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 是什麼?跟 OKR 差在哪?圖解:兩大績效管理制度優缺點|經理人
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KPI 是什麼?跟 OKR 差在哪?圖解:兩大績效管理制度優缺點

經理人編輯部
2024-04-11

迎接年末,又到了打考績的時候,你明年的 KPI 是什麼?企業常用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考核員工表現,軟體公司 Adobe 也曾這麼做,Adobe 顧客與員工體驗執行副總裁唐娜.莫里斯(Donna Morris)6 年前取消以 KPI 為準的年度績效考核,改採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管理法。

延伸閱讀:什麼是 OKR?跟 KPI 差在哪?一次讀懂 Google、Linkedin 都在用的 OKR 目標管理法

改制雖引發不少質疑,但以往每年 2 月考核結束,都會出現因不滿考績而爆發的離職潮。自 2012 年秋季改制後,員工表現不再由「達成 KPI 與否」直接評分,而是參考個人在各方面的付出作為考核依據。考核方式相對公正,離職人數跟著減少,也讓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員工不得不服

當多數企業仍採行 KPI,我們可藉由 Adobe 案例思考:KPI 有哪些問題?OKR 又如何改善?

延伸閱讀:新制度反變裁員殺手鐧:Google 的績效考核新政 GRAD,到底是禍還是福?

KPI 是什麼?怎麼定義?以員工產出打分數,產出多不代表貢獻大

KPI 強調事先訂任務,以達標為績效考核標準;OKR 強調設高挑戰性的目標,並根據目標訂關鍵結果,考核無絕對標準,員工該做的就是縮小與目標的差距。Adobe、IBM 等企業接連捨棄 KPI,是因為它帶來一些問題,包含獎金制度無法長久激勵員工、做事態度被動以及任務與目標不符等

莫里斯在《OKR:做最重要的事》裡指出 Adobe 的瓶頸,與獎金制度缺乏長久激勵效果有關。管理層每年耗費 8 萬個小時做 KPI 考核,不僅沒提高績效,反讓許多部屬不滿績效低、沒有獎金而離職。

當員工把注意力全放在績效獎金上,不只使工作熱情易受獎金高低或有無影響,還會造成無法量化成 KPI(沒機會拿到獎金)的事情沒人要做反觀 OKR,績效是由員工對目標貢獻多少來評斷,且不牽涉獎金,如此員工更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另一方面,員工努力工作若只是為了達成上級訂的 KPI,態度仍屬被動。企業採行 OKR,員工撰寫目標與關鍵結果時,可以自訂行動計畫,培養主動思考能力。

最後,《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提到,當企業將 KPI 視為唯一標準時,也發生實際做的事脫離目標的問題。例如,某新聞網想拓寬客群,訂下「今年內增加 100 萬觀看人次」的 KPI,怎料 A 編輯投機取巧,把原本該放在同一頁的文章,分 10 個頁面來發布。頁面多了自然會提高觀看人次,但事實上,此舉讓閱讀過程變得麻煩,即便達成 KPI,讀者也不會再來。

相反地,若使用 OKR,訂下「拓寬客群」的目標後,就會確保關鍵結果與目標相符,像是改善內容等,違反目標的做法就不可能。

雖然單獨採行 KPI 會帶來一些問題,但《OKR 使用手冊》指出,KPI 為穩定組織運作的基礎,仍有存在必要。不過,在講求創新與知識的現代,企業不只求「穩定」或「好」,更得學習 OKR 制度的精神,設定「好到難以達成」的目標、協助員工挑戰極限,才能在業界領先

績效管理的祕訣:OKR 指路,KPI 加速,兩者並行創造最大效益

《OKR 使用手冊》認為,KPI 是 OKR 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5 分鐘商學院》進一步將 OKR 與 KPI 分別比喻成指南針與計時器,兩者並用將帶來更大效益。企業可將 OKR 理解為管理模式,KPI 則是考核工具,先透過 OKR 為組織成員建立高遠的目標與執行方式,再透過 KPI 來檢查事項有無確實被完成

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要懂得結合多種管理工具的優勢,創造最適合自家企業的做法。

圖解|目標與關鍵成果(OKR)與關鍵績效指標(KPI)差異

許多管理者都困惑:已經有了 KPI 了,還要 OKR 嗎?想為企業找到最適合的做法,得先搞懂兩者的差異。此外,執行過程中要不斷反思兩者的哪些特質能解決公司問題,才能讓企業順暢運作。

目標與關鍵成果(OKR)vs. 關鍵績效指標(KPI)
目標與關鍵成果(OKR)vs. 關鍵績效指標(KPI)
經理人月刊第 178 期

照 KPI 發獎金,只會造成公司災難!老闆如何激發員工戰力?

