;布施持戒人食物,獲福一萬倍;布施斷欲仙人食物,獲福千萬倍。對預流向施食,獲福不可計量,何況對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乃至對不來果、阿羅漢果、辟支佛、如來等施食,其福德更加不可稱計。其中說到隨對境功德的增上,供施獲福也逐漸增上。

在世間,父母是深重的對境,在家出家的佛教徒一定要敬事父母,否則罪過很大。《感應篇集注》中,有一則不孝父母而遭惡報的典型公案:

浙江青田縣有一位名叫倪九的人,從小喪父,母親在富人家當奴僕,含辛茹苦地將他養育成人。後來倪九做生意,慢慢積累起錢財,成為一個小財主,於是娶了一位漂亮妻子。這位妻子輕視倪九的母親,認為老太太是奴僕出身,身份下賤。倪九便順從妻子,不孝順承侍母親,凡是打掃、做飯、清理廁所等等大小家務,都讓老母親去做,兩個小夫妻卻過著安逸的生活。

有一天,倪九準備請客。早晨天剛亮,夫妻兩人醒來後,卻躺在床上不起身,並高聲叫喚隔壁的老母親起床做飯,老母親就拖著衰老疲乏的身體起身進了廚房。這時候,天空當中忽然狂風怒吼,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附近山上的大石飛落在倪九夫婦家的房屋頂上,房樑一下倒塌,壓死小夫妻。老母親在廚房做飯,幸而安然無恙。

倪九夫妻因為對母親忤逆不孝,遭受了這樣迅速慘烈的報應。現今社會也有許多像倪九夫妻這樣的不孝兒女。我們常常看到兒女結婚之後,如果是和父母同住,父母住的是最小、最差的房間,穿的是舊衣,吃的是殘羹剩菜,還要做飯、當清潔工、照顧孫子,完全是一個下人的身份,而小夫妻卻過著享福的日子,這是顛倒業果的末世現象。作為佛教徒應當以孝為本,不孝父母而想學佛有成,絕無可能。

我們的聽眾當中,也許有人以往不孝敬父母、公婆,在明白因果事理之後,我真心希望你們學佛能從孝父母、敬公婆做起,父母、公婆就是你們身邊的活佛,能這樣做,才有資格學佛。因為大乘佛教是以孝道為根本,如果對現前的父母、公婆都不孝敬,怎麼可能救度天下一切父母有情呢?相反,能盡孝道才開始進入人天善道。

以下引經說明: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從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 ,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 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如《正法念住經》所說:從佛法僧三寶處即使只取極少許的財物,也會成為重大的黑業。如果不與取佛法僧物,之後仍然以同類物奉還,則盜佛、法物的罪業能夠得到清淨。以共同乘的觀點,盜僧伽物乃至沒有感受痛苦果報之前,不得清淨,因為僧伽福田更為深重的緣故。如果所盜是僧寶的食物,將會墮入有情大地獄;如果是非食物的其他物品,將會轉生在地獄的間隙之中,也就是無間地獄附近的近邊地獄等極黑暗的處所。盜僧伽物的果報為何如此巨大呢?因為僧寶是極為嚴厲的對境,對其稍做一點損害就會感召地獄果報。

唐朝有一位叫僧覺的僧人,早年出家住在空慧寺,寺裡財物很多,他曾多次偷盜。有一年,他擔任執事時,擅自使用常住的錢,心中毫無慚愧。後來有一天,他忽然脫下衣服,袒露著身體,雙手如被反綁一樣,一直大聲號叫,痛哭流淚。同寺的僧泰等人發現情況不對,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我現在已是活著入地獄的人。有人在空中手持鑿子鑿我的額頭、腦後和背部,這些地方都已被鑿成孔洞。虛空中有錢穿在一起,百枚一串或千枚一串,有些從額頭穿入、從後腦穿出,有些從後腦穿入、從額頭穿出,錢出入時,苦不堪言。當時有人為他懺悔,他便進入昏迷狀態。這樣被折磨了幾天之後,就氣絕身亡了。

申二、僧伽田門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屍林,無手乏足諸傍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恒受苦等極大過患。

《日藏經》中也特別談到:犯戒者即使只是享用少許僧眾財物,比如葉、花、果等,都將轉生在有情大地獄中,經過漫長時間從地獄中脫身後,又將生在風沙大、荒涼沒有人煙的曠野屍林,轉生為無手缺腳的傍生種類或者無手無腳瞎眼盲殘的餓鬼,經歷多年恒時感受痛苦等,有諸如此類的極大過患。

博朵瓦格西曾經說:在家人日日造十不善業,不如戒律不清淨之人享用一口信食的罪過大。《彌勒獅吼經》說:寧可一日還俗一百次,戒律不清淨的僧人切莫享用信財。

大成就者唐東加波,曾經在莫年格山谷見到一塊磐石中藏有一條大蛇,這條蛇全身上下佈滿了大如拇指的青蛙噬咬著它。當時,尊者向大蛇吐口水加持後,將它超度了。尊者對大眾說:沒有功德的僧人如果享用信財、亡財,就會變成這樣。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日藏經》又說:總的已經供養僧眾或者特別供養比丘、已經決定迴向的物資,即使是鮮花等微量物品,自己也不應受用,也不應把已經供僧之物轉送給在家人,在家人也不應受用僧物,否則這種罪過也極其嚴重。

這裡要提醒擔任執事、做方丈、做管理的人,如果因果帳不清不楚,就會墮落惡趣。譬如:本來是信眾供僧的財物,自己卻隨意取用,轉送給關係親密的在家人或親戚受用,而造下極重惡業。上次講過五臺山人皮鼓的公案,就是執事將常住物私自轉給白衣弟子,為他娶妻置辦產業,因為這個罪業,他死後變牛,在寺院裡耕田做工來還債,而且臨死時,它托夢給弟子,讓剝它的皮給寺院做鼓來贖罪。所以,僧是白衣的福田,如果僧人給白衣送禮,那就成了僧以白衣為福田,雙方都會損福。

從自己方面來說,自己沒有受持清淨戒律、沒有聞思修的功德,也不要將信眾供養自己的財物過多地轉給親戚朋友。因為,以甚深的業果來看,讓親友享用信施,對他們也是有害無利的。

《大方等大集經》中有這樣一段公案:

當時,世尊對龍說偈:汝以過去盜因緣,輕戲聖人受是報,至誠聽我此實言,即得清涼滅諸苦。佛說了諦實語之後,便以少量水泄入龍的口中,當時火、蟲、膿都滅盡了,龍口變得清涼。龍說:大聖如來,我回憶起在過去迦葉佛時,自己曾經做在家人,在田裡耕地時,有一位比丘向我乞討五十錢,我回答:等稻穀成熟,我再給你飯食。比丘又說:如果五十錢不能給,願你給十文錢。我當時生起瞋心,說:就算十錢也不給。這時,比丘心生懊惱。後來,他進入寺院房舍、入於樹林之下,盜取了現在僧物十庵羅果私自食用。以這個因緣,他墮在地獄中受苦,惡業還未消盡,又轉生為荒野水澤中的惡龍,常常被各種蟲啖食,全身膿血流溢,饑渴苦惱。後來,又以瞋心的惡業因緣而轉成小毒龍身,生在我的腋下吮吸我的血,熱氣觸身,令我難以忍受。所以,我的體內充滿了熱的膿血。龍又對佛說:大悲世尊,唯願慈憫救濟我,讓我能解脫冤家毒龍。

