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发表美对华政策演讲,称美国决心避免与中国发生「新冷战」,有哪些信息值得注意?

当地时间5月26日上午10时许,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对华政策演讲。美媒刚刚消息,布林肯在演讲中称,美国决心避免与中国发生“新冷战”。…
关注者
3,289
被浏览
5,133,655
最新进展 · 布林肯发表美对华政策演讲
华春莹连发 11 组推文,点对点驳斥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4 个事件进展
显示全部

1,189 个回答

Blinken的对华政策演讲在实质内容上是了无新意的,大部分西方的中美政治的观察家都认为“... not going to hear anything in the Tony Blinken speech that hasn't been said before.”(没有任何新的东西),他的大部分说辞其实都可以在其上任后(甚至可以追溯到奥巴马政府时)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官方或个人的对华政策阐述中找到类似的描述。

这场演讲最重要的实际意义,是Blinken正式的(official)向美国国内的政府机构(Goverment agencies)、外国政府及中国政府明确的表明了(Provide clarity);“the administration's China-focused policy andregulatory moves align with a cohesive blueprint and with specific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政府以中国为重点的政策和监管举措与连贯的政策蓝图和具体的外交政策目标是相一致),(关于Blinken具体说了什么,我就不再累述,网上类似的解读或完整的版本阐述的已经非常清楚了)

Blinken在这个演讲中承认;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政治关系中,最为复杂且重要的关系。(most complex and consequential relationships)。他的演讲本质上也是美国政府尝试为这种复杂且重要的关系确立一个可供溯源的'政策边界’。

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政府及民间)对于中国的崛起是处于迷茫和恐惧中的,这其中有美国自己复杂的国内因素(贫富差距,党派割裂和阶层分裂),也有中国自身'实力和能力’快速崛起后对于国际政治实力再塑造后所引发的担忧。这两种情绪很多时候又恰恰是互相影响和互相佐证的(正如懂王政府时期,那种对华的歇斯底里的政策那样)。

因此,'冷战’这种看似简短有力的历史名词,在美国和中国国内其实都有一定的市场,人们很容易在历史上,寻找类似的经历来拟补自己对于未知事务的恐惧和迷茫(对于中美两国都是如此)。

但是中国在很多方面又明显不符合美国对于冷战的传统认知和定义,简单的将双边关系定位于冷战其实并不符合于美国的自身利益,这是基于;

A:中国明显不是苏联。相较于苏联具有扩张性的全球军事、地缘野心和意识形态。中国的表现在崛起的大国中是相当克制的。中国最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地区,在本质上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历史产物,即使是美国自己, 都不得不承认台海的高度复杂性及中国诉求的部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中国周边的国家,虽然一些国家仍然与中国存在边境纠纷,但是对于本国的地缘安全,他们对于中国的担忧,要远远小于东欧那些小国在近现代历史记忆中对于苏联的那种恐惧。

这在实质上,让美国认识到亚太北约化至少在部分情境上与欧洲的地缘情境的并不一致。例如,东盟缺乏意愿军事团结去对抗中国,相反东盟对于美国的地缘军事政治的介入反而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不信任。而日,韩对于中国在地缘安全上也有自己的地缘需求(朝鲜)

中国当然也不寻求输出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形态去改变其他国家,相反,在一些国际交往中,中国政府的表现反而过于重商。

B:中国不同于苏联。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强国。中国拥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中国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商品,贸易,商业和政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积累的巨大财富去赢得尊重和塑造自己心目中全球次序的愿景, 这并不是通过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去实现的。

这是美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这个对手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并不像苏联,反而是更类似于一个‘’A true peer compeititor‘’(真正的同质竞争者)。在这里美国有一个难言之隐,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美国的游戏规则上,只不过是中国玩的太过于成功了LoL

