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属于哪个国家?

关注者
383
被浏览
780,395

37 个回答

试着回答一下。直到不久前身临其境,才算理解了这种“薛定谔的耶路撒冷”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疆域说起。去以色列之前看到的大部分以色列行政地图都长差不多这样:

乍一看以为这个近似菱形的长条国家都是以色列的领土。但仔细一看图上A,B,C区域的颜色不同,他们分别标做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是以色列“争议地区”。其中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就是巴勒斯坦国声称的领土。

巴勒斯坦已经建国我是听说了的,于是以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就像其他相邻的国家(比如中国和朝鲜、蒙古之类)一样,地图上的线是国境线,彼此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土。但其实大错特错了。

再看这张详细一点的地图(点击看大图)

在这里以色列(浅黄色)和巴勒斯坦(绿色,不算戈兰高地)的分界线叫做停火线(Armistice Demarcation Line)。这是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独立战争)之后根据停战协议划定的分界线,通常也叫做“绿线”(Green Line)。绿线不是以色列国境线,也不是永久边界。绿线只是一条停火线,仅仅存在于地图上(绿线即得名于谈判期间在地图上画线使用的绿色墨水)。在现实中,你看不到任何界线,界碑,边检等。以色列在少数与巴勒斯坦交界处地方设有检查站。而巴以隔离墙也并不严格按照绿线修建。

实际上巴勒斯坦的领土在哪?可以看看这张地图(点击看大图)

图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区域以绿线相分隔。浅黄色部分叫做A区和B区(Area A and B),约旦河西岸的浅紫色地区成为C区(Area C)。这些区域是巴以在1993年签订的《奥斯陆协议》划定的。“根据协议”,A区由巴方控制,B区由巴以双方共同管理,C区则完全在以色列控制之下。巴勒斯坦的控制地区之所以比绿线(1949年)划定的小那么多,是因为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占了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全境,外加西奈半岛(后来归还给埃及,换得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

六日战争后巴以冲突多年,大小战争无数。目前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由对以较为温和的巴解组织(法塔赫)控制,而加沙地带被对以极端强硬的组织哈马斯控制。戈兰高地目前仍由以色列控制。以色列在2005年完全撤出加沙地带,但在外部对其实行全方位控制(海陆边境、经济封锁)。加沙到现在也是巴勒斯坦最危险,最贫困的区域。约旦河西岸后来在阿拉法特,拉宾的共同努力,和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撮合下,巴以双方达成了奥斯陆协议,划定了ABC区。阿拉法特、拉宾和时任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也分享了次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遗憾的是,奥斯陆协议签订两年后(1995年),拉宾被以色列右翼分子刺杀。奥斯陆协议没有能够真正地继续执行下去,被无限期搁置。

那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现状如何,可以再看下面这张地图(2006年版,点击看大图。更新的2014年版大图在这个PDF文件里)

这是专门的约旦河西岸的地图。图中深黄和浅黄的部分基本上为巴勒斯坦人的聚居区,大约和上图的A区加B区差不多,基本就是巴勒斯坦政府能控制的区域。紫色部分为以色列犹太人建立的定居点(Settlement)。这些定居点是六日战争后,犹太人开始成批搬往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并在那里盖房,安家。定居点从外表看与普通小区无异,但由以色列军队保护,所以基本上和以色列国内是一样的。

埃里尔(Ariel)定居点的一个社区(网图)

比如说,从耶路撒冷开车到死海之滨的度假村Ein Bokek,可以畅通无阻地走1号公路转90号公路(下图蓝线)——虽然在地图上它穿过了巴勒斯坦(西岸)境内——而不用绕到6号公路(灰线)。在以色列租车的话巴勒斯坦境内的事故保险不包,但如果走90号公路,因为实际被以色列控制,保险公司也视为在以色列境内。

所以实际上,虽然巴勒斯坦在1988年就已经发布了《独立宣言》,但现状上看仍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它没有自己的国防军队,只在这些控制区域里有内部警察部队维持秩序。“边境”完全由以色列控制,并且以色列军队可以随时进入巴勒斯坦“展开军事行动”。巴勒斯坦的实际控制领土只有加沙地带全境(哈马斯一直与西岸的法塔赫理念不和,直到2017年两派和解,结束了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局面),和约旦河西岸的一些主要城市及周边地区,比如伯利恒(Bethlehem),拉姆安拉(Ramallah),杰里科(Jericho),希布伦(Hebron)等。

