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1956年陈西禾、叶明执导电影)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1956年陈西禾、叶明执导电影
展开107个同名词条
中国大陆121 分钟1957年3月
《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的剧情片,由陈西禾叶明执导,孙道临王丹凤张瑞芳黄宗英等出演,于1957年3月上映。
该片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以及青年一代觉醒的故事 [1]
类型
剧情
导演
陈西禾叶明
中文名
外文名
The Family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外文名
The Family
类    型
剧情
出品公司
上海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导    演
陈西禾叶明
编    剧
陈西禾
主    演
孙道临王丹凤张瑞芳黄宗英
片    长
121 分钟
上映时间
1957年3月 [2]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    彩
黑白
出品时间
1956年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
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瑞珏对他十分体贴,但觉新总不能忘情于梅。
不久,梅也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在家。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老太爷严禁觉慧外出,并责成觉新严加管束,但觉慧仍活动如故,又与同学合办《黎明报》,向封建势力和军阀宣战,从而和老太爷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由于战乱,老太爷的外孙女琴小姐偕梅表姐来高家避难。觉新与梅不期重逢,百感交集,相对呜咽。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鸣凤也以心相许,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
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
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
至此,觉新开始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到上海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3]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孙道临 饰 高觉新
配音  -
备注  高家大少爷
魏鹤龄 饰 高老太爷
配音  -
张瑞芳 饰 李瑞珏
配音  -
备注  高觉新之妻,高家大少奶奶
黄宗英 饰 钱梅芬
配音  -
备注  梅表姐
王丹凤 饰 鸣凤
配音  -
备注  丫鬟,喜欢高觉慧,后投湖自尽
张辉 饰 高觉慧
配音  -
备注  高家三少爷
蒋锐 饰 高克聪
配音  -
备注  高家大老爷
戴耘 饰 周氏
配音  -
备注  高家大太太
马骥 饰 沈氏
配音  -
备注  高家五太太
章非 饰 高觉民
配音  -
备注  高家二少爷
宣景琳 饰 张姑太太
配音  -
汪漪 饰 张蕴华
配音  -
备注  琴小姐
范雪朋 饰 钱姑太太
配音  -
谢怡冰 饰 张嫂
配音  -
傅惠珍 饰 陈姨太
配音  -
备注  高老太爷的姨太太
韩涛 饰 高克明
配音  -
备注  高家三老爷
阳华 饰 高克定
配音  -
备注  高家五老爷
狄梵 饰 王氏
配音  -
备注  高家四太太
胡小菡 饰 高淑华
配音  -
备注  高家三小姐
王薇 饰 婉儿
配音  -
于明德 饰 袁成
配音  -
郑敏 饰 冯乐山
配音  -
程之 饰 高克安
配音  -
备注  高家四老爷
张子良 饰 黄存仁
配音  -
朱莎 饰 礼拜一
配音  -

职员表

制作人祝宏纲
原著巴金
编剧陈西禾
摄影许琦
配乐黄准吕其明
剪辑陈曦
美术设计丁辰
造型设计达旭
录音林秉生
展开
演奏
上影乐团
指挥
李秉申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1]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高老太爷
演员魏鹤龄
配音-
高家的一家之主,曾经做过官,是个道貌岸然的封建礼教卫道士,蛮横专制,顽固不化,一手制造了觉新、瑞珏、梅表姐的婚恋悲剧。然而,他所期盼的诗礼传家、五世同堂终成泡影。
高觉新
演员孙道临
配音-
高老太爷的长孙。善良、厚道,却很软弱、隐忍。作为长房长孙,他上有祖父、叔婶,下有弟弟妹妹,处处要给小辈们做榜样,给家里撑门面,家里论发生什以事,他都得承受着四面八方的责难和非议,不能有自己的主张,连婚姻也只能任人摆布。
李瑞珏
演员张瑞芳
配音-
觉新的妻子。是一位贤妻良母,温存驯良,婚后对觉新百般体贴,即使发觉觉新与梅表妹藕断丝连后内心虽十分痛苦,却仍然隐忍不发,反而非常同情梅表妹。
鸣凤
演员王丹凤
配音-
高府的丫头,颇谙人情世故而又伶俐纯朴,同时也性格坚强,勇于抗争。她爱觉慧,但懂得阶级悬殊,不敢奢望结合,只期能服侍他一辈子。在得知将被送给地主冯乐山为妾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选择自杀。
钱梅芬
演员黄宗英
配音-
觉新的表妹,是受过封建道德教育熏陶的大家闺秀,与觉新青梅竹马真诚相爱,却被封建家长无情拆散。她出嫁后一年就成了寡妇,又受婆家刁难,不得不回娘家居住,生活凄苦。
高觉慧
演员张辉
配音-
觉新的三弟,受到新思潮的感染,看到了当时社会和他所出身的腐朽家庭的丑恶、残酷,感到强烈愤慨。他敢作敢为,坚强不屈,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但是有时也难免有些幼稚。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1] [3-9]

