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森山大道的这些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注者
814
被浏览
414,031

48 个回答

#艺术家嘴里的话,你听听就行了。不用全当真。

先说如何评价楼主贴的那几张照片的问题。

原问题里贴出来6张照片,其中4张出自于森山大道的《记录》第14号刊。这是一本2010年出版的全彩色,迥异于森山平时做法的画册。


以下援引一下宁波“假杂志”书店淘宝店翻拍的这本书的部分照片。




嗯,有没有已经感受到这本书看起来“和楼主问题里贴的图片感觉有些不同?”

出现了雪后的场景,出现了野外的动物,出现了暗淡的色彩、庞大的荒野,无论是人的城市还是外界,都笼罩在清冷的气氛里。作者本人徜徉在这片荒野里,对着镜子拍了张照片,把自己也放入了这组照片构成的氛围与故事里。

森山大道的作品,大量地依靠霸占读者视野来体现其视野的宽广与紧张。在《记录》14号中,彩色全都覆盖着森山先生特有的灰暗感,线条纵横交错,从一张横跨到下一张。尽管凌乱,但全都在将读者“吸入”他所拍摄的场景。

原因在于这本画册是杂志开本,居中打开时,跨页的画面就会充满你的视野,而其中的空间感就会全部展现。同时,编辑也会在排列照片时,不断地给出大、小场景转换、人物与场景转换,依靠蒙太奇来营造氛围。

这就是好的编辑、排版、制作呈现所带来的,完整的阅读体验。

在这部画册里,森山拍摄了旭川到北海道的旅程。关于这次旅程,他是这样写的:“当我看到这些场景,它的庞大与宽广一时间让我感到畏缩……当我想到一个摄影师试图靠脚来捕捉这一宽广时,我感到心底逐渐涌起了笑声。”尾声里,作者嘲笑自己几乎是“一只蠕虫”。居然想要靠一只小小的相机,来展现如此宽宏的世界。

可是当你看完《记录》14号,你就必然会被吸入了这个世界。

这样的完整的、以摄影书形式,加以编辑,再进行精良印刷,进而转换成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的样貌,与随便拿出来一张不知道来路的单张(网图质量都堪忧,你根本不知道是否被人调整过),随便排个序,贴在一个白底蓝框的网页上看,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presentation is everything,艺术家们最懂这个道理了。假如不能完整欣赏一部作品中作者的意图,只在意“某一张照片在技术层面是不是好”,是在买椟还珠。

同时,我也必须来实名反对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了。

首先说

@HIFITAM

文中的一些硬伤。

1,

@HIFITAM

原po“森山大道自成一家的「浪攝流」攝影風格影響深遠。簡單來說,「浪攝流」便是指追隨內心的直覺,拍下想拍攝的一切,走到哪裡、拍到哪裡。”

我的回答:所谓“浪摄流”这几个字,不是摄影史上严谨的定义。这是fuji为当时新推出的数字相机而打的广告slogan而已。森山大道从未将自己定义为“浪摄流”,翻遍他谈及自己摄影的书,也从没有提起过这几个字。这是商家为了向摄影爱好者推销相机方便,而硬贴在森山大道身上的商业噱头。

他从未说过自己是“追随自己内心直觉,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森山大道并不是人形自走炮。相反,假如原po主有认真看过《我的写真全貌》,里面谈到了很多摄影的烦恼,诸如,走到某处时绝不会拍,只想好好喝一杯;或者某些地点绝不会去拍,因为感觉不对,等等。

在《我的写真全貌》里,森山大道非常明确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我只拍摄能刺痛我的东西”(大意)。如果原po主仔细地看过从《记录》1号开始的森山大道作品的话,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在几十年里坚持了这一原则。

再借用一下“假杂志”淘宝店的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联系店主购买原画册。这是家有大量摄影书的专业书店。很多收藏在一般书店是买不到的。


这是森山大道34岁时自行出版的《记录》1-5号的复刻版。

34岁时的森山大道,已经是一个非常熟练的摄影老手了。此时他不仅已经得过新人奖,而且在摄影家细江英公手下做了多年的助手。立个flag,森山先生在34岁时对摄影的理解、拍摄、制作能力,超过全知乎。这点没人有意见吧?

