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粤语和广式粤语语音上的区别具体有哪些?

本人广州土著,粤语是母语。不过大学之后一直有同学说港式粤语很好听blahblah的也有人问广式和港式的区别在哪。 说实话我个人无论在电视电影或者是在香…
关注者
1,932
被浏览
351,443

66 个回答

前言: (添加於7月22日上午)

語言本身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省(指省城廣州)港兩地的粵語也不例外. 在變化的過程中, 部分音位會有數種不同的語音體現, 通俗地說就是"同一個音, 不同人讀起來發音不同", 當中某些可概括成新老派差異. 這些不同的發音, 多數在省港兩地的粵語都可以找到, 但是所佔比例可能略有不同, 再結合用詞習慣, 語氣語調與字音標準等, 共同造成了省港兩地粵語有別的印象. 其實省港兩地不同年齡, 籍貫的人, 同年齡的人, 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講出來的粵語語音可以有各種語音差別, 所以不存在某種發音"只有香港人這麼說, 廣州人不會這樣"的絕對結論.

以下是我對現時省港兩地母語者的粵語口語中, 與1998年出版的<廣州方言詞典>採用的廣州城內話音系(並非西關口音)相比的系統性差異, 所作出的概括. 當中不包含非音系性差異, 如"索讀saak3/sok3", "指示代詞'呢'讀nei1/ji1/ni1"之類的內容. 對於兩地粵語的實際發音, 全憑個人在生活形成的主觀印象而來, 其中包括兩地朋友的對話, 以及電視節目中的對白. 請各位不吝賜教, 補充指正. (下文除了用斜杠, 方括號或者特殊註明為IPA,即國際音標, 與普通話拼音外, 其餘拼音皆為粵拼.)

---------------------------------------------------------------------------------------------------------------------------

正文:

1. 陰平讀55/53:

早時廣州城內音陰平調55(高平)和53(高降)是用在不同的詞性上的, 如名詞更傾向於55, 其他詞性更傾向於53, 此外小稱變調(如今晚(5->1)的晚字)只讀55. 後來廣州逐漸混淆, 有變成連讀變調的趨勢, 即單念陰平讀53, 兩個陰平讀55-53, 陰平在末尾一般念53. (如: 冰53, 冰55川53, 四33川53). 同時小稱變調不受此影響, 依然讀55.

香港的情況大體類似. 此外在陳述性的語氣中更傾向用55, 但是日常對話依然有53的存在, 個人感覺是以上面連讀變調和自由變體共同出現的形式較多. 同時存在個體差異. 所以我不同意"香港粵語陰平沒有53這個調值"的說法, 因為很多老一輩的香港人, 上世紀40-50年代移民香港的, 他們說的廣州話和廣州老人說的語音差異微乎其微.

此外有些香港人在說普通話時候, 有把普通話的第一聲讀成像第四聲的, 也足以證明這一點. 如曹仁超的普通話採訪中, "...香港的經濟剛剛... 剛剛上去...", 讀作[ɕaŋ⁵³.kɔŋ³⁵.(ɰə̆)³³.tɕeŋ⁵¹.tɕi³⁵.kɔŋ⁵⁵.kɔŋ⁵⁵.kɔŋ⁵⁵.kɔŋ⁵³.ɕjaŋ¹³.tɕʰy³³].

上述的一句話出現在視頻第20秒. 整段視頻也可以仔細聽聽看.

曹仁超嘅普通话...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pEKMTjHdVU

2. n-聲母歸併到l-聲母:

現時廣州和香港的年輕人其實都已經不太分了, 中老年人混同的也不少. 但有一點, 標準城內音原讀l聲母的字不會變成n聲母, 只有n聲母的字會變成l聲母. 此外唱歌的時候會更傾向區分n/l聲母, 但唱歌時也分不清的人很多, 包括80-90年代的粵語歌也如此. (可參考蔡楓華的<倩影>, 當中"你"字的聲母n/l交替出現, 每次聽到都忍不住吐槽.)

在上世紀初時, 城內音n/l聲母應該分得很清楚, 大體和普通話分法類似, 除了個別字, 如"粒"讀nap1, "弄"讀lung6等. 後來因為上世紀戰亂和經濟發展等因素, 人口流動頻繁, n聲母歸併到l聲母的順德/番禺等地的人到了省城和香港, 逐漸把這個特點帶入廣州和香港的粵語中.

