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 是什麼?跟 OKR 差在哪?圖解:兩大績效管理制度優缺點|經理人
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KPI 是什麼?跟 OKR 差在哪?圖解:兩大績效管理制度優缺點

2024-04-11 經理人編輯部

迎接年末,又到了打考績的時候,你明年的 KPI 是什麼?企業常用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考核員工表現,軟體公司 Adobe 也曾這麼做,Adobe 顧客與員工體驗執行副總裁唐娜.莫里斯(Donna Morris)6 年前取消以 KPI 為準的年度績效考核,改採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管理法。

延伸閱讀:什麼是 OKR?跟 KPI 差在哪?一次讀懂 Google、Linkedin 都在用的 OKR 目標管理法

改制雖引發不少質疑,但以往每年 2 月考核結束,都會出現因不滿考績而爆發的離職潮。自 2012 年秋季改制後,員工表現不再由「達成 KPI 與否」直接評分,而是參考個人在各方面的付出作為考核依據。考核方式相對公正,離職人數跟著減少,也讓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員工不得不服

當多數企業仍採行 KPI,我們可藉由 Adobe 案例思考:KPI 有哪些問題?OKR 又如何改善?

延伸閱讀:新制度反變裁員殺手鐧:Google 的績效考核新政 GRAD,到底是禍還是福?

KPI 是什麼?怎麼定義?以員工產出打分數,產出多不代表貢獻大

KPI 強調事先訂任務,以達標為績效考核標準;OKR 強調設高挑戰性的目標,並根據目標訂關鍵結果,考核無絕對標準,員工該做的就是縮小與目標的差距。Adobe、IBM 等企業接連捨棄 KPI,是因為它帶來一些問題,包含獎金制度無法長久激勵員工、做事態度被動以及任務與目標不符等

莫里斯在《OKR:做最重要的事》裡指出 Adobe 的瓶頸,與獎金制度缺乏長久激勵效果有關。管理層每年耗費 8 萬個小時做 KPI 考核,不僅沒提高績效,反讓許多部屬不滿績效低、沒有獎金而離職。

當員工把注意力全放在績效獎金上,不只使工作熱情易受獎金高低或有無影響,還會造成無法量化成 KPI(沒機會拿到獎金)的事情沒人要做反觀 OKR,績效是由員工對目標貢獻多少來評斷,且不牽涉獎金,如此員工更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另一方面,員工努力工作若只是為了達成上級訂的 KPI,態度仍屬被動。企業採行 OKR,員工撰寫目標與關鍵結果時,可以自訂行動計畫,培養主動思考能力。

最後,《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提到,當企業將 KPI 視為唯一標準時,也發生實際做的事脫離目標的問題。例如,某新聞網想拓寬客群,訂下「今年內增加 100 萬觀看人次」的 KPI,怎料 A 編輯投機取巧,把原本該放在同一頁的文章,分 10 個頁面來發布。頁面多了自然會提高觀看人次,但事實上,此舉讓閱讀過程變得麻煩,即便達成 KPI,讀者也不會再來。

相反地,若使用 OKR,訂下「拓寬客群」的目標後,就會確保關鍵結果與目標相符,像是改善內容等,違反目標的做法就不可能。

雖然單獨採行 KPI 會帶來一些問題,但《OKR 使用手冊》指出,KPI 為穩定組織運作的基礎,仍有存在必要。不過,在講求創新與知識的現代,企業不只求「穩定」或「好」,更得學習 OKR 制度的精神,設定「好到難以達成」的目標、協助員工挑戰極限,才能在業界領先

績效管理的祕訣:OKR 指路,KPI 加速,兩者並行創造最大效益

《OKR 使用手冊》認為,KPI 是 OKR 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5 分鐘商學院》進一步將 OKR 與 KPI 分別比喻成指南針與計時器,兩者並用將帶來更大效益。企業可將 OKR 理解為管理模式,KPI 則是考核工具,先透過 OKR 為組織成員建立高遠的目標與執行方式,再透過 KPI 來檢查事項有無確實被完成

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要懂得結合多種管理工具的優勢,創造最適合自家企業的做法。

圖解|目標與關鍵成果(OKR)與關鍵績效指標(KPI)差異

許多管理者都困惑:已經有了 KPI 了,還要 OKR 嗎?想為企業找到最適合的做法,得先搞懂兩者的差異。此外,執行過程中要不斷反思兩者的哪些特質能解決公司問題,才能讓企業順暢運作。

目標與關鍵成果(OKR)vs. 關鍵績效指標(KPI)
目標與關鍵成果(OKR)vs. 關鍵績效指標(KPI)
經理人月刊第 178 期

照 KPI 發獎金,只會造成公司災難!老闆如何激發員工戰力?

奇異(General Electric)過去管理績效的方法,是將員工的績效表現強制排序,透過大力獎賞前段班人才,淘汰績效最差的 10% 員工,成功提振績效,創造企業榮景。但到了 2015 年,GE 卻宣布放棄此規則,而且它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公司。

近幾年來,大型跨國企業陸續加入廢除年度績效考核的行列,像是 IBM、微軟(Microsoft)、勤業眾信(Deloitte),都嘗試用更頻繁且即時的回饋,取代傳統評估員工績效的方法。《麥肯錫季刊》分析,當企業太注重排名、甚至以此來辭退員工,會使得員工為了在績效考核取得好成績,花過多精力來討好主管。

捨棄原有的績效排名制度,《麥肯錫季刊》整理出一些新的績效管理方法:

1. 修改獎勵制度,不只用績效分數來分發年終獎金

愈來愈多科技公司放棄以往按照員工表現發放年終的制度,轉而提高基本薪資,訂定多元獎勵政策,讓員工自由選擇獎勵方案,只要達到企業設定的目標,即可獲得額外獎賞。而原先的「獎金發放」也轉換為「股利分紅」(stock awards),員工能從股份獲得實質獎勵,更因股市起伏的特性,體認到公司營運實與自己息息相關,進一步思考如何幫公司帶來更多效益。員工不會再為績效考核而戰戰兢兢,能將重心放回工作,提升公司整體效率。

2. 即時給予回饋意見,比年終評分更重要

過去的績效評估被批評流於主觀,與其仰賴一年一度的考核,現在公司運用新科技,取得較準確且即時的評估資訊。德國時尚電子商務 Zalando 開始使用一個 app,員工可以在會議、活動、演講等結束後,要求主管、同事、客戶給回饋(feedback),這時因記憶猶新,收到的意見極具參考價值。

此種 app 介面除了有評分級距,也可選擇「聰明伶俐」、「具團隊精神」、「做事效率高」等圖像,給予同事正面評價,若還有其他想法,也可填寫意見欄回饋。裝置能儲存所有紀錄,持續追蹤各員工績效,在年終時一併統整。

GE 也使用類似的工具,稱作「PD@GE」。他們不斷改變回饋語言,將意見從原先較批判的字眼轉為正面強調員工潛能開發的詞語,員工收到質量兼具的反饋,能及時調整工作態度與方法,而主管也能適時指導員工,讓回饋更具價值。GE 表示,他們希望能在 2016 年底前將這套系統運用在所有員工身上。

科技化裝置的建置成本相較於以往書面審核來得低,其未來非常值得期待,但隨著日子增長,現實考驗將會慢慢出現:有心人士鑽漏洞,對評分結果動手腳,以及員工會認為一舉一動都被老大哥監視,渾身不自在……,《麥肯錫季刊》最後也提及,這些問題有待解決,以利未來更多公司採用。

本文不開放外部合作單位轉載。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