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军行军饮水问题如何解决?

关注者
11
被浏览
5,594

3 个回答

短途行军,携带就可以。

长途行军的话,基本是逐水草而行,所以行军路线往往是有限的几条。行军中要先派出小分队勘察地形,寻找水源,选择宿营地。有河流山涧的地方取水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就需要想些办法,比如找有地下水的地方打井,怎么找呢?《兵志》载:

軍行砂磧鹹鹵之中,有野馬黃羊蹤,尋之,有水。

烏鳥所集處,有水。

地生葭葦、蘆菼、菰蒲之處,下有伏泉。

地有蟻壤之處,下有伏泉。

军队打井不像民间那样规矩,简单说就是挖一个大坑,挖到含水层,通过简易坡道下去取水,可以想见这样取水,水质肯定是很浑浊的,但也只能将就了,有时还会发生塌方,唐人笔记中有士兵死于下坑取水的事例。

有时还需要引水,《兵志》:隔山取水,以大竹筩雄雌相接,勿令漏洩,以麻漆封裹,推過山外,就水置筩,入水五尺,即於筩尾,取松樺乾草,當筩放火,火氣潛通水所,即應而上。

用竹筒相连做成管道,然后在一头用火燃烧掉空气造成真空,利用虹吸现象将水吸过来,可说是很高科技了。

古人行军中对水源非常重视,《李卫公兵法》:“諸行軍下營,雖有泉澗而乏水處,差人監當,勿令濁亂并有踐踏。”另外还有“勿饮死水”之类规定。毕竟万人大军,饮水问题解决不好不是闹着玩的。

谢邀,这是个不错的问题。

这位 @辛无待 的回答具体而考究,给出了寻水与汲水知识。以下略谈一点自身体会和古代个别军队事例。

一、近似“挖坑”的汲水之法,在野外生存条件下不仅仅是种寻水的办法,也是在一定程度保障用水安全的通常措施。就是说即便有看上去较清的地表流动水,也应该在近岸掘坑汲水,根据总人数与实际情况对应所需挖坑数目大小分组分工实施。掘好后坑内的浑水舀出待其再浸,反复几次后稍微静置水即清,如不奏效可适当投入明矾。

乍看这有脱裤子放屁之嫌,实际上各人稍加思考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二、古代军队中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匈奴和其他草原游牧族群或同,在此采用蒙古为代表)常见一人带马三至四匹,备饮食、作战所需驼于各自马上,其中必有母马。这种后勤方式的独特,是其来去如风作战迅猛的主要原因。曾有蒙古军队从一侧掠过前出迎击的中原军队而后“失踪”的事例,钻入山林的这支蒙古骑兵在马背上熬过数日,而对方于水源、道路、村野遍寻不得,最终于回城行军途中突遭攻击覆灭。

应该说蒙古骑兵和其他军队在水的问题上相同的是采用有计划的携带+补充,不同的是必要情况下依靠马匹生存,例如马奶、血液,既补水又充饥。马虽然也要补水,但不像人对水质要求那么高啦,而且食草也能补充。

PS:血液是活取的,表以为是宰杀取血。这种技术对草原游牧族群只算基操啦,勿6,皆坐~~

三、孙子云: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

《孙子兵法》行军篇与水有关的种种占了很大部分,有列阵原则、应敌策略、攻防辩证思想,也有包含观察敌人汲水之态所蕴含信息的辨析。

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其中饱含知识、智慧,也可反推出今天这个提问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