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的土地和人口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图片] 这张图是网上流传的长平之战时期的战国地图,可以看到此时秦国占据的土地已经接近六国之和了,那么秦人口也应该在总人口的1/2到1/3之间,但是看…
关注者
81
被浏览
50,395

11 个回答

历史人口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给出一个确定的值,尤其是战国这种史料阙如的时代,更没办法做到精确,不过给出个估算值还是可以的。

首先题目里这张图标的时间是公元前260年,为了防止产生误会,就以这年为标准,估计一下这个时候秦国的人口。就从这个年代看,所谓300万或500万肯定是没什么道理的,即使当时的总人口估计使用较低的两千万,这个值都低的离谱。不过500万这个数字确实如题目所说,很常见,不过常见的地方都不是太正经的学术著作,原因嘛,其实是因为先秦人口问题基本无解的,材料少研究的人就少,研究结果也就寥寥无几,外界使用的多半只是简单流传的刻板印象,用不着深究了。

那么既然材料很少,要估计前260年的秦国人口用什么办法呢?我提一个,用郡县的数量来估计。这要建立在一个猜想之上,就是郡县行政机构的数量及密度基本和当地的人口数量及密度成正比,这个应该很好理解,郡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其设置的数量和管辖的地域一定是和人口相关的,秦汉时代理想的县规模在一万户约五万人口左右,在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县的数量就很密集,比如秦的内史,也就是汉的三辅地区,在这张图里可以看到还有河东地区,约相当于春秋晋国的核心地区,曲沃安邑这片,还有洛阳盆地,也就是后来的三川郡,以往周天子的核心区,还有南阳盆地以及南郡,属于故楚国的核心地区,只可惜这一年都属秦了,另外就是燕赵的华北平原,齐鲁的山东地区以及以定陶为中心的宋卫故地,虽然这些人口密集区的规模都不一样,但大致也可以看出来秦国是占了不少好地的,内史,河东,南阳,南郡不用说了,洛阳盆地占了一半,连定陶都硬被秦占了不少年,之前一直是穰侯的封邑,后来收作陶郡,到邯郸之战失败后才给丢掉。至于其他的地区是不是地广人稀,光是估计也没办法讲出道理,锦熙那个答案说秦的巴蜀巫黔加起来也就三十万人我不敢苟同,还是按照之前设定好的逻辑吧,既然是地广人稀,那么这些地区的郡县行政单位也会相应稀少,但究竟稀少到什么程度,还要看该地的行政区数量。这个目前较为成熟的结果是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这本书集前人之大成,一下子考证出秦代七百个县级行政单位,要知道西汉元始二年七雄故地也就一千二百个县,一般猜测秦代总共就800-1000个县级行政单位,700个已经是大部分了,其中考证巴郡11县,蜀郡18县,汉中郡12县,共41县,完全符合《汉书·高帝纪》的记载,而在人口稠密的河内郡本书考证了19县,华北平原的邯郸郡11县,巨鹿郡9县,河东郡19县,由此可见巴蜀和汉中三郡在行政区上都是正常规模的,而秦的黔中地区后来又划成巫黔与洞庭二郡,但规模确实比较勉强,可以认为是郡里不太及格的。

回到前260年,这一年根据史料已知的秦已经设立了的郡级行政区划包括内史,陇西,北地,上郡,河东,南阳,南郡,巴,蜀,汉中,黔中(巫黔),一共十一个,依照秦统一后的三十六郡来看,这一年秦还部分的占有了太原郡,上党郡,河内郡,三川郡和颍川郡,这些部分的土地之和姑且认为是两个郡,那么前260年的秦国大概占有了十三个郡级行政区,也就是总郡数的三分之一强。

