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故事进行负面评价的人,理解得真的对吗?

[图片] 为什么大家看到埋儿奉母会感到不舒服?就是因为他为了母亲准备埋掉儿子吗?为什么大家都纠结于这个情节??而不去追究这个故事的深意,要知道古代生产…
关注者
157
被浏览
186,174

66 个回答

以下均为在下一己之见。

“郭巨埋儿”这个故事的微妙之处在于两个方面,它们导致了这个故事与其说是感人,不如说是荒谬。关于第一个方面,请允许在下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某人甚孝。其父将死,其人知父好鱼,然贫。出,见贩鱼者,杀之,持鱼归。父食鱼,含笑而暝。

好了,请您看一下这个故事,然后想想看,“某人”和“郭巨”在行为上都可以视为孝吗?

然后再请您想想看,如果两人都可以上二十四孝,那么为了孝可不可以谋杀父亲的仇人?父亲缺老婆可不可以去绑一个回来?如果郭巨可以而某人不可以,那么其中的差别到底在哪里?自己的儿子就不是人?

和二十四孝里其他的故事都不太一样,这个故事试图以一种道德规范压制其他的道德规范

第二个方面则是:二十四孝里,大部分的故事都还算能解释,或者说只是那种“雷锋式”的拔高。然而到了卖身葬父、噬指痛心和郭巨埋儿(在下甚至觉得老莱子娱亲也勉强可以理解),就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宗教故事化的倾向——某人因为遵守了一个道德(宗教)信条,于是他的窘境被奇迹解决了。这样的故事在基督教里也有(以撒)。试想,如果没有那坛“天赐郭巨,官不得夺,民不得取”,等待郭巨的会是什么?他母亲问起儿子的去向来,他又该怎么回答?

以及,即使退一万步,我们认同孝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还是可以问一句:一定要到“埋儿”的地步吗?

往上追到儒家的源头,孔子显然反对无限拔高(如子贡赎人),因为他知道无限拔高的结果就是无限架空,把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变成一根纯粹的打人用的棍子。往下到明清时期,“为了名节饿死亲女”(海瑞)是可以作为黑材料上书的,可见即使在所谓最黑暗的时期,人们也不会觉得某些行为是正常的。

因此在二十四孝的所有故事里,这个是最极端、最宗教化的。

所以,很多人反对的不是“埋儿奉母”背后的孝,而是这个故事本身的荒诞不经,和它反映出的某种扭曲的东西(类似的是“孝感动天”)。这样的故事根本不会有助于推广孝道,相反,它只能培养出三种人:一大批如鲁迅先生般欲做孝子而不敢的人,一批打着孝子名号胡作非为的人,和一小批宗教狂信徒。

民间故事:郭巨是响马

郭巨兄弟三个,从小没了爹,日子穷得叮当响。郭巨上山砍柴,上集卖柴,认识了一些响马,跟着他们打家劫舍。响马当中,郭巨运气最好,有一次在河北成功干了一票,发了大财。没有钱日子不好过,钱多了日子也不好过:昨天还是穷光蛋,今天荣登福布斯,不“科学”呀!

为了免于群众举报、官方问责,郭巨想出一个好主意:把这笔财换成金子,装到一个小锅里,在上边写了两行字,埋到了村外。然后回来跟老婆唱戏,要埋儿子云云。老婆拗不过他,只好背着娘,让儿子吃顿好饭,穿上新衣,抱着孩子跟着丈夫,来到了村头小河边。郭巨假装刨啊刨,那锅就刨出来了,上写:“天赐郭巨,神不能占,鬼不能夺”。夫妻二人掀开锅盖一看,里面还是一锅金子!郭巨娘闻听儿子埋孙子,一路哭喊跑了过来,见到这场面也傻眼了。这时的郭巨乘势说:“娘,咱人穷志不短,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昧心食,这金子咱不能要。”娘说:“傻孩子啊,这是天赐给咱的,咋能不要咧?还不赶紧谢谢老天爷。”于是三个人一起跪下叩头,谢天谢地恩!

这件事很快传了出去,于是皇帝封郭巨为孝子。后来,村边立了碑,修了庙,竖了牌坊,建了郭巨坟——郭巨从此名利双收。

这则传说也不一定真实,但故事的原理倒很“科学”: 郭巨“巨额财产来历不明”顺利漂白,“白手套”都没用上一只!“先进事迹”个人需要,社会也是需要的……

转自:

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为什么要活埋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