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军收复平壤之战中各方的表现?

关注者
11
被浏览
10,163

4 个回答

明军火炮数量、性能,作战意志,都足够震慑了 @未完成的音色 眼里无敌的倭军。

初, 李提督如松領兵三萬, 以副摠兵楊元爲中協大將, 副摠兵李如栢爲左翼大將, 副摠兵張世爵爲右翼大將, 副摠兵任自强、祖承勳、孫守廉、査大受, 參將李如梅、李如梧、方時春、楊紹先、李芳春、駱尙志、葛逢夏、佟養中, 遊擊吳惟忠、李寧、梁心、趙文明、高徹、施朝卿、戚金、沈惟、高昇、錢世禎、婁大有、周昜、王問等諸將屬焉。 壬辰十二月二十五日, 渡鴨綠江, 癸已正月初五日, 駐箚于順安縣。 先遣副摠兵査大受, 約會倭將於斧山院, 平壤賊將平行長, 令其裨將平後寬往迎之。 大受拿致于提督軍中, 夜, 賊數名見機而逃, 衆軍追殺之, 仍堅鎖平後寬。 初六日曉, 提督進諸軍, 扺平壤城下, 部分諸將, 圍住本城, 竪白旗書曰:

朝鮮軍民, 自投旗下者免死。

倭賊出一千餘兵, 據城北牧丹峯, 建靑白旗, 發喊放砲。 又分軍約五千餘名, 自北城至普通門, 擺立城上, 前植鹿角柵子, 擁楯揚劍。 其中大頭兒, 領勁兵數百餘名, 立大將旗, 吹螺鳴皷, 巡視城上, 指麾諸賊。 提督出一枝兵, 由牧丹峯上, 佯若仰攻者然, 賊乘高下放鳥銃, 衆軍引却。 賊踰城出追, 天兵棄鐵盾數十面而去, 賊爭取之。 天兵回擊之, 賊入城。 晡時, 提督鳴金, 收軍還營。 是夜, 賊數百餘名, 含枚潛出, 來襲右營, 天兵, 一時撲滅旗燈, 從拒馬木下, 齊放火箭, 光明如晝。 賊遁還入城。 初七日巳末, 三營俱出, 抵普通門攻城, 佯退。 賊開門出追, 天兵還戰, 斬三十餘級, 逐之及門口而回。 初八日早朝, 提督焚香卜日, 傳食三軍訖, 與三營將領, 分統各該軍兵, 環城外西北面。 遊擊將軍吳惟忠, 原任副摠兵査大受攻牧丹峯, 中軍楊元, 右協都督張世爵攻七星門, 左協都督李如栢, 參將李芳春攻普通門, 副摠兵祖承勳, 遊擊駱尙志, 與本國兵使李鎰, 防禦使金應瑞等攻舍毬門。 諸軍鱗次漸進, 望見氷路, 馬跑飛屑, 雜塵如白霧漲空, 初日下射盔鎧, 銀光燦爛, 眩曜萬狀, 奇怪奪目。 賊亦於陴上, 多張五色旗幟, 束長槍大刀, 齊刃向外, 爲拒守計。 提督領親兵百餘騎, 進薄城下, 指揮將士。 俄而發大砲一號, 各陣繼而齊發, 響如萬雷, 山嶽震搖, 亂放火箭, 烟焰瀰數十里, 咫尺不分, 但聞吶喊聲, 雜於砲響, 如萬蜂鬨鬧。 少選, 西風忽起, 捲砲烟直衝城裏, 火烈風急。 先着密德土窟, 赤焰亘天, 延殆盡, 城上賊幟, 須曳風靡。 提督鼓諸軍薄城, 賊伏於陴中, 亂用鉛丸, 湯水大石, 滾下拒之。 衆軍稍却, 提督手斬怯退者一人, 巡示陣前, 提督挺身直前, 呼曰: “先登城者, 賞銀五千兩。” 吳惟忠中丸傷胸, 策戰益力, 駱尙志從含毬門城, 持長戟負麻牌, 聳身攀堞, 賊投巨石, 撞傷其足, 尙志冒而直上。 諸軍皷噪隨之, 賊不敢抵當。 浙兵先登, 拔賊幟, 立天兵旗麾。 提督與左協都指揮張世爵等, 攻七星門, 賊據門樓, 未易拔, 提督命發大砲攻之。 砲二枝着門樓, 撞碎倒地燒盡, 提督整軍而入。 諸軍乘勝爭前, 騎步雲集, 四面砍死。 賊勢縮, 逬入諸幕, 天兵次第燒殺幾盡, 臭聞十餘里。 賊將行長逃入練光亭土窟, 提督命運柴草, 四面堆積, 將爲火攻計, 已而七星、普通等諸窟之賊堅守, 不可猝下。 提督會諸軍, 仰攻之。 賊從中放丸, 天兵僵屍相續, 提督所騎馬中丸, 諸將請提督少退休兵。 晡時, 提督以賊窟難拔, 衆軍飢疲, 退師還營, 使張大膳, 諭行長等曰: “以我兵力, 足以一擧殲滅, 而不忍盡殺人命, 姑爲退舍, 開爾生路, 速領諸將, 來詣轅門, 聽我分付。 不但饒命, 當有厚賞。” 行長等回報曰: “俺等情願退軍, 請無攔截後面。” 提督許諾。 其夕, 令通官, 分付于平安兵使李鎰, 撤回中和一路我國伏兵。 夜半, 行長、玄蘇、義智、調信等, 率餘賊, 乘氷渡大同江脫去。 中和、黃州一路連營之賊, 聞平壤砲聲, 先已捲遁。 黃州判官鄭曄, 截行長之後, 斬九十餘級。 賊飢窘甚, 或入人家, 或投寺刹而被斬者, 又三十餘級。 至鳳山之洞仙峴, 賊益疲倦, 而黃海直路絶無堵截者, 渠魁俱得全還。 是日天兵當陣斬獲一千二百八十五級, 生擒二名, 竝擄浙江人張大膳, 奪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 救出本國被擄男婦一千二百二十五名。