从以色列方面说,这些巴勒斯坦的领土其实就是六日战争后迫于国际压力和实际统治的困难,将这些区域交由巴勒斯坦人自治。实际上,以色列还是控制了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控制着这些巴勒斯坦地区的出入口,并且还在积极修建隔离墙。犹太人定居点的数量和范围目前还是巴以争执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有时增加有时减少。国际社会也在不断介入。

201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14票支持和0票反对,通过第2334号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和完全停止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被占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美国一改以往做法,在本次决议案投票时弃权。然而,在2017年2月7日,以色列国会以8票之差通过了居民点合法化法案,引起巴勒斯坦和国际社会严重抗议。

说回到耶路撒冷究竟属于哪个国家的问题:耶路撒冷现状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现状的缩影。耶路撒冷被分为两部分。西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完全控制(好像以色列本土)。以色列按照首都的规制来建设这里,所有国家权力机构和象征(国会,法院,政府,首脑官邸,国家博物馆等)都在这里,也包括最近刚刚升格的美国大使馆。东耶路撒冷包括老城被巴勒斯坦“控制”(好像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居多,有巴勒斯坦警察,但充满了犹太人定居点(包括老城犹太区,希伯来大学等)。请看这张东耶路撒冷的地图(图例和上图是一样的,黄色为巴勒斯坦人控制区,紫色为犹太人定居点)

其中位于东西耶路撒冷中间的耶路撒冷老城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它错综复杂的宗教,民族和历史够说好几部书的。简而言之和题目相关的信息是,老城被分为四个区(quarter):犹太区,穆斯林区,基督区和亚美尼亚区,再加上对各方都最敏感的圣殿山。其中以色列真正的管辖范围为犹太区,而其他三区基本上算是巴勒斯坦警察和各宗教团体自治。圣殿山犹太人不能进入,只有阿拉伯人可以去礼拜,但是以色列控制了其唯一入口(因此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可以在2000年由以色列军警保护下“访问”圣殿山,这也引发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各地的穆斯林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走在耶路撒冷,无论东西城还是老城内部,基本看不到边界,分界线等,但可以明显的感觉的双方的“势力范围”。从老城的大马士革门外往西过一条普通的马路,喧闹的阿拉伯市场就消失了,在马路另一边熙熙攘攘的阿拉伯人很少过到以色列控制的这边来。老城里的商贩基本都是阿拉伯人,不时有一些巴勒斯坦警察在巡逻。以色列的士兵基本不进入老城,除了重兵把守犹太区和哭墙广场。

从以色列国家博物馆远眺以色列国会。他们都位于西耶路撒冷(新城),完全由以色列控制
耶路撒冷老城大马士革门外的阿拉伯集市。以色列基本不管
大马士革门外阿拉伯集市和摊贩
耶路撒冷老城穆斯林区。以色列基本不管
耶路撒冷老城犹太区。由以色列控制
西墙广场入口安检。由以色列控制。灰顶建筑为阿克萨清真寺
西墙广场一侧。有圆圈套六角星标志的楼是以色列警察局(Israel Police)
西墙广场和金顶清真寺。右下部分的阶梯为通往圣殿山的入口,由以色列把守。但是只允许阿拉伯人上清真寺礼拜,并且短期开放给游客。由于宗教原因犹太人禁止上圣殿山
橄榄山,位于东耶路撒冷,基本属于阿拉伯人地盘,山上都是阿拉伯小贩和出租车/黑车司机。但是山上的犹太人公墓被以色列保护起来,有铁丝网,摄像头等安全装置

总之耶路撒冷的现状是十分复杂又是时刻变化的。很难简单地说“属于哪个国家”。另外,以色列在大多数和巴勒斯坦的交界处是有关卡控制的,禁止两边人员交流。但作为游客(持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外的第三国护照)可以自由的来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去巴勒斯坦的话还是找一个当地的旅行团或导游比较方便。感谢我国成功的外交政策(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面孔在耶路撒冷和以巴基本上是唯一可以两面通吃的民族。


相关回答:

结合在巴以地区常驻工作生活,多次探访耶路撒冷的经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复杂的局势,美丽的城市


在搜索框中输入“耶路撒冷”,第一条联想词往往是“耶路撒冷是哪个国家的”。

首先需要说明,耶路撒冷属于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特意上我国外交部网站查了查,以色列国情概况中有这样的介绍:(以色列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存有争议。目前,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将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在巴勒斯坦国情概况中,关于首都的介绍如下: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目前巴勒斯坦总统府等政府主要部门均设在拉姆安拉。


就是说,以巴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上存在严重分歧。而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

