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xuān]
汉语文字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宣(拼音:xuā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2]。宣本义是帝王接见臣民的大厅,又称宣室。宣室是颁布诏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传播、宣扬等意义。由公开说出又引申为疏导,如宣泄。
中文名
拼    音
xuān
部    首
五    笔
PGJG [3]
仓    颉
JAMA [3]
郑    码
WDBK [3]
笔    顺
①点、②点、③横钩、④横、⑤竖、⑥横折、⑦横、⑧横、⑨横
字    级
一级(1695) [1]
平水韵
下平一先 [4]
注音字母
ㄒㄩㄢ
笔画数
3+6(部首+部首外)
四角码
3010₆
统一码
CJK 统一汉字-5BA3 [3]
造字法
形声字
结    构
上下结构
异体字
𠖚、𡨈、𡩦、𡪏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形声字。“宣”在甲骨文(图1)中已经出现,外部为“”,意指这个字的本义与建筑、居室等有关;中间为“(xuān)”,其字形像回旋的水流,于此作表示读音的声旁,却也能让人联想到殿宇的幽深、声音回旋之状。周代金文(图2、3)构型与甲骨文相同,但是中间出现了两个漩涡形,其上面或下面加上了一个装饰性的笔画。到战国秦代文字(图4)中则在上面和下面各加一个装饰性的笔画,或把原像旋涡形的笔画变成“日”形,以便于书写。小篆(图5)保留了漩涡形。汉代隶书(图6)又将漩涡形写作“日”,结构也由篆书的半包围结构变为上下结构,为楷书所沿袭。 [2]
宣本是古代天子居住的宫室名,即“宣室”。天子的宫室相对于平民百姓的房子,当然要“大”许多,要“广”许多,所以“宣”后来引申指“大”“广”。再引申指“普遍”“周遍”。《管子·小匡》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尹知章注释说:“宣,遍也,遍问其乡里之人。” [14]
宣室是帝王发布命令的处所,故“宣”引申指“传播”“散布”“说出”之义。如宣布、宣扬、宣传。 [15]也有人这样解释:“宣”有“大”“广”之义,用作动词就是使之广、使之大。宣布、宣扬、宣传,都是通过“宣”让有关思想、知识或信息得到传播、散发,从而扩大影响。 [1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xuān
名词
古代帝王临朝听政的大厅。
hall
唐·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宣室
〈文言〉指枢密院所行的文书。
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太元年》:“但各遣使臣持宣监送赴镇。”
〈文言〉直径六寸之璧。
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
(Xuān)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
指宣纸。
(Xuān)云南宣威的简称。
宣腿
(Xuān)姓氏用字。
形容词
〈文言〉广大;宽大。
spacious
汉·焦赣《易林·井之恒》:“方喙宣口, 圣智仁厚。”
〈文言〉周遍, 普遍。
《诗经·大雅·公刘》:“既庶既繁, 既顺迺宣, 而无永叹。”
汉·王褒《九怀·通路》:“宣游兮列宿, 顺极兮彷徉。”
〈文言〉用同“”。 声音大而嘈杂。
元·关汉卿《西蜀梦》第一摺:“宣的个孝堂里关美髯, 纸播□汉张飞。”
〈文言〉头发黑白相杂。
宋·魏了翁《临江仙·范遂宁生日和所惠词韵报之》词:“秋风吹发半成宣。”
动词
传达;公开说出、散布出去。
declare
《尚书·皋陶谟》:“日宣三德, 夙夜浚明有家。”
唐·韩愈《顺宗实录三》:“佩诗礼之明训, 宣忠孝之弘规。”
宣布;宣扬;宣誓;心照不宣
疏通;疏导。
dredge
《诗经·大雅·緜》:“迺疆迺理, 迺宣迺亩。”
宣腾;宣泄
〈文言〉显示;显露;公开。
荀子·解蔽》:“宣而成, 隐而败, 闇君无之有也。”
发散;疏散。
propagate;
transmit
左传·昭公元年》:“于是乎节宣其气。”
〈文言〉明白;了解
know;
understand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文言〉协和;协调。
《尚书·盘庚》:“汝不忧朕心之攸困, 乃咸大不宣乃心。”
召唤(多用于帝王召唤臣子)。
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二:“外祖曾空青以江南转运使来摄府事应办, 忽宣至行宫。”
宣召
〈文言〉尽。
管子·四称》:“固其武力, 宣用其力。”
量词
〈文言〉长度单位。 古代一尺三又三分之一寸, 称宣。
周礼·考工记·车人》:“半矩谓之宣。”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 [6]《现代汉语词典》 [5]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宀部】须缘切(xuān)
天子宣室也。从宀𠄢声。 [7]

