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世界百大作家93@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8 04:00:00| 人氣2,73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魯迅:世界百大作家9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魯迅

1930年的魯迅
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為20世紀中國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早年
1881年9月25日(中國農曆八月初三),魯迅出生在中國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一個書香門第,名為周樟壽。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魯瑞。
1892年,11歲就讀於家鄉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
1898年,17歲離開家鄉的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周樹人。
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並與陳衡恪結下友誼,1901年畢業。
1893年(光緒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難。周福清被判「斬監候」入獄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資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開始衰落,同時其父親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變故對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
而童年的生活場景,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成為後來魯迅的兩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來源。
魯迅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留學日本
File:Lu Xun script.JPG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藤野先生的註解
File:Sendai city museum07s3872.jpg
魯迅像(仙台市博物館)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後(1904年9月赴仙台)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現代醫學。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病故造成他對中醫產生了嚴重懷疑。他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在仙台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魯迅學年成績:
解剖學 59.3分
組織學 73.7分
生理學 63.3分
倫理學 83分
德語 60分
物理 60分
化學 60分
平均65.6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學142人)
  可見魯迅考得最好的是屬於社會科學的倫理學。自然科學和醫學專業科目成績較普通,只有藤野擔任的解剖學一科沒有考及格。總成績正如魯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對此班上部份同學認為是「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1994年,渡邊襄發現成績算錯:生理學上學期60分,下學期75分,單科學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學年總平均65.8分,學年平均83分的倫理學等第登錄成丙等。[2]
  魯迅後來作有《藤野先生》,對這篇作品也非常重視,1935年日本岩波書店要出《魯迅選集》日本語譯,他要求執行選集編譯工作的自己的學生增田涉:「我看要放進去的,一篇也沒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魯迅身後,藤野也發表《謹憶周樹人君》一文回憶魯迅留學生活。
  魯迅在醫校學習一年以後,便從學校退學。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稱自己是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電影片裡,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軍逮捕要槍斃,喜歡在場圍觀的也是中國人這類事實的刺激[3],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據永田圭介的專著《秋瑾——競雄女俠傳》在1905年秋瑾回國前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痛罵,還拔出了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國與朱安結婚。本年秋天魯迅攜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
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周作人認為並未加入),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了一些東歐和俄國的短篇小說,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說集》,不過銷量平平。
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約,創作了一部描寫魯迅留學生活的小說《惜別》,1945年出版。
  回國任職
1909年,28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今紹興文理學院)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文寫作)。
1912年,31歲的魯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凱做大總統後,隨政府搬到北京,歷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教育部僉事。這時,他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併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兼職講師。(註:魯迅當時在北大兼職講師,並不是北大職工。因為當時蔡元培校長定規,到北大任職,必須辭去原來職務,而魯迅當時在教育部里擔任僉事一職。這裡往往被寫北大歷史的人搞錯,生拉硬拽把魯迅也當成北大職工。)
1918年,37歲的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中國雜誌《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24年,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同人周刊《語絲》。
19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魯迅與泰戈爾會見且合照。當時中國文壇對於泰戈爾訪華的評價趨於兩極化,魯迅將其訪華評價為「做了一瓶香水」。
  魯迅共做了14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公務員,級別是薦任,機關是教育部,單位是社會教育司(司長是夏曾佑),歷任第1科科長和僉事(輔助司長的高級幕僚)。主要的業績有:擔任國語統一會教育部代表,協調制定注音字母(與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共同提議並執筆文案「統一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疊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與錢稻孫、許壽裳2位科長合作中華民國國徽設計案,執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說明書全文詳見2005年版《魯迅全集》);並設計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術字體;分管圖書情報(圖書資訊)業務:督導京師圖書館(後來的北京圖書館,現在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等。直到被教育部時任署總長章士釗免職為止。為此魯迅向中華民國平政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勝訴,依法可以復職,但他選擇離開政府體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總長後簽署了讓僉事周樹人復職的命令,並以兼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身份發出新的教授聘書,1926年三•一八慘案爆發後,易培基等都被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通緝了[4](註:魯迅並沒有被通緝)。蔡元培將教育部改革為大學院期間,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每月工資300圓。大學院改回教育部後,這筆工資名義改為「教育部編譯費」,仍按月支付。1932年起,魯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約編譯」。
  在廈門和廣州
File:LuXun1.JPG
在廣州圖書館前的魯迅與許廣平雕像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政府通緝(註:魯迅並沒有被通緝,這裡《而已集•大衍發微》有錯[來源請求]),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數月後,1927年1月16日,46歲的魯迅離開廈門,18日抵達廣州,19日晨在孫伏園、許廣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並與自己29歲的學生許廣平同居。當時是中山大學校長朱家驊請魯迅到校。魯迅日記:1月26日「晚往騮先寓夜餐」;2月1日(除夕)「夜往騮先寓夜飯」,騮公邀魯迅共吃年夜飯。不久又聘顧頡剛來校,顧北大畢業才6年就當研究教授,魯迅很不服氣,聲稱只要顧來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環基督教青年會禮堂舉行兩場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的演講。
  晚年在上海