耶路撒冷是哪个国家的?上文所述应该便是最为政治正确的答案。


不过,虽然尚有分歧,虽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目前,耶路撒冷完全被以色列控制。“以方将耶路撒冷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将总理府、议会、大多数政府部门和最高法院设在此地。”

此外,隔离墙已将耶路撒冷围了起来,使之与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彻底隔开。


政治话题有些沉闷。回到城市本身,不得不说,我所去过的耶路撒冷是座美丽而平静的城市。

这座城市不大,是座小山城,建在起伏的山丘上。

走在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放眼望去,楼房错落有致,很有层次感,高楼大厦极少,也很难见到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房屋外墙基本都是当地特产的米黄色石砖,显得格外素净,整洁。

金色的耶路撒冷并非虚有其名。太阳落山时,夕阳一照,耶路撒冷的石墙楼房全都染成了温暖的浅金色。

落日时分,茫茫天地间一座金色的城池,此时此景美丽非凡,让人只愿安静坐着,放空大脑,忘掉俗世的烦扰。



近十年来(至2015年为止),耶路撒冷的安全局势很稳定。

由于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起义结束、隔离墙建成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严控,爆炸袭击在耶路撒冷已基本消失。

好吧,有必要提及,2011年3月,时隔七年,耶路撒冷又发生了一起爆炸案,炸弹藏在公交车站附近的一只手提箱中,造成一名英国游客死亡。

爆炸案过后,耶路撒冷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和平静,居民继续上班、上学、逛街、购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继续游览、拍照、逛街、购物,正常和平静得好似一切不曾发生过。

(最近查新闻,近年来,耶路撒冷发生了数起针对犹太人的街头持刀袭击、卡车冲撞人群的事件。巴以冲突自2015年9月起再次升级)

除了美丽和平静,耶路撒冷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多元化。




这座城市既有古老的一面也有现代的一面,既有宗教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

在老城内,你会看到犹太教堂、基督教堂和清真寺相距不远,也会看到头戴黑色礼帽的正统犹太教徒和蒙着黑色头巾的巴勒斯坦穆斯林妇女擦身而过。

在老城外,你会看到设计现代的酒店,也会看到穿着时尚的年轻男女坐在露天喝咖啡,或是在时尚服装店里挑选最新上市的牛仔裤,你还能看到的银色的轻轨列车在城墙旁缓缓驶过。

头几次去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一切对我还很新鲜,这些奇妙的混搭组合冲击着我的视觉和感受,令我着迷、不解与困惑。

我曾在日记中用矫情的文艺腔写道:“是的,一个人无法真正抵达耶路撒冷,那有一座东城,还有一座西城;那有一座老城,还有一座新城;那是犹太人的城,也是基督徒的城,还是穆斯林的城;那是暴力的城,又是和平的城;那是苦难的城,又是美丽的城;地上有一座耶路撒冷,天国还有一座耶路撒冷。”

我还曾造作地写道:“老城里,每一块砖石似乎都见证了两千多年来曲折的历史,空气中都回荡着浓浓的超越世俗的文化气息。”

好吧,我承认,看到这些文字,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只能感慨现在年纪大了,再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了。


哦,当时我文艺青年的心灵受到了何等的撞击?

不过,耶路撒冷在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积淀确实深厚,心灵麻木如果没有发展到不可救药的晚期,对此都会有所感应,我似乎该为自己曾有一颗敏感的心而感到庆幸。


二/耶路撒冷简史

从古至今,因为地理位置、宗教、政治地位等原因,耶路撒冷的命运一直都没有消停过。这座城市在不同国家、宗教与文明之间数经易手,上演着冲突与杀戮、征服与摧毁,当然还有重建与复兴。有人说,在耶路撒冷,你会发现神性、人性还有非人性,你会感受到宗教神圣与庄严,也会发现在宗教的名义之下,人世间利益斗争的腥风血雨。


两千年前,耶路撒冷曾是古犹太国的都城,是犹太教圣殿的所在地;

之后,古犹太国被罗马人征服,犹太人被驱逐,开始流亡世界。罗马帝国的康斯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后,耶路撒冷成为拜占庭帝国治下的基督教圣地;