说文解字注

“天子宣室也”注:盖谓大室,如璧大谓之瑄也。《贾谊传》:孝文受釐坐宣室。苏林曰: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天子宣室。盖礼家相传古语,引伸为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缓也,散也。
“从宀,𠄢声”注:须缘切。十四部。 [8]

广韵

须缘切,平仙心 ‖亘声元3部(xuān)
宣,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缓也。散也。须缘切。九。 [9]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宣;部外笔画:6
古文:𡩦
《唐韵》须缘切。《集韵》《韵会》荀缘切。《正韵》息缘切,竝音瑄。《说文》:天子宣室也。从宀𠄢声。徐铉曰:从回,风回转,所以宣阴阳也。
又《尔雅·释言》:徧也。《诗·大雅》:既顺廼宣。注:顺,安。宣,徧也。
又《左传·贾注》:通也。《诗·周颂》:宣哲维人。注:宣,通。哲,智也。
又布也,散也。《书·臯陶谟》:日宣三德。《礼·月令》:季秋,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注:物皆收敛,无有宣露出散也。
又《增韵》:召也。《包佶诗》:隔屛初听玉音宣。
又《尔雅·释言》:缓也。
又尽也,明也,示也。《周语》: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又《左传·成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又《诏书别录》:唐故事,中书舍人掌诏诰,皆写两本,一为底,一为宣,在中书可检覆,谓之正宣。
又《谥法》:善闻周达曰宣。一曰圣善周闻曰宣。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
又《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郭璞注:《汉书》瑄玉是也。瑄宣同。
又州名。吴宣城郡,唐改宣州。
又姓。《正字通》:东汉人宣秉。
又头发皓落也。《易·说卦》:巽为宣发。注:发早白也。今文譌作寡发。《释文》:寡本作宣。
又叶相伦切,音荀。徐干《齐都赋》:日不迁晷,玄泽普宣。鹑火南飞,我后来巡。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3]

书写提示

“宣”字书写提示
❶“宀”“亘”宽窄相当。❷“宀”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❸“亘”,上横在横中线上侧;“日”略扁,上宽下窄,㇕(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横与“宀”等宽。 [11]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s
i̯wan
先秦
王力系统
s
ǐwan
先秦
董同龢系统
s
juæn
先秦
周法高系统
s
jiwan
先秦
李方桂系统
skw
jan
西汉
东汉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wɑn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山先仙
jiwɑn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山先仙
jiwɑ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s
i̯wɛ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s
ǐwɛn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s
juæn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s
iuæ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s
jwän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s
ǐuɛn
(参考资料:汉典 [12]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韵部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二仙
合口呼
全清
须缘切
sjuæn
集韵
平声
上平二十二元
合口呼
次清
许元切
xiuɐn
𡨈
平声
下平二𠑗
合口呼
次清
荀缘切
siuæn
礼部韵略
平声
荀缘切
增韵
平声
息缘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siuɛn
中州音韵
平声
先天
思全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一先
全清
息缘切
syen
分韵撮要
阴平
第十三鸳婉怨乙
(参考资料:汉典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ɕyan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ɕyæ̃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ɕyæ̃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ɕyɛn
55
阴平
文读
ɕiɛn
55
阴平
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ɕyɛn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ɕyĩ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ɕyẽ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ɕye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siɪ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ɕy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ɕiẽ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suĩ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ɕyɔn
42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siɛn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ʃyn
53/55
阴平
粤语
阳江
ɬin
33
阴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suan
55
阴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suaŋ
33
阴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souŋ
44
阴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xyɪŋ
54
平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