File:Lu Xun 1936.jpg
攝於1936年
File: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鲁迅足印.JPG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魯迅足印
1927年10月,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保護他寫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因而有人認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3年,魯迅寫了《為了忘卻的紀念》憑弔柔石、胡也頻等被國民黨捕殺的五位「左聯」成員。[5] 中共宣傳部長李立三寫信給魯迅希望他用真名罵蔣介石,魯迅拒絕說:「文章很容易寫……但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5]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終年55歲。他的死訊引起全中國的注意,在上海上萬民眾自發為他一個文藝界人士舉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禮,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轟動一時。第一次從萬國殯儀館啟靈時的抬棺人共12人,分為左右兩排,最前面的兩個是巴金、鹿地亙,後面依次為胡風、曹白;黃源、張天翼;靳以、姚克;吳朗西、周文;蕭軍(田軍)、黎烈文。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6] 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魯迅的遺囑共有7條,其中前幾條交代喪事從簡,第5條交代幼兒周海嬰「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第6條是對別人應許的事物不可當真,最後一條是萬勿接近「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
  關於魯迅之死,亦有一些爭議。魯迅之子周海嬰曾撰文,懷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醫生須藤五百三故意誤診,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療而早死[7],後經證實,魯迅的真實死因應該為由肺結核和肺氣腫誘發的嚴重氣胸。[8]
  家庭
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時年28歲的朱安結婚,但一生未與朱安同床(據荊有麟回憶,魯迅稱「多年來只有兩三次」)。婚後第四天魯迅東渡日本(參照周作人日記,魯迅當年並非婚後第四天東渡,而是秋天才動身的,八九月份之間)。
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三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壽(1893~1898)、一個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
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台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台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台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並成為熱點人物。
  作品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小說
魯迅以小說創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其後,魯迅連續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魯迅逐漸放棄了計劃中的長篇小說創作,轉向雜文寫作。魯迅後期小說結集為《故事新編》。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說往往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9] 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洒脫,大異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在大陸婦孺皆知。
File:Lu Xun script1.JPG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
  雜文
魯迅首創了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新文體——「雜文」,並將之發揚光大。他的雜文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匕首投槍一說本於魯迅《南腔北調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機》),深入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散文
魯迅散文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結集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憶兒時往事為主,平易曉暢,風趣生動。代表作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野草》則以尼采式的散文詩形式,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當時虛無主義的悲觀心境。語言色彩艷麗而冷峻峭拔,意象獨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對日後中國白話散文詩的發展有著一定影響。
  詩歌
魯迅並不看重自己的詩歌創作,只是偶爾為之。其詩作傳世無多,主要以舊體詩為主,多有佳句。早期詩歌深受古詩影響,多吟詠離情感傷。留學日本時作《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真切動人,境界大開。《四一二事變》一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寫出亂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為之動容;趙聰《三十年代文壇點將錄》說,時人稱「三百年來無此作!」。1922年創作《徬徨•題辭》:「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徬徨」,描述文學創作路上嘔心瀝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 相較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魯迅的詩歌在當代被引用的頻率很高。「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義塔》),是常被引用來表示國共和解,和海峽兩岸和解的名句,如溫家寶在2008年3月1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是否會對台灣釋出更多的經貿優惠政策」,溫家寶回答中引用這句話。[10]「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則常被引用以自況。
File:Books of Luxun.JPG
魯迅翻譯的兩本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和《地底旅行》。(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
  譯作
魯迅也以譯作著名。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譯文字。他在前期主要翻譯歐美文學及日本文學作品,如尼采、凡爾納等,後期則主要翻譯東歐文學及蘇聯文學的革命文學作品。他的翻譯強調忠實原文,有時甚至連原句的結構也不加改動,以「硬譯」風格聞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歐式的長句,來增加漢語對複雜關係的表現力。據統計,魯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種作品。[11]
  魯迅的語學素養
魯迅的古文、日本語水平很高,德語也相當不錯,在陸師學堂附屬礦路學堂就已開始學德語,到了日本以後,舊日本帝國的現代醫學流行用德語,德文是醫學專業必修的外國語文(所以留日學醫卒業的郭沫若也能讀點德文)。魯迅在仙台1年半,德文從來沒有放掉,時時有在看書。
  魯迅生前曾多次公開宣稱「我不懂英文」:
「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這字的含義究竟怎樣」(《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可惜我不懂英文,只能自己說幾句。」(《〈野草〉英文譯本序》)
「可惜我不懂英文,所看的都是譯本。」(《雜憶》)
《〈阿Q正傳〉的成因》裡,魯迅說完「英文的似乎譯得很懇切,但我不懂英文,不能說什麼。」又接著說「只是偶然看見還有可以商榷的兩處:一是『三百大錢九二串』當譯為『三百大錢,以九十二文作為一百』的意思;二是『柿油黨』不如譯音,因為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從這裡也就可以知道,魯迅還是能看點英文的,只是水平不能和他掌握得較好的幾個語種相比。 《魯迅日記》附載的《書帳》(圖書採買紀錄)裡面可以看到魯迅買的很多外國書名,有相當數量的英文書。
  周作人《魯迅與英文》一文說:「他是反對英文的。在光緒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進水師學堂,也曾學過英文,Question這字他當然是認識的,不久改進陸師附屬的礦路學堂,便不學了,到了日本進了仙台醫校之後改學德文,這才一直學習,利用了來譯出好些的書。他深惡那高爾基說過的黃糞的美國,對於英文也沒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倫雪萊等詩人,覺得從英文譯書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個英文字的作風是為他所最反對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這似乎是一個問題。不過據他自己說,便只為那Q字有個小辮子,覺得好玩罷了。如有人不相信這個說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魯迅不贊成說話和文章夾雜英文,在文章中帶有英文時常有諷刺性:
「連契訶夫(A.Chekhov)和安特來夫(L.Andreev)的有些小說也都在禁止之列。於是使書店只好出算學教科書和童話,如Mr.Cat和Miss Rose談天,稱讚春天如何可愛之類」(《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Mr.Cat是貓先生;Miss Rose是玫瑰小姐)
「古貌林!」
「古魯幾哩……」
「O.K!」(《理水》,古貌林是英語早上好的擬音)