说实在的, @未完成的音色 写了那么多,企图掩盖明军实力强大、日军惨败的事实,但直接把《宣祖实录》相关文字一贴就无需理会。当然, @未完成的音色 也没有资质正确理解史实,毕竟其文言功底如此:

【几及】原来是几次威胁到的意思。

tieba.baidu.com/p/59537 引用的图来自于哪,别以为别人不知道。把中朝公认的斩首数当日军损失数就别搞笑了。

【 衆軍飢疲】,需要整顿兵力,请小西退兵,等于打不下有城门被轰开、大量倭兵成烧火棍、城头要地挂起中华天兵旗帜的平壤剩下那点残部?即使有所忌惮,也是明军担心师老疲惫时一味猛攻没法顾及万一周围各道日军派出援兵,小西本身已经狼狈不堪了。

日本人写的啥都信,中途岛美国航母沉了四艘也比明军战报阵亡七百可信,蔚山日军拿到一万明军尸首可信,薛岳三次长沙五万日军尸首上报肯定吹牛。还《万历邸钞》明军伤亡如何如何,那上面也写了斩首之外烧死溺死的倭兵分开算,累加起来一万多,就不敢提。

至于平壤之战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万斯同《明史稿·李如松传》:【而倭亦刍粮并绝,且惩平壤之败,亦有归志,于是惟敬款议复行。】

申炅《再造藩邦志》:【而倭且乏粮,众多生疮,亦闻天兵更发虎蹲等砲,及战车列江上,声势日张。贼酋行长惩于平壤之败。乃有归志】

日本在撤到王京后想主动和谈,平壤被明军修理是首要原因(当然碧蹄馆明军以寡御众突围也有影响)。

什么小西日军勇敢,明军无能之类的荒谬看法,在白纸黑字面前又一次不攻自破。

平壤之战日军表现卓越。明朝联军兵力53000人无误,明朝史料与之契合。

日军参战兵力真日本兵仅为5000-7000人。不同于只会看百度百科一家之言的无脑明吹,大爷可是翻阅了有关此次平壤战的诸多史料,其中大部分史料认为日军只有5000-7000人,下面给明吹看一看:

(日)《梨羽绍幽物语》 日军开战时兵力推测为3000-4000人左右

(日)《和汉三才图会》 日军开战时兵力不满5000

(朝)《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宣祖二十六年一月十一日”日军开战时兵力6000余

(朝)《燃藜室记述》日军开战时兵力6000-7000

最有意思的是《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自己都露出了马脚,“宣祖二十六年一月十一日”条下记录日军开战兵力为6000余,被斩首1285级,一个月后的“宣祖二十六年二月十日”条下记录日军被斩首1285级,大同江被斩首359级,而战前兵力为一万六七千人,难道这一个月的时间日军又坐时光机将一万大军穿越回去了???