這時,世尊用手舀水,發誠實語說:往昔,我曾在饑饉的年代發願做大身眾生,身體廣長無量,以神通力在虛空中宣告:荒野水澤之中有大身蟲,名叫不瞋,你們可以取食它的身肉,以免除饑苦。當時,人、非人等聽到聲音後都一起前往,競相食用大身眾生的身肉。正當佛說此諦實語時,龍腋下的小蟲就出來了。當時,這兩條龍都對佛說:世尊,我們究竟還有多久才能脫離龍身、解脫罪業?佛告訴龍說:此罪業重大,僅次於五無間罪,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對四方常住僧物或現前僧物,對有信心的施主以殷重心布施之物及花、果、樹、園林等等,乃至對資身的飲食、床褥、敷具、湯藥等一切所需,私自浪費、使用,或者擅自轉送給善知識、親戚或白衣,這個罪業的果報超過阿鼻地獄所受的果報。但是,你們可以受三皈依,皈依三寶之後住在冷水中。這樣三稱三皈依之後,龍身就得以安穩地入於水中。這時,世尊為諸龍說了以下偈頌:

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

即前面《日藏經》中所說:寧可以銳利的寶劍割斷我的手腳肢體,我也不把已供僧伽的物資給予在家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利劍割身,只是一世受苦,而把僧物轉給在家人,將會導致累世之殃。對下面四頌都應如此理解。

寧食熱鐵丸,火焰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 

寧可用口去吞食如烈火般熾熱的熱鐵丸,我也不應當在僧眾中受用僧伽業。

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

寧可取大如須彌山的烈火做為食物,我也不以在家身受用已供養僧眾的財物。

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 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

寧可以銳利的大丳刺穿全身的一切支分,我也不以在家身受用僧眾財物。

寧入諸舍宅,火炭遍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寧可進入火炭充滿的房屋中被遍體燒燃,我也不以居家之身夜晚住在僧眾的房舍。(如果是住在寺院專為居士準備的房屋中,或者為常住發心的居士,經過開許後,夜宿於僧房中,此類特殊情況不會有罪過。但居士在寺院居住時,要注意不能影響僧眾的聞思修行。)

以上引教證說明了僧物是極重對境。因為十方僧物是屬於十方僧所有,若稍有損壞或佔用,都是向十方僧結罪,果報無量無邊,所以道友們處理僧物時一定要謹慎小心。

大恩上師傳《百業經》時,多次強調為僧眾做事應注意因果。一次大恩上師說:你們發心為常住做事的人一定要仔細取捨,人生是很短暫的,雖然只是一念之差,它的果報卻是恒常的。現在我們當中的活佛堪布,不要認為精通三藏做事很方便,如果不仔細取捨因果,我很擔心你們像三藏法師一樣將來受報應。又有一次,大恩上師說:如果發心者平時不觀察自心,一個惡念就會使自己造下極大惡業,摧毀今生和來世的善根。所以,對僧眾的財產一定要謹小慎微,必須專款專用,供佛的錢只能用來供佛,供僧的只能供僧,供燈的只能供燈等等,不能挪用,更何況是盜用?不論別人知不知道、見沒見到,都應當注意因果,如理取捨。千萬不要因為今生的小惡,苦了後世受惡報!

申三、其中菩薩田門

以下,引經說明菩薩是具有極大勢力的善不善田: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僧有小乘僧和菩薩僧的差別,其中,以菩薩僧是具有極大勢力、能引生善不善業果的深重對境。換句話說,以菩薩為對境而修習恭敬、供養、承事等善業,將會眾生極大福德;相反,對菩薩以輕慢心誹謗、謾罵等,罪業也是無量無邊。

以下都是以比喻顯示緣菩薩造業之深重。為什麼要用比喻呢?因為不設一比喻,便不能顯示出罪業是如何嚴重。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中說:假如有人由於內心忿恚,而將十方一切有情全數幽禁在黑暗牢獄之中,這種罪業固然極重,然而如果有人以忿恚心背對著菩薩站立,口中說:我不願見到這個暴惡者。相比之下,後者較前者所生的罪業無量無邊。

又較劫奪南瞻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 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經中說:又比如有人把南瞻部洲一切有情的財物搶劫一空,此人固然是罪大惡極,然而如果有人輕毀任何一位菩薩,那麼相比之下,後者較前者所生的罪業無量無邊。又如有人將恒河沙數那眾多的諸佛塔廟焚毀無餘,此人罪過雖然極為深重,然而如果有人對勝解行的大乘菩薩生起瞋恚、眾生損害之心,以不悅耳的語言進行嘲諷、批評等等,那麼相比之下,後者較前者所生的罪業無量無邊。

所以,損害菩薩的罪業極重,相反,若能對菩薩恭敬、承事、供養等,由此引生的福報也是極為巨大。下面看教證: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於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讚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中說:假如有惡人將十方無量有情,不論人類、傍生或天人的眼目全都挖去,這時候有善人以慈悲心使他們重見光明。又比如十方有情被惡人關入監獄,有善人將他們全數釋放,而且將他們全部安立在轉輪王或梵天的安樂之中,給他們這樣的自由安樂。以上二者所得福報雖然極多,但依次相比之下,如果有人對能勝解的大乘菩薩以清淨信心瞻視,或者由清淨信心歡喜瞻視,口中以美語稱揚讚歎,以此所生的福報較前二者無量無邊。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瞻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產,若於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摶食施諸傍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也說:如果有人殺害南瞻部洲的一切有情,或者把他們的財產搶劫一空,此人罪業固然極大,但相比之下,如果對菩薩所修的善行下至布施傍生一摶之食,從中作障礙,如此所生的罪業較前者無量無邊。

下面是教誡:

故於是處,極應防慎。

由於對境深重,稍有違逆、損害就會結無量罪業,因此在三寶、上師、菩薩、父母等對境前,身口意尤其應小心防護。

聖者菩薩可以化現為各種身份遊戲世間,即便出現在你眼前,你也當面不識,也許身邊做飯的廚師或者乞討的乞丐就是菩薩。當年,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有一位伏藏大師前去拜見尊者。當時,有一位老太太拄著手杖站在尊者住所的門口,伏藏大師的排場很大,他來的時候,眷屬們用石頭和棍棒驅趕路上的人,老太太躲閃不及,被他們打倒在地。伏藏大師圓寂後,往生銅色吉祥山,但卻被一位女子阻攔,不讓他進入持明者的行列。他便問:你是誰?為什麼要阻攔我?女子說:我是空行母益西措嘉。當年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弘揚佛法時,我為了遣除他的違緣而在他的門口守護,你們當時輕蔑我,所以我現在阻攔你。

乞丐、屠夫、傍生等中都有大菩薩,出家人中必有大菩薩,我們不能只從外相上來評論人,隨意誹謗。佛陀曾說:只有我及如我者,其他人並不能衡量他人的相續。因此,對一切觀清淨極為重要。以前,薩迦法王根嘎釀波看見許多小喇嘛脫掉法衣,在溪水中耍箭術,薩迦法王說:各位僧人請穿上法衣,我這個老居士要向你們頂禮了。像薩迦法王這樣的大成就者,都顯現不輕小喇嘛的恭敬行為,我們凡夫更應將一切眾生視為佛菩薩。今天世界各地都有宏揚佛法的大德菩薩,對他們應當平等作清淨觀,在這些方面應當特別注意:不應執著這位是我的上師,那位是邪魔外道,也不能聽到別人詆毀時,自己就隨聲附和,這樣容易毀壞自他,造下墮落地獄的大罪業。

以上是就顯宗而言,以金剛乘來說,自己的金剛上師是比菩薩更為嚴厲的對境。在密乘十四條根本罪之中,將毀謗上師的罪業列為首位。《事師五十頌》說:身為弟子若故意,輕蔑如是之上師,則已輕侮一切佛,故彼恒時受痛苦。另外,不能隨意評論上師們智慧的深淺、見解的高低、成就的大小,否則會毀壞法和人二者。

未二、所依門分四: 以智愚而有輕重  以具戒而有輕重  破戒者等之罪業  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申一、以智愚而有輕重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謂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