  寫作目標群
File:Luxunquanji.jpg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全集》十六卷
魯迅說他寫作的目的,一是「為那些為中國的改革而「奔馳的猛士」,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為他們吶喊,要給予他們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
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他們的不圓滿」 。
  其他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此外還有《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等存世。
  評價
對於魯迅的評價以正面為主,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及海外的普遍都很高。
  正面評價
File:鲁迅lx.jpg
魯迅1930年照於上海
在中國,魯迅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林辰、朱正、王得後、錢理群、李歐梵、周策縱、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學者嚴家炎、何滿子、邵燕祥、林賢治、王元化等對魯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為藝術家的張仃、吳冠中、陳丹青、范曾等大家對魯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論述。
  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散文詩集《野草》被認為是當時少有的展現出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其雜文,由於特殊的發表環境,在嬉笑怒罵的文字背後蘊含著堅定的政治立場的。這一政治立場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魯迅思想中最為複雜的地方之一。
  中國共產黨對魯迅有高度評價。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評價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12],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文學地位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肯定。魯迅的眾多文章被選為大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現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魯迅研究機構和專門的魯迅研究雜誌。
  不過,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13]。但毛澤東曾於同年3月在《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中說:「我看魯迅在世還會寫雜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不怕什麼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別人整不整,頂多沒有飯吃,討飯,挨整,坐班房,殺頭,受冤枉」[14][15],因此毛澤東對羅稷南的回答可能只是對魯迅敢說真話的讚賞。1950年曾有讀者向《人民日報》提問:「如果魯迅活著,黨會如何看待他?」當時任國務院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親自回信答覆「魯迅和大家一樣,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據改造的實際情況分配適當工作。」[16]
  由於魯迅生前反對國民黨的官僚腐化,因而受到國民政府的嚴重打壓。1949年後,魯迅在台灣也一直被當作國民黨的反面教材加以貶低。不過,近年台灣也有推動魯迅作品的努力,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在1990年左右出版《魯迅作品全集》,其出版小引說:「中國自有新文學以來,魯迅當然是引起最多爭議和震撼的作家……全世界以詮釋魯迅的某一作品而獲得博士學位者,也早已不下百餘位之多。」出版小引希望「還原歷史的真貌,讓魯迅作品自己說話」。的確,魯迅作品引起的正反兩面評價之多、之極端,不但是新文學,甚至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
  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在兼任教育部長期間,有人向蔣介石告密魯迅隱匿在教育部做特約編輯,蔣介石回答:「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還有與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沒有?應該派這樣的人,去找他,告訴他,我知道了這事,很高興。我素來很敬仰他,還想和他會會面。只要他願意去日本住一些時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緝令,職位也當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別的想法,也可以辦到。」[17]
  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作家。」
  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魯迅是(中國)20世紀無人可及也無法逾越的作家。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在歐陸,尤其在法國,「文體家」 是對文學家的最高尊稱。紀德是文體家,羅曼羅蘭就不是。
  蔡元培:魯迅先生的創作,除《墳》、《吶喊》、《野草》數種外,均成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說、書信一種外,均為雜文與短評,以十二年光陰成此許多作品,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的,他就很自然的寫出來,這是何等天才!何等學力!
  陳獨秀: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
  郁達夫:如問中國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傑作,更高一步。至於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後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溢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厲的風味。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
  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曾澄清魯迅拒絕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傳聞說:「魯迅是在1936年去世了,那個時候,1930年代根本就沒有外邊的人知道魯迅是誰,也沒聽說過他的名字。《吶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話如此,經查證,魯迅作品最早被翻譯為西方文字,是1936年8月英國喬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收錄了《藥》、《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是楊憲益翻譯的,(真實譯者為斯諾)翻譯得很好,但是那個時候魯迅已經不在了。」[18]
  著名學者胡適:「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19]
  葉公超寫《關於非戰士的魯迅》—文,發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報》增刊上說:「我有時讀他的雜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時又感到他所瞄準(魯迅最愛用各種軍事名詞的)的對象實在不值得一粒子彈。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
日本文學家尾崎秀實:「左聯的泰斗」。[20]
日本作家山上正義稱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主流的唯一代表者」。[20]
日本作家增田涉稱讚魯迅為「中國文藝界龐然的斯芬克斯」。[20]
  負面評價
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個淺薄的激進主義者,主要是認為他睚眥必報,喜好爭論。批評尤為激烈者為蘇雪林,魯迅去世時,蘇雪林寫信阻止蔡元培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稱之為「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四史文學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盤踞上海文壇時,密布爪牙,巧設網羅」,「文網之密,勝於周來之獄,誅鋤之酷,不啻瓜蔓之抄」[21],引發與左派作家之間的筆戰。台灣學者鄭學稼著述的《魯迅正傳》對魯迅的性格多有微詞。唐紹華認為,魯迅「對任何現實永遠不會滿意,因而變成真正的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者。」 [22]
  薛涌認為[23]魯迅「國人心靈不醫治的話,肉體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論是挑戰文明社會的基本醫學道德的宣言;也認為魯迅繼承了儒家傳統社會知識分子對於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優越感,「沒有憲政精神,而充滿了僭政精神」;此外,魯迅「本人並無直接當農民的經驗」,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眾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體對於中國人妖魔化、醜化的影響;「魯迅說中國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並沒有能跳出這樣的文化。」
錢玄同曾總括他有三點短處:多疑,輕信,遷怒[24]。
  其他評價
1979年錢鍾書在美國表示:「魯迅的短篇小說寫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適宜寫 『短氣』(Short-winded)的篇章,不適宜寫『長氣』(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顯得太長了,應當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25]
