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做科研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似乎目前中国的科研人员大多选择欧美或回国,平时没怎么听说过选择在日本去做postdoc, faculty一类的人。(国内有零星的日本人来任教的情况,我…
关注者
1,755
被浏览
337,018

19 个回答

首先强调,日本的科研确实还是世界顶尖的,可以参考Nature发表的亚太排名,亚洲第一是中科院(52个研究所),后面的2-4名分别是东京大学,RIKEN(6个研究所),京都大学(数据截至2014-12-19 Institution rankings),累计5年排名(2008-2012)top6有5个来自日本(Institution rankings)印象中曾经有一次是2-5位分别是东大,京大,RIKEN和阪大,再加上东北大学前十名有一半来自日本。最近10年几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而且绝大部分人的成果、教育都是在本土完成。如此小的一个国家,有如此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来的人少,我想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众所周知的矛盾,大家可能对日本有一些偏见(比如变态,奇葩之类的),对日本的大学有一些看法(比如很push),大家基本都是会英语不会日语,但是日本人英语不好,在科研和生活上会比欧美麻烦多很多。另外一个原因,用我智利同学的话来讲,中国人对美国有一种近乎狂热的执念,其实欧洲也有很多非常低调的牛逼的研究所和大学,比如他之前所在的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但是很多中国人都不太了解,觉得不如美国的学校好。


以下来回答你的问题:

1.日语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可以去日本比较好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postdoc和faculty)?

确实绝大部分日本的大学或者研究所都是说日语的,讲英语的很少。像我所在的研究所这样,2位教授都毕业于美国,所里国际学生比例大,英语讲得好的不多。我想日语至少要N2级别才可以吧,我之前住宿舍的时候,隔壁是一个USTC的学生,他的日语就是N2级别,但是感觉他交流起来就好很多,硕士阶段可以上学校的免费日语班,这样能提高不少。


2.在日本的科研工作(比如体制、科研氛围)整体和欧美、中国比起来有何异同?有何优缺点?

日本的科研我觉得最大的特点传承,一个方向会研究很多年,当然期间也会做一些调整,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很多实验室的教授退下去之后,接任的教授就是自己的嫡系子弟或者在这方面很知名的学者。


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认真细致,我只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尽量不做overreach conclusion,参考院校是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系,京大环境系和我们研究所,英国Center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 (CEH)还有香港科大化工系。之前我在HKUST化工系读书的时候,做实验用仪器,学校会集体培训安全知识,也要考试,合格才能用。但是具体每个仪器的使用守则,只能是师兄师姐来教。在京大环境系,会有专人教你使用,因为大部分仪器都是公用的。在我们研究所,因为规模小,使用更加严格。每个仪器都有1个负责的教授还有2个协管的学生,在使用之前要先问学生怎么使用,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问好了再去找教授,教授会问你问题,如果打不上来就要再去问,直到可以回答上所有问题为止。


我们使用一个称量的天平都要回答一张10个问题的问卷。使用MilliQ纯水机都有7条规则:用之前要先看显示屏上的数值,conductivity 18.2MΩ*cm@25℃;TOC 5ppb;用之前才可以接水平时不要接;接的时候要用特定的瓶子接不能随便找瓶子接;接的时候要斜着接,让水流到壁上,这样不产生气泡,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到水中;绝对不可以碰接水的头;如果用量大要注意看屏幕上的水量提示。申请通风橱的时候问我为什么要用通风橱,具体哪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什么性状,怎么造成伤害,造成什么伤害。用个紫外分光光度计,一直问到拉格朗日常数怎么推导。


上面提到的几个研究所和大学在这方面都没有这么严格。在其他方面,我们做报告的时候展示PPT,带我的mentor就是典型的日本人,他会深扣每一个字用的合不合理,每页的排版和字数,重要内容的摆放位置,时间和内容的掌握,字体的大小……甚至最后结束语都要改,一定要用Thanks/Thank you for your kind attention, 不能用Thank you,后者太没有礼貌。我常常去深圳实习,那边的学生做报告没有这么细致,HKUST也是如此。CEH这点做得很好,毕竟是母语,表达更到位。