奇異(General Electric)過去管理績效的方法,是將員工的績效表現強制排序,透過大力獎賞前段班人才,淘汰績效最差的 10% 員工,成功提振績效,創造企業榮景。但到了 2015 年,GE 卻宣布放棄此規則,而且它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公司。

近幾年來,大型跨國企業陸續加入廢除年度績效考核的行列,像是 IBM、微軟(Microsoft)、勤業眾信(Deloitte),都嘗試用更頻繁且即時的回饋,取代傳統評估員工績效的方法。《麥肯錫季刊》分析,當企業太注重排名、甚至以此來辭退員工,會使得員工為了在績效考核取得好成績,花過多精力來討好主管。

捨棄原有的績效排名制度,《麥肯錫季刊》整理出一些新的績效管理方法:

1. 修改獎勵制度,不只用績效分數來分發年終獎金

愈來愈多科技公司放棄以往按照員工表現發放年終的制度,轉而提高基本薪資,訂定多元獎勵政策,讓員工自由選擇獎勵方案,只要達到企業設定的目標,即可獲得額外獎賞。而原先的「獎金發放」也轉換為「股利分紅」(stock awards),員工能從股份獲得實質獎勵,更因股市起伏的特性,體認到公司營運實與自己息息相關,進一步思考如何幫公司帶來更多效益。員工不會再為績效考核而戰戰兢兢,能將重心放回工作,提升公司整體效率。

2. 即時給予回饋意見,比年終評分更重要

過去的績效評估被批評流於主觀,與其仰賴一年一度的考核,現在公司運用新科技,取得較準確且即時的評估資訊。德國時尚電子商務 Zalando 開始使用一個 app,員工可以在會議、活動、演講等結束後,要求主管、同事、客戶給回饋(feedback),這時因記憶猶新,收到的意見極具參考價值。

此種 app 介面除了有評分級距,也可選擇「聰明伶俐」、「具團隊精神」、「做事效率高」等圖像,給予同事正面評價,若還有其他想法,也可填寫意見欄回饋。裝置能儲存所有紀錄,持續追蹤各員工績效,在年終時一併統整。

GE 也使用類似的工具,稱作「PD@GE」。他們不斷改變回饋語言,將意見從原先較批判的字眼轉為正面強調員工潛能開發的詞語,員工收到質量兼具的反饋,能及時調整工作態度與方法,而主管也能適時指導員工,讓回饋更具價值。GE 表示,他們希望能在 2016 年底前將這套系統運用在所有員工身上。

科技化裝置的建置成本相較於以往書面審核來得低,其未來非常值得期待,但隨著日子增長,現實考驗將會慢慢出現:有心人士鑽漏洞,對評分結果動手腳,以及員工會認為一舉一動都被老大哥監視,渾身不自在……,《麥肯錫季刊》最後也提及,這些問題有待解決,以利未來更多公司採用。

本文不開放外部合作單位轉載。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目標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設定 OKR 目標,為何要包含方法與結果?2 種常見 KR 錯誤寫法解析

王怡淳
王怡淳
2022-12-01

許多企業朋友在評估不同目標管理工具,以及剛入手學習 OKR 目標設定的階段,對於如何定位 O 與 KR 之間的關係,感到困惑。我聽過這樣的評論:O 與 KR 之間缺乏方法策略,造成彼此關係交代不清,太跳躍了!

在設定 O 與 KR 之前,我們必須清晰 OKR 目標的 2 個重點:

  1. 訂立 OKR 目標是在高層決定「企業戰略」之後,各層級包括 CEO、部門、個人,對應企業戰略後,訂出各自的目標。

  2. 我們要思考的,不單是現在哪裡,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要去哪裡(O)」以及「怎麼去(KR)」。所以,

  • 目標(O-Objective)描述的內容,是完成目標後的一種「境界」。你想達到什麼境界,就是你的目標。
  • 關鍵結果(KR-Key Result)是描述用什麼方法,達成什麼關鍵結果。更重要是價值導向的思維。
延伸閱讀:明明導入 OKR,為何卻像 KPI?組織、部門目標的關聯,不是「拆解」而是「連結」

我們用以下例子說明,假設 O 是打破部門季度銷售紀錄;而 KR 部分,我見過以下 3 種寫法:

< 1 >
1.舉辦 5 次加盟店促銷
2.招募 10 位銷售人員
3.舉辦 2 次經銷商培訓

< 2 >
1.貢獻總銷售目標的 30%
2.直客銷售達到 100 萬
3.完成經銷收入目標的 20%

< 3 >
1.舉辦 5 次加盟店促銷,貢獻總銷售目標的 30%
2.招募 10 位銷售人員,直客銷售達到 100 萬
3.舉辦 2 次經銷商培訓,完成經銷收入目標的 20%

第 1 種寫法的 KR 表述只有方法,沒有結果,屬於「任務導向」的思維。絕對不及格。首先我們思考:進行這些方法,能完成「打破部門季度銷售紀錄」的目標嗎?所以要想清楚:舉辦 5 次加盟店促銷,是為了什麼?舉辦 2 次經銷商培訓,又能產出什麼結果?而這些方法所累積的結果,是否能符合完成目標的條件?