  李敖認為魯迅在中國大陸被過分高估:「魯迅像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可是,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第一個,他的雜文是受日本語法影響,也有一種文言文轉過來的,不夠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彆扭。第二個,他雜文裡面情緒表達太多,真正的資料部分並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緒字眼刪掉,看的還是資料,就是證據。魯迅缺乏這方面的東西。」「到今天如果有人還說魯迅的文章寫得多好,我必須說,這種人沒有進步。」[26]李敖還提及魯迅在胡風問他蕭軍應該不應該入黨時,回信說不要入,進去了就醬死了云云(雜評魯迅和他的孫子).[27]
  王朔:「我要說,魯迅的小說寫得確實不錯,但不是都好,沒有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說魯迅的小說代表中國小說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實。」
  夏志清:「魯迅是中國最早用西式新體寫小說的人,也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現代中國作家。在他一生最後的六年中,他是左翼報刊讀者群心目中的文化界偶像。自從他於1936年逝世以後,他的聲譽越來越神話化了。他死後不久,二十大本的《魯迅全集》就立即出版,成了近代中國文學界的大事。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有關魯迅的著作大批出籠:回憶錄、傳記、關於他作品與思想的論著,以及在過去二十年間,報章雜誌上所刊載的紀念他逝世的多得不可勝數的文章。中國現代作家中,從沒有人享此殊榮。這種殊榮當然是中共的製造品。當然,在中共把他捧為英雄以前,魯迅已經是一位甚受推崇的作家。沒有他本人的聲望作基礎,中共也不必費力捏造出如此一個神話。」
王蒙:「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魯迅曾用筆名
魯迅、自樹、庚辰、索子、索士、樹人、令飛、迅行、樹、黃棘、周豫才、周樹、唐俟、俟、神飛、迅、風聲、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學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即魯迅、L.S.、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華約瑟、中拉、葛何德、封余、許霞、EL、ELEF、許遐、L、洛文、令斐、豫才、豫、唐豐瑜、冬華、長庚、宴敖、隋洛文、樂賁、樂雯、它音、佩韋、阿二、豐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觀、何家幹、飛、羅憮、干、動軒、周動軒、幹、何干、孺牛、丁萌、游光、豐之餘、旅隼、葦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繼、家幹、尤剛、符靈、余銘、元艮、白在宣、一尊、敬一尊、子明、張承祿、趙令儀、倪朔爾、欒廷石、張祿如、鄧當世,韋士繇、士繇、翁隼、崇巽、黃凱音、常庚、燕客、白道、曼雪、夢文、孟弧、公汗、霍沖、莫朕、中頭、史賁、董季荷、杜德機、朔爾、康伯度、焉於、越僑、張沛、華圉、仲度、茹蓴、苗挺、及鋒、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郁、洛、姜珂、越丁、旁、齊物論、樂文、周玉才、曉角、戛劍生、何家干[28]。
  以「記者」等或團體的署名
纂述者、編纂者、譯者、編輯者、旅滬一記者、編者、旅滬記者、記者、奔流社同人、朝花社、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閒書屋、鐵木藝術社、譯文社同人[28]。
  紀念
File:上海鲁迅故居.jpg
上海魯迅故居
紀念魯迅的方式通常以紀念地、發行紀念品以及舉行各種公開紀念活動為主。還有以魯迅冠名的街道名稱,文學獎項。
File:Luxun diaoxiang.JPG
北京魯迅紀念館中的雕像
File:Grave of Luxun.jpg
魯迅墓
  紀念地
當今大多數魯迅曾居住過的地方(紹興、廈門、廣州、北京和上海等地)都保留了魯迅故居,並建有魯迅紀念館。上海的魯迅公園內有魯迅墓,日本宮城縣亦有魯迅故居。
2004年10月22日,日本仙台市和東北大學開展了「紀念魯迅仙台留學100周年市民之會」活動,魯迅的後人和藤野嚴九郎的後人都參加了該紀念活動。仙台市立有魯迅紀念碑,並保留了當年魯迅曾下宿過的木屋。東北大學也設立了「魯迅獎」和「魯迅紀念獎」。
  紀念郵票
1946年10月19日旅大解放區郵政管理局發行《魯迅逝世十周年紀念》郵票,全套3枚,用滿洲國郵政的四版、五版普通郵票加蓋「魯迅逝世十周年」和暫作面值製作而成。
1951年10月19日發行的紀11《魯迅逝世十五周年》的兩枚一套的郵票。
1961年2月26日發行的紀91《魯迅誕生八十周年》郵票全套一枚
1966年12月31日發行的紀122《紀念我們的文化革命先驅魯迅》郵票全套3枚。
1976年10月19日發行的J11《紀念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郵票全套3枚。
2001年6月23日的J34《紀念魯迅100周年》全套3枚。
1981年發行《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的J67號紀念郵票,由茅盾題字。
  魯迅的朋友和學生
魯迅對青年人非常愛護,當作自己的子弟看待。受到魯迅指點、教導、拉拔的學生非常非常多:孫伏園、增田涉、丁玲、蕭紅、蕭軍、黃源、魏建功、唐弢、周文、傅斯年、羅家倫、柔石、殷夫(白莾,哥哥徐培根是國民黨將領)、許欽文、劉和珍、尚鉞、許廣平、胡風、李霽野、李何林、曹靖華、韋素園、韋叢蕪、馮雪峰、章廷謙、臺靜農、金溟若、張我軍、張秀哲、洪炎秋、李秉中、徐梵澄、吳耕民等。
  魯迅最好的朋友是許壽裳,曾密切交往的朋友也很多;例如郁達夫、瞿秋白、茅盾、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巴金,與記者曹聚仁、史沫特萊有過交往。教育部時期的同事常來往除了許壽裳還有錢稻孫、齊壽山(齊如山的弟弟)、馬裕藻(即馬幼漁,馬珏的父親),鄰居俞芳等人。
  引用
1 魯迅:「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嗎?我以為在這路途中,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序文)
2王潤華. 《魯迅的越界跨國新解讀》. "引自《魯迅在仙台紀錄》、《魯迅仙台留學90周年紀念國際學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3魯迅《藤野先生》: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4名單詳見《而已集•大衍發微》
5.0 5.1 魯迅拒用真名罵蔣介石:文章易寫 上海就無法住了. 鳳凰網. [2012年] (中文(中國大陸)‎).
6究竟有多少人為魯迅扶柩《痛別魯迅》以詳實的照片和史料作了披露,解放日報2004年7月20日
7周海嬰:須藤醫生在魯迅重病期間究竟做了些什麼?,羊城晚報,2007年1月9日
8探究魯迅死因之謎
9《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10溫總名語錄: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文匯報網頁。
11.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2/5107715.html
12《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13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371頁。
14《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253頁。
15. 1957年毛澤東談魯迅:我們上海的共產黨員也整他
16牛漢,《我與胡風及胡風集團》,《當代》雜誌,2008年第一期,第83頁
17《鲁迅被通缉时蒋介石指示:我敬仰他 想和他会会面》. 陳明遠. 鳳凰網. [2011年10月24日] (簡體中文).
18《沈从文如果活着就肯定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搜狐網. [2007年10月10日16] (簡體中文).
19胡適評論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 是我們的人. 陳丹青. 鳳凰網. [2012年07月20日] (中文(中國大陸)‎).
20.0 20.1 20.2 揭秘:第一部《魯迅全集》為何問世於日本?. 薛林榮. 鳳凰網. [2012年07月17日] (中文(中國大陸)‎).
21蘇雪林致蔡元培信刊載於《奔濤》半月刊第1卷第2期
22《文壇往事見證》 唐紹華 傳記文學出版社
23薛涌《從中國文化的失敗看孔子的價值》,《隨筆》2008年第1期
24錢玄同:《我對於周豫才君之追憶與略評》
25水晶《侍錢「拋書」雜記——兩晤錢鍾書先生》
26李敖有話說:魯迅不是神
27. http://leeao.com.cn/zhawen/luxun.htm
28.0 28.1 以上筆名參考自《魯迅筆名印譜》(筆名整理:李允經),榮寶齋,1976年10月第一版。
  書籍
一丁:《魯迅:其人其事及其時代》,巴黎第七大學東亞出版中心,1978年。
  研究書目
李歐梵著,尹慧民譯:《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吶喊彷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V.I. Semanov(謝曼諾夫)著,王富仁等譯:《魯迅縱橫觀》(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
樂黛雲編:《當代英語世界魯迅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丸山升著,王俊文等譯:《魯迅.革命.歷史——丸山升現代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丸尾常喜著,秦弓譯:《人與鬼的糾葛——魯迅小說論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譯:《魯迅與終末論:近代現實主義的成立》(北京:三聯書店,2008)。
伊藤虎丸著,孫猛等譯:《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近現代比較文學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李天明:《難以直說的苦衷——魯迅《野草》探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藤井省三著,董炳川譯:《魯迅《故鄉》閱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外部連結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項目了解更多有關「魯迅」的內容:
紹興魯迅紀念館
魯迅文集——天涯在線
東北大學紀念魯迅留學百年 (日文)
新語絲•魯迅家頁
魯迅的日本留學及抗日戰爭 (日文)
跨國界與跨語際的魯迅翻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2%81%E8%BF%85

