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上流》的奪獎之旅:奉俊昊如何以「非英語電影」破奧斯卡紀錄?(文長慎入)|溫溫凱/地下電影|換日線

《寄生上流》的奪獎之旅:奉俊昊如何以「非英語電影」破奧斯卡紀錄?(文長慎入)

《寄生上流》的奪獎之旅:奉俊昊如何以「非英語電影」破奧斯卡紀錄?(文長慎入)
第 92 屆奧斯卡各大媒體頭版,絕對是來自南韓的《寄生上流》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奉俊昊與劇組團隊克服了所謂「一吋的字幕障礙」(非英語片在北美上映有字幕,英語片則沒有),成為影史首部「非英語」拿下此殊榮的電影,更是繼 1945 年《失去的週末》、 1955 年的《馬蒂》後,史上第三部於坎城拿下最高榮譽同時攻頂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驚艷全世界。

第 92 屆奧斯卡各大媒體頭版,絕對是來自南韓的《寄生上流》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奉俊昊與劇組團隊克服了所謂「一吋的字幕障礙」(非英語片在北美上映有字幕,英語片則沒有),成為影史首部「非英語」拿下此殊榮的電影,更是繼 1945 年《失去的週末》、 1955 年的《馬蒂》後,史上第三部於坎城拿下最高榮譽同時攻頂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驚艷全世界。

此外,奉俊昊也是繼艾方索柯朗後,影史第二人以「非英語片」抱走最佳導演;以「非英語片」的角度來看,奉俊昊完成了李安、費里尼、柏格曼等眾名導未達成的成就,而若以「亞洲導演」來看,奉俊昊則是繼李安之後,影史第二位獲得此獎項的導演(李安曾以英語片《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獎);此外,他個人也收獲最佳原創劇本獎,當然,最佳國際電影(前身為最佳外語片,奧斯卡今年改名)也穩穩入袋──共計 4 座大獎成為今晚大贏家,本屆奧斯卡是真正的吹起「韓流」。

回溯奧斯卡近百年的歷史,以非英語片同時入圍最佳影片和最佳國際電影(前身為最佳外語片)的僅有六部電影:包含 1969 年科斯塔加夫拉斯的《焦點新聞》、1971 年揚托爾的《移民血淚》、1998 年羅貝托貝里尼的《美麗人生》、2000 年的李安的《臥虎藏龍》、2012 年麥可漢內克的《愛‧慕》以及 2018 年艾方索柯朗的《羅馬》。奉俊昊的《寄生上流》最終同時抱回這兩項大獎,完成前輩們的未竟之業。

為何專家賭盤反看好《1917》?從北美獎季的遊戲規則說起

說老實話,筆者在賽前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預測,均是押注在英國導演山姆曼德斯的一戰史詩電影《1917》(影評可參考〈《1917》壕溝戰:衝擊奧斯卡最佳影片,無與倫比的大師之作〉),這也是各大媒體和賭盤看好的選項,至於為什麼?以下簡單介紹:

奧斯卡的投票制度和風氣,與各大影展的遴選差異極大,它並非像金馬、柏林、坎城、威尼斯這種由幾十人的小眾評審團,在評選期間密集觀看所有入圍作品,而後討論出獎項。奧斯卡能投票的是由上千人組成的影藝學院會員,今年投票的會員數量共有 8,469 人,要求所有會員看完入圍作品難如登天。

舉個例子,我甚至不相信擁有投票權的侯孝賢會把所有入圍作品看完,然後投票(雖然我覺得侯導本身應該也沒興趣投票);也因此,在李奧納多迪卡皮歐拿下影帝那年,傳出有影藝學院會員表示只認識他,所以就在票券中登記他的名字。

而且,破千人可以決定奧斯卡得主的情況下,就更不可能將這些工作滿檔的會員們全部集合;換句話說,當這些評審少了互相辯論、面對面拉票的影響,所謂「北美獎季」的風向就顯得非常重要。每年奧斯卡大約落在 2 月頒獎,但從前年 9 月便打響所謂的「北美獎季耐力賽」。