我看中国一些研究所还有顶尖大学的某些院系已经赶上来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从外国回来,水平什么的也越来越跟外国接轨了。2000年那阵能有CNS就是院士了,2005年那阵有一个CNS全国疯抢,2010搞生物医学口的都好几篇CNS……现在清北华南理工的本科生硕士生都有发CNS的了。


选题方面:我觉得香港更多是从发文章的角度来选题,终极目标是发文章。而我导师每次都会问你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而文章我们研究所发的不多,但在专利、工程方面我们有很多成果,一样可以成为日本领先(陈光浩教授语)。不是说发文章不好,理科发文章可以理解,工科还一味的发文章就有点不合适了,毕竟要用于实践,而且文章不是科研的唯一评价标准。CEH那边是研究所,专心科研,可以从事长期项目,不像大学一般博士毕业,就换题了。他们选了很多当今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列好优先顺序,大家共同合作,这点太棒了。


工作时间:清华那边就有点国内的特点了,每天必须几点到,一天多少小时,我亲眼看见有的硕士生就在那边打游戏一打一上午,很多硕士晚6点就基本回去了。英国那边都是早9晚6,最晚8点,想多待会都不行,人家要关门下班。我们研究所的学生和博后都很努力,虽然没人管你什么时候来,但是基本周一到周日,早9点到晚12点都有人的。教授也是很拼的,我刚来的时候,他经常凌晨2点发个邮件,早晨5点再发一个。今年一个博士毕业的学生,预答辩被10个人从下午5点问到晚上11点,中途就休息了10分钟。HKUST的压力跟日本差不多,我们一样都是这个工作时间,只不过周末我们去的少。累不累看老师也看方向,理科普遍累,一直在日本读书的老师实验室比欧美系的老师手下累。


科研体制和氛围:这方面不好说,但是日本教授的权利很大,厉害的教授经费超级多。同样一个系的教授,我们就可以有很多机会去开会去实习挣奖学金,其他的研究室就没那么多机会,有的压根就不知道这些事情。而且因为我们所的头都是美国毕业的,可能总体更欧美范一点。清华深研院和HKUST毕竟是大学,也要兼顾教育。但是我还是觉得日本的教授除了社会地位高,薪水和压力挺大的。我教授大概一年1200万日元不到,听同学讲,在商社或者国家公务员工作,如果干得好,在30岁的时候也能有这么多了。而且有位置才会招聘,没位置就一直当博后,很多能人等不及了最后跑美国当教授了。香港虽然paper driven但是钱多啊。HKUST的助理教授每月6、7万港币,副教授一个月就9万港币了,正教授14万港币月薪(应该是税前),而且在HKUST当老师可以免费住一个海景房,我教授孤身一人在京都某巨破的单人公寓租房住,他老婆孩子在东京那边,天天坐地铁上班好可怜。CEH我真是爱死了,太scientific了。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10分钟休息时间,大家在一起喝茶交流成果,相互提高,而不是各自为战,这样很好。厕所装一个吹风机都要写明为什么,喝个茶还1/3凉水+2/3热水,说这样75℃最好喝。不过CEH那边研究所不收博士,国家大量拨款专心科研的,实力更强,成果出的更多。


优缺点:日本做科研很扎实,遇见对的人能学到真东西,但是很多地方文章发的少。而且如果日语不行的话,享受到的资源或者学到的东西不如会日语的多。说实话来日本的学生总体水平不太高,拿奖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文部省的奖学金14.7万日元每月还免学费,那个跟欧美的fellowship差不多了,能养活2个人了。科大奖学金我那阵是13600港币每月,学费3000,宿舍费3100,每月扣完也没剩多少。英国那边毕竟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训练更系统也很自由,但是不好拿钱。