在这个时候如果简单的将两国在不同的领域、商业,话语权及市场的竞争仅仅简化为冷战,这反而会欺骗美国人民,并让美国在竞争中失败。因为,这会简单的脸谱化中美的全面竞争,似乎美国只要使用出当年收拾苏联的那套逻辑和手段,在中美竞争中就一样可以轻松获胜,这个想法对美国来说一样是危险且不切实际的。

C:中国和美国仍然高度互相依赖。大家回顾一下关于反映冷战时期电影会发现,美国和苏联(政府及民间)在冷战时最大的'互动‘除了军事互动就是间谍互动。双方几乎没有任何民间和商业上的来往。

中国则相反,即使是现在中美关系高度紧张的关头中,中美仍然是高度融合且相互依赖的(这对于中国和美国的民族主义者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中美民间的交往仍然非常紧密(看看每年多少中国留学生和移民进入美国)。这也是Blinken在演讲中阐述:“...the importance of ensuring that even as tensions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 remain high, ire is not focused the people of China or those of Chinese descent in the US.”“尽管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仍然高度紧张,但确保愤怒不集中在中国人或在美国的华裔身上的重要性。”的由来之一。

D:外部世界已经很难回到过去。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在冷战后已经是主流,虽然现在世界慢慢的似乎表现出冷战的阴霾,去全球化已经泛滥于西方的政治课谱中,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世界上的国家来说,不选边站,不再重回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对垒已经是一个共识。而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美中仍然是有合作和共同管治危机的利益出发点的。

所以,即使在美国的角度看,谋求对华在新的大国竞争中获胜,传统的冷战框架,是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的。

这当然不意味着中美就不会走向冷战,甚至不会出现更坏的情况。就如同懂王这个大民粹在任期最后的时刻里,中美关系的高度紧张那样。正如在2019年底,Kissinger基辛格所警告的,美中已经处在“the foothills of a Cold War” that could end in a conflict worse than World War(美中已处在“冷战的山脚”下,可能导致比世界大战更严重的冲突)。对于未知的迷茫和恐惧,有时候是双方最大最可怕的敌人,对于中美中的任何一方而言都是如此。

(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我以前的文章:为什么有人说美国今天其实已经输了? - flyingpanzer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06)

Kissinger清楚的知道美国是如何赢得的冷战,为冷战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以及冷战到底有多危险。苏联的解体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在严格意义上说,苏联并不是被美国击败的,冷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基于的是苏联的自我重构。这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缺乏类似的情景的,这样的不战而胜对于美国自己来说,也是缺乏预期的。

如果仅仅据此将冷战的成功经验引述到所有潜在的对手身上,这一点无疑是具有高度致命性的不可承受的后果。这也是前不久,Kissinger就俄乌战争的发言的核心思想(认为美国不应该继续逼迫俄罗斯进入绝境),他认为;1)俄罗斯的乌克兰战争是有历史和内战逻辑的,2)乌克兰是赢得不了战争的,3)俄罗斯不会接受失败,而这将导致无法接受的后果,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地缘重构”,如果俄罗斯被逼迫着无条件的导向中国,这将引起比冷战更恶劣的地缘事实,与中俄进行冷战的后果是美国无法接受的。

Kissinger无疑是具有传统政治智慧的美国老派政治家。他不像美国新生代的那一批政治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经历了美国大繁荣和强大统治力,以及这些所带给他们理所当然的美国优越感。

因此,美国政策界对于如何与中国接触,如何避免双方真的进入冷战,是有深刻的政策反思的。这当然部分也因为近几年在科技和商业上对华围剿,让美国看到了这种模式是有成功的可能性的。(不通过全面冲突而限制中国的发展)

简而言之,虽然Blinken仍然是新瓶老酒的毫无新意,但是一个可控的,边界清晰的竞争框架,对中国和美国来说(即使都不满意),总要好过真的走向全面对抗,当然,即使这一点上,未来也并是不是真的那么清晰。

不打冷战就是准备打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