圖/IMDb

北美獎季擁有獨樹一幟的頒獎風氣與完善的遊戲規則,粗略分為 3 階段:第一階段便有威尼斯、多倫多、特柳瀨得影展;第二階段則有地區性的影評人協會,如紐約、洛杉磯、金球獎;第三階段則有各大專業公會獎和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每一階段的大小獎項,都會有自己的評審,選出他們的最佳影片和其餘獎項,這當中的獎項數量不勝枚舉。

根據知名權威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截止至 2 月 10 日的統計數字(也就是奧斯卡頒獎當天),《寄生上流》共贏下 125 座獎項,第二則是《1917》的 76 座,接續則是《婚姻故事》、《從前,有個好萊塢》、《愛爾蘭人》,分別是 74 座、 65 座和 46 座。

這些獎項都具備拉抬片子聲量進而達到吸引影藝學院會員們注意的作用,就是所謂的「風向」,告訴這群有投票的會員們,坊間的媒體、影評愛什麼,進而影響他們的投票選擇與注意。更有甚者,有時候這些獎項的評審組成,某些就是可以投奧斯卡的影藝學院會員們;也因此,在奧斯卡頒獎前,直接從這些指標獎項判讀,就能八九不離十地預測最終得主。換句話說,預測奧斯卡得主的命中率,絕對比預測其他影展來得高,有時候觀察獎季風向的吹動,甚至比典禮本身更有趣。

《1917》在漫長的北美獎季中,幾乎以空降之姿領跑群雄,接連拿下幾座指標性大獎,最重要的一站,是美國製片公會(Producers Guild Awards,PGA),這是製片人肯定製片人的獎,而奧斯卡最佳影片,正是頒給製片人。且在北美獎季中,所有頒發最佳影片的前哨站,僅製片人公會擁有和奧斯卡同樣的投票制度,更重要的是,過往在製片人公會獎的 30 屆中,僅 9 次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不同──從這樣的歷史數據來看,《1917》在最佳影片中佔據優勢。

而幾乎可說是奧斯卡最後指標獎項的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部分成員也具備了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投票資格)也將最佳影片頒給《1917》。 此外,《1917》和《寄生上流》在北美本土的票房表現分別是 1.2 億美金和 3,300 萬美金,以票房來看,影片激起的討論度和關注度會有一定差距。當然,《寄生上流》在北美的發行商 NEON 打出極為精彩的一戰(票房為去年北美國最賣座的非英語電影)。

而循著公會獎的脈絡往下看,最佳導演當然也要壓注山姆曼德斯。山姆曼德斯拿下本屆美國導演公會獎(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DGA),這是導演肯定導演的獎。回顧歷史,從 1949 年至今,拿下導演公會的得主僅有 7 位最終無法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此重疊率極為誇張。

《1917》有著製片人公會和導演公會的加持,加上《1917》的題材是影藝學院會員偏好的戰爭片;說到這裡,再提一個重要的指標:去年影藝學院都可以略過經典的《羅馬》,頒給平庸的《幸福綠皮書》,這份根深蒂固的保守勢力令人歎為觀止;今年有政治極為正確的《1917》可以選擇,且又是英語片,應該能成功吸引到保守勢力,也難怪賽前大家普遍看好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奉俊昊之後上台領導演獎,訝異的致詞是真性情。一開始奉俊昊說覺得拿下國際影片後就沒事了準備放鬆,因為奉俊昊知道、台下的山姆曼德斯和電視前的媒體們也都知道,這個獎項很大機會是山姆的囊中物。(至於《羅馬》可能錯失最佳影片的原因,文章後段會提到)。