如果觉得统计郡数太笼统,不妨再算一下县的数量,这里以《秦代政区地理》考证为标准,算一下这一年秦占有的地盘有多少个可考的县级行政区:内史41个,陇西21个,上郡21个,北地15个,南阳郡27个,河东郡19个,南郡18个,巴蜀汉中共41个,巫黔郡3个,洞庭郡10个(由于是后分出的郡有可能部分县级单位此时还未入秦),除此之外已占有的太原郡辖地10个,上党郡辖地3个,河内郡辖地9个,三川郡辖地11个,颍川辖地9个,总共237个县级行政单位,后晓荣共考全国732个县级行政单位,这样看是不足三分之一,但考虑到这732个单位中有一些是秦开疆百越和西北后所新置的县,可以说当时秦至少在行政单位数量上占到七雄的三分之一,当然我并没有算上那片孤悬海外的陶郡,算上会更多些,但秦的本家基本就是这样,因此可以估计此时秦人口占了七雄的三分之一,因此绝不会是三百万或者五百万,而应该是一千万左右。

秦昭王后期如此,到了嬴政即位时,“秦地半天下”,那是后话了。

----------------------------------------------------------------------------------------------------------------------

更:因为不是回答问题,就放到后面好了。

想和 @陈普兄弟 讨论一下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1.关于这张图是否准确的问题,前262年楚考烈王“纳州于秦”,杨宽根据《集解》所引徐广语得出“州”前脱“夏”字,是“纳夏州于秦”。夏州的位置,《春秋地理考实》说“夏州盖在北岸江,汉合流之间。”杨宽则认为夏州是“包括汉阳以下,长江以西之水泽地带”,但传统上后人根据传世本,认为楚所献的州是汉代南郡的州陵县,也就是 @陈普兄弟 所说今赤壁,洪湖一带。其实这两个地理位置之间差别并不大,因为州陵正是在云梦泽的西南部,距武汉很近,但如果一定要区分清楚的话个人认为还是夏州说更好,一是因为集解直接引用过一模一样的话,二是因为正如杨宽所说,楚献州后“益弱”,不会只是一城一地的失去,而应该是整个武汉云梦地区的丢失。三则是因为在云梦泽东北的安陆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清楚地反映了武汉地区自秦昭王时期就已经被秦国所管辖。综上,我认为地图的这个部分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秦赵长平之战的部分,这幅图里显示的就是两军相持于长平时的基本态势啊,秦占有了故韩上党郡的西南部分,赵则占据着东北,基本是符合史实的。在我看来这张图的问题其实在于秦西北部的昭王长城,东北部分用的其实是后来的明长城,这样一来广衍直接就跑到长城以外了,显然是错的,秦长城是向北延伸到准格尔旗才对。

2.题主说一般认为战国总人口在2000-4000万也没啥大问题吧, @陈普兄弟 所列的人口史著作对战国人口的估计也无非是2000万,3000万,4500万这几种,葛剑雄的说法确实没有得到公认,实际上学界对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一致的看法,如果非说谁是主流,我倒觉得支持3000万的多一些,2000万倒是较为陈旧的说法了。最要命的是,以往的人口史对这个问题甚至都没有过靠谱的推算方法,比如王育民版的人口史就是用1/5这个不靠谱的兵民比例,套上纵横家们对各国“带甲XX万”的描述,才得到2000万这个数字,细究实在没办法看。倒是葛的估计较高的版本有一定道理,用了西汉初年人口的逆推法,还结合了秦汉设县的规模和数量对比得出的结论,所以要说哪个说法更靠谱这事还真没准。另外,西汉元始二年的数字只代表了在籍人口而非总人口,汉代“关东流民数百万”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3.北地是荒地么?显然不是的,北地郡是昭王灭义渠后所置,义渠时已有二十余城,义渠一直就是半农半牧的存在,是一个不太发达的文明,没有达到中山国的水准,但农业化程度应该还是比较高的,秦在此置县可考者就有十五个,并且在义渠故地以北筑长城,说明这片地区和以北的榆中是不同的。

