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長者適應院舍生活

協助長者適應院舍生活

隨著人口老化,安老院舍服務是否能配合需求,讓長者安享晚年,無疑是你我都要關心的重要課題。

你會否考慮入住安老院?

研究顯示 ,長者往往因健康情況驟變,如認知障礙症、視力問題、跌倒等,而需要接受院舍照顧,他們普遍被認為是殘障無能、無依無靠,因此一般長者也抗拒住進安老院。若果長者在欠缺心理準備或帶著負面期望之下而入住安老院,院舍生活的適應便倍添困難。

長者本身是否自願入住、對院舍所持的態度以及入住院舍前有否充分心理準備,會影響日後適應情況和對院舍生活的滿意度。過程中,護老者與家人從適應生活起居、休閒活動以至人際關係方面的細心照顧和關懷,均能幫助長者建立安全感,融入院舍群體生活。

長者會出現哪些情緒反應?

常見的情緒反應有:

  • 恐懼、缺乏安全感
    • 要離開熟悉環境,去面對陌生的人和事
    • 由個人生活轉變為群體生活模式,生活規律不能自主
    • 對入住院舍的誤解 — 「入去等死?」
  • 自覺被遺棄、自我價值低落
    • 要離開熟悉環境,去面對陌生的人和事
    • 認為子女無情,自覺遭家人遺棄
  • 失落感
    • 面對種種失去,例如健康、生活的自主、過往在家庭的角色、私人空間、畢生的珍藏、舊街坊及鄉里等,感到哀傷

正如孩子剛入讀幼稚園、升小學都會出現負面情緒,長者入住院舍初期亦難免感到失落或煩躁不安,這並不代表要放棄院舍生活。

院舍生活對長者有好處嗎?

對缺乏自我照顧能力的一群,院舍的照顧有其好處,例如二十四小時有護老者當值。家人的照顧負擔亦可得到紓緩。對一些獨居的長者而言,入住院舍可以擴闊社交網絡,減輕孤獨感。

家人怎樣協助長者在入住院舍前做好心理準備?

一、 共同決策,入住前作充分心理準備

先了解長者對入住院舍的想法;尊重長者,讓他們參與選擇院舍過程,以消除疑慮,減低無助感。安排實地參觀,向長者介紹院舍的服務、設施、收費,或透過光碟或單張,幫助長者了解院舍環境。

二、 加強歸屬感,多探訪保持聯繫

鼓勵長者帶同適量個人物件 (如紀念品、信物﹝或可以照片代替﹞、相片、慣用的水杯等),增強對新環境的親切感和歸屬感。長者既想見兒孫又擔心他們辛苦的矛盾心情,家人應予以體諒。其實家庭支援是長者生活滿足感的主要來源,家人應安排定期探望。盡可能保留長者的房間,好讓長節日時可帶長者回家渡假,亦可讓長者存放重要物品,減少被遺棄的感覺。

三、 預期長者會有情緒困擾

容許長者表達哀傷失落,嘗試理解他們,不要期望他們很快開心起來,亦毋須因而自責或減少探訪。探訪時與長者分享小吃、時事、為他們梳理頭髮、剪指甲等,以行動表達關愛。

四、 與院舍職員保持良好溝通,互相體諒

家人應視院舍職員為照顧長者的合作伙伴,多給予正面回應和鼓勵。避免只著眼去找職員的錯處或瑕疵,免得雙方關係緊張,難為了長者。

院舍方面如何協助長者順利適應院舍生活?

一、 改善溝通

入住初期盡量由固定職員負責與長者溝通,減少混亂及焦慮。保持眼神接觸、以長者喜歡的名字去稱呼以示尊重和增加親切感。即使有溝通障礙,在協助洗澡、換尿片前亦宜先知會,給予充足心理準備。

二、 鼓勵發揮,加強參與

讓長者在能力範圍內發揮所能。若長者能以助行器慢行,應減少使用輪椅,能自己進食,則避免餵食;安排長者負責摺疊衣物、派發碗筷,讓他們出一分力,有助增強自信和歸屬感。合適的休閒活動能引發長者對生活的期待,增添動力和樂趣。護老者應鼓勵長者多參與活動,適應群體生活,分享經驗和感受。

三、 增加用餐樂趣

舒適的用膳環境使人心情愉快,增進食慾。盡可能讓離開床位用膳,並提供多元化的膳食選擇,在節慶日子或生日,安排聚餐、節日美食、分享家鄉小食,增加生活樂趣。

四、 保障私人空間和私隱

保護長者的私人空間和私隱,給予長者有尊嚴的照顧。例如提供獨立房間、洗手間和浴室。若資源有限,則利用隔板、屏風等設備提高私隱度,盡可能安排同性別職員為自理能力較弱的長者洗澡、處理大小二便等。

五、 共建和諧,關顧情緒

華人長者認為人際關係 (與院友和院舍護老者的關係)是適應院舍生活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 ,院舍可協助長者學習社交技巧,建立和諧關係,適時調解糾紛。職員應留意長者情緒及行為變化,若長者持續抑鬱、焦慮或情緒受困擾,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應及早向醫生、社工或臨床心理學家求助。

總結

長者入住院舍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初期或會出現悶悶不樂、焦慮、食慾下降、失眠等情況。護老者與家屬若加以細心照顧和關懷,大多數長者都能逐漸接受和適應院舍生活。可是一旦發現長者有抑鬱或焦慮的症狀,應儘早帶長者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