圖/IMDb

《寄生上流》奪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劇本,有跡可循

話雖如此,《寄生上流》最終能笑傲奧斯卡,在北美獎季的脈絡下也並非毫無依據:首先是最佳國際電影,既然都能成為最佳影片的領跑者,抱走此獎項無庸置疑,也替南韓寫下首度入圍首度拿獎的紀錄(此前南韓 30 次報名此獎項,連入圍都做不到),南韓終於憑藉著《寄生上流》首度獲得奧斯卡的正式提名),此外,《寄生上流》也拿下了編劇公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GA)和英國影藝學院的原創劇本獎,因此拿走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在賽前就屬預料之中,這同時是 17 年前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的《悄悄告訴她》後,再度有人以「非英語片」抱回原創劇本(這邊可惜了昆汀塔倫提諾無緣自己第三座的劇本獎)。

再從數字來看,自 2006 年第 78 屆奧斯卡至今,最佳影片得主中只有《水底情深》沒有拿到劇本獎,其餘最佳影片通通和劇本獎綁在一起(原創或改編);且美國演員公會(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SAG)、剪輯公會(American Cinema Editors Awards,ACE)都史無前例地分別將最佳整體演出獎、最佳劇情類剪輯頒給「非英語片」的南韓人,而過往沒入圍演員公會的最佳整體演出的片子,基本上不可能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這傳統維持 20 餘年,只有在前年和去年被《水底情深》和《幸福綠皮書》打破。

猶記得當時奉俊昊和劇組團隊拿下演員公會的最大獎時,宋康昊就說:「是一個『共生』的故事,講述了人們如何生活在一起,非常榮幸在那麼多令人敬佩的演員面前獲得此獎,對我來說或許代表了這部電影拍得還不算太糟。」

當時所有人也知道拿下這個獎項的意義,當被問到拿下演員公會後如何看待奧斯卡最佳影片,奉俊昊則說:「的確,目前的聲量逐漸建立,我們是獎季競賽的一部分。今天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演員得到同業認可,這是最大樂趣。但關於奧斯卡,沒人能真的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比較《1917》和《寄生上流》,前者在北美獎季中有製片 、導演公會和英國影藝學院加持,後者則有編劇、剪輯和演員公會撐腰,最後證明製片公會和導演公會的高命中率在本屆奧斯卡都失準,也正如同奉俊昊上述所說的,「關於奧斯卡,沒人能真的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成功的公關操作,讓奉俊昊瘋靡北美

都說奧斯卡是長期的北美獎季耐力賽,很多時候把獎頒給誰,會深受該時期複雜的意識型態與政治氛圍影響,例如《莎翁情史》擊敗《搶救雷恩大兵》、《阿凡達》與《危機倒數》的恩怨情仇、哈維溫斯坦神級的公關演出捧紅昆汀塔倫提諾,以及近年威廉達佛連拿北美四大影評人獎後,卻因掃到 #METOO 事件連奧斯卡入場券都拿不到。

影史因公關宣傳與操作影響奧斯卡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北美負責發行《寄生上流》的操盤團隊 NEON 當然也深知此事:奉俊昊的《寄生上流》先在多倫多和特柳瀨得影展打響北美的聲量,而後為了出席一連串的公關行動、獎項派對等等,奉俊昊也配合移動至洛杉磯做短期定居。去年 10 月電影上映之際,採取了循序漸進的上映策略,先是以小規模的測點放映,以口碑行銷,接著再累積口碑後擴大場次放映,加開放映戲院,最終證明此舉十分有效。當初短短一個月票房便突破 1,000 萬美金,成為 2019 年北美最賣座的外語電影,目前累積突破 3,300 萬美金,全球則是超過 1.6 億美金(估計拿下奧斯卡後此數字還會增加),成為奉俊昊導演生涯中最賣座的電影。也就是那時,奉俊昊開始接受各大知名媒體採訪,包含《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GQ》、《浮華世界》(Vanity Fair)、《時代雜誌》(Time)等等。

之後兩個月,他登上美國知名深夜脫口秀節目「吉米 A 咖秀」(The Tonight Show starring Jimmy Fallon),並且幽默的提及在坎城首映時,自己肚子餓的趣事,此談話在網路上瘋傳,截稿前已有超過 170 萬的點閱次數。

