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菜單論:沒必要拿王毅和布林肯對比

餐桌菜單論:沒必要拿王毅和布林肯對比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前不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慕尼黑安全會議談及中美關係時,引用了這樣一句美國諺語,「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會出現在菜單上」。(If you don't have a seat at the table, you're probably on the menu.)此言一出中國國內輿論反響非常強烈。指責美國奉行弱肉強食冷戰思維的言論不絕於耳。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參加了慕尼黑安全論壇,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中國專場」發表主旨講話,稱表示各國應尋求共贏,避免多輸。2月18日王毅在科爾多瓦同西班牙外交大臣阿爾瓦雷斯共同會見記者,再次強調,「多輸」是各方必須堅決避免的結局,越來越多的國家已開始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應當攜手共進,在維護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從而實現「共贏」。「共贏」才是我們應該共同追求的目標。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2月22日在社交平台X上發表布林肯和王毅言論的對比圖片,並發問「2024慕尼黑安全會議突顯外交的十字路口。哪種哲學應該塑造我們的未來?」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2024年2月22日在社交平台X上貼出對比圖。(華春瑩社交媒體截圖)

華春瑩將布林肯和王毅言論進行對比,雖然給出的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但其用意明顯是諷刺布林肯。中國外交官經常在國際場合抨擊拉幫結派選邊站隊的叢林法則。對象幾乎都是美國。

美國外交中的確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成分,整個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和侵略戰爭分不開的。中國對美國進行批評,並非沒有道理。但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這中間的問題,並非全部怪罪美國,或者說打倒美國就可以解決的。如何改變國際秩序是一個系統性的複雜工程。現在問題並不是中國要不要批評美國的問題。而是中國經常性站在美國的對立面的問題。

中美關係的對抗性,來源於兩國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美國將中國放在對手的位置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經常性將中國放在美國對立面導致的。

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恐慌感,有中國和美西方意識形態不同的成分在,也有中國對美西方表現出的挑戰意圖。中國為了改善兩國關係,一邊多次表示無意挑戰美國,一邊又經常站在對立面,是不明智的。面對美國打壓,中國如何批美國都不為過,但正是因為批評的政治正確性才會導致批評的過度。如何抑制或者管控隨時都可能對美國進行的批評才是對中國外交的考驗。中國對自身國際角色的定位,不應該是美國對立面。中國應該做的是非美西方國家,而不是反美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