由所依方面導致業力重大:按《俱舍論自釋》來說,譬如,一顆鐵丸子體積雖小,但也會沈入水底;如果將它打成容器,體積雖大,卻會上浮。以此比喻智者和愚者所造罪業有輕重的差別,即:智者所造罪業雖大,卻能從罪業中出離;愚者所造惡業雖小,卻會因此而墮落。

為什麼智者和愚者所造惡業有這樣的輕重差別呢?下面分別講述根據,先講愚者造惡力重的根據:

此因相 者,《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汙,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這個根據,在《涅槃經》中說:無智慧的愚者造作罪業,就像蒼蠅粘上口水便不能脫離。意思是,愚者即使是對微小的罪業也不能脫離。因為愚者對以前已造下的罪業沒有後悔心,日後又不能行持善業,由於覆藏己過,雖然先前已有一些善業,也會被這個覆藏之惡所染汙。對愚人來說,由於以上這些因緣,導致本來只是在現世中應成熟輕微異熟的因,卻轉成了後世在地獄中感受痛苦的極重之因。

總之,愚者即使造小罪,也會成為地獄的因,這是因為愚者不能發露懺悔、改過自新的緣故。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這又好比在一碗水中投入一把鹽,水便很難飲用;或者如欠他人一文金錢而不能償還,將導致利息增長,難以擺脫他人的逼迫、捆縛等苦惱。這是說:愚人造了罪業後,不能及時發露懺悔,而導致惡業力一直增長,最後微小的惡業也會增長成為重大;相反,造罪之後若能具足四力立即發露懺悔,重業也會轉成輕業。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謂重愚癡,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

又說由於五種相的緣故,導致本來只是在現世中將感得輕微異熟的業,卻轉成在地獄中成熟異熟果的因。五相 愚癡深重; 善根微薄; 十惡業尤為深重; 造罪後不起追悔之心; 先前無有善行。

下面講智者造惡輕微的根據: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護後過,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

所以應當了知,罪業輕微是指智者具足以下的條件,即:造罪之後,能追悔以往過失;能以誓願力防護未來不造;能坦誠發露,不覆藏罪業;能精勤修行善法,以對治諸惡。《太上感應篇》說: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此處,以世親菩薩的傳記來說明:

世親菩薩最初出家時入了小乘教法,詆毀大乘經典。後來,當他聽到哥哥無著菩薩念《十地經》時,深有感觸,對自己毀謗大乘經典的罪業追悔莫及,當時準備割去舌頭表示懺悔。無著菩薩制止他說:你以前用舌頭毀謗大乘,現在用舌頭讚歎大乘,將功補過,還是很好的,割去自己的舌頭,不再說話,有什麼利益呢?於是,世親菩薩開始精研大乘教義,撰造了一百多部大乘論典,度化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世親菩薩早年造下謗法重罪,本來應當墮入無間地獄,但是他在認識罪過之後,誠心發露懺悔,以菩提心攝持而廣造大乘論典,宏揚大乘,以此來對治以往毀謗大乘的罪業,因此使重罪成為輕微。

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應當簡別的是:如果不是按照這樣去修,卻自以為是智者,因為輕蔑的緣故,明知不能做,卻還以愚癡心故意去做,這樣罪業尤其深重。

申二、以具戒而有輕重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樂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寶蘊經》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擁有轉輪王的地位,他們各自都以大海那樣寬廣的燈器、須彌山那樣高大的燈炷來燃燈供養佛塔,如此所得福德雖然極多,然而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位出家菩薩在微小的燈燭當中塗上油脂,在佛塔前燃燈供養,則前者所得福德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

對這段經義,從意樂、福田、供物、所依、福德五個方面做比較,就能看出以所依而造業力大的規律。

在意樂上,兩者都是菩提心;在福田上,兩者供養的對境都是佛塔;在供物上,前者所供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燈的數量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有情的數目,然而後者所供只是一盞小油燈;在所依上,前者是在家菩薩身,後者是出家菩薩身;在福德上,前者遠不如後者。因上的意樂、福田都相等,供物卻是前者殊勝,可見導致果上後者福德大的唯一因素,就是後者的所依力大。因此,以出家身為所依,修福勢力極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窘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閑曠如虛空,自在無為離繫著。《大乘莊嚴經論》說:應知出家分,無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勝彼無等。因為在家身具有許多散亂、貪瞋等煩惱和痛苦,而出家身具備與此相反的無量功德,比如:寂靜、離欲、無諍、精進等等。所以,具律儀的出家菩薩,其所依身勝過在家菩薩。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通過以上的道理,我們便能了知所依的律儀和造業的輕重具有直接關係。從修行上來說,無律儀和有律儀相比,有律儀修行殊勝;而同為有律儀,其中具一種律儀、具兩種律儀及具三種律儀的所依身,在修道進趣上,後後比前前來得優勝。

對於具一具二具三之身,可以有多種理解,比如:具一是具別解脫律儀,具二是具別解脫律儀和菩薩律儀,具三是具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和金剛乘律儀;或者具一是指具五戒,具二是指具沙彌戒,具三是指具比丘戒;或者指律儀戒,指攝善法戒,指饒益有情戒。總而言之,所依的律儀越殊勝,修行功德也越殊勝,進度也越快。

《大智度論》中說:破戒者,墮三惡道。若下等持戒生人間,中等持戒生六欲天,上等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天。上上等持戒中又有三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證佛道。可見持戒越殊勝,得果也越殊勝。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譬如:在家人修持布施、安忍等善行時,假如能受持齋戒律儀,比如受持八關齋戒來修,這與無律儀所修的善根,在勢力大小上有極明顯的差別,也就是對同樣一種善行,具戒者所修的善根更加殊勝。

《雜寶藏經》中記載:以前,罽賓國中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災難。當時,許多阿羅漢各施神力,也不能逐走惡龍。後來,祗夜多尊者來到惡龍的住處,彈了三下指,對惡龍說:你立即離開,不要住在這裡。惡龍馬上就轉移到遠處去了。這些阿羅漢就問尊者:你我都已獲得漏盡平等法身,為什麼你能驅走惡龍,我們卻不能呢?尊者回答:我從作凡夫時起,直到現在,都是精勤地持戒,即使是對微細惡作罪,也像對四根本罪一樣地護持,因為戒的威力,我才能夠逐走惡龍。

由這一則公案,可以看出具戒的力量大。總之,以清淨戒體為所依,不論修福、超度、驅魔或是成就利他事業,都具有很大的能力。以金剛乘來說,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戒,如《妙臂請問經》說:咒本初為戒。

申三、破戒者等之罪業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恒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

仙幢覆身:仙幢,是三世諸佛果位的清淨幢相,即袈裟。仙幢覆身,是指所依為出家比丘身。

《制罰犯戒經》中說:比如世間人具足十不善業,在一百年中日夜不斷地造惡,與彼所集的眾多惡業相比,如果有比丘毀犯尸羅,而以仙幢覆身,在一日夜中受用信施,則後者的不善極多。從造業時間來看,前者是百年,後者是一日夜;從造業種類來看,前者是具足十惡,後者是非法受用信施。這兩者都是前者遠超後者,然而卻是後者的罪業極多,可見,這也是由於所依而導致罪惡的力量大。換句話說,因為破戒者以仙幢覆身,所依的身份很重,因此受用信施的罪業極為嚴重。

《分辨阿笈摩》亦云:寧吞熱鐵丸,猛焰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通說犯戒及緩學處。

《分辨阿笈摩》中也說:寧可以口吞食像烈火一樣熾熱、極其可畏的熱鐵丸,也不以犯戒之身受用信眾供養的食物。此處通說了犯戒和鬆緩學處兩種。

申四、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 ,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仲敦巴仁波切曾說:和依靠正法所造的惡業相比,十種不善是極少量的惡業。現在看這個意義確實是如此。當然,從反面來說,依靠正法所起的功德,也成為極多的功德。