这些东西都是随手拍的垃圾吗?当然不是了。在自述里,森山说得非常清楚:“…拿出自己喜欢的照片,来做一本小杂志。”

喂,自己印一本摄影书很麻烦的。如果不是真心觉得“我靠老子真牛逼拍得真的很好,需要给大家全部都看到”的话——干嘛要拿出来啊,拿出来挨骂吗?

我第一次看到《记录》1-5号,是2010年在巴黎看的原版。当时森山先生的摄影书被运到了巴黎。这些出版于1970年代的摄影书保存仍然完好,看了之后深深为之震撼。结果直到今天才能买得到复刻版,了了一桩心愿。

照片如果没有系统的呈现,就只是一个单薄的影像而已。它需要组织、物质化,才能转变为可以被欣赏的东西。而后,它会经受时间的洗刷和积累,成为影响其他人的东西。

1970年代的杂志,仍然在影响2017年的我。这种力量,可不是“随便拍拍,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再在暗房里随便胡乱做做”那么简单。

2, @HIFITAM 原po:“客觀來講,「浪攝流」拍出來的照片大多都非常無聊(就像題主選出來的那幾張照片一樣),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浪攝流」的心態──不加批判地拍攝自己想拍攝的一切,哪怕只有一點點想拍的慾望,也會拍下來。對於觀看者而言,或許這些照片很無趣,但對於拍攝者而言,卻具有獨特的意義。”

我的回答:上面已经说了很多森山先生作品的力量了。森山的作品绝不是无聊的东西,答主你这回复一点都不客观啊。

假如原po主看过他的接触印象集(即原底片直接印制的目录)可能会有这样的观感,但是只要一看他最终从暗房中拿出的成品,就绝不是那样了。

一张摄影作品,从拍摄到最终呈现于书或者展览,要经过拍摄、整理(接触印象)、编辑、排版、设计、印刷等一系列的工序。按动快门仅仅是第一步。

这是《labyrinth》的封面


我只贴一张代表性的吧。

在图中,中间的那朵花,看起来只是一张普通的废片而已吧?

但是看下图,看他的暗房作品成品。即便是我这样的渣翻拍,也可以看出森山特有的暗灰、线条凝聚感,以及整体的张力感了吧?

哪里无聊了?这一张,是在前几年出版的《Sunflower》中的一张,由日本设计师町口觉制作。我看到这张时,整个人都被笼罩了。喂,不要随便下结论啊。

黑白摄影创作,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拍下来、冲洗、印样、放大就结束;也不是拍一张彩色数码照片,在PS中转一下黑白就结束。

真正的黑白创作是一项具有极高美术性的工作,它的核心内容是调色,是按照作者的意图,将他的心意与触感,转化成直接的黑白灰,呈现成为不可言说的、高度作者化的结果。

黑白调色在美术创作中,可以说是最难的一件事:它牵涉到灰的黑度、灰度的排列、灰阶的变化与在画面上的分布,牵涉到情感与画面的统一。它是一项严格的美术工作。

严格到什么地步呢?对于一些要求真的很高的作者而言,作品的灰度差上5%,在普通爱好者看来还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对作者来说可是不行的啊。

对学生进行非常严谨的灰阶运用训练,是我们过曝暗房教室,在教学初期最重视的一件事了。因为这一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有章法、有尺度地进行视觉传达。

nonono,这些照片绝不无趣、轻浮、无聊啊。

3,原po“我沒有看過森山大道的攝影集,我不認為他的攝影集會很「高質」。”

我的回答:看到这里,感到很无语。

森山大道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摄影作者。他无论使用底片,拍立得、彩色、数字,均可以在一本著作中呈现出异常完整的美术感、概念、情绪与特质。