第 2 種只有結果,沒有方法。不少 OKR 書籍同意這樣表述,因為它寫出了結果。我發現曾自行導入 OKR 企業的目標內容,特別是高階主管,這情況經常發生。但在實務上,這樣的表述方法,對於團隊在目標內容的討論審查,以及組織合作的流程上,是明顯不足的。

第 3 種才是我所經歷的 OKR,也是我顧問諮詢過程中,不斷提醒學員的方式。

KR 的描述,不能省略執行方法

KR 正確的寫法是以價值導向的思維,表述方法(或者你要稱它為策略 / 戰術),並描述執行方法後可衡量的產出結果。許多人認為既然是 KR ,寫結果就好,為什麼還要寫出方法?因為有以下目的:

  1. 讓主管和同仁了解你打算採用哪些方法。他們可依據過去的經驗,反饋這些方法的可行性,以及達成 KR 的可能性。

  2. 若其他同仁未來的目標計畫中,與你的方法有關,彼此可以早一步形成跨部門合作。比如其他部門或同仁的目標,和加盟店、行銷、客戶等主題有關,看到你的 KR:「進行 5 次加盟店促銷」,他們會關心你將邀請什麼客戶、用什麼方式促銷等細節,考慮能否結合雙方的資源,是否有機會合作。如此,可將促銷活動做得更精實,達成彼此的目標與利益。

延伸閱讀:各部門的 OKR,如何建立共識? 游舒帆:權責劃分太清楚,小心「穀倉效應」

設定 OKR 目標,是導入 OKR 的第一步,但不是全部

許多企業剛導入 OKR,很熱切的要求目標表格。但是將過往目標的內容,找個 OKR 表格塞進去,並不算是用 OKR!OKR 目標的設定,是 OKR 導入企業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但不是全部。

我們除了學習 O 與 KR 的設定原則,更應該重視這兩者的「邏輯性」,以及產出的「影響價值」。 這也是目標拍板定案前,主管們必須對成員,針對目標內容品質,在不斷質疑、挑戰、辯論的過程中,採用的思考核心。

在這過程中,目標提案人對 O 與 KR 的關聯,必須交代清楚;更重要的,必須遵守「KR 完成後,O 就完成了」這個邏輯鐵律,讓 O 與 KR 的關係唇齒相依,無從跳躍。所以,產出具有品質的 OKR 目標之前,是經過一系列縝密、邏輯性、影響價值力的討論,而不是急就章的例行公事。

繼續閱讀 目標管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4

破解OKR常見問題!如何讓員工目標符合公司策略?部門間的目標衝突,誰該優先?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19-10-07

事前準備

Q1:導入 OKR 之前,需要花多久時間和員工溝通?

組織內想做任何一項變革,都需要花時間討論,企業執行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失敗的原因,多為事前沒有充分討論。施行前的討論應包含 OKR 負責人是誰、是否要聘請外部顧問、該使用哪一種 OKR 平台、多久要開一次會議、事後的檢討方式。

一次把所有規則、問題講清楚,真正實施才不會顯得混亂、沒有章法,所以導入前花幾周、甚至一兩個月溝通,是必要且值得的。(口述/Dcard 執行長林裕欽)

Q2:如何讓員工自訂目標,同時符合企業策略?

實施 OKR 時,由下至上發想目標是很重要的步驟,但初次接觸 OKR 的工作者,最常犯的錯誤是,他們大多認為自己寫下的 OKR 很合理,就一股衝勁去做,而忽略了這件事是否和企業發展方向相關

因此,雖然讓員工自主設定目標與關鍵結果,主管可指示每位成員的個人優先事項為輔。例如行銷專員今年的優先事項是做好半年一次的 A 專案,員工在寫 OKR 前,就要思考自己的目標,要對這項專案有具體貢獻。如此一來,員工既能做想做的事,也不會與企業願景相差太遠。(取材自《執行 OKR,帶出強團隊》,采實文化出版)

Q3:我設定了 OKR,代表接下來只做這件事嗎?

訂了 OKR,並不代表「現在只要做這件事」,而是意味著它是「現在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後面這句話的意義在於,你不能拿 OKR 作為擋箭牌,忽略了基本的日常工作

也就是說,雖然組織無須把每個任務都塞進 OKR 的流程裡面,也不應對小事情漠不關心。重點是,所有人確保當前的這件事能順利執行就好。實際做法上,你應該時刻提醒團隊成員要做什麼,例如在公司內網上張貼當季的 OKR。(取材自《OKR 工作法》,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訂定目標

Q4:每一季最多可以設定幾個目標?