魯迅傳

鲁迅传
導演: 王相武 編導
主演: 費龍 攝影 / 王紹曾 錄音 / 李寶樹 作曲 / 孫道臨 解說
  劇情簡介
  100年前,魯迅先生誕生在江南水鄉紹興。魯迅原名周樹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1909年回國在杭州、紹興等地教書,後在南京教育部任職。政府遷北京,新文化運動興起,魯迅參加《新青年》編委會,發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呐喊》等,成為新文學運動奠基人。 
  1927年蔣介石下令清党,大舉屠殺共產黨人,魯迅憤而公開贊助共產黨領導的事業,參加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爭論,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魯迅的雜文是政論性和形象性相統一的精品,他的小說思想深刻,是反映中國民主革命趨勢的一面鏡子,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之時,毛澤東主席親自為魯迅墓碑題字“魯迅先生之墓”。 
  本片在魯迅誕辰100周年之際,熱情頌揚了先生戰鬥的一生

魯迅 (2011)

導演: 劉健
類型: 動畫 / 短片
  劇情簡介
  兩年前,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在酒樓上》,很喜歡。想著改編做動畫片,腦袋裡已經構思了魯迅先生獨坐酒樓看雪景、遇故人的畫面。無奈當時正忙著動畫長片《刺痛我》,只好作罷。 
  今年收到浙江美術館紀念魯迅先生的展覽邀請,又想起《在酒樓上》的製作計畫。而我現在正在忙著我的第二部動畫長片《大學城》的前期工作,只好第二次作罷。 
  但是心不甘。於是製作了動畫短片《魯迅 魯迅》,通過對魯迅先生肖像進行的100次反復描摹來完成作品。魯迅,真實的魯迅究竟是怎樣的? 
  感謝我的兒子大樂,十歲,認真描摹了100張魯迅的肖像。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發表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當時正值“五四”運動的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關途而廢,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尖銳。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現了徹底的反抗。《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後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外,我們也無法不嘆服于先生的天才。

魯迅《狂人日記》:比果戈理的憂憤更深廣 2013-09-04 

  魯迅曾在“女師大風波”中警告許廣平說,“小鬼不要變成狂人,也不要發脾氣。人一發狂——自己吃虧,因為現在的中國,總是陰柔人物得勝。”同時他也表示“決不肯使自己發狂”。 
  在我個人看來,“狂人”之“狂”,與“戰士”或“瘋子”並無必然聯繫,它只是作者對於“人”的浮躁情緒或偏執思想,以自身生命體驗所給予的強烈反諷而已。 
  小說第一頁: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格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 
   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作品開端給出了四個明確意象——“月光”、“我”、“三十多年”以及“趙家的狗”。“月光”是外部影響,“我”是啟蒙主體,“三十多年”是時間泛指,“趙家的狗”是無意識生命體。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反諷意味的荒誕組合:“月光”使發昏了“三十多年”的“我”幡然醒悟,但覺醒了的“我”雖然“精神分外爽快”,卻只能去面對無意識生命體的“狗”。 
  作者首先有意將 “狼子村”中兩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吃人”形象——“趙貴翁”(社會勢力)和“大哥”(家族勢力),都完全排除在了“狂人”所“怕”的範圍之外——雖然“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但是“他”怕“我”而不是“我”怕“他”;儘管大哥“滿眼凶光”,同樣因其“怕我”而“只是低頭向著地”。 
  “狂人”的所“怕”,竟然是來自于“孩子”的“眼色”、“女人”的“眼睛”、“老頭”的“鬼眼”、“佃戶”的“怪眼”、“青年”的“怒眼”,概而言之就是“狼子村”那些下層村民,他們對於“狂人”反抗呐喊所持的冷漠神情與敵視態度。 
  “狂人”之“怕”,曲折而巧妙地表達了魯迅本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結構的清醒認識:民眾雖然是社會與家族的被壓迫者,同時也是社會與家族的牢固基礎;民眾與傳統所自覺形成的強大聯盟,為一切革新者編織好了一張巨大而無形的死亡之網。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是狂人內心的自白,但其實魯迅早已在文中透露了就連孩子也是不可救的。 
  第一個是直接證據,即作者本人在第二章節中的一段交代:“前面一夥小孩子,也在那裡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都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麼仇,他也這樣。”這說明“狂人”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小孩子”是“趙貴翁”與“大哥”的“吃人”同夥,而“他們娘老子教的”那些“吃人”法寶,恰恰又反證了“吃人”文化無法終止的歷史連續性。因此“救救孩子……”後面被省略掉的殘缺話語,應該是“究竟有無可能”? 
  第二個是間接證據,即魯迅在其小說創作當中,有關“孩子”命運歸宿的相似性描寫:《藥》中華老栓的“孩子”死了,《明天》中單四嫂的“孩子”也死了,《故鄉》中的“孩子”變得麻木了,《長明燈》裡的“孩子”更是孺子不可教也——如果說魯迅將“孩子”視為是民族“拯救”的最後希望,那麼這些“孩子”最終都歸於肉體或精神的徹底毀滅,無疑是作者對於自己脆弱“希望”的無情否定。 
  第三個是推導證據,即民族文化獨特性因素所導致的“孩子不可救”:“孩子”既然是“吃人”者的嫡系後代,那麼“吃人”文化早在他們生命的孕育過程中,就已通過其母體血緣被賦予了先天“吃人”的遺傳基因,“沒有吃過人的孩子”在“狼子村”裡,過去不存在、現在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存在!    
  文中“反抗絕望”這句至理名言,我認為這是一句沒有答案的動態片語,其本身包含有兩層可以破解之意:一是“反抗”了,不再“絕望”;二是“反抗”了,所以“絕望”。我個人寧願選擇後一層意思。魯迅之所以要“反抗絕望”,恰恰說明他的確是感到了“絕望”;魯迅讓“狂人”由“發狂”到“病癒”,其實就是他對思想啟蒙的絕望情緒與悲劇預言。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62632/