森山大道几乎所有的摄影集都是异常高质的。原因无它:森山在开始摄影之前,就是一位设计师,而在他开始摄影之后,跟随的就是日本摄影的重要人物细江英公。森山跟随细江英公期间,负责了大量工作。比如说,细江英公拍摄三岛由纪夫的《蔷薇刑》,其中很多放大制作都是由森山大道来做的。

而这些作品的质量,达到了成为日本摄影代表作的地步。所以对于本楼里的很多言论,我就不一一反驳了。只要知道一点:日本的设计师、职人有多厉害,大家也都知道。而这些职人都把与森山大道合作当做一项荣誉

所以森山先生的画册,就没有低质量的!无论编辑、设计、印刷,全部都是一流的,可以代表日本摄影的水准的。

证据呢?

@HIFITAM

真正看到森山大道的展览时,就被惊呆了。这才是正常的、看到森山作品的反应。照片如何呈现、何时何地呈现,极大地影响着观感。再说一次,经过了编辑、策展、装裱、测试场地效果、严谨地上墙等一系列步骤的最终呈现效果——这就是最好的策展人的工作的结果啊。

两年前,曾有幸跟随森山大道的设计师町口觉先生上过一次工作坊。町口觉先生对摄影艺术的敏感度、工作方法之精细,是超越了中国摄影界、设计界好几个层次的。

这跟大家在知乎上随便贴几张小图,然后评头论足,是完全两码事呀。看原著、看展览,才是正确打开艺术家的方式。

要不然Anselm Kiefer为什么对央美举行他展览那么在意呢?因为A.K的展都是要自己布的呀。对展示的结果负责,是艺术家的基本责任。

随便拿出来几张贴知乎上然后说“也不怎么样嘛”,对不起,这个锅艺术家不能背。

本帖一开始举出的例子,仅仅是我手边随便拿起的例子罢了。鉴于大家阅读时间有限,关于森山大道本人,就先说到这里吧。

结语:

摄影的艺术,并不是只去拍一张花里胡哨、炫目夺眼、宣扬奇技淫巧的照片。这样的作为实在太简单了。

一个真正的摄影家,是像音乐家、雕塑家、画家一样去追求自己的艺术的,是终身践行自己的意识信仰,并且不断地发生变化,以自己的体力和作品去不断演化、证明着自己的。

虽然这些艺术家有许多貌似石破惊天的言论,比如森山大道说“摄影不是艺术”,“只是排泄一样地拍摄”等等……

艺术家说这种话,你听听就可以了。

因为,这是自谦。这就像马云说“我不在乎钱”,刘强东说“我不知道奶茶是不是漂亮”……

因为对于森山大道来说,艺术的准则与水平,是他工作的基本底线。森山先生是在极高的艺术基准线上工作,才得出来“摄影不是艺术啦”这种看法。

而且这种看法,是受到知识论的时代性的影响的。在森山大道先生看来,摄影不是艺术;可在今天,谷歌街景车都能拍照,摄影已经全自动化的情况下,森山先生如此强烈的作者性、美术性,是真正的艺术。

森山大道等摄影作者,是真正地尊重摄影、终身实践自己的摄影观念。只是这些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念,对艺术家本身来说是常识,但又不能被常人所理解罢了。

不尊重摄影艺术的,并不是这些艺术家,而恰恰是误读这些艺术家的人。

马克思今天听别人把他归类为哲学家,他可能气得从棺材里爬起来:“老子反对了一辈子形而上学,你们居然把我当哲学家?”但马克思的作品,今天只能被尊称为哲学,因为他拓展了哲学自形而上学以来的思想边界。

森山说再多那种“摄影不是艺术”之类的话,我们作为读者,今天也只能当做他的自谦之语。因为他在作品创作中,展现出来的有序的混乱、特别的刺痛感与他几十年间的变化,都在证明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家。并且,这一追求,是贯穿了几十年的,是有等身的著作来证明的。

最后来个尾声:

1,读摄影,和读其他文本一样,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著作、背景、生平,并且尽量看原著、看展览。忌讳将作者的作品从完整的呈现中割裂开,只对单张、没有呈现的情况下评头论足,甚至以从未读过原著为傲。