在 OKR 的理論中,這套體系建議企業每季最多設定 1∼3 個目標,是因為當數量「夠少」「夠精確」,才能在所有人腦海中建立清晰的印象。

如果你訂了 5 個、10 個目標,全都很想做,到頭來大家只會一團亂,找不到核心價值。假設你真的有太多事情要做,也要經過團隊討論,把較次要的任務排到第二季、第三季處理,避免失焦。(取材自《OKR 工作法》,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Q5:如何判斷公司訂的目標,是否適合執行?

依據企業願景、使命,由執行長、高階主管共同討論出公司這一季的 3 個 OKR,當作第一個版本。接著,以這個版本為核心,延伸出部門的 OKR,但如果公司訂的目標不夠精準,部門撰寫自己的目標與關鍵結果就會「怪怪的」。

例如,公司以「與客戶建立長期關係」為優先考量,卻訂出「增加產品銷量」的目標,導致部門寫下「降低價格、搶更多訂單」的關鍵結果,就會偏離企業文化。換句話說,當部門想不出好的 OKR,就要回頭檢視,公司的目標和願景、核心價值是否一致。(口述/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

Q6:目標設好,員工卻興致缺缺,是哪裡出問題?

這是因為目標缺乏「魅力」。OKR 的目標,應該是人們一看到這段文字敘述,就會感到備受鼓舞、自願嘗試這件事情。以研發部為例,一組好的 OKR 可能以「設計新技術,內容完整、通過世界級機構認證」為目標,「利用團隊激盪,每周想出 5 組創意提案」為關鍵結果。

如果你的目標只寫出「設計一項新技術」,員工就可能提不起勁,因為這樣的句型不夠有挑戰性。傳統的設定目標方式,會誘導人們寫出最低標準(因為要達標、使考績加分),但 OKR 的目標要盡量有「突破感」,才有激發的效果。(取材自《OKR工作法》,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執行過程

Q7:部門有各自的 OKR,如何判斷哪一個更優先?

不同部門在做同一件事情時,要能達到「先做什麼」「重點資源放在哪」的共識。組織無法對齊目標主要的原因是,兩個單位的目標「都不錯,不做好像有點可惜」。

例如,IT 希望優化網站註冊會員的流程,行銷部則想請 IT 改版網站設計,兩件事都有意義。為了避免爭執,可以用上一層(企業層級)的目標作為輔助標準,好比公司這一季其中一個大目標是「迅速拓展會員數」,優化註冊流程就應優先考量。(口述/姚瓊工作室創辦人、OKR 專家姚瓊)

Q8:執行OKR的中途,可以修改目標嗎?

新創公司很容易頻頻調整 OKR,因為商業模式不確定、大環境變動速度快,你的大小目標隨時可能更動。OKR 的執行周期通常是一季一次,假設最重要的事情在中間變了,當然要趕快更改。

但如果每組 OKR 一變再變,員工也會失去重心。較好的做法是,一季的 3 組 OKR,其中兩組是固定的、不太會因外部力量而調整,像是「業務員要拜訪多少客戶、提高多少業績」,這是很基本的 OKR,一定要做到。另外,你可以設定一組比較有風險、需要多方協助的目標,好比「架設更有設計感的網站,以增加多少流量」,但或許執行到一半,外包的美術廠商臨時無法支援,就可以調整這組 OKR。(口述/綠藤生機執行長鄭涵睿)

Q9:員工的 OKR 跟主管期望有落差,可以更動嗎?

這套管理方法最重要的精神是由下而上建立目標,如果主管威權式制定目標,就跟 KPI 沒什麼差別。管理者應抱持開放心態,了解員工想做什麼,有時候反而是第一線更能看到問題的癥結。例如主管想增加顧客滿意度,希望客服人員的 OKR 是每周多打幾通電話,但員工或許會覺得,修改罐頭訊息的回覆內容就能滿足大部分的顧客需求。

關鍵是,一個部門做 OKR 時要透明,每位員工都能看到彼此的目標與關鍵結果,如果真的有人設定的太偏頗,他自己會意識到「其他人都在做哪些事」,主管給意見時,也不會顯得那麼強勢。(口述/松果購物董事長郭家齊)

Q10:為督促員工,該不該設定獎勵制度?

