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能擁有真正的快樂?科學實證:5 個練習,增強正向心態|經理人
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pexels

什麼樣的人,能擁有真正的快樂?科學實證:5 個練習,增強正向心態

2021-07-06 採訪‧撰文 周頌宜

過去 50、60 年,心理學的聚光燈圍繞心理與精神疾病,心理學家想方設法,治療現代人的文明病,像是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也做出一番成果。不過,執著於擺脫痛苦的同時,卻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找到人生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心理系教授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強調,比起不斷校正個人的錯誤和缺點,更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擁有 1+1>2 的人生,而不是糊里糊塗過完一生。

延伸閱讀:想獲得「永恆的快樂」,你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乞丐與國王的故事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吳相儀,同時是台灣第一位前往正向心理學發源地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的訪問學者。她指出,一般人對正向心理學的誤解,以為又是空洞的「心靈雞湯」,只是叫我們要樂觀、要正面,宇宙就會自動吸引美好的事物,毫無科學根據。

實際恰好相反,正向心理學重視科學驗證,並回答幾個重要的問題:快樂是什麼?誰能夠擁有快樂?如何建立持久的正向情緒?

吳相儀舉例解釋,塞利格曼等人曾做過「快樂 5 練習」的實驗,對象為 577 位介於 35~54 歲的受試者,要求他們做幾件事:

  1. 感恩之旅:一周內寫信給想感謝的人。
  2. 3 件好事:持續一周寫下每天發生的 3 件好事。
  3. 辨識強項:利用測驗找出自己的長處。
  4. 運用強項:每天找機會使用自己的長處,幫助自己或他人。
  5. 最好的時刻:說出每天表現最棒的時刻,列出當時發揮的能力。

結果發現,擅用強項及 3 件好事這兩項練習,可以增強快樂、降低憂鬱長達 6 個月;感恩之旅維持愉悅 1 個月;其他練習也都有短暫的正面效果。

換句話說,我們能夠透過具體的做法「習得樂觀」(learned optimism)。

在工作中發揮正向特質,心靈更充實

吳相儀以自身為例,當年師院畢業後成為國小導師,頭兩年就榮獲優良教師,本該是教職的里程碑,她卻稱為瓶頸,「我還可以做什麼?已經突破極限了嗎?還能夠怎麼幫助學生?」等問題困擾著她。

延伸閱讀:「換份新工作,我會做的更快樂」別傻了!飛機上的乘客教我的事

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吳相儀碰巧看到塞利格曼的著作《真實的快樂》,「當人能夠發展強項,運用所學幫助社會,心靈將變得更充實,」幾句話點醒了她,測驗出自己最高分的強項包含樂觀、毅力,並用於教學。

她將樂觀理論引進國小,設計為期 6 周的樂觀訓練課程,包含兩種類型:第一是互動式課程,以師生及同儕間的交流,引導學生「使用」樂觀,例如「樂觀加油站」,學生分組討論面對挫折的方法,在每日的午休時間相互加油打氣,漸漸養成彼此鼓勵的習慣。

簡單的事就很有力量,快樂就是照顧自己的心

第二是情境式課程,改造教學環境,讓學生隨時看到、聽到、感受到樂觀,像是「樂觀小語」,學生自行設計小卡,貼於教室後方的樂觀看板,任何人都可以給予建議。看似微小、簡單的行動,其實很有力量。

令吳相儀印象深刻的是,課程一開始,就有一名小五生表示「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一連串的練習後,學生的回饋單上寫了一個「心」,表示這門課讓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迷惘,漸漸發現生命的美好。

從課程反饋單中,吳相儀發現參與課程前後,學生能夠用更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對自己更加有信心、找到自己的優點等等,驗證了正向心理學確實有助於釐清何謂美滿的人生。

吳相儀總結,正向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其實是徹底認識自己、明白快樂是一種選擇,學會好好照顧自己的一顆心。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正向心理學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