即便是被国内普通摄影爱好者奉为不可侵犯的(?)布列松,也出过这档子事儿:

简单来说,有人在flickr上贴出来这样一张照片,问大家拍得怎么样。


回答基本都是:哎呀你拍虚了;自行车都虚了还怎么做主题啊;虚太狠了别存档了。

但是这张是布列松在1932年拍的,2008年拍出来了26万5千美元。

Why You Shouldn't Give Too Much Weight to Anonymous Online Critics

为啥呢??因为今天大家践行的所谓“决定性瞬间”这一方法论,就是布列松总结出来的丫。

如果没有他,没有这张“烂片”,没有他依据自己好照片、烂照片总结下的方法论,以至于依次形成的摄影历史的话——

今天这些自动相机用户,哪懂什么叫抓拍和决定性瞬间呢?

2,摄影,其实都是假的,空的。

一张照片,可以做任何解读,任何理解。在文本、作者、历史阶段没有确定的时候,一张照片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

楼主看到那几张被单独割裂出来的照片,感觉奇怪,“这些单张,看起来还没我或者楼下一大群人拍得好。”可你知不知道,你今天玩street photography,来源的方法论基础,就是森山大道,威廉克莱因等人搞出来的。

牛顿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各位,可不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说出来“你也没多高嘛”这种话啊。XD

能怎么看?

因为题主Po的这些照片是一张张的单张,而且呈现已经脱离了创作的背景,所以我先仅就每张照片来说。

其实一些图还是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功底的。比如那张狗就拍得很好,黑色的毛,瘦削的躯体,和阴森的眼睛,神态捕捉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头和尾都被切掉的构图方式,恰巧露出半张脸的一只眼睛,让你能感觉到这张图片的内在张力,肯定是有摄影的思虑,不像是普通人拍手拍出来的感觉。


但是,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相应的有自己的短处。

并不是所有的摄影师都能很好地完成好彩色摄影,尤其是街头摄影这种色彩非常纷杂的环境下。

其次,虽然森山大道对于人物的拍摄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一旦脱离了人物而仅仅就城市景观、建筑、自然风光的片子来说,这类的照片——至少在我看来——也不是他的强项。


说一些发散的点:

其他答案提到的这组照片在森山大道自己成套的摄影书中观感会更佳,其实就说明媒介会影像我们的阅读体验。在这个时代,大部分图片被观看和消费的地方,不再是博物馆、展览、纸质的书籍和杂志,而是手机屏幕、社交网站、APP的界面等等。印刷品不再是影像的终端。

有些摄影师的照片,即使被缩小被复制被数字化脱离了原有的展示环境并且不加任何的文字说明,你仍然能感受到它残留下来的灵光,比如Andreas Gursky。但森山大道的这组照片就比较难,它的灵光消逝得太快,你必须回到原来的呈现媒介中体会。

其次, 在这个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我自己是觉得摄影师真的没有必要再去生产快照这类风格的照片了。快照的意义,在Robert Frank、William Eggleston、Stephen Shore等人的手中已经探索了。我们每天在朋友圈都有看到海量的这样“不美”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刻奇和重复,为什么还要让专业的摄影师来重复这类审美?


最后,如果真要看彩色的街头摄影照片,这里还是推荐一些已经用很长时间来钻研彩色摄影、并且把色彩视为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摄影师。


1.Ernst Hass







2.Saul Leiter

这位摄影师也用玻璃和反射拍过很多照片,大家可以和森山大道的那张照片作对比。





3.Luigi Ghirri

Ghirri的照片也是有强烈的氛围营造,但是他的色彩运用就能让你很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浓厚的迷失感,就算你只是在电子的屏幕上看到单张的照片。






4.William Eggleston

我并不是非常欣赏这个被很多人推崇的摄影师的风格。因为他的照片拍得很民主也很无趣。但还是不得不说,他某些照片的色彩运用让人看得非常舒服。





台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