如果算上投诚的朝鲜军,日军总兵力应为10000(《朝鲜渡海日记》)-15000名(《征韩录》等)。当时日军部队中的朝鲜人不在少数,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在平壤城东,日军中的朝鲜伪军在大同门上对明军乱发片箭,射死了许多明军士兵,可见朝鲜军人数不在少数。

根据菊池寛所著《碧蹄館の戦》:“正月五日には、平壌の城北牡丹台(ぼたんだい)、七星門方面は右脇大将張世爵以下の一万三千が、城西普通門方面は左脇大将楊元以下一万一千が、城南含毬門(がんきゅうもん)方面は中脇大将李如柏、朝鮮の武将李鎰以下一万八千が、来襲した。東は大同江だから完全な包囲攻撃である。平壌に籠る日本軍は、一万一千、夜襲を屡々試みたが成功するに至らなかった。七日午前八時如松は総攻撃を命令した。明軍の大将軍砲、仏郎機(フランク)砲、霹靂(へきれき)砲、子母砲、火箭(ひや)等、城門を射撃する爆発の音は絶間もなく、焔烟は城内に満ちる有様であった。日本軍は壁に拠って突喊(とっかん)して来る明軍に鳥銃をあびせる。明軍死する者多いが、さすがに屈せず屍(しかばね)を踏んで城壁を攀(よ)じる。日本軍刀槍を揮って防戦に努めるけれども、衆寡敵せず内城に退いた。李如松楊元等は普通門より、李如柏は合毬門より、張世爵は七星門より外城に進入した。此時牡丹台を行長の士小西末郷(すえさと)、鎮信の士松浦源次郎の同勢固めて居たが、源次郎は逃れ難くなったので、切腹して果てた。此夜、行長は諸将と会して進退を議したが、既に兵糧庫も焼れて居るし、鳳山(ほうざん)からの援軍も来ない上は、一度京城へ退いて再挙するに如くはなしと決して、潜(ひそか)に城を出で大同江の氷を渡って京城へと落ち延びた。寒気厳しい最中の退却であるから惨憺たる有様であった。鳳山の大友吉統(よしむね)は、平壌囲まると聞くや仰天して、行長より一足お先に京城へ逃げ込んだ。太閤秀吉聞いて、日本の武威を汚すものとして、吉統の領国をとり上げた。”指出由于东是大同江,所以明军是完全的包围攻击,日军靠着墙壁冲着明军打鸟铳,明军死的人很多,但踏着尸体发起人海冲锋攀登城墙,日军因寡不敌众而退居内城,由于军粮已尽,凤山的援军也未来,于是决定暂时撤退。

事实上,此战在日本被认为是以劣势兵力在被四面包围情况下堂堂战斗的战术胜利:《梨羽绍幽物语》,《吉见元赖朝鲜日记》,《大曲记》,《吉野甚五左卫门觉书》,《增田长盛书状》,《富田仙助氏所藏文书》,《享禄以来年代记》等都直接间接地表达了对小西行长的称赞,认为其麾下日军骁勇善战,击退数万明军,只因粮尽才不得退兵。

平壤之战明军将领死伤得稀里哗啦,戳破了“明军大炮威武”的牛皮。在攻城中,据《经略复国要编》记载,日军“鸟铳铅子飞下如雨,中者无不立毙,有铅弹一枚而穿透二人者”。此外日军还往城下泼沸水,扔大石块,将长枪、大刀刺向正攀爬登城的明军,明军死甚多(菊池寛所著《碧蹄館の戦》)。在一片混乱中,明军参将李芳春(领马兵1000名)被日军的箭镞射中咽喉,右臂也被射穿;参将李如梧(李成梁之子)被日军的铁炮击穿了左臂;副总兵李如柏(统11500名)的头盔被日军铁炮击穿;游击将军吴惟忠(领南兵3000名)被日军铁炮打中胸部;游击将军骆尚志(领南兵600名)被日军在城上投下巨石砸伤脚;李如松(总指挥)的战马被日军铁炮打死(”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换了一匹战马继续督战,结果本人又被毒火箭击中,鼻孔流出浓血。(《经略复国要编》)明军下到600人的游击将军,上到三军统领,均受重伤,甚至有性命之忧,这显然与明廷明粉吹嘘的“轻松”和“烧死日军5000”大相径庭,同时也反映出明军攻城的艰难,连督战的李如松都两次命悬一线。