三百年后,阿拉伯人横扫西亚北非,在耶路撒冷留下伊斯兰教的印记,并在犹太教圣地遗址之上建起清真寺。

此后,阿拉伯帝国统治耶路撒冷十余世纪,这期间,有一位极端的哈里发迫害非穆斯林,摧毁犹太和基督教堂。

为争夺圣地,欧洲十字军东征,一路烧杀掳掠,两大文明的冲突史从中世纪就开始了。

随后,奥斯曼帝国将耶路撒冷纳入版图,此时,大量犹太人已移居耶路撒冷,在老城外安家落户。


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了对耶路撒冷的委任统治。

再后来,联合国提出分别建立阿拉伯、犹太的两国分治方案,并将耶路撒冷国际化,犹太人基本同意,以色列国及时成立,阿拉伯国家对此强烈反对,与以色列开战,耶路撒冷再次变为交火的战场,成为一座分裂的城市,东区被约旦控制,西区被以色列控制,中间的界线有狙击手驻守,是军事禁地,气氛肃杀犹如死亡地带。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取包括老城在内的东耶路撒冷。

从此,以色列控制了耶路撒冷。历史似乎回到起点。

正如本文一开始所说,耶路撒冷属于谁仍然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阿拉伯人对我说,耶路撒冷被犹太人占领了。犹太人对我说,以色列解放了耶路撒冷,统一并重建了圣城。

还是那个观点,关于巴以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情感,便会得出不同版本的解读,谁对谁错难以说清,历史和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以色列称耶路撒冷是其“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则重申未来要以包括老城的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独立建国,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


三/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的首都梦


东耶路撒冷确实是巴勒斯坦人的家园,众多巴勒斯坦人世代生活在此。

如今,他们持有以色列的居住证,有的人还拿到了以色列护照。有的人仍使用约旦护照或者巴勒斯坦旅行证,甚至还挂着约旦国王像敬仰怀念。他们像是失去了祖国的人,为身份感到困扰,缺少归属感。


在拉姆安拉,我遇见过一位高大帅气的健身教练,他是巴勒斯坦人,来自耶路撒冷,却选择在拉姆安拉工作并在那买了房。我问他为何不在耶路撒冷生活,他说耶路撒冷是很好很漂亮,许多地方都像是欧洲城市一样,但那里缺少阿拉伯的氛围和生活方式,他在耶路撒冷缺少归属感,感觉自己是异乡人。


如今,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分裂时期的界线如今已变成一条交通繁忙的公路,但两个城区无论从市容市貌、基础设施、社会文化上都有着显著差异。


老城的大马士革门外是一片巴勒斯坦人的聚居区,人挤,车多,楼旧,地上垃圾和污渍随处可见,城墙公园中的石椅、花坛等设施因为人为的破坏和不爱护已经破损,小贩挤在城门外摆地摊,叫卖着鞋子、衣服、玩具等小商品。

不远处烟熏火燎,是有人站在路边卖烤肉串。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两两三三或站或坐,眼神好奇地打量着来往的行人,总有人将烟头或一次性的咖啡纸杯随手丢弃。

小店老板将废纸盒清理出店,堆在门外。这个地方有市井的热闹烟火气,同时也显得拥挤、脏乱,人们似乎缺乏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每当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的时候,我就有种冲动,想化身社区志愿者,语重心长地向他们宣传中国式的标语口号:

大家小家是我家,卫生要靠你我他。

或者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离开大马士革门,沿着老城城墙走,先上坡,再下坡,再向左拐一个弯,走大约一公里多,就能到达雅法门,这大约只需十分钟,景象却突然一变,我感觉像从一个国家穿越到了另一个国家。

雅法门外是西耶路撒冷。在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干净的小广场,其上栽种着如棋盘格般整齐的小树,其下是隧道,一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贯穿而过。

广场旁是一处叫作Mamila地方,是如今地产开发中很时兴的商业综合体,建在山坡上,布局有如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间有一条纵横的步行街,有若干条上下的石阶,有店铺、商场、酒店、住宅、餐厅、咖啡馆,还有花池和雕塑品,这个地方很漂亮,设计感和现代感都很强,引人徜徉、流连。

就这样,在一公里之外,在十分钟之内,我好似从中东“嗖”地穿越到了欧洲,顿时觉得两眼清静、内心愉悦。强烈对比之下,我感到眩晕。

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之间只隔着一条公路,感觉上却像是隔着博斯普鲁斯海峡。


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共同生活在耶路撒冷,但是两者的地位和待遇却并不平等,巴勒斯坦人常受到右翼犹太人的歧视。

放大到以色列,这也是普遍现象。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约有130万,约占以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理论上讲他们应和犹太人拥有一样的地位,但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经济、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的资源远比犹太人少。