從禮教到利教 2010-04-18 

  現在魯迅先生完全不用擔心了,一點兒“仁義道德的劣根性“都沒了,大家都忙著”熙熙攘攘為利來往“,四千年的履歷不算什麼,六十年的驚天動地才算厲害,整個成了中空之國,再無華夏影蹤。   
  推翻了舊專/制,迎來了新集/權,人民渴望被奴役的本性絲毫沒變,許多人都記得當年皇帝駕崩時舉國上下的悲痛,遠遠勝過唐山地震的國殤。魯迅先生推崇一夫一妻,這非常好,現在的社會的確實行了,不過古代鮮少有人敢犯寵妾滅妻的大罪,現在因為妾沒名分就沒有這項罪名了,小二小三們飛揚跋扈。平等的基礎建立在健康的意識形態和公平的社會機制上,摧毀一種意識形態,你勢必構建一個更好更高級的意識形態,文人在其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所以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良知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最重要是對大眾有著悲歡一體的悲憫與仁愛,而不僅僅是批判譏諷冷眼睥睨!有最高的【仁義道德】者才堪當構建意識形態的重任,才能導引人性趨向於善。批判專/制救民於苦難固然是好的初衷,但連帶仁義道德也掀翻,等於扼死了國魂,把魚從乾涸的沙灘上救走,卻將它扔進了沸水裡,這是拯救嗎?    
  沒有良好的醫術,就不能隨便給人治病,沒有能治病的良藥,也治不了病。知道了病人的癥結,卻開錯了藥,這病人吃了之後就變成了魯迅先生書中的一夥狂人開始吃人了。    
  現在這幫人正吃得津津有味,還打著有良知的魯迅的旗號。    
  奴性的敵人是尊嚴和人格,喚起人的尊嚴感和使人自覺維護自身人格,這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做到。現在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並不大,或者即使渴望也不知道如何獲得。誠如尼撒的格裡高利所言:”他們的行為類似于某些僕人,雖然渴望自由,卻不是使自己擺脫奴役狀態,而只是更換主人。然而,只要某種形式的支配以強制力控制著他們,儘管他們並不是受制于同樣的主人,卻無一例外全都是奴隸。“    
  人們的精神是貧瘠之地,從禮教到利教的急轉,其實是意識形態的更加墮落,也是一群庸醫、狂醫、愚醫導致的後果。再者文人趨利,引領了不良風氣,庸俗化平民化不是親民反倒是害民,中國已經沒有文人,當說實話的文人會被驅逐捉拿,換國籍。    
  儒家、道家等等這些傳統文化中有著許多精華,餵養了人們幾千年,儘管有糟粕有缺陷,但棄留陳舊腐朽,合理吸收其精華仍然營養豐富,這是國魂,這是華夏,沒有任何人可以徹底毀滅一個民族的靈魂,這本身不是病根,病根是仁義道德的喪失和無法有效產生效力和影響力,或者說無機會,無平臺,無合理的平等機制維護其生長。    
  現在八零後一代人裡有很多是有著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的人,他們有的人自由意識已經很成熟,有完整的人格和強烈的自尊感,他們是很有希望的一群人。所以不必完全悲觀氣餒,未來仍值得期待。    
  最重要的是,人民反正是需要信仰的,不信禮教就信利教,總之必須給予他們信仰的自由,而且必須復興傳統文化來進行道德約束,約束正是為了自由能更好地實現,現在沒有自由,也沒有信仰,除了利益和追求物質,這個國家還有什麼?    
  有面目猙獰的新新狂人,有批批呆滯麻木的愚人,有群群唯利是圖的小人,就是缺乏良知未泯的正人君子,狂人、愚人、小人經過引導都可以改變,都能變成正人君子。    
  能讓人們改變的只有信仰,這個信仰不會是禮教,也不會是利教。
  回應
  傷皮不傷肉的批判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從靈魂深處把他們瓦解,靠什麼?靠的是思想,90小弟拜讀,學習,願為此做出貢獻。
  你說的很對,但我想告訴你,魯訊是沒錯的,仁義道德是文明人的遮羞布,君不知遮羞布做惡的高級手段,布下藏著陰險(今天又叫潛規則)。你只所以感覺現在不好,是因為現在沒有的這塊遮羞布,人們將內心的罪惡暴露無遺。認真思考,去尋求真理啊,而不是去尋求文明。不要再交孔子引進來,不要忘了八國聯軍。
  樓上有點傾向性惡論,其實有些文明也包含些許真理,歷史一直在玩兒法家呀,批判孔子的秦皇和M皇都統一了中國呢,儒法之爭挺激烈。我覺得必須先弄明白儒法,才能說個一二。其實我不咋喜歡儒家,但起碼比法家強。
  這個世道本身就是由矛盾的二元組成的,執拗的人卻偏偏要去搞什麼一元的真理,哪有啊??矛盾的世界,就是由矛盾組成,真理是單向的,在矛盾世界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理,都是相對的,環境變了,結果也就變了。廢什麼驢勁也是找不到的。真理只存在于單極的世界當中,或者在極樂世界中吧。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78163/