此外,飾演潔西卡的朴玿談,片中 " Jessica from Chicago " 的片段也遭到社群瘋傳,讓主創團隊的能見度上升:

奉俊昊的魅力隨著宣傳規模的加大而傳開,北美一般觀眾、影迷更加知道這位來自南韓的導演,而且坊間或是官方,都不斷釋出最新的資訊刺激影迷,例如時不時又有新的藝術海報曝光等等。目前知名權威 IMDb 和「爛番茄」分別是 8.6 分和 99% 的新鮮度(觀眾評分則是 92%),這些數字都代表了觀眾有多愛《寄生上流》。

至於奧斯卡影藝學院能投票的近萬員會員們,自然知道這位導演:奉俊昊 2013 年的《末日列車》以及 2017 年和 NETFLIX 合作的《玉子》,兩部都是未來的科幻驚悚作品,且都是所謂的英語作品。而參與這兩部的演員,分別有傑米貝爾、克里斯伊凡、蒂妲絲雲頓、艾德哈里斯、莉莉柯林斯、傑克葛倫霍等大咖明星──奉俊昊可以說是直接透過這兩部作品,和西方電影工業接軌,吸取好萊塢片廠的養分、累積經驗,並打響自己名號。

帶著這些創作軌跡,最終回到熟悉的家鄉,他舉世聞名的《殺人回憶》、《駭人怪物》、《非常母親》皆是在南韓創作,最終糅合了西方和自身文化,打造出獨樹一格的《寄生上流》。

隨著在北美的魅力延燒,《寄生上流》去年 10 月 11 日上映後,至今還未下檔;奉俊昊與團隊也真的深受北美影人喜愛,據筆者身旁在好萊塢工作的友人提到:奧斯卡舉辦的入圍餐會,慣例都會邀請影藝學院會員與入圍者交流,餐會尾聲也有入圍影人上台的儀式,而當奉俊昊走上台時,全場爆出熱烈掌聲。同樣地,在昨天的頒獎典禮上,當《寄生上流》拿下最佳國際電影時,全場影人也起立鼓掌──過往此話只有在頒發最佳導演、影帝后時較常看見。從事前媒體操作引發的熱烈討論,到奉俊昊本身的高人氣,而後在典禮當天的掌聲,可以相互印證好萊塢非常喜愛這位捲頭髮的南韓導演。

再從奉俊昊今晚拿下最佳導演的致詞來看,當時不到 5 分鐘的致詞,在杜比劇院現場引起眾影人的鼓掌叫好。他將榮耀分享給其他入圍者,首先先致敬影壇大師馬丁史柯西斯,稱讚他的偉大,並且提到自己年輕時學電影,就是鑽研馬丁的作品,馬丁對奉俊昊的影響深入心裡。而後,又提到在去年坎城競逐金棕櫚,一路到奧斯卡的好敵手昆汀塔倫提諾,感謝在美國的人們不熟悉自己的作品時,昆汀總是把它們放進片單中,兩人也在台上台下隔空表達尊敬。

事實上,昆汀的確非常熱愛奉俊昊的電影,此前知名電影權威媒體《IndieWire》整理了昆汀 30 部愛片,奉俊昊就以《殺人回憶》和《駭人怪物》占了昆汀榜單中的 2 部,最後提及陶德菲利普斯和山姆曼德斯時,先表達其傾慕之意,更說如果影藝學院允許,希望有一台德州電鋸,能將奧斯卡獎拆成 5 個分享給這些導演。從這段致詞來看,要人怎麼不愛奉俊昊?

