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一個八歲男孩個子比同齡人矮,比他的朋友們矮,甚至還不如他五歲的妹妹高。出於對生長激素使用增加的現狀及其可能風險的擔憂,我詢問了他的母親,是否考慮過給他使用這種治療辦法。她回覆道,「沒怎麼想過。他身材就跟他父親一樣,小時候又矮又瘦,直到大學才開始躥個子。」
她說他們的兒子沒有激素缺乏症的跡象。「他的身高在第三百分位,而且多年來保持著同樣的生長軌跡,所以沒有必要干預,」她說。「他運動能力很強,身體健壯,其他方面也都趕得上他的朋友。」
他父親現年41歲,身高1米83,但仍十分瘦削。他回憶稱小時候自己還算強健,但沒有朋友們那樣的體力,速度和敏捷性彌補了他塊頭上的不足。「我喜歡競技運動,學會其他人所沒有的技巧,」他對我說,並表示他鼓勵兒子認識並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能。
如果所有身材矮小但身體健康的孩子家長都能如此謹慎就好了。專家估計,60%到80%身高低於其年齡段的兒童都不存在生長激素缺乏或其他限制生長的問題。但由於知道有療法可以讓孩子長高,一些家長會就他們眼中的問題求醫問診,哪怕孩子沒有出現醫學上的病態。但是,他們也應該知曉,新的研究已經將生長激素療法與多年後的嚴重不良健康影響聯繫了起來。
廣告
除了缺乏生長激素,造成身材過矮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包括營養不良、克榮恩病或乳糜瀉,應該排除掉潛在的疾病,如果發現,應予以治療。但身高通常與孩子的基因有關。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考慮到我父母的身高(母親1米54,父親1米67),1米5的我不太可能成為尼克斯隊的前鋒。
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 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的兒童內分泌學家阿達·格裡姆伯格(Adda Grimberg)博士回憶道,「20年前,家庭關注的是健康。家長帶著個頭不對的孩子來醫院,想知道的是他們是否有潛在疾病。現在,家長越來越關注身高。他們想要生長激素,長出特定的身高。但這不是亞馬遜(Amazon);你不能靠下個單就把孩子的身高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生長激素起初被用於治療有某種缺陷的兒童,其缺陷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1985年,科學家在實驗室成功製造出重組生長激素,大大增加了其供應以及在治療生長激素缺乏上的應用,而那之前,屍體才是這一激素最初的有限來源。
據估計,這一缺乏症的兒童發病率在3000分之一到10000分之一不等。根據兒科內分泌學會(Pediatric Endocrine Society)的數據,受此影響的人通常比同齡人矮得多(遠低於第三百分位),且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身高數據會越來越落後。
2003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將重組生長激素用於所謂的「特發性矮小」,或不明原因矮小的問題,但這並不是疾病。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父母考慮使用該激素讓孩子長高。格裡姆伯格表示,由此產生的治療熱潮反映了對普遍存在的矮個偏見的擔憂,而非真正的醫療需求。
要對醫學上狀況良好的孩子使用此療法的家長需要知道它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持續數年的每日注射,直到孩子發育結束,要不斷更換身體注射部位,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疤痕。雖然很少有孩子會遇到,但副作用可能包括嚴重頭痛和髖關節問題,治療時需要反覆看醫生、做X光和抽血,格裡姆伯格也說,「這會傳達給孩子一個強烈的信息,那就是他有些毛病需要治好。」
廣告
根據兒科內分泌學會的說法,應視情況來決定是否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特發性矮小,仔細考慮到每位兒童的效益與風險。
那麼,效益與風險到底有什麼呢?儘管在美國政府規定的10年時間之外,製造商仍支持繼續監測藥品安全,但報告是自願且必然不完整的。不過,在頻繁收集人口數據的瑞典,有項評估要可靠得多。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JAMA Pediatrics)的12月刊中,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兒科內分泌學家報告稱,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進行重組生長激素治療、並接受最長達25年隨訪的3408名患者,與未接受治療但其他狀況類似的50036名患者相比,男性發生諸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出三分之二,女性則高出兩倍。
瑞典的這一發現是在去年6月東京研究小組發布的一份報告之後,該報告稱,生長激素會增加生物醫學途徑,刺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這是造成大多數心血管事件的根本原因。
尚不清楚其他長期副作用會否在未來數年顯現。據其已知的作用,在不存在缺陷的情況下使用生長激素可能會增加患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格裡姆伯格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的一篇社論中寫道,「間接證據表明,生長激素治療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足以證明」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研究。
同樣重要的是,家長也要清楚,通過多年的每日激素注射,孩子可能會增加多少身高。雖然無法提前預測對每個孩子的影響,但特發性矮小兒童的平均治療效益是約為五厘米的成人身高。格裡姆伯格建議,如果在治療一年內沒有明顯的效益,家長應該考慮停止。
廣告
在討論未患缺陷的情況下進行生長激素治療的心理因素時,專家指出,這種行為延續了身材矮小不可接受的觀念,導致對治療的需求不斷上升。一個研究小組建議,幫助矮個孩子培養應對技能,比用藥理學手段購買身高要好得多。
費城兒童醫院的塔莉亞·希特(Talia Hitt)博士及其同事聯合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兒科激素研究》(Hormone Research in Pediatrics)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如果孩子沒有激素缺乏,家長對生長激素療法改善孩子生活質量的過高期待不太可能得到滿足。他們敦促臨床醫師用其他方式來「支持家庭,以促進矮小兒童的積極發展」
紐約州布魯克林市的兒科醫生菲利帕·戈登(Philippa Gordon)博士呼籲,家長應確保他們的孩子明白,「人的體型和體態可以各不相同,而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無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