這要考量企業文化、規模大小、員工自發程度來判斷。大部分實施 OKR 的企業都不會加入金錢方面的獎勵,因為這會降低員工完成整體目標的動力,例如業務的目標是「增加成交量」,為了做到這件事,他的關鍵結果有「參加培訓課程」。但一旦加入獎金制度,員工可能為了趕快達到設定的成交量,放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見成果的培訓計畫。

當然,如果你的員工比較被動(例如有人完全不想投入 OKR),當他們有明顯的進步,也可以嘗試發放少量獎金鼓勵(如年終考核的 10∼20%)。(取材自《執行 OKR,帶出強團隊》,采實文化出版)

Q11:不做績效考核,主管要如何評估員工的工作成效?

在 OKR 的體系中,不做一次性的績效評估,因為執行的過程中,已經充分的交流、互相協助。例如,針對彼此的目標、關鍵結果,員工可以隨時在留言板(OKR 協作平台)上即時反饋意見;每月開一次進度檢討會、每季再開一次目標制定會議。因此,就算需要評估員工表現,主管都能快速講出員工的工作結果。(取材自《OKR 工作法》,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Q12:如何激勵員工每季都想出新的、有挑戰的 OKR?

OKR 的精神是設定不容易達到的目標,如果員工把 OKR 當成「例行公事」就失去挑戰性了。不想員工喪失新鮮感、執行力,你可以鼓勵員工,只要設立比上一季進步的目標或關鍵結果,多小都可以。

有人會說,待辦事項就是這麼多,我還有力氣做新的 OKR 嗎?其實你可以改良這些小事。比如,一位財會人員,他原本每月 5 日要關帳,他的其中一個目標,就可以是 4 日就關完帳,下一季再進步成 3 日關帳,這件事雖然基本,一旦優化了,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做其他的目標。(口述/松果購物董事長郭家齊)

檢討成果

Q13:關鍵結果已達成,卻沒什麼成就感?

關鍵結果要與目標有確實關聯,目標則要襯托企業願景,環環相扣之下,每一個小的行為才能體現成果。換句話說,你完成一件事,感覺沒有效果,就是因為目標設定太模糊、彼此缺乏邏輯。

比方說,有個目標是「舉辦一場內容豐富、氣氛良好的歲末晚會」,但關鍵結果是「找好場地」「安排餐點、住宿」,即便做得再好,也不一定能達到內容豐富與氣氛佳兩個訴求。(取材自《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Q14:做完一次 OKR,怎樣的達標率比較理想?

組織實施完一季OKR,員工要自評,以 Google 來說,他們打分數的方式是 0.1 分到 1 分。解讀分數的方式,要先看你設定的 OKR 是「挑戰型」還是「承諾型」。挑戰型是比較難的目標,如果只拿 0.5、0.6 分,其實可以接受;承諾型的意思是,一定要花大量時間、精力在上面,如果這類只拿 0.3 分,代表根本沒做好。

這時,每一季的檢討會就很重要,員工至少在會議上做 3 件事:第一,這次的 OKR 得到幾分;第二,為什麼只得這樣的分數;最後,下一季有沒有明確的改善計畫。(口述/姚瓊工作室創辦人、OKR 專家姚瓊)

Q15:員工做了 OKR,覺得跟 KPI 沒什麼差,為什麼?

如果會出現這個情況,代表設定目標的方法出錯。OKR 跟 KPI 同樣都要訂目標,但前者更在意的是「達到目標的過程」,後者強調的是「達到目標的結果」

以設計部門為例,員工的 KPI 會寫成「新產品的出錯率低於 5%」,但 OKR 會寫成「藉由更新設計手冊、強化培訓新技能,讓產品出錯率低於 5%」,兩者雖然有一樣的目標,但 OKR 的方式讓員工有方法可依循,就算最終沒有達標,他至少做了許多有意義、使組織前進的行為。如果少了這一點,OKR 就有可能淪為形式,變成只有「對錯」的管理工具,也就失去意義了。(口述/姚瓊工作室創辦人、OKR 專家姚瓊)

Q16:為什麼執行了 OKR,團隊沒有因此更好?

有個重要的觀念是,OKR 是一套中長期、循序漸進的計畫,它不是一做完馬上就見效,因此如果遇到這類問題,很可能是設定的 OKR 周期太短(如兩周、一個月)。
初次導入 OKR 的企業,建議還是要遵守 3 個月為一個周期的體系,等到熟練、多次循環後,才能嘗試在比較簡單的目標中縮短實施周期。(取材自《OKR 工作法》,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Q17:組織需要 OKR 負責人嗎?如何找到好人選?

員工可分為兩種類型,「X 型」指的是行為容易受外在環境、動機影響的人;「I 型」則是相反,比較關注行為本身的動機、帶來的成就感。執行 OKR 會遇到很多困難、挑戰,因此需要有驅動力的領導者,包含能做好自我管理、專精投入一件事情等特質,因此執行這套管理方法時,建議用 I 型人當負責人,他不一定要是最高階的主管,但要對整套理論、進行中的目標非常熟悉。(取材自《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Q18:全公司有好幾十個 OKR,主管根本檢查不完,如何解決?