迦葉佛時,有一位比丘在前往應供的路上,法衣被樹枝掛住。因為他當時輕視墮罪,以瞋心折斷樹枝,死後便轉生為龍王。有一棵大翳缽樹的樹根,深深地紮在龍頭上,風一吹動,樹就搖擺起來,血和膿水大量湧出,使它感受極其劇烈的痛苦。後來,龍王化身前來拜見釋迦佛時,被佛嚴厲呵責,佛始終沒有授記它何時能解脫龍身,只是叫牠等彌勒佛出世之後再去請示。翳缽龍王之所以感受這樣漫長的痛苦,就是因為他以出家身輕毀如來學處。

《毗奈耶經》說:若於大悲大師教,起輕毀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末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翳缽龍墮傍生。《寶蘊經》說:若出家之人,輕視學處,不敬法衣,蓄髮留鬚,塗敷脂粉等,命終之後墮入孤獨地獄,彼雖入地獄仍不失僧形,於三衣及缽墊等中烈火熾燃,燒身受苦。

未三、事物門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由事物方面導致業力重大,譬如:和財布施、財供養相比,布施有情中的正法布施、供養佛中的正行供養等最為超勝。這只是略舉一例,其餘可以類推。

《金剛經》說: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光明經》當中,對法施和財施從五個方面做了比較: 法施能使自他都得利益,財施不然(法施能令施者、受者都得大福,財施能使施者得大福,受者只得眼前小利); 法施能使眾生超出三界,僅以財施不能令出欲界; 法施能利益法身,財施只能長養色身; 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財施能使雙方受用有盡,法施則令雙方受用無窮); 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只能伏貪。因為在利益上有這樣的差別,所以法施勝過財施。此外,同樣是法施,所施的法又有小乘法、大乘法、密乘法的差別,而密乘法中又分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由於法門利生的功效有異,法施的功德力也有大小不同,契機而傳講越深的法,功德力也越大,因為法越深,對眾生的利益也越究竟。無畏布施當中,相比於從牢獄中救度眾生,從惡趣輪迴中救度更為殊勝。

除布施之外,其他比如:別解脫戒、禪定戒、無漏戒中,以無漏戒最為殊勝;三種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擇法忍中,以思擇法忍中的無生法忍最為殊勝;一切精進之中,以對大乘法的聞思修發起精進最為殊勝。或者在造惡方面,一切毀謗中,以毀謗正法、上師最為嚴重等等。認識了由事物門故業力重大的道理之後,在行善方面,應當勵力修集最根本、最殊勝的善法。這樣將使我們成為主尊、成為最殊勝。

未四、意樂門分二: 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瞋恚尤為嚴重

申一、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 ,僅散一華,其福極多。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由意樂方面導致業力重大,如《寶蘊經》說: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非菩薩的有情,都分別建造了形量等同須彌山的佛塔,而且在經過極微塵數劫的時間中,為了自己而以一切種類可供養的事,對這些佛塔承事供養,如此供養所得福德雖然極大,但是相比之下,如果菩薩不遠離一切智心,僅僅散一朵花供養,所生的福德較前者極為廣多。為什麼二者作福的果報差別如此大呢?原因就是意樂有差別:第一,是在攀緣所得上有勝劣差別。緣所得即緣果,前者僅求人天圓滿或小乘阿羅漢果,後者是求一切智的佛果。第二,是有緣自利和緣他利的差別。前者只緣自利,後者是緣他利。了知意樂和業力輕重的關係之後,在行供養等善業時,應當調整好意樂,至少應當以造作菩提心攝持而行善。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恒促 等門,應當了知。

除了上述意樂的差別之外,還須了知,由意樂的強盛與微弱、長久與短暫等,也會導致善業業力的輕重差別。

下面引公案說明: 
往昔,有一位女子到寺院去,想作供養卻又苦於無錢,就將身上僅有的兩文錢全部捐給寺院,住持當時親自為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這位女子入宮做了貴人。有一次,她又帶了幾千金到廟裡來捨財,但住持只叫徒弟出來為她迴向。貴人便問:以前我只布施兩文錢,你就親自代我作懺悔。今天布施幾千金,為什麼你卻只讓徒弟為我迴向?住持回答:前次布施時,錢雖然微薄,但施心卻極為虔誠,如果不是老僧親自為你懺悔,不足以報答你的恩德。今天,你所施錢財雖然豐厚,但施心卻遠不如從前真切,所以請人代為懺悔已經足夠了。

女子初次供養的意樂很強,所以福業力大。後來,她做了貴人,供品雖然厚重,但是供養意樂微弱,所以福德反不如從前。

以前,福建莆田有一位林家老婆婆,她樂善好施,經常做粉團布施,凡是有索求的當即給予,沒有絲毫厭倦。有位仙人化為道士,每天早晨都來索要六七個粉團,老婆婆天天都給他,三年如一日地布施。仙人知道她布施的心很真誠,就告訴她:我吃了你三年粉團,應當報答你的恩德。你家宅院後面有一塊地,如果把陰宅安葬在那裡,你的後代子孫中做官的將有一升麻子那眾多。老婆婆死後,她的子孫將她安葬在仙人所指示的地方。後來,第一世子弟中就有九人登第,以後累代顯貴,所以福建民間有無林不開榜的美談。

老婆婆布施很有恒心,三年如一日,因為布施的意樂長遠,所以福業力大,後世歷代子孫都能以她的福力加被而顯貴,而她自身的福報當然更是巨大。

申二、瞋恚尤為嚴重

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恒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惡行方面,如果煩惱心猛利長時,惡業力就大,在種種煩惱之中,又以瞋心的業力尤其強大。《入行論》說:過去千劫以來所集的布施、供佛等一切善行,一次瞋恚便能摧壞。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說:菩薩過失,莫甚於瞋心者,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瞋火若生,一齊燒盡。所以,瞋心發起時極為暴烈,破壞善根之力極大,一把瞋心火,能燒功德林。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入行論》中亦云:如此勝子施主 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而且,如果是瞋恚同梵行的道友以及菩薩,則較前面的一般瞋恚罪業更加深重。《三摩地王經》說:假如同梵行道友之間互相瞋恚,這個異熟果報不是以具有戒律所能救護,不是以聞法能救,也不是以禪定、居住靜處或者布施供佛所能救護。《入行論》中也說:假如有人對這樣的菩薩發起暴惡心,佛說此人生起多少惡心,就要住在地獄中受苦多少劫。

下面講一則對同梵行者生瞋心而墮落的公案:

以前,迦葉佛的教法中,有一位沙彌值事員。一天,比丘們對他說:這裡有少量清油炒過的鍋粑,你把它放在臼器裡用杵搗碎,再給我們。因沙彌當時很忙,就對他們說:稍等片刻,我再供養。比丘們卻大發雷霆,罵道:我們如果能接觸杵臼的話,應當把你放到臼器裡搗碎。後來,這些比丘全都墮入地獄,變成形狀像杵臼般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曾經示現給僧眾們看,而且講述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集學論》中引過《一切有部毗奈耶經》的一段經文,其中先講了一位比丘發起清淨信心,以一切支頂禮如來髮爪的佛塔,這種善根極為廣大,隨頂禮者的身體所覆蓋之處,一直向下經過八萬四千由旬到達金輪,在這中間有多少微塵沙數,就會獲得這個數量一千倍的轉輪王位。當時,鄔波離問佛:這樣廣大的善根,以什麼業會使它微薄、損減,乃至永遠消盡呢?世尊說:如果有人和同梵行的道友互生瘡皰,我不見此人更有福德。因為由此能使如此廣大的善根微薄、損減,乃至永遠消盡。

