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失智症病人,以前是農夫,體力非常好,可以從早走到晚,他的太太只好跟在後面,整天在田裡一直走。那位阿公之所以沒走丟,是因為阿嬤成天跟著他。家人帶來看病,是希望我可以開藥,減少阿公走路的時間。」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現階段並沒有藥物能夠有效緩解遊走症狀,照顧者每天擔心病人吵著要出門,離家迷路、受傷,甚且就此失蹤,精疲力竭。

這幾個居家規劃訣竅,都能幫助打造失智者友善空間,讓他們在家安心生活。

居家規劃能幫助打造失智者友善空間。(圖/康健提供)
居家規劃能幫助打造失智者友善空間。(圖/康健提供)

1.明亮光線有助患者辨認時空

若平時能有明亮、仿自然光線的情境是最好的。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常常上演人明明在家,卻說「我要回家」的劇碼。蔡佳芬說,家中若有明亮採光,能幫助患者知道現在是早上或下午,更能辨識出自己人在何時、何地。不過她提醒,玻璃窗記得要附上暗鎖,避免患者打開窗戶,不小心跌出去。

2.用圖片將房間標示清楚

列印出大大的文字、圖片紙張,貼在相對應的房門口,也有助於患者辨識空間。例如,廁所門上貼馬桶的圖片,讓長輩能得到立即的視覺提醒。

居家巧設計 失智者不再離家出走。(圖/康健提供)
居家巧設計 失智者不再離家出走。(圖/康健提供)

3.迂迴設計大門口動線

避免視線直接朝向門口

失智症患者常看到門就想立刻打開、出去,但事實上不一定真的有目的地。蔡佳芬分析:「『門可以開』這件事,是人長期被訓練出來的習慣,有些失智長輩常常看到門就想開、想出去」,但是其實沒有特別要去哪裡、要怎麼走的概念。

台北市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曾去一位失智症患者家裏訪視,家人說他習慣睡客廳沙發,「但沙發正對著大門,好幾次爸爸半夜醒來打開門就直接出去了。」於是,她建議家人在客廳桌子放幾張爸爸最喜歡的畫,並且把桌子搬到沙發旁邊。他張眼先看到漂亮的畫,便能轉移注意力,視線不是立刻朝向門口,也降低半夜出門的念頭。

蔡佳芬補充:「用裝潢貼皮讓門看起來像牆壁、或在門前放一個櫃子,大家出門都要繞過櫃子,病人就不會直接看到門,隨時想出去。」也是常見的作法。

門加重重量、裝風鈴

一般而言,失智症患者從家門口、到搭上交通工具,是把人找回來的黃金時間。許多患者一招計程車、公車,照顧者就很難追上。王寶英說,如果大門設計重一點、門上掛風鈴,讓開關門有聲響,就可以拉長他們出門打點的時間,也讓家屬能爭取更多機會發現異狀。

可在家中長廊、客廳安排遊走動線,並以裝潢用貼皮獲屏風,將門隱藏,就可讓長輩待在遊走空間裡行動。

4.安排遊走空間

「通常患者走失,已經不是初期症狀。如果一開始就有想走出去的衝動,照顧者又沒有給他適合遊走的空間,患者就可能一直想往外跑。只要給他空間,安全又夠大,通常就會減少他們出門的動機。」蔡佳芬建議,可在家中安排一個空長廊當作遊走空間。

絕對不可把門反鎖

蔡佳芬曾聽過家屬怕病人走丟,晚上睡覺時直接把門反鎖。

「我父母以前也想拿鍊子鎖門,把我阿公鎖在家。」她回憶,自己聽到時簡直快嚇昏,這是絕對不建議的做法。萬一遇到火災、地震,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很可能逃生不易。

失智症患者是人,不是犯人。同樣地,照顧者也是人,也需要喘息的空間。打造失智者友善空間,目的並非緊緊綑綁彼此,而是在於兼顧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讓彼此能擁有更多自由。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居家設計 #失智 #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