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国价值最高的唐三彩,陕历博镇馆之宝_百科TA说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国价值最高的唐三彩,陕历博镇馆之宝
原创
阅读 13031赞 60
这件文物定格了这样一瞬:一个唐代乐团,七名男子手持各色乐器,认真演奏;一名女子踏乐起舞。他们的舞台就在一只骆驼的背上,笙、箫、排箫、拍板、琵琶、箜篌和横笛;雅乐、散乐与胡乐,方寸之间的表演微缩整个大唐乐舞。

灶物者说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的一座唐墓中发现了一件唐三彩。这件唐三彩和以往见过的都不相同。一只健壮的骆驼头颅高昂、张嘴嘶鸣, 显得格外精神,让人称奇的是在驼峰上面有一个乐团。这个乐团由八个人组成,坐着的七名男子面向外侧,围成一圈,专注演奏手里的乐器。他们围成的圈内有一个女子,正在踏乐起舞。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唐三彩虽为用来陪葬的冥器,却因独特的工艺、富有质感的色彩成为唐代艺术的一张名片。这件唐三彩载乐骆驼俑,做工精细,色彩绚丽、造型特别,自出土就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3年更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名录”!

这期,灶物者就来聊聊唐三彩载乐骆驼俑,看看唐代乐团的故事~

笙箫合奏 煌煌雅乐

驼峰上的七名男子, 头戴软巾幞头, 身穿圆领窄袖长袍。手中的乐器分别是:笙、箫、排箫、拍板、琵琶、箜篌、横笛。

这是只有到唐代才能形成的乐队模式。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一一来看这七种乐器。笙。有点像长的参差不齐的富贵竹。笙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用来发声的就是参差不齐的音管。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笙

《史记·补三皇本记》:“女娲氏风姓,有神圣之德,立号曰女希氏,作笙黄”。

《诗经·小雅》中《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可见笙出现很早,且经常在宴会等场合使用,是中国传统“雅乐”的代表乐器箫。一根空心的长管,上面规则打的孔就是乐律形成的秘密。箫也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箫

1986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出土了多支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文物虽被命名为笛,但却和现在横吹的笛子不同,需要竖着吹,所以骨笛实际上就是洞箫,简称箫。

所以说箫可以算中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资历这么深厚,在中国传统“雅乐”的代表乐器中箫也是榜上有名。

贾湖骨笛

排箫。简单的说就是把一排长度不同的音管放在一起的吹奏乐器,但每一个音管的底部都要堵住。

排箫也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西周时期的骨质排箫,这是中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排箫。排箫自然也在中国传统“雅乐”的乐器名录中。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的排箫

上面这三件乐器完全在中国起源、发展,是中国最传统“雅乐”的代表。它们和另外四件乐器碰撞,能奏出什么乐曲?秦汉及更早的时期的人恐怕无从知晓。因为其它四件中有三件属于胡乐。

转轴拨弦 珠落玉盘

这个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可以说是现在人们最熟悉的中国古代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音节错落有致,穿着旗袍的小姐姐轻轻拨弦,再配合吴侬软语,带你瞬间忆江南。而以琵琶演奏为主的苏州评弹也早被列入“中国非物质遗产名录”。你能想到它的祖籍距离江南有万里远么?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琵琶

琵琶按照弦的数量可以分为四弦和五弦两种。

这件文物上的琵琶弦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见。但根据琵琶的形状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把四弦琵琶。《假如国宝会说话》中就是按照四弦来复原的。但不管四弦还是五弦,都为胡乐。

《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

《新唐书·礼乐志》:“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

五弦琵琶形成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后至中原。传统的五弦琵琶比较窄,在演奏时需要横抱。

敦煌428窟 《伎乐图》中的五弦琵琶

四弦琵琶形状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琵琶比较像,呈下大上小的水滴状,学术上称为“梨形”。四弦琵琶源于波斯,随后传入印度、犍陀罗地区

公元1世纪阿富汗地区犍陀罗风格石雕,手持四弦琵琶

四弦琵琶最晚在公元3世纪左右经丝绸之路进入西域。

公元三世纪左右和田出土的伎乐陶猴,手持四弦琵琶

随后,四弦琵琶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加之当时北魏的统治者十分喜爱胡乐,尤其是琵琶,所以琵琶在乐舞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敦煌154、220窟《伎乐图》中的四弦琵琶