以密乘來說,入密之後應當守持金剛道友互相慈愛的三昧耶戒,如果對金剛道友生瞋、鬧矛盾,罪業極為嚴重。所以,大恩上師在制定學院紀律時,著重強調金剛道友之間應團結和合。此外,比菩薩更嚴厲的對境,就是金剛上師。《時輪金剛本續》中說:密乘弟子對金剛上師生起多少剎那的惡心,必定會墮多少大劫的金剛地獄。了知以上由意樂門故業力重大的道理之後,應當善護身口意,謹慎取捨業果。

巳三、此等之果分三: 異熟果  等流果  增上果

午一、異熟果

第三,其果分三: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傍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首先,對十黑業道分品。每種黑業都可以按照事和貪瞋癡的上、中、下品,而分成上品、中品、下品。因為業有三品,因此所感召的異熟果也有地獄、餓鬼、傍生三種。按《本地分》所說:於殺生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於那落迦中受異熟果,如於殺生如是,於餘不善業道亦爾。(由於對殺生親近修習、多多串習的緣故,而在地獄中感受異熟果。殺生是這樣,其餘九種不善業道也是如此。)總而言之,以上品的殺生等十黑業一一都能感生地獄,以中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生餓鬼,以下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傍生。《十地經》所說中、下品業的感果情況與此相違,即:中品十黑業感生傍生,下品十黑業感生餓鬼。

午二、等流果分二: 領受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

等流果,包括造作等流果和領受等流果。《入阿毗達磨論》說:同類遍行因,得等流果。果似因故,說名為等。從因生故,復說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果和因相似,所以叫。果是從因出生,所以又叫。果是從相似因所流,所以叫等流果。)

未一、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癡三,上品猛利。

領受等流果,按《本地分》所說,是指以黑業力墮入惡趣,受果窮盡之後,脫生為人時,仍然要按十黑業的自性,依次領受相應的果報,即:以殺生業會感得壽量短促;以不與取業會感得資財匱乏;以邪婬業會感得妻不貞良;以妄語業會感得多遭誹謗;以離間語業會感得親友乖離;以粗惡語業會感得聞違意聲,即常常聽到不悅意的惡聲;以綺語業會感得言不威肅,即說話沒有威德力;以貪、瞋、邪見會感得貪瞋癡上品猛利,即以貪欲業會增上猛利貪欲,以瞋恚業會增上猛利瞋恚,以邪見業會增上猛利愚癡。

從這裡可以看到業力無欺的作用,以如是業便會領受如是果報,絲毫不亂。所以天道好還,殺人者人恒殺之,罵人者人恒罵之,離人者人恒離之,這就是領受等流果。

《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資財匱乏與他共財,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眷屬不和、眷屬鄙惡,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損害於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諦者品》、《十地經》中說得更為具體,對每種黑業都宣說了兩種領受等流果。下面對此一一解釋:

第一,以殺生業感召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譬如:人間有些一出胎即死亡,有些幾歲就得病夭折,有些因意外事故死亡,或者許多人身體不健康,有許多病痛,這些都是殺業的果報。觀察當今人類,在捕殺野生動物、宰殺家畜方面,殺業極為增上,依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未來人類的果報將會不堪設想,人壽將會不斷遞減,而且將會出現各種奇怪的疾病,這就是殺業的過患。

第二,以不與取業感召資財匱乏與他共財,即現前貧困、財物沒有保障等等果報。與他共財就是對財物沒有自主權,被迫和他人共同享用。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很貧困,有些人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有些人對自己的財產都不能自在地享用,必須和別人共用。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呢?就是由於因地造業不清淨,比如:挪用財物、欺詐、搶奪等,由如是業就會感受如是報應。所以,要想未來不受痛苦,就必須斷絕一切害他的發心與行為。

第三,以欲邪行的黑業感召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眷屬不調就是夫妻之間出現矛盾、互相怨恨,非可信妻是指妻不忠貞,有匹偶就是有外遇。今天,這種業感成熟的相十分明顯。二十世紀末期,中國開始出現婚外戀的浪潮,一切並非偶然,這是眾生邪婬業增上的果報。許多現代家庭沒有和睦之氣,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不好,家不成家,這都是因為自己造邪婬業而領受破家、壞家的苦果。

第四,以妄語業感召多遭誹謗、受他欺誑。妄語是隱瞞真相而欺誑他人,以這種黑業會感召他人的誹謗和欺騙,所以欺人者終受人欺。如果人人都不守誠信,社會將變成人騙人、人欺人的狀況,到處充滿謠言、誹謗、欺詐等妄語。

第五,以離間語業感召眷屬不和、眷屬鄙惡。離間語是破人關係,使和睦的關係破裂,使不和合的關係進一步惡化。以這種業將來會感得身邊的眷屬彼此不和,是非很多,互相勾心鬥角,或者眷屬心不誠實,表裡不一,即使對他勸說也不聽從,反而辯論。

第六,以粗惡語業感召聞違意聲、語成鬥端,就是經常會聽到一些惡罵,而且常常以話語的因緣,成為鬥爭的起因。

第七,以綺語業感召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就是出語不尊嚴、沒有威力,聽者心不尊重。非堪受無定辯才:語言沒有決定的辯才,含含糊糊,語無倫次,即使所說正確,別人也不堪領受,這都是業力很微妙的地方。不具實義的綺語說多了,久而久之就會摧毀自己的語言能力,有辯才的會失去辯才,出語威肅的會變得出語無力。即使想表達有意義的話題,因為業力不自在的緣故,一出口就是囉囉嗦嗦一大堆,沒有明確表達的語言能力。

第八,以貪欲業感召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即:一方面欲望會膨脹,像餓鬼一樣沒有滿足之時,無論再怎麼享有,心裡都不滿足,這是不自在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對沒有利益的事會有強烈的追求欲,對有利益的事卻無心尋求。所以,由貪欲會導致亡國、亡身、亡事業。

第九,以瞋恚業感召損害於他或遭他害。瞋心一旦串習成性,將會變成一種處處想害人、損人的病態心理,或者會常遭受他人的損害。如果修習安忍,心中不去作意能損害相,將會是天下無敵。相反,如果習慣於作意別人損害的相,眼裡就會處處是敵人,這樣與人為敵,必定將遭受他人的損害。

第十,以邪見業感召見解惡鄙、諂誑為性。邪見即顛倒見,如果過去世中曾經串習邪見而不對治,即使轉生為人,仍然會因業力的緣故,而習慣於執持惡鄙的見解。執持這種見解會使自己的心隨邪惡而轉,壓制一切白法,所以叫作惡鄙諂誑為性:由執持邪見將會轉成諂誑的心態。人的心態不是一世養成的,主要是來自前生業力的影響。有些人性格諂誑,喜歡把正的說歪,歪的說正,都是由於串習邪見所造成的心理業病。

以上講了十黑業等流果的相。學習之後,如何將之運用於修行呢?在人的一生之中,往往會遭遇各種厄難,當逆境現前時,即應了知這是自業的果報。比如:患病、貧窮、受人毀謗歧視、人際關係不好、說話無人理睬等等,這時,如果沒有業果的智慧,就會怨天尤人、生起報復心等,更種惡趣之因。那麼,應當如何觀想呢?應當對照自身來思惟領受等流果。比如,受謗時應觀想:這必定是我以前妄語騙人的果報,既然是自己造惡,理當歡喜順受。進一步應想到:他毀謗我,正是消除我的宿業、摧毀我執,成就我的安忍,他是我的善知識。這樣作消業想、作善知識想。或如,自己對眷屬好心忠告,對方卻不聽從,這時不能起煩惱,而應自責:這是我往昔離間語的果報,是我自己沒有德行,所以他才不聽從。隨後應對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生起後悔心,勤求懺悔,而且策勵自己,努力修德來感化他。若能這樣轉念,那麼,除了自責之外,確實沒有任何可以指責他人的理由。