當公司、部門、個人都有各自的 OKR 時,一定要對齊、公開透明,因此建議企業使用線上平台,例如 7Geese、Trello、Asana、Quip 等,而不只是每個人把自己的 OKR 寫在紙上。這些平台、軟體讓每個人看得到彼此的 OKR,且能線上即時留言、給反饋,最後在上面打分數,減少主管與員工討論 OKR 的時間,並優化整體流程。(取材自《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繼續閱讀 績效管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5

被質疑考績不公,你拿什麼說服員工?徹底實踐 OKR,讓我化解一場人事風暴

王怡淳
王怡淳
2022-10-19

我在英特爾(Intel)中國區服務的部門,曾嘗試與電信業進行合作,於是破天荒的招募一位曾在當地3大電信運營商服務過的同仁。由於他來自國營企業的背景,與英特爾的文化有較大的差異,我預測「水土不服」的機率比其他人來的高。果然與他共事期間,花了我較多的精力輔導,可惜他的工作思維與產出,始終不符期待。他對於在目標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團隊提供的建議和反饋無動於衷,往往是表面接受,但行動依然故我。我只好在年度的績效面談中和他攤牌!這是我在 OKR 團隊見到少有的案例。

延伸閱讀:用心培育的員工提離職!主管該如何好好說再見?

那年的面談,我告知他的考績是 BE(Below Expectation,低於預期)。按規定,他必須進行績效改善計畫(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PIP),6 個月後我們視結果決定他的去留。他當下對這處置不能接受,忿忿不平地列舉多個案例,訴說自己是多麼盡心盡力的工作,客戶及外部合作夥伴是如何肯定他的付出。他並揚言要發信給美國的 CEO,更不排除向當地政府單位提告我們不公平對待員工!當下我只好直球對決了。

我指出他的工作價值極低,但他認為「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然而 OKR 團隊可沒這說法。績效考核的結果,隔年能續留的同仁,都是有功勞的。不論他們是出意見想法,還是單純扮演執行角色,都提出了貢獻。而他沒有價值導向思維,執行又不到位。

他認為獲得外部客戶與合作夥伴對他付出的肯定,重要性大過於團隊內部對他的要求與反饋。對此我則回應:OKR 團隊是聚焦關鍵目標。目標的制定是以公司及部門的戰略方向與利益為起點,並以合夥人思維,與內外部的夥伴及客戶進行合作。

所以若目標達成,客戶與合作夥伴的需求與利益自然被照顧到了。因此,每個成員應該更重視執行目標過程中,團隊給予的反饋,適時地調整心態與行為,確保目標的達成。這同時也是團隊紀律的表現。

我接著提出所有與他工作表現相關的反饋紀錄,指出在過去一年中,要求他改善的事項,以及因他未做出相應的調整,而收到的書面警示。到此,見他情緒漸漸平緩,最後無言以對。在步出會議室時,他輕輕的說了一句:我搞錯重點了!

OKR 團隊的績效考核有什麼特點?

員工抱怨考績不公,主管部屬各執一詞,HR部門在場記錄,這種場景在成熟運作OKR的團隊,並不常見。一般情況下,我與同仁的績效面談時間不會超過 15 分鐘,除非是面對新進或即將異動的人員。有時甚至同仁說:「Chris,不用面談了吧?用郵件將考核報告發給我就好啦!」因為同仁們在團隊的日常運作過程中,已經不斷地接收到主管和團隊對自身表現的反饋訊息,可以預測自己的考核結果。例如:制訂目標時,自己是否提出具有價值的想法?審核目標時,自己說服團隊完成目標所產生的影響力?而主管當場給予的意見,正是對自己工作績效的一種反饋。

延伸閱讀:無關社恐,就是想用訊息代替面對面或講電話!8、9 年級生的溝通習慣,你接受嗎?

OKR 團隊的反饋方式是以團隊會議、一對一會議、郵件、周(月)報以及公開系統訊息等方式,讓部屬獲得頻繁且立即的反饋。這做法帶給團隊2個重要的影響:

1.團隊成員能頻繁地獲得他人的反饋: 成員能即時得到主管及其他同仁的意見跟建議,了解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團隊的期待,以適時調整。同時也能觀察自己與其他成員在工作意願和能力上的差異。這些都是對團隊成員績效的持續管理。

2.每項反饋都有書面紀錄: 這些紀錄被視為同仁表現的重要佐證資料,可讓團隊的績效評估更加全面完整。

當年那位同仁因為企業文化差異,展現的工作思維與價值觀,與 OKR 的團隊幾乎是南轅北轍。之所以我們能夠在績效面談中,化解一場可能的人事風暴,有賴於提出公開可驗證的「事實與證據」。OKR 的組織策略「理性重於感性,事實勝於雄辯」,這讓績效面談自然變得簡單多了!