下圖為詹伯慧主編的<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之三 - 珠江三角洲方言綜述>中的方言地圖, 以供大家參考:

3. 部分字gw/kw-歸併到g/k-聲母(即/-w-/介音丟失):

此情況只發生在韻母為o/ong/ok的音節中, 歸併的結果是, 歌/戈, 港/廣, 角/國, 抗/礦同音, 而家/瓜在省港兩地則不會混同. 廣州和香港的年輕人都不太分, 主觀印象中廣州的年輕人分的比例可能稍微大些, 比如廣州有75%的人不分, 香港有90%的人不分. 同時主觀印象中, 中年廣州人分的比例比香港大些, 老年人差不多. 造成此種歸併的原因我不太了解, 望大家告知. 廣州有一部分城中村的口音似乎很早就歸併了, 番禺有部分地方似乎很早已經發生這個音變, 從化粵語似乎也有類似的變化.

4. ng-聲母和零聲母(不含/j-, w-/)混同:

混同的兩種結果: 1. 原城內音的此兩母都讀零聲母, 或 2. 原城內音的此兩母混同都讀ng-, 或者ng-和零聲母以自由變體形式共同出現.

城內音原本的分法是, ng-聲母一般只和陽調搭配, 如粵拼的第456調, 即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調, 除了個別口語字, 如"啱"(對之意), 讀ngaam1. 零聲母嚴格地只和陰調搭配, 如粵拼的第123調, 即陰平, 陰上, 陰去, 上陰入, 下陰入(中入).

和n-併l-的情況類似, 在早先已經有部分地方混淆了這個兩個聲母. 比如順德和番禺只讀零聲母, 又比如西關只讀ng聲母. 粵語流行歌中, 這兩個聲母對應的字, 也全部發音成ng-聲母.

主觀印象中, 香港年輕人只讀零聲母似乎更多, 廣州年輕人只讀零聲母/只讀ng聲母/自由變體則似乎都有, 以自由變體為主. 香港中老年人的情況不太瞭解, 然而廣州的老年人也有都讀ng-, 或者自由變讀的情況出現, 這大概是因為西關音的影響. 相信香港中老年人的情況, 可以結合香港年輕人和廣州人的情況來推測.

5. -ng/-k歸併到-n/-t韻尾:

例: 百(baak3)讀若八(baat3), 橙(caang2)讀若鏟(caan2), 港(gong2)讀若趕(gon2), 香(IPA: /hœŋ/)讀若[hœn], 英(IPA: /jeŋ/)讀若[jen].

在主流語音中, 百讀若八, 橙讀若鏟, 偶發於廣州年輕人(主觀感覺10%~30%), 在香港年輕人卻相當普遍(主觀感覺70%~85%). 而港讀若趕, 甚至香讀若[hœn], 英讀若[jen], 在香港年輕人不算很普遍, 大概在20%以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49年以後香港粵語在其他粵語次方言和其他方言互相影響而成的結果. 同時順德和番禺的粵語也有英, 榮等字的韻母讀[-eȵ]的現象, 但是現在最主流的變化卻是百八同音. 望瞭解有關方言者告知詳情.

下圖為詹伯慧主編的<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之三 - 珠江三角洲方言綜述>中的方言地圖, 以供大家參考:



6. 聲化韻/ŋ̍/歸併到/m̩/:

例: 吳(ng4)讀若唔(m4).

在兩地年輕人中, 主觀印象有超過95%的人發生了這個歸併. 甚至如果讓他們聽到吳(ng4)先生的ng音時, 他們可能會覺得是鄉音. 同時廣州的老年人有一部分人對立, 另外有一部分人自由變讀(m依然只讀m). 此外, 增城, 從化, 斗門上橫, 開平, 恩平, 東莞莞城的方言調查只有m一個聲化韻, 台山的方言調查中顯示ng和m這兩個聲化韻是自由變讀, 歸入同一音位. 個人推測是二者聽感差異小, 同時由於m̩音只有一個字, 所以容易發生歸併.

7. /ts/, /tsʰ/, /s/聲母的實際音值:

在清末時, 粵語還有兩套噝音聲母, 在韻書<分韻撮要>和部分香港地名的英譯皆可見, 然而上世紀初已經合併為一套. 在此討論的是合併以後的情況.