在市政预算、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方面,巴勒斯坦人聚居区和犹太人聚居区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同样向以色列政府交税,可家门口路灯坏了,却可能迟迟没人来修。以色列政府似乎不愿多花钱改善巴勒斯坦人社区的市政服务、绿化和基础设施,因此东城看上去难免破败、杂乱。

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隔着一道隐形的墙,他们相互隔阂、防范,难以成为朋友,像是处在一个空间中的两个平行世界,井水不犯河水,不交融,也不对抗。巴勒斯坦家庭和犹太家庭会在公园中的同一片绿地上野餐,但他们不会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巴勒斯坦大学生和犹太大学生会在同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但他们也不会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巴勒斯坦小朋友和犹太小朋友会在街头的同一座喷泉旁嬉戏,但他们还是不会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犹太人不愿意去巴勒斯坦人聚居区。比如,有一次我从西耶路撒冷打车去老城的大马士革门,还距大马士革门大约三百米,犹太司机就停车不愿靠近,让我自己走过去。

多去几次耶路撒冷,或在那生活一段时间,你便会发现美丽平静的表面下,耶路撒冷深处潜藏的种族主义问题,那神圣的天空下,同样也隐隐飘荡着歧视、敌意的紧张空气。


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乃至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某种程度上说要比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人生活条件更优越,但他们仍对未来感到悲观。

有人在《新闻周刊》上撰文写道:“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只是期望未来不会变得更坏,但坏事仍在发生。巴勒斯坦人眼看着犹太人定居点继续出现,对此已然麻木,他们似乎习惯了‘被占领’,像是需要被主子控制的奴隶,生活让他们只敢想着以色列的国家保险和补助金,他们为能在以色列扫大街、刷盘子,为能有份微薄的工作而庆幸。东耶路撒冷变得衰落而孤立,希望之光只在儿童眼中偶尔闪过...”。


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扩建的犹太人定居点已经不再是“点”,而是连成了线,连成了片,成为了“大耶路撒冷”规划中的一部分。而相比之下,巴勒斯坦人社区才是“衰落而孤立”的“点”。


巴勒斯坦人的分析说,以色列在对耶路撒冷进行“去伊斯兰化”、“去巴勒斯坦化”,同时加快对它进行“犹太化”,并有意放任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聚居区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所在地——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不断发展繁荣,这会让巴勒斯坦人渐渐忘掉耶路撒冷,失去未来以东城为首都建国的信心。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意图再明显不过的“阳谋”。

以色列在用实际行动一点一点地加固“耶路撒冷是其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地位。


确实,巴勒斯坦人聚居区像是耶路撒冷的边缘角落,渐渐被忽视、被遗忘。“拥挤的街道、混乱的交通、肮脏的地面”,甚至是破败的山村,这些便是巴勒斯坦的东耶路撒冷给我留下的印象。


每次去耶路撒冷,我都不愿在“东城”多呆,而愿意去“西城”闲逛,以求饱饱眼福,换个心情,去感受我当时所向往的“现代、有序、整洁、美好”——这些都是在巴勒斯坦所缺少的东西。

当时,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到了耶路撒冷,看到“东城”和“西城”的反差,我只是简单地想:还是以色列把城市建设、管理的好,巴勒斯坦人的环境卫生意识似乎不够高嘛。

没有亲身经历又于己无关,谁能想到历史和现实对巴勒斯坦人的不公,谁能考虑到巴勒斯坦作为弱势群体和少数族裔的权利和诉求,反正对此我是后知后觉。


当时,我只是期望着耶路撒冷能一直保持美丽和平静,我每次去,它都在那儿美丽而平静地等着我,没有爆炸,也有没冲突,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而“巴勒斯坦国未来的首都”,谁能想到这别人的梦想?况且这别人的梦想还如此遥远飘渺。


政治设想与生活现实的差距总是很大,而每个普通人每天面临的首先还是生活现实,生活远远大过政治,所以巴勒斯坦人还在为生计而奔波,“为在以色列有份微薄的工作而庆幸”,他们普遍对巴以冲突、巴以和谈都已麻木。而当时的我呢,还是想着“东城”真是脏乱差,我要去“西城”饱饱眼福,换个心情。


以包括老城的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独立建国,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还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遥远飘渺的梦。


“耶路撒冷是哪个国家的”,对于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


耶路撒冷拓展阅读:

巴以问题拓展阅读:


更多耶路撒冷的照片


-----------------------------------------

个人公众号: 锐意欲行(think-write)——用心生活,理性思考。用文字记录生活经历与感悟,创建真诚丰盈的个人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