《通典· 乐二》:“自(北魏)宣武以后,始爱胡声。洎于迁都,屈茨(龟兹)琵琶、五弦、箜篌、胡笛、胡鼓、铜钹、打沙罗、胡舞,铿锵镗,洪心骇耳”。

北魏后,隋唐统治者也爱胡乐,琵琶自此完全融入中原文化,成为传统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昆山玉碎 丝动紫皇

这个标题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诗中描写乐师李凭演奏的箜篌音色特别美妙,清冷,婉转的乐声可以击碎昆仑山的美玉,可以打动住在天宫的玉皇大帝。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箜篌

也许是箜篌这种高冷最贵的感觉,让人们认为它不仅是中国最为传统的乐器之一,还颇受天上仙人的喜爱。现在的仙侠剧里面住在天上的很多尊贵的男子都有一把精美的凤首箜篌。

《香蜜沉沉烬如霜》中弹箜篌的旭凤

《旧唐书·音乐志》载:"坚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

看了这句话是不有点懵,箜篌居然也非华夏旧器物!但上文说的是“竖箜篌”,所以更严谨点表述就是竖着放的箜篌是舶来品。这是因为箜篌其实是分竖箜篌和卧箜篌。卧箜篌,简单的说就是弹奏的时候需要放倒的弦乐器,它是在古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竖箜篌进入中原前,箜篌都是这种卧箜篌。那竖箜篌是怎么来到中原,并取代卧箜篌成为乐队新宠的呢?学者认为竖箜篌出现的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10世纪两河流域亚述王朝的竖琴。

公元前10世纪左右,两河流域中壁画中演奏竖琴的人

随后这种竖着弹奏的弦乐器开始向东传播。传播过程中,箜篌外框的形制从近似于三角形的样子变成了弓型、弦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因此演化为箜篌。

公元前1世纪印度石雕乐者手持弓形箜篌

北魏《十六国春秋》:“天竺国重译来贡,其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等九种”。

通过史书记载汉灵帝对箜篌的喜爱以及中天竺使臣来中原献乐这句话,可知最晚在汉代箜篌已经进入中原,而它的来源就与天竺有关。

看过西游记的人对天竺都不陌生,里面有首歌曲叫做《天竺少女》,乐舞很有印度风情,天竺在古代指的就是印度,所以箜篌就是从印度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来到中原。考古学家新疆吐鲁番的洋海墓地发掘的两件竖箜篌。可知,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箜篌已经进入西域。

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箜篌

西汉以后,丝路的开通,箜篌快速进入中原,在很多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竖箜篌的身影,这些都是竖箜篌西渐的证据。

榆林窟手持凤首箜篌的女子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竖箜篌中原的发展与定型期。随时形制和演奏的成熟,箜篌已经成为隋唐宫廷乐舞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乐器。被纳入疏勒、西凉、安国等多部乐中。

唐 韩休墓 壁画 

女子演奏箜篌边塞胡风 轻吹横笛笛子是单管类吹奏乐器。声音婉转悠扬,是中国经典的传统乐器之一。前面已经提到贾湖骨笛,这种竖着吹的即使形状和笛子类似,但它是箫。现在中国的笛子,都是横着吹,没人会觉得奇怪,所以这个“横”字就去掉了。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横笛

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为武式乐“。

通过上文可知,横吹的笛子也是胡乐。汉武帝时期,张骞出西域,因他为汉王朝带来了西域的见闻、物品,有凿空之功,所以武帝封他为博望侯。所以横笛就是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的。

巴基斯坦地区公元5世纪吹横笛的人俑

比起琵琶和箜篌,横笛的名字倒是听起来更有胡乐的感觉,毕竟它是边塞诗的常客。

唐 李白《夜别张五》:"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宋 刘克庄《送徐平父往水南》 “月里谁横笛,秋深战垒闲”。

横笛虽来自西域,但和琵琶、箜篌一样,在隋唐时期,已经成为宫廷乐舞中的常客,多出现在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等西域乐舞中。而且因为横笛音色突出,不仅是小型乐器合奏中的主力,也是唐代敦煌大型经变乐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吹奏乐器。

敦煌石窟经变画中吹横笛的人

中西合璧 乐队初成

文物中的七件乐器,已经说了六件,箫、排箫、笙属于中原产生发展的传统雅乐范畴;琵琶、箜篌、横笛属于丝路舶来的胡乐,那拍板呢?