主觀感覺: 這三個聲母在廣州主流發音中, 被動發音部位是齦到齦後, 主動發音部位是舌葉, 舌面不拱起, 無舌下腔. 部分人在拼前高元音/i/, /y/時, 發音部位更靠後, 接近/ɕ/. 比起普通話, 聽感比較"沒那麼尖", 介於普通話的s和x之間.

在香港主流發音中, 情況相類似. 不同的是部分人在拼圓唇韻母時, 發音部位會更靠後. 拼圓唇韻母使/ts/, /tsʰ/, /s/的發音部位變後, 而非拼前高元音偏後的情況, 在廣州的年輕人中似乎也存在一定比例.

極端的情況是, 香港一部分年輕人, 尤以女性居多, 在/ts/, /tsʰ/, /s/拼圓唇韻母時, 實際部位和英語的顎齦噝音(palato-alveolar sibilant)幾乎一致. 如"做"字讀若英語的"joe"(忽略清濁). 語音上有如下特點: 1. 聲母的圓唇勢很強, 廣州主流發音除了拼前高圓唇元音以外, 聲母都不很圓唇; 2. 舌面拱起; 3. 有舌下腔(sublingual cavity). 這種發音趨勢個人私下稱之為"港女音"(no offense, 和北京的"女國音"差不多一個原理). 具體可參考吳雨霏在<明知做戲>的發音, 此歌中部分噝音聲母拼上圓唇韻母後讀得和英語的顎齦噝音幾乎一樣, 然而也有部分噝音聲母拼上圓唇韻母後並不像英語的顎齦噝音.

--------------------------------------------------------------------------------------------------------------------------------------------

後記:

寫到這裡估計沒什麼人看了吧... 謝謝耐心看到這裡的人. 以上七點是本人對兩地粵語語音系統性差異的概括, 回頭再想到什麼或許會補充.

此外個人不贊同"懶音"這個有主觀色彩的詞彙. 語言是不斷變化的, 而且這些音變不能籠統地歸因於"懶". 同時今日的標準音, 比較清末分兩套噝音的廣州話, 如用這套邏輯也可稱為"懶音". 對於語音和詞彙的變化, 竊以為更應該用客觀的態度看待和研究.

--------------------------------------------------------------------------------------------------------------------------------------------

參考書目:

1. 詹伯慧等 1990, 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之三 - 珠江三角洲方言綜述,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2. 朱曉農 2010, 語音學, 商務印書館, 北京.

3. 劉玉萍等 2011, 實用粵語播音主持語言基礎教程,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

4. 白宛如 1998, 廣州方言詞典, 江蘇教育出版社, 南京.

作为教粤语的老师。我讲一下发音上面差异。

广式粤语,也就是广州话在发第一声的时候,很多时候(非全部时候)调质不是5 5,而是5 3。即有点向下降的趋势。但香港粤语基本没有5 3的调质。(见图)“分”字除了黑色的一横,还有灰色的53调质标记,也就是广州音的调质。本人觉得这个也是广州话听起来没有香港话阴柔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本人(广州人)和HK人聊天的时候,HK人告诉我,他觉得我们之间说话大概有95%都是一样的,但和某些其他广东23线城市的差别则更大,例如一个珠海的他说是80%一样,有带点“乡音”。但广州本地人和hk本地人粤语的差别真是少之又少。能听出53调质的,可能只有我这种有研究过的人才会觉察。说话快的时候就都感觉差不多。HK人告诉我那5%的不同觉得主要是“有些terms不一样”(引用他的话,hk人爱夹英文)。就像楼上说的某些东西的说法不同。因为广州毕竟还是在party的领导下,有很多“terms”会收到影响。如,“空调”,在hk会倾向说“冷气机”等,但在广州也有人说冷气机的,因为有受长期看TVB影响,只是不一定会用到那个说法。


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人的语气,大陆人说话好像都要比hk、台湾人彪悍一点。所以我觉得hk男人说话更加阴阳细气。有点我们看台湾电视里的男人说话的感觉。不够男子气。但这个就不是语言发音用法本身的问题,是一个地方人的习惯问题了。

可以讲广州话和香港话的区别少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