簡析阿Q性格特點和其形成原因  2013-08-25 

  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這部作品中,運用白描的手法,緊緊圍繞著中心人物阿Q進行了一系列生動的描寫,從而刻畫出了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阿Q是一個在政治上受到極大壓迫,同時在經濟方面也受到剝削的普通農民。他平時在大戶人家中打零工,割麥、舂米、撐船,拿著低廉的工資,從未有人留心過他的行狀。不僅不被記掛,經常還會有人拿他開玩笑。然而阿Q,是極有“自尊”的,他憑著自己曾經進過幾次城的見多識廣和做工時“極能做”的能力,還有據他的話來說自己先前的“曾闊過”和兒子的“會闊得多”,一直自視甚高,經常不將未莊的人們放在眼裡,認為別人和自己比起來都“算是什麼東西”。他欺軟怕硬,只得用精神勝利法消除自己的挫敗感,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在阿Q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自己頭上的癩瘡疤被別人取笑,他會說“你還不配…”,並且這時候他頭上的癩瘡疤儼然已經是高尚的光榮的了。未莊的閒人拿他的癩頭瘡撩他,他的怒目主義無效後,雙方打架雖然在表面上阿Q被打敗了,被人揪住辮子去撞壁,但是阿Q心裡會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他說自己是蟲豸卻依然被人抓住去碰頭,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去那個“自輕自賤”,他頗為自己的“第一”感到榮耀。他在賭博後贏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錢被人拿去了,為了緩解自己失敗的苦痛,他用力連抽自己的耳光,後來覺得像是自己在打別人一樣舒爽。在被莊裡鼎鼎有名的趙太爺打後,覺得自己也因此出了名,作了趙太爺的父親,大家都格外尊敬他,因此得意了許多年。假洋鬼子揍了自己,覺得像是一件懸而未決的事情終於了了,頓覺輕鬆許多。甚至在臨死之前畫押,羞愧於自己的圓圈畫的不是很圓,最後安慰自己“孫子才畫的很圓的圓圈呢”。這種精神勝利法一直伴隨他,每一次失敗受辱後成了他的治癒良藥,一次又一次使他不僅不覺得羞恥,反而感到極大的快慰。 
  精神勝利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於發生在自身身上的一切屈辱和傷害,採取一種麻木、忘卻和自我安慰的方式來緩解精神上的痛苦,最終得到征服的勝利感和滿足感。阿Q之所以在性格中有這種精神勝利法的特點,全部源于他在現實社會中經常受到威脅和壓迫的處境。他只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農民,自認為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去進行鬥爭反抗。他骨子裡流露出的奴性和自卑讓他只能自輕自賤、自欺欺人的忍氣吞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種性格,在受到淩辱後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 
  其實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清朝末年,地主階級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長期腐蝕國民的思想。而農民這一人群作為地位低下且一貧如洗的弱勢群體,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也無意識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面對強勢的一方只能是任人宰割,默默承受剝削和壓迫卻無力改變現狀。於是在整個大環境的薰染下,便形成了低階層國民一種普遍的劣根性。然而這種精神勝利法也只是一種暫時性的麻醉。隨著時間的流逝,會使人沉湎于自我陶醉和滿意當中,失去更多自己本身特有的精神和性格,滿足於現狀,不知悔改不知進取,成為前進道路上的束縛。 
  另外阿Q還有一些鮮明的特點。趙太爺打他耳光說他不配姓趙,他並沒有抗辯,只是摸著左頰退了出去;趙秀才的一句專是官府闊人用的“忘八蛋”便可以讓他不自覺的怕起來;訥的便罵,力氣小的便打;不敢大意的坐在別人旁邊,卻敢去招惹自己藐視的王胡;打罵搶了自己飯碗的小D..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畏強淩弱。擰女人大腳,認為女人在外面走就是想引誘野男人,對小尼姑動手動腳,然後從而對女人產生了一種飄飄然的感覺,進而和吳媽求婚,表現出雖然有封建禮教的束縛,仍然免不了他對於女人產生齷齪的思想。和王胡比較身上的蝨子大小和數量可以看出他有多麼乏味無聊。看見假洋鬼子拿著哭喪棒向自己走過來,知道馬上要挨打,於是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在大堂上面對長衫人物,膝關節自然而然的寬鬆,身不由己的跪下了。這可以看出他天生帶有一種奴性。作了一次竊賊之後回到未莊炫耀,將偷來的東西低價出售,在大家紛紛討好的態度裡趾高氣揚,也可以看出他扭曲的價值觀。 
  然後再來看一看阿Q的革命性問題。誠然,此處的“革命性”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革命。阿Q是沒有確實的革命精神的,或者說他的革命精神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先進知識份子要求社會變革的革命,而是認為有利可圖,想借此機會為自己牟取私利的革命。又或者說是想借革命的名義革掉舉人老爺和趙太爺等地主的命,從而自己翻身做地主來欺壓別人的革命。 
  時當辛亥革命時期。由於阿Q曾親眼目睹革命黨被處決的場景,所以他認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對此“深惡而痛絕”。但是自從看到風光一時的舉人老爺面對革命党也要匆匆避難,而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因此而慌張,此後便產生了快意,覺得“革命也好吧”,應該“革這夥媽媽的的命”,因為他們太可惡太可恨,甚至覺得自己也想要投降革命黨了。他大喊“造反了!造反了!”,享受著未莊人驚懼的眼光和趙太爺趙秀才等人對自己驟然改變的態度,盤辮子,去結識真正的革命党,並且從中感受到了說不出的新鮮和高興。然而在阿Q的眼裡,革命的目的只不過是“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是把從前欺壓過自己的一干人等踩在腳下,搶奪財物和找女人而已。 
  也許這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有著很大的關係。隨著西方先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資本主義潮流的發展,當時佔據主流地位的封建思想與其發生碰撞。於是中國的知識份子想要尋求變革,革命勢在必行。但是此次革命在與封建勢力鬥爭的過程中,始終都在部分上流社會人士和知識份子中進行,卻沒有發展到群眾中去,沒有深入人心,是具有妥協性和不徹底性的革命。像阿Q這樣的普通農民,其實應該是革命的主力軍,卻只能通過舉人老爺逃難這種行為中才能片面的對革命有所知曉,卻無法系統的完整的接受革命的理念。於是他們只能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去推測,曲解了革命的意圖也是情理之中。因此長期受到地主階級迫害的他們想要借革命的名義去尋求一點應該屬於自己的利益,去向富人復仇,革命的概念在他們心裡以一種偏離正軌的方式生長起來。就像秀才和洋鬼子借革命之機摔碎了靜修庵裡的龍牌,拿走了觀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爐,並且禁止阿Q和他們一起革命。基層群眾對於革命的錯誤觀念導致了辛亥革命的必然失敗。 
  學者林興宅曾經在《論阿Q的性格系統》一文中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質樸愚昧又圓滑無賴;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狀又安於現狀。這完整的體現了阿Q身上矛盾的性格特徵。在這部著名的作品中,魯迅先生在清末至辛亥革命期間新興的資本主義和頑固的封建主義作鬥爭的大背景下,以芸芸眾生中一個不起眼的阿Q作為主線,辛辣的諷刺當時人們受到壓榨而不自知,甚至樂在其中的麻木和愚鈍。藉以警醒人們,只有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並積極尋求真正意義上的變革,中國才會有出路,否則只能像阿Q的悲慘結局一樣,不斷承受各種外界的欺壓。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46388/