頒最大獎給《寄生上流》,展現影藝學院改革的決心

而今晚奧斯卡勇敢的將最大獎給出「非英語片」的《寄生上流》,證明了保守的影藝學院會員做出的改動:

奧斯卡近年不斷被外界抨擊太白、太男、太保守,除了奧斯卡好白的椰榆外(今年克里斯洛克也在台上調侃了這件事),也爆出大規模騷擾女性的 #METOO 事件。這幾年影藝學院會員大刀闊斧亟欲改革,試圖擺脫歧視形象,廣邀世界各地的優秀影人。2019 年 7 月公布的數字,影藝學院便邀請了 842 位來自 59 個不同國家的人才加入會員,這當中有 50% 的女性以及 29% 所謂的「有色人種」;而截至 2019 年,影藝學院會員當中有 32%的女性(2015 年僅有 25%)、有色人種為 16%(2015 年僅為 8%),今年 8,469 的會員數量中,來自「國際」的投票者佔了將近 20%),這群「新聲」和「國際勢力」,也是各家媒體判斷《寄生上流》可能會抱走最佳影片的依據之一。

其實,新勢力的聲音,從去年奧斯卡就可看出。去年奧斯卡最佳導演這個項目,有墨西哥的艾方索柯朗、波蘭的帕威帕利科斯基以及希臘的尤格藍西莫入圍,在五名入圍者中,就有兩名來自歐洲,一名來自墨西哥,另一名則是非裔美籍的史派克李,真正的美籍白人,只有亞當麥凱,從去年到今年的更動,未來奧斯卡可預期的將會越來越多驚奇。

(至於今年一直被拿出來提的女性缺席這件事,我認為在最佳導演這個項目上,若純粹的「以片論片」,今年五名競爭者都是無法取代的,女性只有葛瑞塔潔薇有機會,但作品仍舊與這屆導演者們有差距。)

雅俗共賞、跨越文化隔閡,《寄生上流》的劃時代意義

最後,回顧獎季歷程,奉俊昊真的深受北美喜愛,從得獎、媒體、上節目的表現也都謙卑有禮並極具幽默感,重要的是,《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

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在「俗」之外,挖掘出極高的藝術價值,使得此片兼顧所謂的商業與藝術,讓每個人看都能有共鳴、打破文化隔閡,也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一產生出不同的思考面向。

可別小看這個「俗」的力量──為什麼去年 NETFLIX 同樣傾盡資源的《羅馬》會敗給《幸福綠皮書》,無法成為第一部「非英語」電影拿下奧斯卡的原因,可能也就是這個「俗」。《羅馬》的藝術成就無庸置疑,但對比《寄生上流》,《羅馬》較為私密且較有文化隔閡,演藝學院的會員過往熱愛雅俗共賞的作品,簡單、深刻會是最後競爭後出線的關鍵,《羅馬》除了有 NETFLIX 的「原罪」外(串流平台和傳統院線的對立矛盾),可能就是不夠「俗」,才會與獎項失之交臂。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寄生上流》就是這樣的電影。奉俊昊完美、精準地表達出一部好電影該有的樣貌,以「階級」、「貧窮」、「家庭」的普世命題,擄獲全世界熱愛電影的人的心,奉俊昊的《寄生上流》寫下自己的影史新頁,未來提及奧斯卡,注定有這段歷史。

從「作品題材」、「公關操作」、「奉俊昊與劇組團隊的高人氣」等總總原因,造就了《寄生上流》從 2019 年 5 月坎城首映後到 2020 年 2 月奧斯卡的奪獎之旅,也上演了製作成本僅 1,100 萬美金,卻擊敗成本將近 1 億美金的《1917》,順利上演小蝦米壓倒大鯨魚的戲碼。奧斯卡一直是好萊塢如何看待自己的表徵,這群勢力願意做出改變,讓世界影壇為之震動,總結來看,《寄生上流》毫無疑問是深具時代意義的作品。

備註:以上僅是提出淺見,相信要探究《寄生上流》為何可以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這題,可以成為電影研究學者們的論文題目了(真的無法只從單一面向討論)。

下篇:第 92 屆奧斯卡賽後總評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 Credit:IMDb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兔兔飼養知多少?打造共好生態圈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