繼續閱讀 目標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目標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什麼是 OKR?跟 KPI 差在哪?一次讀懂 Google、Linkedin 都在用的 OKR 目標管理法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19-09-11

最近爆紅的 OKR 到底是什麼?它跟 KPI 又差在哪裡?為什麼 Google、Adobe、Microsoft(微軟)等大企業,都紛紛採用這套管理制度?(延伸閱讀:老闆目標太空泛,員工當然做不好!Google 的 OKR 管理法,為何你也該做?

什麼是 OKR?它跟 KPI 又差在哪裡?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企業一切的經營活動,最終都是為了績效。」確實,績效關乎一家企業的存亡,但是,如何達成績效呢?既然績效是公司的經營成果,採用重視「結果」的績效考核制度,是一般企業普遍的做法。

然而,擁有 3 萬 7000 名員工的奇異(GE),2015 年宣布不再採用年度績效考核制度,其他知名企業如微軟(Microsoft)、IBM、Adobe 等,也都紛紛跟進。這波管理變革趨勢中,愈來愈多經營者認為,傳統的績效考核,容易流於官僚形式,職員為了「搶分數」,更可能上演明爭暗鬥。(延伸閱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致主管:績效管理失靈,最常敗在這兩點

如果組織不以獎懲、評鑑制度為重,該如何督促部屬完成目標?你可以參考的是,近年來 Google、領英(LinkedIn)、推特(Twitter)、荷蘭國際集團(ING)等跨國大型企業,都開始採用「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管理方法。

OKR 跟一般績效管理制度差別在哪?

OKR 的發展,是由目標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理論演變而來。早在 1950 年代,杜拉克就提出目標管理的基本框架,他於《管理的實踐》陳述一個情境:有人詢問三個石匠在做什麼,首位石匠答稱「我在養家活口」;第二人說「我做的是全國最棒的石匠技藝」;最後一人則自信表示,「我在蓋一座大教堂」。

故事中,第三位石匠明確說出「蓋教堂」的大願景,正是杜拉克的主張──管理者需要建立類似的目標,並向員工闡明要做出何種貢獻,以便實現理想。 不過,美國企業家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1990 年代擔任英特爾執行長時,發現許多公司執行目標管理的過程,已逐漸背離杜拉克的初衷。(延伸閱讀:不是 KPI,200 位員工全導入 OKR 管理!主管的體悟:原來我過去都錯了......

比方說,有些主管強制地把「自己」的目標分配給部屬;公司以一年為周期檢視目標,卻無法跟上市場變化;甚至,員工不曉得企業的大方向是什麼,整天只埋首拚業績達標。因此,葛洛夫改良目標管理的模型,提出 OKR 理論,並由矽谷創業投資家約翰.杜爾(John Doerr)把該體系引進 Google,Google 的成功,吸引了更多企業嘗試此制度。

這套理論正如其名,「O」是指目標(objectives)、「KR」則是關鍵結果(key results),它是一項溝通工具,幫助所有人了解最新目標是什麼,由團隊討論出一個周期內定向的大目標,用來告訴大家「我們現在要做什麼?」接著擬定 2~4 個定量的關鍵結果,輔助成員了解「如何達成目標的要求」。

舉例來說,《經理人月刊》希望「設計吸引人的社群網站,使更多人獲取商管知識」,就是一個大目標。這時,關鍵結果要把「吸引人」這類模糊的描述量化,像是「讓 50% 的會員每天都要瀏覽我們的網站」「讀者觀看一篇文章的時間,至少要停留 3 分鐘以上」等敘述,即為兩組具體的關鍵結果。

不論企業、部門、個人,都可以實施 OKR

目標與關鍵結果(OKR)的管理方法淺顯易懂,每一組「目標」(objectives)與 2~4 個「關鍵結果」(key results)搭配,且不論企業、部門、個人,都可以實施 OKR。以下以手機品牌為例。

企業、個人的 OKR 差在哪?範例.PNG
企業、部門、個人的 OKR 可以怎麼訂?以下以手機品牌為範例。
《經理人月刊》

《OKR:源於英特爾和谷歌的目標管理利器》共同作者班.拉莫爾特(Ben Lamorte)、保羅.尼文(Paul Niven)論述 OKR 的定義時,指出這是一套嚴密的思考框架,能確保員工緊密合作,把精力凝聚在可衡量的貢獻上,協助組織成長。

「嚴密思考」指的是在一個 OKR 周期後,團隊不僅要檢視自己是否達成目標,還得進一步探究實施結果背後的意義,當不如預期時,必須拆解原因,如目標過大、人力不足,或是需要更多時間執行等。如此一來,才能在下一個周期中,找尋更多突破機會。

換句話說,OKR 的思維體系,也能輔助企業貫徹願景。像是有些領導者管理組織時,認為只要反覆傳遞一個理念(或命令),員工最終必能理解、領悟,但部屬仍然感到困惑不解,導致組織失能。相較之下,OKR 在制定目標前,會讓所有階層一起研議,共同討論,避免部門各自為政,只顧自身利益。

已經有 KPI 了,還需要 OKR 嗎?

