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慈城话跟宁波城区话有何区别?

关注者
8
被浏览
3,277

1 个回答

本人老家鎮海憩橋村位於舊時鎮海縣和慈谿縣的交界處,因此我也可以算是半個老慈谿人。這裡就以我知道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老慈谿縣各地方言的特點。

(老慈谿縣地圖,我老家憩橋村在最東端,當年分屬鎮海、慈谿兩縣)


首先是慈城話。慈城作為老慈谿的縣城,不知為何,其方言的資料非常少,基本上沒有可以參考的文獻資料。這裡所論述的慈城話依據慈城朋友 @Joynese Fu 的記音。

慈城話和寧波城區話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古知三-章組字,例如「城」「鎮」「濕」「十」「手」「扇」等字,寧波話為細音或圓唇 [dʑiŋ˨˦] [tsʮøŋ˦] [ɕiɪʔ˥] [zʮœʔ˨˧] [ɕiʏ˧˧˥] [ɕi˦], 而慈城話則讀作洪音 [dzɐŋ˨˧˩] [tsɐŋ˥˧] [sɐʔ˥] [zɐʔ˨˧] [sœʏ˧˧˥] [sø˥˧],類似主流太湖片吳語的讀法。另外「水」「知」「取」等寧波話讀 [ʮ] 韻的字,慈城話均讀 [ɿ] 韻。推測這一特點可能是受到了附近臨紹小片(例如餘姚話)的影響(不過餘姚話「取」「趣」分別是 [ʮ] 韻和 [y] 韻,與慈城話不同,可能是因為慈城話知三章讀洪音,百年前無舌葉音,不具備產生 [ʮ] 韻的條件)。

不過也有一部分字存在洪細兩讀,例如「張」既可以讀成 [tsã˥˧],也可以讀成 [tɕiã˥˧];「還潮」「丈人」「火着」等詞中的「潮」「丈」「着」也基本用細音 [dʑio˨˧˩] [dʑiã˨˩˧] [dʑieʔ˨˧]。尚不能確定這種異讀是更早時期白讀層次的殘留,還是進一步被寧波城區話影響的結果。

其他的區別比較零碎。韻母上的區別主要有:「流」和「算」寧波城區老派都是 [ʏ] 韻,慈城話分別是 [y] 韻和 [ø] 韻;「九」和「就」寧波城區老派都是 [iʏ] 韻,慈城話分別是 [y] 韻和 [œʏ] 韻(後者介音脫落且讀 [z] 聲母,較為特殊);「漢」寧波話有 [e] [ɐi] 韻兩讀,慈城話只有後者一讀;「半」和「官」寧波城區老派都是 [ũ] 韻,慈城話分別是 [ø] 韻和 [uø] 韻;寧波城區老派的 [yəŋ] 和 [yəʔ] 兩韻,慈城話分別讀作 [yoŋ] 和 [yoʔ];寧波話的 [əŋ] 韻和 [iɪʔ] 韻,慈城話音值分別為 [ɐŋ] 和 [ieʔ];以及語氣詞「末」,寧波話讀 [ɐʔ] 韻,慈城話讀 [ieʔ] 韻,等等。

最後是聲調。單字調方面,寧波城區老派 7 調,慈城話 6 調。其中陰去歸陰平,調值53;陽平為升降調 231,與寧波話 24 不同。連讀變調較為複雜,恕不贅述,這裡簡要提幾點區別:陰上 335 作為前字,寧波話變成 44- 或 53-(少),慈城話則變成 35- 或 44-(少);「兒子」「蘋果」「牛奶」等陽平開頭的個別詞,寧波話為 11-53/44,慈城話為 23-31;「升上去」等陰平開頭加上補語或虛詞的詞組,寧波話為 33-55-31(同廣用式變調),慈城話為 55-33-21。


下面再簡單介紹一下老慈谿縣的其他方言。

老慈谿縣西部二六、三七市等地的方言可參考田螺山話。資料來源為阮桂君《寧波方言語法研究》記音。其主要特點和慈城話區別不大,最明顯的特徵是區分「瞎」「黑」兩字,分別讀 [ɐʔ] [əʔ] 韻,「濕」「十」也讀 [əʔ] 韻,這種對立雖然在北部吳語當中並不稀奇,但在甬江小片時音當中是十分罕見的。另外田螺山話的 [e] 韻除了搭配零聲母之外都讀成 [ie],但「衣」「煙」仍然都是 [i] 韻(例外:「甜」[die˨]);慈城話的 [œʏ] 韻在田螺山話中併入 [ø] 韻。