總而言之,若能以業果正見攝持自心,被打、被罵、受害等遭遇違緣的時候,都是只認自己錯,不見他人非,對一切逆境都是歡喜順受,便能消盡惡業,因此是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教導我們這樣觀想:既然已經了知以領受苦報可以消盡往昔惡業的果報,為什麼還要瞋他而引生未來受苦的種子呢?像這些世俗修法的核心就是業果正見。大成就者持明無畏洲說:怨敵反對亦使修行增,無罪遭到誣陷鞭策善,此乃毀滅貪執之上師,當知無法回報彼恩德。(即使怨敵反對也能使修行增上,無罪而遭人誣陷也是策勵行善,這是毀滅貪執的上師,應知別人成就你的恩德,無法回報,真正是你的大恩人。)

再比如,下崗而貧困時,應當自責:這是我往昔不與取的惡果,如果現在還不廣行布施、供養,未來只會更加貧苦,那麼何時才能擺脫貧困呢?這樣思惟之後,就會發起勇猛行善的心。或如,當別人看不起你的時候,應想:這都是過去輕他、慢他的報應,如果再不修習恭敬,將來只會更下賤。這樣一方面生慚愧心,一方面發願改過。或如身患重病時,應當思惟:這是自己殺生的報應,如果不能發起救度法界有情的善心,如何能解脫罪報呢?這樣由果知因,看到過去所造的惡行,只有懺悔恐懼,哪裡還敢怨天尤人呢?

下面再看一則公案:

宋朝有一位禪師,年輕時,因為醉酒和人爭財,傷了人命。他畏罪逃走後,出家苦修,後來開悟成了大禪師,座下有幾百弟子。有一天,他忽然沐浴升座,對下面的大眾說:你們不要動、不要說話,看我了結四十年前的一樁公案。到了中午,有位軍人突然進入寺院,而且拉弓要射禪師。禪師合掌說:我恭候你很久了。軍人吃驚地問:我和老和尚素不相識,為何一見面就想動手呢?禪師說:欠債還錢,欠命還命,公平交易。請你下手,不必遲疑。禪師又交待弟子:我死後,你們要好好招待施主,飯後送他回去,如果有半句瞋恨的話,就不是我的弟子。軍人聽了更是疑惑,堅持請問這件事的緣由。禪師說:你是兩世人,自然不記得,我是一世人,怎麼會忘記。說完後,就把往事告訴軍人。軍人聽後就有所悟,雖然不識字,卻忽然大聲吟偈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何不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說完就立地而化。禪師下座為他剃頭、換衣、入龕後,自己也結跏趺座,告別大眾而坐化。

禪師深明業果,知道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能歡喜順受,沒有任何怨尤。上次講過離越阿羅漢的公案,他被人誣陷偷牛,坐了十二年班房,若換成是一般人,心裡就會覺得冤屈,有的想不通甚至會精神崩潰,而離越阿羅漢卻任勞任怨、安安心心地順受,因為他了知這是自己造業的果報,能怪誰呢?心裡想得通,即使餵馬、除糞也很安樂,能以監獄為道場。心裡越順,消業也就越快,越是反抗,就越是脫不出來。明白了因果的道理之後,對舊業,唯有隨緣消受,對未來,唯有行善積德。平常大家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要歸結到業果上來思惟。若能想得通,就不會起煩惱,不平的心便會平靜,而且會常生慚愧,勤求懺悔。能夠這樣運用所學來轉念,學習業果才有真實的受用。

未二、造作等流果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過去的大德上師說:縱然轉生為人,仍然喜愛殺生等事,這是造作等流果。前面《十地經》等所說的是領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是因等流,即造作的等流;領受等流果是果等流,即受果的等流。 
下面再補充說明造作等流果

《百業經》中有一則公案記載: 
一天,世尊入城去化緣,施主供養了一種名叫 拉達的食物。這時,有個婆羅門子看到之後,跑來向世尊說:給我!給我!世尊想了一下,便對他說:你先說我不要,我再給你。這孩子迫不及待地說了我不要之後,就獲得了這一份美食。

回到精舍之後,比丘們問佛,以什麼因緣孩子的貪心這樣重,見到食物就說給我、給我,為什麼世尊最初不給,要讓他說完我不要之後才給?

佛說:這個孩子貪心很重,在千百世當中,見到食物都是說給我,從沒說過我不要。今天,以這個因緣讓他說一句我不要,等到將來山王如來出世時,他會以這個善根,在山王如來的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公案之中,婆羅門子見到食物就說給我,這就是造作的等流果,即:前世這樣造作,因為一直不曾對治的緣故,這種造作的習氣便一直相續不斷。幾百世以來,一直都是由前面的造作而又有後面同類的造作,這種行為模式就這樣一直重覆下去。世尊很慈悲,以方便引導他說了一句我不要,這是救他、讓他種下無貪的善根,以這個善根力,他將來便能出家證果。這個公案給人很大的警醒:我們學了造作等流果之後,就要觀察自己的造作等流。我們身語意的造作有惡有善,如果不能認識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惡的造作並改正,那麼,惡的行為模式就會一直延續下去,越串習越深重,越串習越難以擺脫,而導致無數次地墮落惡趣。

從黑業來說,十種黑業就有十種造作等流。譬如:從小喜歡殺生,見到蒼蠅、螞蟻就想拍死牠們,這是殺生的造作等流果;經商時,起心動念就想騙取別人的錢財,這是欺詐不與取的造作等流果;還有不由自主地說妄語、綺語、粗惡語等等,都是造作等流果。如果不能糾正這些造作的方式,修行就不會進步。因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對某種惡的造作,在反省之後能將它改正,這就杜絕了一種墮落惡趣的因緣;對某種善的造作,能再再地串習培養,就會積累一種善趣或解脫的因緣。所謂斷惡行善,就是在這個造作上斷、行,實際上就是除習氣、改習慣的過程。

我們的心念、語言,總是習慣性地按照相同的方式進行,對此如果不能認識而加以遮止,往後就總會在那個地方造業,這種後果是很可怕的,因為它會不斷惡性循環,一百世、一千世乃至無量世都會這樣流轉。明白業的造作等流規律之後,我們就會畏懼,因為,即使只是一點惡習,如果不改正,就會永遠重覆、相續下去,就像不戒除飲酒的習慣,天天都會想喝。所以,以修行來說,處處都要改正習氣毛病,處處都要熏習良好行為,以此來衡量,造作等流果的修學確實極其廣大。所謂修行,就是要先破一切引生惡趣的造作方式,再破一切流轉輪迴的造作方式,再破一切小乘自了的行為方式,這樣才能成佛。因此,其中有很深細的檢點、修行要做。

午三、增上果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增上果,主要是成熟在外器世界上的果報。因為有情行持不善業,以業力增上的緣故,便感得外器世界衰敗不悅意。以下一一說明:

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以殺生的惡業,能感召外界器世間一切飲食、藥物、果實等都缺少光澤,這一切外法的勢力、功能、威力都很微劣,即使食用也難以消化,反而生長疾病。由這些因緣,導致無量有情壽命還沒有圓滿就中途夭折。

不與取者,謂眾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不與取是奪人所有,以這種惡業會感得外境的衰敗。從數量上來說,果實結果很少;從成熟上來說,果實難以滋長成熟,即便結果也多數變壞、果實不貞實,或因天時不調,遭逢旱澇之災,而使果實多數乾枯或根本不能結果。

欲邪行者,謂多 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

欲邪行的業染汙、不自在,所以感得轉生的環境也是很不清潔,有許多糞便污穢、泥糞不乾淨,發出惡臭味,或者環境狹窄壓抑,很不舒適,或者有許多不悅意的地方。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農作航運等事業不會發達興盛。譬如同樣一塊田地,前面主人有很好的收成,後面換了一位有妄語業障的主人耕種,莊稼就長不好。行船也是如此,前面船夫行船時有很多人坐,若換成後者開船,生意就會敗落。不相諧偶: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相處。

