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和她的悲剧?

个人认为比较多疑,一次次的毁掉自己的幸福和弗隆斯基对她的感情。最后的悲剧也全然是自己作的,捕风追影,自己吓唬自己。
关注者
14
被浏览
55,728

7 个回答

一、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一)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

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而在和伏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由衷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三)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坦率、勇敢、高尚的女性形象

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有生气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四)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一方面,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所以,托尔斯泰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而且就托尔斯泰自身的婚姻观、价值观来看,他一直都不赞成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反对女性抛弃家庭的责任,主张传统的女性观。所以最后又让安娜带着犯罪的痛苦走向死亡。托尔斯泰对安娜态度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托尔斯泰一贯探索的那个永恒的道德原则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善与人道。安娜的追求尽管有合乎善与人道的一面,但是离善与人道的最高形式——爱他人和为他人而活——还有相当的距离。

二、人物的悲剧性

1.外在原因:封建社会和虚伪的道德习俗造成了安娜的不幸

她被姑母安排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省长,维持着冷漠的婚姻长达8年,这种门当户对然而没有感情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不幸的根源。作为一名具有鲜明的叛逆精神的女性,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抛弃了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公然跟情人伏伦斯基同居,向封建社会和虚伪的道德习俗发起了挑战。安娜在封建专制社会里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必然带来社会反对势力的反扑。伏伦斯基不能理解安娜的感情和精神需求,卡列宁为了体面而拒绝离婚,上流社会关闭了对安娜敞开的大门。走投无路的安娜只好选择自杀,而不是回到卡列宁身边,或听任伏伦斯基的放纵,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封建社会和虚伪道德习俗的最后也是最强烈的抗争。

2.内在原因:安娜自我意识未能彻底解放

她无法从心理上彻底摆脱封建社会习俗和舆论对其行为的指责,常常产生“犯罪”的恐惧,这加剧了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只能通过自杀来寻求解脱。

宗教,道德的基本观点就是,人是动物,欲望有罪。没什么爱情,就是动物本能的漂亮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