一個常見的困惑是,「組織已經有 KPI 了,我還需要 OKR 嗎?」如果用一句話來簡單說明兩者的差異: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是「別人要我們做的事」,OKR 則是「我們自己想做的事」。

OKR 的本質並非要考核團隊或者員工,而是隨時提醒每一個人,當前與未來的任務分別是什麼。

也就是說,KPI 與 OKR 其實並不衝突,只要不把 OKR 視為績效評估的工具,一個組織內,可以同時實施這兩套體系。

而且,OKR 還能適度彌補 KPI 的缺陷。KPI 強調在時限內完成待辦事項,並依據評分標準給予賞罰,確實能激發、提升工作效率。不過,組織內部往往有多個 KPI,這時就有可能產生「有些事大家都不想做」的狀況,甚至這些 KPI 早已背離企業願景,但員工為求分數,仍敷衍了事。

舉例來說,某購物平台期盼網站能更受歡迎,將點閱次數設為 KPI 的項目之一,結果員工把網站變得更複雜,確實讓使用者「點來點去」,雖然達成 KPI(過程),但沒有朝向「網站更受歡迎」的目標(最終成效)。

相對的,OKR 要求目標與關鍵結果必須高度吻合,聚焦好的目標,發想到底有哪些事情,讓全部門願意一起努力、前進,而非拚命達成績效。

OKR 有什麼優點?

除了能讓企業知道「到底要做什麼事」,OKR 還有許多優點。首先,OKR 只需理解目標及關鍵結果,就能執行,員工不會因為理論過於複雜,搞得一頭霧水。推特前執行長迪克.科斯特羅(Dick Costolo)便曾說,當他導入這套方法後,所有人很快就能夠搞清楚方向。

另一方面,OKR 允許團隊自由設定周期,而多數企業採用「一季」為循環,每三個月、甚至一個月就能夠能迅速檢視結果,並調整下一次的目標,相較於年度績效評估,更能因應市場變化。

什麼樣的團隊適合 OKR?

至於什麼樣的團隊適合 OKR?《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指出,一般職務可分為「推算型工作」(根據現有指令、按照某種途徑達到結果,例如收銀台員工)與「探索型工作」(實驗各種可能性,找尋更好的方案,例如廣告策畫)兩大類,後者面臨的商業環境變動較快,需要大量創意,更應導入 OKR。

總體來說,

OKR 的初衷是企業由下而上,討論出真正要做的事,當所有人都有共識,就能把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任務上,集中注意力、做好時間的主人,便能使工作更順遂

認識 3 大目標管理理論

每個企業都希望透過訂定計畫,使團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設定目標有許多具體方式,以下比較目標管理(MBO)、目標與關鍵成果(OKR)、關鍵績效指標(KPI)的差異。

目標管理(MBO)

1954 年,由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出基本概念,強調「目標」的重要性,用團隊參與的方式建立目標,並在時限內完成,且每個人需為自己的績效負責任。

  • 優點:運作方式公開透明,要求員工自動自發,有利提高團隊歸屬感。
  • 缺點:目標難以量化,導致員工不清楚如何達成,甚至許多人不了解企業宗旨。

目標與關鍵成果(OKR)

1999 年,由英特爾(Intel)前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提出理論框架。目標與關鍵成果(OKR)是透過每一組目標(objectives)搭配 2~4 個關鍵成果(key results),讓團隊了解「要做什麼」及「如何做」。

  • 優點:理論簡單易懂,以「由下至上」的方式,使團隊訂定每個人都願意執行的目標。
  • 缺點:要求目標要有挑戰性,但並不連結績效評估體系,因此需注意成員是否缺乏動力。

關鍵績效指標(KPI)

1990 年代,各家學者結合目標管理、平衡計分卡、80/20 法則理論演變而來。
藉由上而下分配績效指標,設定績效目標、績效考核與面談,專注在結果,而非過程。

  • 優點:透過績效考核、評分機制,督促員工完成任務,強調「效率」與「效果」。
  • 缺點:為了達成績效指標,員工有可能不擇手段,甚至背離企業願景。

《經理人月刊》特別製作了一份 OKR 懶人包,教會你何謂 OKR、圖解執行 OKR 的每個 SOP!點此下載 >> bit.ly/32y1syj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