一切和諧、興盛本來都是來自真誠心,而妄語是不真誠,因妄語的業感,導致農作耕耘、行船商業不會興盛,人和人之間很難諧調、合作。人們因為妄語業的障礙,彼此沒有信任感,互相欺騙,即使只有三個人在一起都無法合作,無法真誠地交流,世界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離間語的業相,是使人關係破裂,人與人之間乖離不相通,矛盾重重,因此感得器世間處處不通暢,外境上顯現有山丘坑坎、有山河的阻礙,路很難行走,世間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幹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粗惡語的相,是刺傷他人、內心無有慈悲,以此所變現的器世界:大地有許多枯木、荊棘、瓦石、砂礫,處處都是令人不悅意的景象,傷人損人。環境總體的相是枯槁、不滋潤,沒有池塘、河流、湧泉,地面龜裂或者成為鹽鹼之地,到處都是丘陵、坑險,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綺語的特徵,是語言沒有實義。我們常常認為說綺語不會有後果,這是一種斷見。如果人類的綺語增盛,世界就沒有實質性的法。因為綺語充滿的緣故,只有包裝,沒有實質,這就是虛假。

論中說:因綺語業而感得果樹不結果實、還沒到結果的時節便已結果、到了時節反而不結果、沒有成熟卻看似成熟,這些都是不具實義的相。根不堅牢,就是樹根不堅固。如果語言具有實義,外境草木等的根就會很堅牢;相反,如果人人說無實義的語言,這個世界從家到國、到外器世界都會變得沒有根。勢不久停,就是不會長久安住,沒有一個穩固的結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就是園林、水池之中少有悅意景象,換句話說,因為綺語的業力,會導致美好的事物漸漸消失。我們應從這些地方覺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實際上,起心動念、身口意造業,都和這個世界息息相關。因此,真正想對世界、自然界的生態秩序有所幫助,就應當在自心上調整,人心能調整好,世界才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在宣說四種語業的增上果時,最後都說到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通過這一句話,我們應當覺悟到:怖畏、恐懼都是來自惡業,所以,人類若能不在心田中播下惡業種子,世界一定會祥和、安寧,甚至連荊棘刺痛腳板的恐懼都不會有,一切都是平安、通暢、美好、吉祥。瞭解到器世界依業而造,業從心生,心轉則境轉,就知道能調伏內心,一切外器世界都會現前吉祥。

外在種種的相正是我們內心的影像,心穢則國土穢,心淨則國土淨,緣起不可思議,如是用心,如是取相,就會如是變現,精確得絲毫也不錯亂。看到外在器世界的相,就要回歸自心,知道這一切都是心變現的,反映了人心和業的狀況。以這條道理觀察宇宙、社會的現象,才會懂得真正挽救自然、社會的方法。

我們要淨化生存世界,只有從淨化自己的心地入手,心地不能淨化,世界絕不可能變得美好、清淨。所以,真正要維護生態平衡,再現器世界的和諧莊嚴,不是在外境上做,唯一是要改造人心,要莊嚴國土,應當從斷惡行善做起。轉輪王來到人間,使得日月清明、天地和順,主要是因為他帶動眾生真正地趣入十善業道。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惟減無增。

由於貪欲增盛的緣故,世上所有圓滿、興盛的事物,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走向衰微,只有損減,沒有增盛。所以,衰敗來自於貪婪,興盛來自於無私。如果人民增上貪欲,國家將會走向衰敗;相反,人民若能少欲知足、勤儉節約,國家才會真正走向富強。

瞋恚心者,謂多 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 百足 ,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瞋恚是想要傷害對方的一種惡心。如果瞋恚增盛,自然界就會失去祥和,戾氣增上便會出現許多惡相。以災難來說,瘟疫流行,洪水、颱風、大火、地震等自然災害會頻繁出現;以人類來說,會出現許多怨敵、恐怖、暴力活動或者惡賊(強盜),社會中人心惶惶,沒有安全感,隨時面臨被兇殺、搶劫的危險;以傍生界來說,會出現大量獅子、老虎、蟒蛇、毒蛇、蠍子、蚰蜒、百足等等猛獸毒蟲;以非人來說,會有許多毒暴的夜叉等等。這些都是由瞋恚心變現的惡相。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第一勝妙生源是指寶物之源,即黃金、寶石等礦藏。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對應來說,將會沒有從輪迴痛苦之中脫離的安居之處,沒有從善趣某些損害之中得到救護的救護之處,沒有從業惑中脫離的皈依之處。

邪見業力會對世界造成何種影響呢?邪見就是執持顛倒見,有謗為無,因為邪見力的緣故,很稀奇地,器世界中的黃金、寶石等等寶藏都會隱沒。而且,由邪見而顛倒是非,人們會把不清淨執著為清淨,把苦惱執著為安樂等,隨著這種邪見力的增上,在人們的迷亂心前,很多污穢的法會看似清淨,很多苦惱的事會看似安樂。當今時代,人們普遍不信三世因果,不信三寶佛菩薩,外境假相的欺誑性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強烈。尤其在現代都市中,人們將很多苦惱的法,比如:飲酒、吸煙、婬亂、散亂、追逐欲塵、歌舞、狂躁、競爭等,執為幸福安樂。種種虛假、不淨的法,在經過包裝渲染之後,竟然變成了清淨、安樂、溫馨的形象而閃亮登場。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是:以邪見力將會不自在地顯現。

以邪見力所感召的環境,決定是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皈依所。譬如:進入現代都市迷亂的環境時,往往會感覺沒有一處可以安心,無論到哪裡,都覺得有一股力量在牽引你墮落,身心找不到皈依處,只是隨著業力漂蕩,其實,這都是在受業力支配。為什麼呢?因為邪見增盛的地方,所顯現的,只有欺誑、邪惡、迷亂之相,心隨這些境轉,當然是墮落、是沈溺、是漂流。

辰二、白業果分二: 白業  

思惟白業果分二: 白業; 果。

巳一、白業分三: 略說  廣說  殊勝十善業

午一、略說

今初。《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說:對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生起過患欲解,生起殊勝善心,對這些黑業發起靜息方便以及靜息究竟。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身業,就是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的白業。舉例來說:了知殺生的過患,即對殺生起過患欲解;與貪瞋癡的雜染心相反,和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即對殺生起勝善心;受持不殺生戒律儀,防護自己的相續,即對殺生起靜息方便;遠離殺生,即對殺生靜息究竟。其餘的語四善業、意三善業都是如此,差別在語業或意業。比如:什麼是離妄語?即:對妄語生起過患欲解,生起欲離妄語的殊勝善心,對妄語發起靜息的方便,以及對妄語靜息究竟。對於從初始到究竟的所有語業、意業,也應如此了知。

午二、廣說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白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應當一一配合而了知。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中,事,是其他具有生命的有情;意樂,是因為見到殺生過患而發起遠離殺生的善心;加行,是發起種種止息殺害的行為,也就是受不殺生律儀之後,恐怕殺生的習氣發動,而時時防護殺生的內因外緣;究竟,是圓滿止息殺生。對其餘九種白業也應當依此理類推而了知。