最后我自黑一下HKUST,吹连续三年亚洲第一,但是包括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狄拉克奖、阿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一个得奖者都没有,香港+新加坡所有大学也是一个都没有(高锟还能算吗),说明理科基础还是有点薄弱的,至少创新不够;工科没有多少实践和企业,就是发文章灌水。毕业了当老师也难,科大所有老师里面,博士毕业于香港本土的不超过5个。用我化学系一个师兄的话说,香港读博就是麦当劳KFC,速度快没营养。


做科研最需要的是兴趣,之前的经历不是很重要,关键在读书期间要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我来日本最大的感悟是不管你之前怎么样,只要认真努力,踏实做科研,都可以有一番成果。看看这几年拿诺奖的日本人:田中耕一,下村修,山中伸弥,中村修二,几乎个个都是屌丝逆袭的励志大戏。我决定从事科研除了兴趣和喜欢自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事情没有对错,换个角度都可能对。但是科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凭有据,大家也很理性不会吵得老死不相往来的。博士看学校很外行,还是看导师更好点。同一个专业,每年进世界名校读博士的估计有上千人吧;本专业在名校任教的老师,一共可能也就千人左右;但是真正可以称为顶尖学者的,全世界可能也就百人左右,所以相比之下,大牛教授应该才是更稀缺的资源。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从大牛实验室毕业,就是学术界的学二代啊。同样牛津剑桥,东大京大,MIT,UC Berkeley毕业的,有牛逼到拿诺贝尔奖的,也有水到连国内好大学教职都找不到的,这样的例子我知道不少。清华和浙大的土博也有去Stanford、JHU、Penn state这种好学校当教授的。即便是同一个实验室的,毕业之后差异还很大,这里面个人的因素更重要,有兴趣的人会主动的去学很多东西,而不是被动的靠老师催。

@Baka@neutronest@无心乱斩 邀。

在日本做科研的体验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日本有各种各样的学校,各种各样的研究生,各种各样的导师,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今天晚上刚倾听了一个同学的哭诉,她的导师对她剥削压迫的血泪史。。再黑一记,她是生物系的。。】

还是简单回答描述里的问题:

0)

为什么中国去日本找科研工作的人似乎不那么多?有没有在那里做科研工作的人能讲一下那里的情况?

做postdoc倒是比较多。因为日本学术界的薪水相当高,而且postdoc的位置很多,竞争不大。
但是拿到教职的很少。因为,真的很难。当上助理教授难,升到教授则更难。

很难的原因大概有:
日本教授薪水高,社会地位超高。会吸引很多人进学术界。日本教育崇拜的现象好像比较明显。
日本学术界有门阀之见,像京大出身的基本上不太可能在东大当上教授。东大选教授的话,本科或者phd至少有一个得是在东大读的。另一个也至少得在美帝TOP10这种级别的学校读。要不然会被瞧不起的。潜规则你懂的。所以能达标的人确实不多。
和欧美一些学校类似,教授数目严格限定,正常情况下,退休一个,晋升一个。所以,位置太少。

1)日语或者英语有一个能达到流利的程度,能和研究室的人畅通交流就可以了。
在东大不会日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会日语的话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资源。

2)
我想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研究室制度了。这似乎是日本特有一种形式。
从master开始,所有人都是某个研究室的一员。这里没有欧美那种授课master的概念。
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研究室制度做科研。科研至上,上课反而是次要的事。

还有就是日本没有美帝那种残酷的tenure制度。年轻的教授们比较有安全感,只要当上助理教授就可以安心做研究了。所以在日本做学术风险很小,你可以一直当一个助理教授当到退休,干的好的话也能顺利晋升正教授。不会像美帝一样,助理教授会有很高比例失业,沦落到晚年博后的地步。

3)好像还没有还没有遇到让我觉得难以解决的困难。
我倒是挺期待新的挑战。一帆风顺的人生没什么意思,只说明我没有胆量挑战自己的极限而已。

中国的理工大学缺少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这个答案里提到的很多东西也是在日本的经历。

有空再补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