幕后花絮

播报
编辑
  • 因为孙道临扮演的觉新有许多哭戏,所以他在剧组中的外号叫“孙大雨”。而张辉因为所扮角色觉慧每见大哥哭就发火,所以被剧组的人戏称为“张恨水” [5]。样片送到北京后,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看到觉新一共哭了八次,表达了反对意见,根据他的意见修改后,影片中觉新哭的次数减少了 [2]
  • 对于拍摄《家》,孙道临一开始有抵触心理,因为他当时完成了《渡江侦察记》《南岛风云》等几部战争片,扮演的是革命军人,所以更想在部队人物的创作上下功夫,但读过陈西禾改写的剧体后,他被深深打动了,决定接演这部影片 [2]
  • 扮演觉慧的张辉原本是话剧演员,《家》是他第一次参演电影。为扮演角色,他不但阅读了原著,还读了巴金的自传体小说《忆》。但是,由于不熟悉电影表演的特性,他一开始对影机和场记手里的拍板非常不习惯,往往是导演喊开拍了,他却被突如其来的拍板声以及对着自己的摄影机搞得分神、发慌 [4]
  • 为增加真实感,美工师丁辰亲自到四川巴金的老家采访影片中人物的原型,了解风土人情、地主家族的生活习惯和房屋园林的特点,收集了各种形象资料,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布景 [6]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对原著的改编思路
《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根据“五四”以来的文学名著改编的故事片。陈西禾耗时一年半将原作改编成电影剧本,在拍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听到方方面面的意见,剧本也是边拍边改。但他和叶明两位导演始终坚持影片的改编思路,对原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大都予以保留。同时,在不削弱觉新戏份的同时,把觉慧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试图通过觉慧的形象使人们从那个可悲可怕的时代悲剧中看到希望。影片的表演、摄影、美工也都统一于导演的这一总体构思,追求现实主义与平实含蓄的美学风格 [2]。为表现将死的黑暗大院的感觉,在摄影棚内搭起的高家四合院并没有画栋雕梁。由于很多场景发生在冬天,为了让演员找到角色的感觉,陈西禾让女演员穿上符合时代背景却也遮掩了她们苗条身材的棉袄,从而保留住这些戏所传达的肃杀和沉重感 [5]。摄影方面则突破了当时通行的黑白分明、亮光为主的风格,采取了反差较小、层次丰富、柔和悦目的影调 [6]
与原作者的分歧
上影厂的导演陈西禾原是巴金的朋友,巴金看了剧本的初稿和第四稿,并参加了剧本的讨论会。在改编问题上,巴金原是期望影片选取小说中的一个部分作为再创作的主体,而舍弃其余部分,成为一个自具中心、自有特点的作品;或者对小说进行全面改编,拍成上下集。但是,在影片开拍前,他并未能将自己的意见正式告之上影厂。在拍摄中,巴金数次到摄影棚看拍摄、看样片,提出具体意见。例如,在觉新与瑞珏的关系处理上,他与陈西禾禾的看法不同,认为影片中觉新与瑞珏在一起时从不肯露一点笑脸,不太近人情。在服装方面,巴金亦提醒过陈西禾让女演员打扮的漂亮些才符合生活的真实,而陈西禾坚持自己的意见 [2]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正面评价
该片在摄影方面,人物造型逼真,画面构图优美,与主题思想、剧情气氛融为一体。影片的表演艺术风格与导演对作品的基调的总体把握相统一,不外露、不肤浅,这在当时崇尚大喜大悲,追求大动作、大激情的社会审美思潮中无疑是颇具特色的。它是一部在当时难以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但后来又经受住历史考验的现实主义佳作 [6](中影协电影史研究部主任孟犁野评)
该片中张瑞芳、王丹凤、黄宗英三位女演员利用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在不同遭遇时眼神所起的变化,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残酷迫害无辜者的滔天罪恶。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引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极大僧很,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力量,艺术效果十分显著。她们这种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不仅加强了影片的悲剧效果,而且真正体现了电影艺术的特色 [9](《电影评介》评)
负面评价
该片的改编可以看得出来是认真的, 是努力忠实于原作的,并且还有运用新观点来处理历史题材的好意图,这些意图在影片里也确实得到了某些成功。但整部影片总使人感到表现似嫌不足,好像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主要原因还是对一些主要环节抓得不够,表现得不够充分 [10](《大众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