田螺山話單字調 7 個,陰平 53 與陰去 44 不混,陽平讀低平調 22,陽上歸陽去,調值 224。


老慈谿縣東部九龍湖到憩橋一帶的方言和鎮海縣江北到澥浦嶺以南郊區的方言非常相似。此處以本人調查的憩橋話為例。知三-章組(以及一部分精組撮口字)和寧波話類似,多讀細音或圓唇,但細節上有區別。例如「真」「雪」,寧波話讀 [tɕiŋ˥˧] [sʮœʔ˥],憩橋話讀 [tsøŋ˥˧] [ɕieʔ˥](前者和鎮海城關話 [tʃøŋ˥˧] 一致;後者和慈城話一致,和鎮海城關話 [ʃøʔ˥] 不同)。另外除了「半」「官」與慈城話一致外,憩橋話「雨」「遠」「有」三字也不同音,分別讀作 [y] [yø] [iu] 韻(和鎮海城關老派一致,慈城話此三字同音)。

憩橋話的單字調 6 個,和慈城話完全一致。連讀變調也和慈城話較為相似,除了「落雨嘞」慈城話 1-11-53,憩橋話 1-33-53 等個別細節(寧波城區話為 1-23-31)。


老慈谿縣方言最複雜的地區在北部,也就是觀城、鳴鶴一帶。慈北地區和舊鎮海縣北部(澥浦嶺以北)的方言較為相似,特點是知三-章組(以及一部分精組撮口字)的細音更多,通攝、宕江攝、咸山攝合口等也讀作細音。此處以本人實際調查到的慈北觀城話和鎮北范市話( @镇海王威 的口音)為例。例如「中」「鐘」,觀城話、范市話均讀作 [tɕyoŋ˥˧],不同於寧波話 [tsoŋ˥˧];「轉」,觀城話 [tɕyø˧˧˥],范市話 [tɕyø˦],不同於寧波話 [tsʏ˧˧˥] 或慈城話、憩橋話 [tsø˧˧˥](寧波、鄞縣有些地區讀作 [tɕiʏ˧˧˥],音同「九」,是高元音滋生介音的結果);「水」,觀城話 [ɕy˧˧˥],范市話 [ɕy˦](但「知」兩地都讀 [tsɿ˥˧])。

觀城話和范市話的區別主要在於上述細音字讀齊齒呼還是撮口呼這一問題上。一般而言,有分歧的字,觀城話讀齊齒呼,范市話讀撮口呼;鎮海話讀圓唇的字,范市話一般都為撮口呼。例外有「十」,兩地均為 [ʑieʔ˨˧],但「日」的文讀,觀城 [ʑieʔ˨˧] ≠ 范市話 [ʑyəʔ˨˧]。還有一些鎮海話讀齊齒呼的字,范市話也讀撮口呼;例如「深」「身」,寧波、觀城都讀 [ɕiŋ˥˧],鎮海 [ɕiŋ˥˧] ≠ [ʃøŋ˥˧],憩橋 [ɕiŋ˥˧] ≠ [søŋ˥˧],范市則都讀 [ɕyŋ˥˧]。

除此之外,[yɔ̃] 也是比較特別的一個韻母。在寧波話和憩橋話裡,這個韻母僅出現於「降」的文讀。但在范市話和觀城話中,這個韻母出現在一些知二-莊組和知三-章組的宕江攝字中。麻煩的是,兩地的轄字有出入,由於缺乏同音字表,目前還沒有確定其分化的具體條件。大概的情況是,「雙」「壯」兩地都讀 [ɕyɔ̃˥˧] [tɕyɔ̃˦],「霜」觀城 [sɔ̃˥˧] ≠ 范市 [ɕyɔ̃˥˧],「樁」觀城 [tɕyɔ̃˥˧] ≠ 范市 [tsɔ̃˥˧]。值得注意的是,百年前寧波話的這類字(平翹)同樣也比較混亂,需要進一步研究。

觀城話的單字調是 7 個,和寧波城區話基本相同,除了陽去調值是 223 而非 213。范市話單字調 6 個,陽去 213,但陰上併入陰去,調值 44。


最後是觀海衛的閩東語方言島,稱為「燕話」[iɪ ɦua] 或「衛裡話」[ɦuø ti ɦua](聲調略去)。這種方言當年在觀海衛城裡通行(城外則說觀城話),目前已經瀕臨消亡,資料也不是很多。這裡以我聽過的一份語料舉個例子,「自行車」稱為「踏骹車」[dɐʔ kʰa tɕʰia],明顯可以看出半吳半閩的特徵。


參考資料

寧波城區話:《寧波市誌•方言》(1995)、《寧波方言詞典》(湯珍珠、陳忠敏、吳新賢,1997)

鄞縣話:《鄞縣方言同音字彙》(陳忠敏,1990)

鎮海城關話:《鎮海縣誌•方言》(1994)

田螺山話:《寧波方言語法研究》(阮桂君,2006)

觀城話/燕話:《浙江慈溪的一個閩語方言島——燕話》(游汝傑、徐波,1998)

餘姚話:《慈溪縣誌》(1992)、《餘姚市誌》(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