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yǐn]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尹(拼音:yǐn)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 [1]。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会意字,其古字形像以手持杖,表示有权力;或以为像手拿笔,以表示治事。 [2]尹由治理引申指官名,用作名词。尹也用作姓氏。
中文名
拼    音
yǐn
部    首
乛(传统归尸部)
五    笔
VTE [3]
仓    颉
SK [3]
郑    码
XMA [3]
笔    顺
横折、横、横、撇
字    级
二级(编号3524) [1]
平水韵
上声十一轸 [4]
笔画数
1+3(部首+部首外)
统一码
U+5C39 [3]
四角号码
1750₇
异体字
𢁨、𢂫、𢂬、𢂭、𢃁、𢃂、𢃹、𢃵、𢂟
造字法
会意字
结    构
合体字,独体结构
区位码
5092
注音字母
ㄧㄣˇ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会意字。“尹”字的甲骨文写作图1,左部的“丨”像一个人手持一根象征权力的权杖,右部为“”,“又”就是手。其本义是指握有权杖,是管理民众的官职。也有人认为,甲骨文“尹”字左边的“丨”在这里指写字用的笔,整个字像手执笔记事的样子。与古代的“”相似。“尹”作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从甲骨文的有关材料来看,“尹”在商代官位显赫,常在君王身边,管理国家或君王的有关事务。须知“尹”从卜辞的记载来看,是一种文职官员,从未带兵征战,这一点正与甲骨文的“尹”所反映的用笔管事的意义是相符的,即动笔的人。
也有的学者认为“尹”的本义就是用笔理事的官,即文官。“尹”强调的仅仅是执笔这件事,以此喻指治事,而“聿”强凋的则是执笔写字。古代的文官离不开笔,所以用执笔的形状来象征冶事的“尹”这一官职。
对古文“尹”字的本义,康殷作了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古文字的“尹”像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或是执针时的特定手势,它和执笔的“聿”不同。因此认为“尹”就是用针给人洽病的医生,并由此引申指“治理国家的官吏”。“尹”字反映了用“针”给人冶病的方法,即后来的针灸,始于殷代末期。
西周金文(图2、3、7)的“尹”字与甲骨文相似。“尹”字发展到春秋,为了追求字形的对称美观,左右两侧圆转对称,已看不出以手持物的样子了(图8、9)。《说文》古文所从的“尹”更分裂为左右对称的两只手(图10)。小篆的“尹”字中,权杖形已向下延伸(图5)。到了楷书就将权杖改为撇,将那表示手腕的部分缩短,写成了“尹”字。 [2] [5]
作动词用的“治理”与作名词用的“官正”显然是密切相关的:治理政事的人就是官长,做官长的工作就是治理政事。根据甲骨文,作官名是“伊”造字的本义,《说文解字》所训的“治理”是引申义。
“尹”是中国最古老的纯粹官名之一,其地位和职权历代各有不同。
商朝的“尹”,一般认为是一种史官,在当时地位较高,卜辞祭祀的对象有伊尹、黄尹,“伊”和“黄”代表国族名。卜辞另有“多尹”一职,可能指一般史官。
春秋、战国时期,“伊”出现在楚、宋等国的职官中。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令尹”,相当于齐、秦等国的“相”。春秋中后期,宋国以“大尹”为宰相。秦汉之际,楚国的官职又有左尹、右尹之称,《鸿门宴》中项伯的职位就是左尹。
自汉代开始,“尹”变成了地方职官的名称。西汉时期把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者既是区划名称,又是长官名称。东汉时京师所在地设置为河南尹。
唐代把首都、陪都所在的州称为府,有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其长官称“尹”或“少尹”。
宋代的府分为京府、次府,京府的长官本来称尹,因为宋太宗赵光义曾为东京开封府尹,后改为“知府”。
元朝时州和县的长官也可以称为州尹、县尹(大州称尹,小州称知州),明清人把古代的县令与元朝的县尹结合起来给知县创造了一个别称:令尹。明朝时,一般府的长官称知府,京都所在的府则称府尹,与汉唐制度仍基本相似。到清朝末年废除了府,“尹”作为官名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纵观历史,“尹”本来是中央官职,汉代以后,成为地方官职,历代基本上作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 [1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语法属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yǐn
动词
治理;主管。
administer
《尚书·多方》:“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左传·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正,使符合规格。
magistrate
《仪礼·士虞礼》:“有干肉折俎,二尹。”
名词
古代官名。
《尚书·益稷》:“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左传·文公元年》:“使为大师,且掌环列之尹。”
令尹;府尹;京兆尹
(Yǐn)姓氏用字,参看“尹姓”。
yún
非语素字
【尹孚】 也作“孚尹”。玉色晶莹通明。
白居易《玉水记方流》诗:“尹孚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6-7]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三】【又部】余准切(yǐn)
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
𢂟,古文尹。 [8]