拍板。把5至7块木片排列在一起,再用皮条或绳子穿连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它是我们本土产生的乐器,但它不能进入雅乐的范畴,所以经常出现在散乐当中,有些地方也把它称为“俗乐”,与雅相对。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拍板

散乐在隋唐时期,实际就是百戏等表演的配乐。秦汉时期,统治者认为它比较“俗”,所以在宫廷以及重要场合,百戏及散乐很少出现,但在民间却很受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丝路的开通,不少胡人带着技艺进入中原,不仅丰富了杂耍等的表演内容,也促进了百戏的发展。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唐太祖李渊在宫内设教坊,唐玄宗李隆基组建梨园,两个机构的设立,极大促进了乐舞,特别是散乐的发展,散乐终于在宫廷乐舞中获得一席之地。

《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

唐 苏思勖墓壁画 男子手持拍板

隋、唐是丝绸之路交流最为通畅、紧密的时期,中原对西域及更远地方的好奇和包容,使那个时代的文化格外丰富和多元。

《旧唐书·音乐志》:“唐代立国之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立乐为十部: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十部乐又分为坐、立二部”。

大量的西域乐器及演奏方式传入中原,给了当局者更为丰富的组合方式,在三大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乐部。唐代设立的十部乐中,除清商为中原传统音乐外,其余都因融合而生。

唐代李寿墓中的坐、立两部

舞筵铺地 胡璇曼舞

驼峰上除了演奏乐曲的七名男子,还有一位娉婷, 她头梳颇具胡风的乌蛮髻、面颊圆润、体态丰盈。女子身穿黄底蓝花窄袖衫, 下系长裙。她右手前举, 左臂向后轻拂,好像正和着拍节跳着胡旋舞。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女子

《新唐书·五行志》:"胡旋舞,本出康居,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

胡旋舞起源于康居。康居是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一带,这里是丝绸之路“第一中介”粟特人的故乡。他们把这种舞蹈形式带到中原,唐代红极一时,现在我们想象中的盛唐,就少不了胡旋舞。

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胡旋舞的舞者一般都是女子,她们表演的时候身着有飘带的薄衫。若男子跳相似的舞蹈,则称为胡腾舞。

唐代 韩休墓 《乐舞图》

胡旋舞的基本动作是旋转,起舞时裙带飞扬,飞驰的车轮和急速的旋风都抵不上胡旋女旋转的速度。

《新唐书·礼乐志》:“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

胡旋女在跳舞的时候脚底要铺一个毯子,这个毯子叫做舞筵。“ 筵” 最初是竹席的意思。后来泛指古人席地而坐的坐具。

敦煌壁画上跳胡旋舞的女子,脚底有舞筵

舞筵是专门用来配胡舞的毯子,大多都是圆的, 当然也有方形的, 这件文物上舞筵就是方的。因为舞筵来自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西边,所以舞筵一般都是毛织物。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中的舞筵

《册府元龟》:“天宝四载三月,罽宾国遣使献波斯锦舞筵”。

这件文物虽然是用来陪葬的三彩明器,但细节部分处理的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驼峰上方形的舞筵有黄蓝等色相间的菱形花纹,四边还有还有穗儿,非常的精美,很有毛织物的质感。

灶物者再说

一个乐团,七名乐者、一名舞者,相聚不易。

这是一支跨越千年才组成的乐团。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初成,宫廷演奏的雅乐是最重要的舞乐表现形式。西汉时期,西域始凿空,胡乐逐渐进入中原,并推动了散乐的发展,这才使得三种乐种可以在一个乐队出现。

这是一支穿越万里才形成的乐团。两河流域的竖琴,天竺的箜篌、琵琶,西域的横笛,是众多来到中原胡乐器的代表;中亚的胡旋舞、胡腾舞通过丝绸之路旋转进入中国,心应弦,手应鼓,舞出盛唐气象。

这是一支来自西域安家长安的乐团。骆驼是沙漠之舟,它驼来稀奇古怪的新鲜玩意,也驼来向往中原文化的各类人。西汉时期,霍去病说:“匈奴未除、何以家为” ;盛唐之际,漂泊四海,长安为家。

参考文献:

1.田青. 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

2.吴洁. 从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乐舞看我国汉唐时期胡、俗乐的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7.

3.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及其传来乐器研究[J].音乐文化研究,2017(01):35-49.  

60
  • 原创|发布:2020-08-20 16:14:18    更新:2020-08-20 16:14:18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