阿Q正傳 (1981)




導演: 岑範
編劇: 陳白塵
主演: 嚴順開 / 王蘇婭 / 李緯 / 孫道臨
  劇情簡介
  身形猥瑣、其貌不揚的阿Q(嚴順開 飾)是未莊一個靠打短工度日的小人物。他家徒四壁,窮得連姓都沒有。雖然如此,阿Q卻始終自我感覺良好,或瞧不起裝模作樣的假洋鬼子,或與地主趙太爺攀親。當然換來的往往不是尊敬,而是鄙夷甚至一頓毒打。好在阿Q有著一套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所以肉體上吃虧的他最終能在精神上得到滿足。自從被趙太爺打和調戲吳媽受罰之後,阿Q的日子愈加難過。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進城謀求生路。陰差陽錯的一些事,竟讓阿Q在未莊人眼裡成了手握重權的革命黨,這個憋屈半輩子的小人物總算暫時抖了起來…… 
  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並榮獲瑞士第2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是部很不錯的語文教學片 2006-04-15 

  是部很不錯的語文教學片,魯迅原文幾乎一字不漏地通過孫道臨的畫外音讀出來。拍攝手法比較陳舊,但是絕對地遵從原著,所以基本上劇情沒什麼意外的,嚴順開的表演是唯一的看點,這部戲讓他得了國際影帝。應該是實景拍攝的,可以順便看看江南水鄉當年的原貌。
  還是和原著有些出入的,比如阿Q那段想像,我覺得手法上在當時是很超前的了。還有最後一句旁白,也不是原話:“阿桂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38250/

拍成漫畫應該更好 2006-11-14 

   CCTV6放《阿Q正傳》。80年代的片子,雖然從畫面和人物表演上怎麼看怎麼不爽,但我愣是像著了魔似的沒有換台,完整地看了下來。 
   當聽到影片結尾時的旁白“阿桂(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時,我竟忍不住一個人鼓起掌來。 
   終於明白,語文課上靠老師逐句分析是看不懂魯迅的。但其實我們的身邊到處都充斥著魯迅小說中的各式人物。 
   影片中的江南看起來很淳樸,我比較喜歡。 
   雖然男主角的表演在當時已經很到位了,但我心目中的阿Q應該是一個漫畫形象出現的(魯智深也是),真人是無法完美展現的。 
   不過鑒於目前還沒有其他版本,所以還是推薦一下!
  你說的這一點我有同感,阿q本來就是一個漫畫式的人物,只有這樣的形象才能更恰切地表現出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形象和內涵來。真人表演的話,過了就失之滑稽,不到位就顯得晦澀難懂,曲高和寡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90393/

祥林嫂 (1978)



導演: 岑范 / 羅君雄
編劇: 吳琛 / 莊志 / 袁雪芬 / 張桂鳳
主演: 袁雪芬 / 金采鳳 / 張承好 / 周寶奎 / 秦光耀
  劇情簡介 
  根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 
  善良、勤勞、樸實的農婦祥林嫂,丈夫早亡,與婆婆相依為命。因受生活和重債逼迫及為小叔成親,在衛老二的慫恿策劃下,婆婆準備將祥林嫂賣給山裡賀老六為妻。祥林嫂得知,悲痛欲絕,連夜逃走。祥林嫂來到魯鎮,經人介紹,到地主魯四老爺家做幫工。幾個月後,祥林嫂在河邊淘米時,被衛老二發現,祥林嫂被強行搶到山裡與賀老六成婚。拜堂時,祥林嫂把衛老二推倒,自己也撞到香案上,以死抗爭。醒來後,祥林嫂知道了賀老六的身世,感到他為人忠厚善良,對他深為同情。於是便也接受了善良的賀老六,並過上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並且育有一子。但是好景不長,五年後,丈夫傷寒復發並覺得命不長久,其間兒子單獨上山又被狼吃了,丈夫再一病逝,令祥林嫂再也承受不了生活對她的殘酷,從此精神不振,祥林嫂逢人訴說兒子遭狼銜走一事,人們始而同情,久之討嫌,常加以奚落。由於祥林嫂屢遭變故,神情木訥,被主人所嫌。後聽魯家女傭勸告,去土地廟捐了門檻,供人踐踏,以贖罪孽。豈料除夕為端一祭品,遭女主人呵斥,於是從此精神不振,後被主人逐出家門,淪為乞丐。最終,在一個祝福年夜,逝於風雪中。 
  在熱鬧的時候,她想幫忙端魚,卻好心沒好報,她碰過的東西全部都倒了。當那一聲“我已經捐過門檻了,真的。”響起時,令人潸然淚下。

台長: 阿楨
人氣(2,73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福斯特:世界百大作家94
此分類上一篇:葛拉斯:世界百大作家92

D’Artagnan
魯迅魯迅...現代人只記得周迅,老共黨最愛魯迅
2013-12-04 12:42:15
版主回應
愛到成立魯迅學院
2013-12-04 21:32: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