由于练光亭和牡丹峰均未打下,明军实际并未在战场上攻下城池,反而全军撤退到城外驻扎,据《日本西教史》记载,明军退兵之际,小西行长忽然杀出,尾击明军至城郭之外,这显然也与明粉认为日军损失惨重自顾不暇不符。明军到底有无能力攻下平壤,李如松本人心里有数。明朝兵部在战前就宣布,只要能够擒斩平行长(小西行长),赏银5000两,立功之人世袭指挥使,按明粉所吹翌日正是一鼓作气攻破平壤,擒拿小西升官发财的好机会,但李如松宁可不要小西人头也只要平壤夺还。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李如松派出翻译张大膳去劝降小西行长,对他说:“以我兵力,足以一举歼灭,而不忍尽杀人命。姑为退舍,开尔生路。速领诸将,来诣辕门,听我吩咐。不但饶命,当有厚赏。”小西行长回话说:“俺等情愿退军,请无拦截后面。”李如松答应了小西行长的要求,吩咐朝鲜平安道兵使李镒撤去中和(平壤南面)一路的伏兵,日军斥候侦察后发现伏兵已撤,小西见状方才集合队伍退兵,但李如松并未信守诺言,据明军战报《经略复国要编 ·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记载,李如松遵照经略宋应昌计策,让李宁、张应种、查大受、祖承训、孙守廉、葛逢夏等将率领精兵3000人,紧急趋往大同江东面的小路设下埋伏,在此截击日军。当夜,日军着伤从大同江小路逃走。李如松率领李如柏、杨元、张世爵等将从大路追赶,但是没能够追上,而埋伏在大同江东面小路的3000明兵,在路上成功截击日军,砍下362颗首级,又生擒3名日军士兵,又用隐蔽埋伏的大炮轰击冰面,加上日军马塌人踩,裂口越来越大导致冰面崩塌,大量日军坠入江中淹死,余下日军纷纷逃亡,小西只得带尚有体力的先头部队夺路而逃,饥肠辘辘的日军在寒冷的冬季一路奔逃,由于日军接应部队接小西求援信称明军有20万之多,以大友义统为主早已逃跑,所以小西不得不率队往远方的黄海道逃跑,沿途遭到一波又一波的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军追杀,导致撤退途中死伤是城中死伤的数倍,可见李如松的狡诈阴毒、毫无诚信,也可见明军攻城部队的无能。

日军在平壤城攻防战的伤亡,按《梨羽绍幽物语》、《吉见家朝鲜阵日记》记录死1000多人,

《朝鲜渡海日记》则记录日军死亡2000人。可知真日本兵在平壤城防战中死亡1000-2000人左右,而《日本战史朝鲜役》、《征韩录》、《义弘公御谱中》、《朝鲜征伐记》都记述日军战前兵力15000,战后兵五六千,算出的一万应为包含朝鲜降兵在内且含一路撤退途中的损失,城内损失恐怕也就2000的样子。

明军战报不可信,明军在战报《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中提到一共在平壤之战中斩得3名知名日军将领的首级,分别是宗逸(僧竹溪宗逸)、平镇信(松浦镇信)、平秀忠(羽柴秀胜)。但是,这些都是明军在战报中捏造的内容,因为竹溪宗逸和松浦镇信都还活得好好的,至于羽柴秀胜,则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在巨济岛病死了,除此之外,《经略复国要编》卷五收录的《议取王京开城疏》,也谎称倭僧景辙玄苏在平壤被箭射中,于逃亡途中身亡,可见明军战报极尽虚构之能事,不可采信。而明军伤亡自情自报按《经略复国要编 ·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记载:“查计各营,阵亡官丁七百九十六员名,阵伤官军一千四百九十二员名,在阵射死马骡五百七十六匹”,也就是死伤近2300名,但按《万历邸钞》载:“平壤所报,阵亡一千七百。人言啧啧,岂下三四千?”又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李如松入城后对朝鲜人说:“我兵为救活尔等,死伤几三千余名。”可知明军真实伤亡应比2300只多不少,朝鲜军也另有伤亡。

按明军战报,平壤战含开战前无端斩杀日军使者在内割取日军首级1285(不含大同江追击),但平壤陷落后明军完全控制战场,有的是时间去数日军尸体,同时日军重伤员也应有部分留在城内,再根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经略复国要编 ·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征东实纪》均记录李如松“不得割取敌军首级,违令者斩”的命令,可知此战明军斩获日军首级绝大部分为破城后割取,由于日军大批溺死只在大同江发生,烧死又保留尸体,可以断定明军在攻城战中只杀死了1200多名日军.由于被围困一方医疗不便,受伤后死亡率高于攻城方,可知在城市攻防战中日军伤亡是明军的1.5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