有人問:只是不殺生,是否屬於白業呢?回答:不屬。如果只是不殺生就屬於白業,那麼植物人不會殺生,他是否一直在增長功德呢?被判無期徒刑的罪犯終生都被監禁,沒有機會作殺、盜、婬等惡業,那麼他是不是終生都在積聚功德呢?因此,白業唯一是以善的意樂來安立。例如:只有在認識殺生的過患之後,發起遠離殺生的善心,才是屬於離殺生的白業。論中見過患,起遠離欲七個字是關鍵,而且見過患是因,起遠離欲是果,由此可見觀察修的重要性。如果不觀察黑業及黑業果,不見過患,就不能發起遠離欲,如此一來,即使下士道的十白業道也無法真實趣入,修行將成空中樓閣;相反,若能對黑業果數數思惟,對其過患見得越真切,就越能發起遠離黑業的善心。由此才能誓受不殺生等律儀,從而遮止惡趣。

以下舉例說明:

晉代的許真君,年輕時喜歡打獵。有一天,他射中一隻小鹿,母鹿為小鹿舔傷痕,舔了很久小鹿都沒有活過來,母鹿也因過分哀傷而死去。許真君很疑惑,便剖開母鹿的肚子,只見母鹿的腸子寸寸斷裂。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殺生的殘酷,於是悔過自新,折斷弓箭,不再打獵。後來,他得道成仙,全家都升天了。

對應公案來說,許真君後來修的是離殺生的白業:事,是其他有情;意樂,是由於認識到殺生的殘忍,良心發現而生起了斷殺的強烈願望;加行,是折斷弓箭從此戒殺;究竟,是圓滿靜息殺生。

再看清朝康熙年間周安士居士的事迹。安士先生曾撰寫戒殺、戒婬兩本書,他自述每次經過一切神祠時,必定發願說:我從二十四歲起一直到壽終,在此期間,如果殺害一條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有一人傷害一隻蚊蟲、螞蟻,唯願尊神誅殺,迅雷擊碎我所著的書板;我從二十四歲起一直到壽終,臨河見魚,仰面見鳥,如果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殺機,也等同此誓;我從二十四歲起一直到壽終,夢中如果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起救度之心,反而歡喜贊成此事,也等同此誓。

從這一段中,可見安士先生斷殺的猛利誓願。真正的白業,就是需要這種能斷的決心,僅僅未殺生不能稱為白業,而必須是在見到殺生的過患之後,發起斷殺的善心,才能稱為白業。

再看,在家居士遠離邪婬業道:事,是非所應行、非支、非時、非處;意樂,是認識到行婬的過患之後,發起遠離邪婬的善心;加行,是平時努力防護相續,不造邪婬;究竟,是圓滿遠離邪婬。

宋朝黃庭堅曾作過一篇戒婬、酒、肉的發願文,其中說:

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這是見到過患而生起過患欲解。)今者對佛發大誓: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婬欲;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食肉。(這是生起遠離欲,發起受持清淨律儀的殊勝善心。)

設復婬欲,當墮地獄、住火坑,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婬亂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復飲酒,當墮地獄、飲烊銅汁,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酒顛倒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復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殺生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辱誓願,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量眾生界中,現作佛事。

以上是以離殺生和離欲邪行來說明,其他白法的意樂、加行、究竟等,說法相同,事和十黑業中所說一樣。

總而言之,先要了知黑業的過患,然後發誓、受持不造這些黑業的清淨律儀,也就是應當具有見過患、發誓不造、勵力守護這三個內涵,才是白業。自己可以在心中觀想:永遠不殺生或者某時某地不殺生,或者不殺某種眾生等。其他九種也照著這樣觀想,這就成為白業。如果能在上師、三寶等所依前發誓,功德特別大。這個立誓相當重要,如果能立誓盡形壽不造,進而立大誓盡未來際不造,功德更是無量無邊。如果暫時做不到永遠遠離,也可以發願在某些特定時期不造。比如:發願一年之中的一月或者四月不殺生,一月之中的十五或三十日不殺生等,也有很大功德。

午三、殊勝十善業

十種殊勝善業,就是不但遠離十種黑業,而且行持對治黑業的十種善法。分別來說,即:不僅斷殺,而且愛護生命;不僅斷不與取,而且行持布施;不僅斷欲邪行,而且護持戒律;不僅斷妄語,而且說誠實語;不僅斷離間語,而且化解怨恨;不僅斷粗惡語,而且說悅耳語;不僅斷綺語,而且精進念誦;不僅斷貪欲心,而且修持捨心;不僅斷瞋恚心,而且修饒益心;不僅斷邪見,而且依止正見。

十種殊勝白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分別來說,譬如,愛護生命:事,是其他具命有情;意樂,是因見功德而發起善法欲(了知護生的功德之後,發起愛護生命的強烈願望,發誓盡形壽或盡未來際愛護眾生等);加行,是發起諸行而行持護生(開始以身口意做種種愛護有情的行為);究竟,是行持圓滿。對其他九種白業可以一一類推而了知。如果內心能真正立下誓願,一一行持,則功德極大。

五代時,有一位竇燕山,從小喪父,母親將他撫養成人。竇燕山到了三十多歲時還沒有子嗣。一天,他夢見去世的祖父對他說:你前世惡業很重,因此今生不僅無子而且短命。你應當及早行善,努力多做些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醒來之後,他將祖父的話銘記在心,從此以後立志行善。(竇燕山相信祖父的話,實際上也是對善法功德有所認識,而且立定行善的志向,這是具足殊勝白法的意樂。)

再說,竇家有一位僕人,偷了他兩萬銀錢,因為害怕被發現,就寫了一張債券,綁在自己女兒的手上,債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還所欠銀錢。然後,僕人就逃走了。竇燕山因心裡憐憫她,就將債券燒毀,並囑咐妻子好好撫養這個女孩,而且,在女孩成人之後,把她嫁到一個好人家。(這是愛護眾生的殊勝白法。)

又有一年的新年,竇燕山到廟裡拜佛時,撿到白銀十兩、黃金兩錠。第二天,他到廟裡守候失主,等了半天,見到一人哭著自言自語,竇燕山便向前詢問,那人說:我父親被匪徒綁劫,即將被處死。我向親友借了白銀、黃金,準備贖回父親,可是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全都沒有了,這樣一來,家父難免一死。我昨日到此處拜佛,不知是不是在這裡遺失的。竇燕山知道他是失主後,便將金銀如數地還給他,還送他一筆路費。(這是不僅不偷盜而且布施的殊勝白法。)

竇燕山一生所做的善事很多,比如:親友中有辦喪事而沒錢買棺材的,他就出錢幫忙安葬。有女子不能出嫁的,他就出錢資助。他又借錢給窮人作為做生意的資本,由他養活的,有幾十家之多。為了救濟別人,他的生活非常儉樸,絲毫不敢浪費。每年計劃一次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費之外,其餘財物都用來救濟別人。另外,他還建立了四十間書院,購書數千卷,又聘請老師來教育子弟,還為貧家子弟代交學費,於是他造就了不少人才。

有一天,竇燕山又夢見祖父對他說:這幾年來,你積了不少陰德,上帝因此給你延壽三紀(三十六年),而且你的五個兒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命終之後將會升天。祖父還叮囑他:因果絲毫不爽,善惡報應有些發於現世,有些報於來世,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無疑問。

從此,竇燕山更加努力行善積德。後來,他的五個兒子都高中進士,他本人也官至諫議大夫。一天夜晚,他和親友談笑而逝,享年八十二歲。(由此可見,行持白法之人,命終是這樣地安樂。)

祖父第二次托夢給竇燕山,肯定他行善的功德,這時,他對善法功德便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行善的志向更加堅定,行善也更加努力。所以,白業確實是以善意樂為根本,由善意樂發起善加行才能圓滿。竇燕山因為努力行持殊勝白業,現世中就改變了命運,得到圓滿的結果。因此,行善的關鍵,首先是要由思惟而認識善業的功德,然後通過見功德而引發行善的強烈願望,立定行善的志向,由此堅持行持護生、布施等,便能真正成就增上生的利益。

台長: 公主
人氣(3,066)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廣論 |
此分類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三)-5
此分類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三)-3

一炮到天亮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20:49: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