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司的經營安全指標

0
1455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評斷一間壽險公司長期的清償能力是否適足,至少要資產大於負債。反過來說,若負債超過資產,就是破產或是失卻清償能力。這個在一般行業適用的觀念,對於資產負債結構相對複雜的壽險公司來說,想用這麼簡單的敘述來評斷是很困難的。

資產負債表基本結構,包括資產、負債及淨值(業主權益)3個主要內容,資產減除負債的餘額就是淨值,淨值愈高代表資產大於負債的額度愈高,破產機率也愈低,因此淨值就成為判斷公司強健與否的健康指標。但淨值是否可靠,則有賴於資產與負債金額的可靠度上。

 

資產與負債的估算建立在不確定的基礎上

對一個壽險公司來說,他的資產真實價值常常是不確定的,因為壽險公司主要資產是各項投資,這些資產的評價,會因為投資標的價格漲跌而有很大的變動,而且有很大一塊資產(如債券投資)是用成本評價,真實的價值沒有表現出來。加上保險公司所投資的股票、債券、房地產等標的價值會有極大的浮動,所以壽險公司資產真實的價值到底有多少,其實是一個很難確定的數字。

再來,要計算壽險公司的負債面則更為麻煩。因為保險公司的負債是對未來各項「估計」的總和,保險公司必須估計每張保單未來有多少保險給付,未來的利率、費用、可以收到的保費,以及多少客戶會繼續繳保費等,幾乎所有的參數都是估計而來。所以壽險公司賣出保單後到底該認列多少負債,也是非常難正確估計的。

由此可知,用一個已經不是很確定的資產,再減去另一個更不確定的負債,所計算出來的淨值,他的可靠度如何自然也就不言可喻了。如果有人告訴你,他要用淨值高低來做為判斷壽險公司經營是否可靠,你會接受嗎?
用保險公司財報上的資產減去負債,當然也只能得到不太確定的淨值數值。這也就是為什麼理解一間壽險公司清償能力的時候,常常會令人覺得很困惑的原因。

 

以淨值判斷壽險公司清償能力的可信度

傳統上,要評估壽險公司的健康狀況,必須依賴財務報表的數字。目前資產面是採用IFRS 9的規定,盡量以公允價值或市價的方式進行估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的部分。

如壽險公司有一大部分的資產,持有目的在於收取固定收益,而不是交易目的,例如債券的投資。這些債券不需要根據市價漲跌變動來進行評價,因此要說保險公司採用IFRS 9之後能夠完全真實反映資產的價值,其實也不盡然。

再來,更麻煩的負債面,臺灣目前的壽險最大一塊負債——責任準備金的提存,依照現行的規定,還是利用固定的參數來估計利率,難以反映現時資訊,要到二○二六年臺灣正式施行IFRS 17之後,才會採用浮動(即時)的利率來估計。

因此就目前來看,壽險公司的淨值多寡,受制於估計而來的資產及估計而來的負債,故以此計算得來的淨值,其可信度自然是不會很高,因為無論是資產或是負債都有可能被高估或是低估。

 

以風險基礎資本額及淨值比為評估指標

故顯而易見地,單憑財務報表的淨值高低,來評斷保險公司清償能力是不足夠也不可靠,因為其會受到短期強烈的波動影響,至於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如果能參照更多元的指標也許會改善一些。

目前除了看淨值比外,亦採用以風險為基礎的資本額制度(Risk-Based Capital,RBC),加計了資產風險、保險風險、利率風險及其他風險的考量,使風險量化計算所得的RBC比率,是另一個比淨值比更有參考價值的指標。

如前述所言,壽險公司以資產減掉負債得到的值,本就會有一些變動性及不確定性存在,所以存在一些先天上的限制。故主管機關除了以RBC為參考指標外,還規定淨值比若是連續2期(六個月為1期)低於3%,即會被主管機關強制監理。

綜觀來說,即使以現行2個評估指標(RBC比率、淨值比)來評估,想完全判定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如何,以及未來是否有失去清償能力的風險,事實上仍是頗有難度。但在沒有更好的指標之前,還是必須得仰賴這些指標,但如果真的要選擇的話,RBC比率應該比淨值比更可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