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雪糕的伯伯 折射香港小販的窘態

賣雪糕的伯伯 折射香港小販的窘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示威者周日(12月1日)於尖沙咀發起「毋忘初心大遊行」,期間引發警民衝突,警方在梳士巴利花園外發射催淚彈。該處一名年近八旬的雪糕車伯伯自言對集會並不知情,只覺得人流變多,「賣水生意很好」。他在防暴警員與示威者間淡定食雪條的畫面,亦儼然緊張氣氛之中的「平行時空」。

歐陽伯伯駕着由三輪電單車改裝的雪糕車,周日在尖沙咀擺賣。雖然吸入催淚煙,他仍處變不驚,在義務救護員協助洗眼後,更輕描淡寫道:「現在吃條雪條,增加呼吸便一切良好。」這名賣雪糕的伯伯,無疑將小販在這段日子以來的窘態,形象化而具體地呈現了出來。

在賣雪糕的伯伯為人留意前,政府的紓困措施已經惠及本地小販,包括豁免固定攤位小販及流動小販今年10月至明年9月期間的牌費,涉及2,860萬元,5,900人受惠。歐陽伯伯的雪糕車屬於「流動小販牌照」下的「冰凍甜點」類,即俗稱「雪糕仔牌」,牌照續期費用每年2,100元。然而,豁免一年牌費對仍不足以幫助小販渡過當前難關。

歐陽伯伯駕着由三輪電單車改裝的雪糕車,周日在尖沙咀擺賣。(黃詠榆攝)

紓困措施不能假手於人

首先,有如小販租金的牌費向來不算高昂,這亦是小販較之於租舖的優勢。除了雪糕車的牌費為一年2,100元外,以當局即將發新牌的固定小販為例,年費亦為4千多至6千多元不等,即每個月幾百元。相對於牌費支出,小販經營面對的更大難題,在於衝突直接影響擺檔的機會,尤其是周末時段,而他們的貨品亦要租倉存放,又是另一筆支出。

李嘉誠基金會於早前推出的10億「應急錢」計劃,上周二(26日)宣布展開第三輪撥款,包括為持牌固定或流動小販提供合共1億元資助額,持牌小販可申請5,000元資助,款項預計十二月中前發放。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直指,「5,000元不算多,但亦夠他們(持牌小販)交幾個月水電費。」由此可見,基金會的資助能起立竿見影之效,亦反過來可見,單靠政府豁免牌費,未能為小販紓困。

事實上,政府對小販業界的支援,向來被批評為消極。以發牌制度來說,政府自1970年代不再增發小販牌照,只在收回舊牌照才再開放部分申請。市民對開小販檔的需求殷切,例如2010年多達逾9,000人競逐200多個固定小販牌照。

基金會的資助能起立竿見影之效,亦反過來可見,單靠政府豁免牌費,未能為小販紓困。 (資料圖片)

掙扎求存的小販

其次,雖然在花園街大火後,當局撥款為小販改善消防等基本設備,甚至協助搬遷及重建,但整體配套難言積極。早前854名固定攤位小販交回牌照,佔總數四分一,亦可見小販經營並不容易。香港的城市規劃過於倚賴由上而下,以商場及舖租作為主導,不利由下而上,以民生所需及小本為主的經營。小販要在香港生存,本已處於劣勢。

甚至乎不只政府,今年1月立法會就空置小販攤位編配召開公聽會,不少小販業界專程到立法會參加,但只得八名議員出席,副主席邵家輝、七名民主派議員、七名民建聯議員等缺席,令公聽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流會。小販的聲音,可謂沒有進入社會主流之中。

對比美食車政策,更可見政府對小販攤檔之冷待。不論是宣傳、配套等,都可見官方重視發展美車食。雖然政府曾經解釋,美車食的定位在旅遊,小販為服務社區,兩者並不能類比。但服務社區的小販若要有生存空間,同樣需要政府支持。若然得到發展,小販其實能改變香港租金主導的經營環境,讓有心創業的市民能夠先嘗試小本經營,發展他們潛在的做生意能力。

,小販其實能改變香港租金主導的經營環境,讓有心創業的市民能夠先嘗試小本經營,發展他們潛在的做生意能力。(資料圖片)

賣雪糕的伯伯是一名伯伯,本已充分反映出,小販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業界代表陳錦榮早前亦曾向傳媒表示,缺乏政府推廣,「做小販真係好難搵食」,多數小販因為年紀大先至繼續經營,並直言不贊成年輕人入行。」小販不只是香港特色,及有社會和歷史背景,亦有上述的經濟好處,釋放這個創業硬土的潛力。缺的是政府的支持,是政府的視野。

目前香港面對修例風波,餐飲、零售等行業正值寒冬,小販之需要亦因而突顯出來。連在即時紓困上,政府都比基金會做得更為有限。但個別慈善基金只能幫助小販捱過一時之難關,此特色行業能否真正得到發展,還看當局會否向小販提供更廣泛配套,明白他們的社會及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