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楼故事/老字号纵湮没 岁月印迹留痕 _大公网

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茶楼故事/老字号纵湮没 岁月印迹留痕

2022-08-14 04:23: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香港百年茶楼莲香楼日前宣布结业。\资料图片

  左下图:莲香楼左方屋梁上悬挂了雀笼。\大公报记者管乐摄

  右下图:“一盅两件”茶盅。\资料图片

  日前,香港百年茶楼莲香楼,宣告结业,惹人唏嘘。在茶楼“饮茶”是本地人的重要饮食习惯,“饮咗茶未?”这句话可能比“食咗饭未?”问的人更多。如今莲香楼远去,“老字号”名录再少一员,传统旧式茶楼所馀更见寥寥。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孩提时便跟随父亲在茶楼饮茶,作为资深“老茶客”,他娓娓道来那些年莫失莫忘的茶楼饮茶故事。\大公报记者 刘 毅

  郑宝鸿的饮茶史可追溯至儿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是被父亲抱上茶楼饮茶的。成年后踏入社会,也保留了饮茶习惯。莲香楼可谓日日都会光顾,忙了一天的工作,安坐饮茶,翻翻报纸,真的十分惬意。”故而当提到莲香楼的终结,他语气中难掩失落,更指出如莲香楼一般的传统旧式茶楼,亦随今人饮食习惯的更改,而日趋减少。

  传统叹“一盅两件”

  事实上,现在的这座莲香楼,已是其第三代。“首代莲香楼于中环皇后大道中开业,随后迁至威灵顿街。”郑宝鸿表示:“时至今日,莲香楼等传统茶楼的‘一盅两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迄至一九九○年代,在茶楼茶居饮茶,都会用到‘一盅两件’的茶盅。”

  所谓“一盅两件”,指的是冲一盅茶、吃两件点心,传统点心包括叉烧包、粉果、牛肉及鸡扎等。“市民多在家进食午饭和晚饭,其他时间就会去饮茶,包括早茶、下午茶及消閒式的夜茶。直至一九九○年代,涵盖第二代莲香楼等的若干家茶楼,于下午四时收市休息,不设晚市。”郑宝鸿忆述道。

  在茶楼度过的饮茶时光,自是休闲。郑宝鸿告诉大公报记者,“茶楼更是大小商家及经纪与行家和客户‘斟’(倾谈)生意之场所,他们在‘摸茶杯底’及享受‘一盅两件’之间达成交易。”茶客们谈论的也不仅限于此,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很多茶客都喜爱在饮茶期间交流养雀经,炫耀自己的雀鸟如何“优秀”,因此莲香楼室内的鸟笼装饰,正是呼应这一点。

  大众饮茶习惯改变

  今时今日,不少酒楼也可以饮茶,究竟与茶楼饮茶有何区别?郑宝鸿阐释道,相比较现在酒楼售卖茶点,传统的旧式茶楼特色在于茶水添置方式和“每星期转换一次”星期美点:“前者说的是若茶客不揭开茶盅,企堂(侍应)就不会为之加水;后者说的‘每星期转换一次’星期美点,只有陆羽茶室一家保留这一习俗。”

  除却经营茶点,莲香楼月饼也有一班拥趸。

  在他眼中,创办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陆羽茶室,虽仍提供茶盅茗茶,却并不走“平民路线”,同样一碟点心,收费偏贵,至于平民化的传统茶楼,或只馀上环的莲香居。

  本地饮茶文化虽然尤为重要,但茶楼发展亦受到时代冲击,“最初茶楼经营时间由清晨做到下午四时,酒楼经营更为赚钱的晚宴。渐渐地,茶楼也做了晚市生意,否则就会不够酒楼争。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茶楼茶居快速消失,源于茶楼多建于旧楼,旧楼清拆,茶楼何依?故此,酒楼也自然承接了茶楼茶客的生意。”郑宝鸿表示。

  或许,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快餐文化的崛起,人们可以选择的美食也愈来愈多,饮茶习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些都会令茶楼流失客源。专访尾声,郑宝鸿希望公众可以给予为数不多的传统茶楼以更多关注。毕竟,一家老字号茶楼的消失,最失落的莫过于一众饮茶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