崁頂鄉公所-各村簡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各村簡介

崁頂村園寮村力社村圍內村洲子村北勢村越溪村港東村

崁頂村

崁頂山產街崁頂村位於本鄉東部,地勢高亢,自古以來四處低窪地區雨季常淹水,只有此處免於水患,就將此處取名為「崁頂」。
崁頂村清代屬港東上里轄區,包括崁頂、頭前厝、後壁厝、衙門口等庄,日據時期大正年之後隸屬高雄州東港郡新園庄崁頂大字一保,光復後以主要聚落「崁頂」為村名。
今崁頂村發展以北極宮為中心,人口現有747戶;3123人,是全崁頂鄉最繁榮、人口最多的村,也是崁頂鄉的行政樞紐中心所在。

園寮村

園寮村倪家古厝園寮村係由瓦瑤溝、田寮、社皮、社尾、南望安等五個小部落集結而成:
*瓦瑤溝:昔日本地因開採泥土,以造磚瓦,形成一條溝,故名瓦瑤溝。
*田 寮:昔日祖先在此開墾田地耕作,並以草寮為居,故名田寮。
*社 皮:日據時代稱糖廠為會社,本部落位於糖廠外圍,就像會社之表皮,故名社皮 。
*社 尾:本部落位為糖廠(會社)之末端,故名社尾。
*南望安:本部落早先以種植荔枝聞名,種植面積廣,且以籬芭圍住,形成一荔枝園,原名叫荔枝園,光復後,因名不雅,更名南望安。

力社村

力社北院廟力社村昔日是平埔族馬卡道族居住之地,「麗麗」係平埔族語,意為美麗安樂之地。明鄭時期漢人渡台時發現此地番社番人特多,民風剽悍,漢人心慄於是取名「力力社」。迨俟滿清皇帝康熙命提督施琅率兵伐台,陳氏籌率族人自福建永春來台赴力力社之南墾荒,或以侵墾、或以騙取或以典購的方式取得番地,多數土番因窮困潦倒而流離失所。
還有一部土番因土地衝突事件而被漢人殲滅,一部土番被迫向萬巒、萬金及赤山一帶竄逃。更多數的土番被賜姓歸化通婚漢化,並冠以「陳」姓或「潘」姓,嘉慶之後,本庄再無土番,力力社更名為「力社」,以表抗番有力,是為地名由來。
◎力社─是力社村主要聚落,由鹽館路、舊店路貫穿,這二條老街據聞明末清初時為鹽商雲集之處,帆船可沿東港溪上溯至此,各式貨物批發零售,交易活絡,讓力社成為附近三十六庄的首善之區。
◎崎仔頭 ─ 聚落位於力社村的東北角緊鄰在明治溪片畔,昔日該地因地勢高亢,位處力力社的頭頂上方形似崎角,故名之。

圍內村

圍內竹福宮演布袋戲圍內村居民原係由陳姓九兄弟隨鄭成功部隊自福建來台落身於此,因農耕墾荒範圍和逐水草而居的力力社原住民〈馬卡道族〉狩獵範圍重疊,而常發生糾紛事件,漢人為防止土番侵掠,故於村外圍廣植竹林,以維護安全,此地因四周盡為竹林圍住,故稱竹圍,光復後更名為圍內。
本村有一「土葛掘」部落〈又有「土墼窟」、「塗葛窟」和「土葛窟」之稱〉,四種地名的寫法雖不盡相同,但是意義卻是一致。所謂「土葛(土噶、土角)」,就是土坯,先做一個無底的木匣模子,模長一尺五吋,寬六、七呎,深二、三吋,把稻蒿切成短纖放在土裡用水攪拌,然後灌進模內弄平,再用雙手把模子往上一拉,形成一塊四角形的土坯,曬乾之後就成為「土葛」,硬度就與沒燒過的磚坯一樣
。本地的土壤為赤黃色,質地堅韌,附近居民需要建築「土角厝」時,都到此地進行挖掘,久而久之便成為一下凹的低地,而閩南語稱窪地作「窟」,或取其閩南語同音。早期地方的「土角厝」的泥材均掘取自此,因而得名。〈據說當時泥土材料君全取自今鄉民蔡金德君宅後之土地,或有考據〉。

州子村

洲子村風光*洲子村位於東港溪畔,原係廣大沙洲,故名洲子洋,自光復後改稱洲子。本村居民原由郭姓兄弟自福建隨鄭成功部隊來台,後沿東港溪而上至村落根而居。
洲隆宮是洲子村民的信仰中心,裡面供奉的主神是五府千歲。原本洲隆宮是一個大水坑,旁邊有小廟,小廟是洲隆宮本來的樣子,經過一些主任委員多次會議後,終於決定做一間大廟而就是現在的洲隆宮。

北勢村

北勢仔獅陣北勢村先民來自大陸福建一帶,由〝勢〞的地名推斷,本村於墾荒初期或有客家聚落在此停留,之後再由閩南人在此定居。本村轄係由四個部落集結而成,包括北勢仔、溝仔區、檳榔腳、後廍等:
◎北勢仔:本部落居民以張、郭為大姓,其他姓氏較少。
◎溝仔底:日據時代本部落因地勢較低窪,常淹水故名為溝仔底,本部落信仰基督教者眾多,是特別之處。
◎檳榔腳:以前部落大多種植檳榔樹故名為檳榔腳,本聚落居民以姓許、卓為多數,講閩南話,從事農務為主,漁牧為副業。
◎後廍:相傳本部落在清代是力力溪〈東港溪〉通船時停靠船舶的港口,當時是力力溪三十六聚落之最大庄。日據時期本部落因設糖廍,故稱之。近幾年後部因出多位鄉長和議員而為鄉里所樂道。

越溪村

越溪社區活動中心*越溪村位於本鄉最南端,清代屬港東上里轄區,日據初期為阿猴廳潮州支廳過溪庄管理,光復後以主要聚落為名,為越溪村。
本村先民約於清代時期由大陸福建渡台來此墾荒,之後餘有少數部落乃由港東或南州輾轉遷此發展成頂頭、越溪、下寮及油車庄等四個聚落:
◎過溪仔〈越溪、過溪子〉:是越溪村最大的聚落,早期要來本部落需撩水過九甲、下寮等溪流圳溝,因而得名。
◎頂頭仔:位於本村之北端,相對位置為村的上方,故稱之。
◎下寮:位於村之中間,相對位置於越溪的下方,故名之。
◎油車庄:位於本村的最南端,據傳乾隆初年漳州人陳姓族人自番仔厝〈南州鄉轄屬〉越溪洲溪在此設製油場,故得名。

港東村

港東羅家古厝*港東村應為渡台先民來本鄉開發最早的聚落,清康熙年間的台灣輿圖即有力力「港東里」的地名。日本統治時期的州郡制,港東隸屬高雄州東港郡新園庄過溪子大字二保,包括竹圍仔〈港東〉及新厝〈新港東〉,光復後以主要聚落新港東為名,是為港東村。
傳聞早期東港溪常有水患,先民最初於東港溪西岸墾荒,一日發大洪水沖毀家園,東港溪的河道流向也改道了,後來居民於東岸的原地重建,稱為新港東,即今的新厝聚落。
本村居民均為農耕為主,漁、牧、商為副。居民大閩籍為多數,羅、鄧、曾、黃等姓氏為大姓。

圖‧文 / 崁頂鄉公所 吳國良 ※本篇參考資料來源:

◎ 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縣文化資產叢書 簡炯仁 著

◎ 台灣地名詞書 卷四 屏東縣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