说文解字注

“尹,治也”注:伊下曰:尹治天下。《广韵》曰:正也,进也,诚也。
“从又丿。握事者也”注:又为握,丿为事。余准切,十三部。
“𢂟,古文尹”注:各本乖异,今姑从大徐。 [9]

广韵

余准切,上准以 ‖尹声真1部(yǐn)
尹,正也。诚也。进也。《说文》:“治也”。又姓,出天水、河间,周有尹吉甫。又汉复姓,齐定王时有尹文子著书。又《汉书·百官表》曰:“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武帝更名曰京兆尹。”应劭曰:“河南尹,所以治周地。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河洛伊地,汉更名河南太守也。世祖徙都雒阳,改为尹。”余准切。八。 [10]

康熙字典

【寅集上】【尸部】 尹;部外笔画:1
古文:𢃵、𢃹、𢃁、𢃂
《广韵》于准切。《集韵》《韵会》庾准切,竝音允。《说文》: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广韵》:进也,又正也。《书·君陈》:尹兹东郊。
又《多方》:简畀殷命,尹尔多方。注:言天畀付文武以殷命,正尔多方也。
又官名。《书·益稷》:庶尹允谐。传:尹,正也。众正官之长也。应劭曰:天子之相称师尹。薛瓒曰:诸侯之卿,惟楚称令尹,馀国称相。他如《周礼》门尹除门,《月令》奄尹申宫令,《周语》关尹以告,皆是也。
又诚也,信也。《礼·聘义》:孚尹旁达,信也。注:玉之为物,孚尹於中,旁达於外,所以为信也。应氏曰:尹当作允。允亦信也。
又《礼·曲礼》:脯曰尹祭。疏:脯必裁割方正,而後祭也。
又姓。周有尹吉甫。◎按李氏详校《篇海》:尹,古音允。今音引,非。 [11]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3]

书写提示

书写
中间横笔两端出头。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ʎ
ǐwen
董同龢系统
真/文
ɡ
juen/juən
周法高系统
真/文
ɣr
iwen/iwən
李方桂系统
真/文
gw
rjinx/rjiənx
西汉
东汉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0
i̯uĕn
拟音/王力系统
j
ǐuěn
拟音/董同龢系统
0
juen
拟音/周法高系统
0
iuɪn
拟音/李方桂系统
ji
uĕn
拟音/陈新雄系统
j
ǐuen
[12]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四呼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十七准
合口呼
次浊
余准切
0juen
集韵
平声
上平十八谆
云/匣
合口呼
全浊
于伦切
ɣiuen
上声
十七准
合口呼
次浊
庾准切
0iuen
礼部韵略
上声
庾准切
增韵
上声
庾准切
中原音韵
上声
真文
齐齿呼
全清
iən
中州音韵
上声
真文
叶因上声
洪武正韵
上声
八轸
次浊
以忍切
oiən
平声
八真
次浊
于分切
oyən
分韵撮要
阳上
第八宾禀嫔毕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in
214
上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iẽ
55
上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iẽ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in
42
上声
yn
42
上声
旧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in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in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in
44
阴平
文读
jin
31
阳去
白读
吴语
温州
yoŋ
45
阴上
湘语
长沙
in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iɛn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in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in
31
上声
粤语
广州
wɐn
23
阳上
粤语
阳江
wɐn
2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厦门
in
5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潮州
53
阴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31
上声
闽语(闽北片)
建瓯
eiŋ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