以上。

谢邀 @锦熙

这幅地图画得似乎不太准确吧。根据太史公《史记·楚世家》的记载:“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其中楚考烈王元年被历史学家考订为公元前262年,也就是这幅地图所标注的“公元前260年”之前两年,州在今湖北省咸宁市西北部,可见到公元前260年左右秦楚南界最东应该只到今湖北省赤壁市、洪湖市一带。按这幅地图画的秦东南界已经到长江、汉水交汇处即今湖北省武汉市以东了。另据史学家杨宽先生的考证,秦赵长平之战历时3年,时间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 - 中国知网)。那么到公元前260年,秦已尽取原韩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赵军退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而按这幅地图所画的,今天晋东南地区大部分还属于赵国,这似乎与当时长平之战战场形势不符。

另外,题主所说的“很多文章里对当时人口的估计都是总人口2000-4000万”不知道指的是哪些“文章”?据我所知,史学界大多数专著和论文对战国时期(?BC476~BC221)中国总人口的估计基本上是2000多万。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规模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估算战国时期总人口在3000万以下,赵文林、谢淑君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倒是估计战国时期总人口至少有3000万(而且这本书里面说:“这已是只会偏低而不会偏高的数字了”),王育民著《中国人口史》则认为战国时期人口最高峰都不过只有2000万左右,只有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估计战国时期中国境内总人口在4000万~4500万之间。需要指出的是,葛剑雄先生的这个结论目前没有得到史学界公认,大多数史学家都表示相当怀疑。如果按战国后期当时中国境内总人口有2000多万这个数据来计算,那么秦国人口有500万左右已经不算少了。

题主所谓“此时秦国占据的土地已经接近六国之和了,那么秦人口也应该在总人口的1/2到1/3之间”如果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俄罗斯的领土(1710万平方公里)已经占据世界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的1/9以上了,俄罗斯人口应该在世界总人口(74亿)的1/10到1/9之间”?同样,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位,为什么人口才几千万?

公元前260年秦国的疆域确实不小,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板块:①关中盆地:秦国的老家;②河内、河东地区:夺自三晋,毗邻东周,伸入中原地区;③陇东高原:靠近月氏人的活动范围,从吐火罗人和一些氐羌部族手中夺得;④巴蜀地区: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巴国后这些地方并入秦国版图;⑤北地:原属义渠,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灭义渠后并入秦国版图;⑥黔中、江南、鄢郢地区:今两湖一带,秦昭襄王时期与楚国长期反复争夺后夺得;⑦陶郡:今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市一带,东部商业都会,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后被秦国夺占,因地处东方与秦国本土不相连,是秦国的一块飞地。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中平原的确是天府之国,但当时还没有修郑国渠,容易受水旱灾害影响,人口不会很稠密;陇东、巴蜀归属秦国的时间还不长,开发程度也不算太高,人口稀少;北地和南方的黔中、洞庭地区很多地方都是无人荒地,基本上没怎么开发,人口极少,而且这些地方不是秦国核心区;陶郡人口稠密,但远离秦国本土,是飞地;只有河内、河东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富庶,在长平之战中可以为秦国提供大量兵源、粮草、兵器。所以秦国虽然疆域确实十分辽阔,地跨南北,控驭西方,但是富庶的地方并不多,经济实力不算特别强大,人口也不稠密。

战国时期和秦国情况比较类似的是楚国。楚国鼎盛时期是楚威王时期(BC340~BC329),当时楚国西败巴国、东破越国,疆域包括今湖北省全境、河南省南部和东部、湖南省和江西省中北部、重庆市东南部、陕西省安康市、安徽省和江苏省绝大部分、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和山东省南部。但当时楚国疆域内,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只有淮北地区,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很多地方千里无人烟,是一片茂密的亚热带丛林。所以这一时期的楚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大的,但是地广人稀,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独步天下的地步。

至于那个时期秦国的人口,因为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所以任何相关数据都是估算甚至猜测出来的。中国最早的人口记录是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据班固《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当时全国各郡总人口大约有5960万左右。之前的先秦时代,没有任何关于人口方面的记载,所以只能推算,至于推算出来的总人口是多少当然也就见仁见智。目前连战国时期中国总人口是多少都存在许多种相去甚远的推测数据,何况是当时秦国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