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管理、傳統專案管理差在哪?哪類專案不適合敏捷?|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1

敏捷管理、傳統專案管理差在哪?哪類專案不適合敏捷?

簡鈺璇
2024-04-01

近年流行的敏捷管理方法,與傳統的專案管理流程差在哪?哪類型的專案不適合敏捷管理?一般來說,執行專案會希望成品能做得快、花費省、品質優,但現實中難以同時掌控 3 者,最多只能設定 2 項目標,比方說做得快、花費省就要犧牲品質。

《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提到,傳統專案管理選擇定義客戶需求、固定達標品質,再根據需求估算時間與投入資源;敏捷專案管理則固定每次投入時間、人力,在限制條件做出最有價值的產品。

之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侵擾,無法提供實體服務,台北晶華酒店暨集團餐飲董事總經理吳偉正接受《經理人》訪談坦承,所有 SOP 都不管用了,只能做中學。國際觀光客不來,台北晶華推出近百檔餐飲與住宿優惠專案,吸引國內旅客、挽救業績。

旅宿平台 KKday 遇到疫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既有的組織編制、職級,員工自組 10 個「微型組織」,各自設定目標、開發新服務,應對疫情帶來的超速變化。

當企業遭逢愈大的衝擊,就愈不能仰賴既有的營運服務,必須打破組織框架,快速集結新團隊、訂立新目標、構思新做法,才能回應變化。這樣的工作方式,其實白話來說,就是在「做專案」。

延伸閱讀:這 5 種角色都叫 PM!專案經理、產品經理,差在哪?

專案活動的經濟價值、投入人數,皆大幅成長

國際專案管理學會(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對專案的定義是,有明確的執行區間、範疇和資源,而且執行的任務具獨特性,非例行性事務,所以專案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組織,通常包含平時沒有一起工作的人,像阿波羅登月計畫、開發數位金融服務,或是在海外辦展覽都算是專案形式的工作。

由於專案具備快速回應趨勢、產出新服務與產品的能力,專案創造的價值逐年升高。《專案管理革命》作者、PMI 前董事會主席安東尼奧‧尼托-羅德里格茲(Antonio Nieto-Rodriguez)指出,PMI 估計,全球各地專案導向經濟活動的價值,會從 2017 年的 12 兆美元,成長到 2027 年的 20 兆美元,在這期間約有 8800 萬人將投入專案管理性質的工作,顯示專案導向的活動不斷增加,急需專案管理能力的人才。

美國最大的獨立廣告代理商理查茲集團(Richards Group)移除了管理層級與職位頭銜,大部分員工都被稱為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2020 年總部在杜拜的房地產開發商伊瑪爾(Emaar)董事長穆罕默德.阿拉巴(Mohamed Alabbar)宣布,取消自己和公司所有的傳統職銜,員工現在不是按所屬部門來區分,而是根據他們參與的專案來界定。

日常營運外的專案,協助組織應對變化

專案任務本質上比日常營運工作有彈性,專案團隊就像是組織內的游擊隊,假使企業想導入人力資源系統、開發實驗型商品,既有組織沒有對應的職能來做,老闆會考慮成立一年的專案組織來負責。

不過,傳統專案管理假設「每個專案都能按部就班從啟動、規畫、執行到結束」,一個階段完成後,才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不會回到上個程序,這種執行方式又稱為「瀑布式專案管理」。

也就是說,傳統的專案管理模式比較難應對在專案期間內的變動,如果沒辦法百分之百照規畫走,專案就會超支、超時。更根本的是,安東尼奧指出,在傳統專案管理思維下,好專案是「按照計畫如期、如質且不超過預算完成」,但它不考慮產出是否還具備商業價值。舉例來說,按一年期計畫做出來的優質產品,一年後消費者喜好轉變了,產品是否仍值得開發。

另一種傳統專案難以回應的狀況是,當需求還很模糊的時候,像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啟動智慧音箱專案時,是從科幻片汲取靈感、只跟團隊說「做一個用聲音操控的裝置」,沒有產品規格和功能,若按照傳統的規畫邏輯,專案根本無法推展。

敏捷思維進一步擁抱變化,確保產出的商業價值

為了解決瀑布式開發流程的缺點,2001 年 17 位軟體工程師提出了革新的開發觀念,後來成為〈敏捷宣言〉(Agile Manifesto):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畫

延伸閱讀:Agile 跟 Scrum 差在哪?導入敏捷,開發就會變快?敏捷式管理的常見誤解

《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提到,敏捷並不是方法論,而是綜合許多方法和技術,協助企業根據執行專案或產品開發不斷變化的特性,進行調整並降低風險,創造高價值的產品。scrum、精實(Lean)、看板(Kanban)和極限編程(XP)等開發方法都是根據敏捷宣言而來的。

《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指出,從成果交付的角度來看,瀑布式專案管理會在專案全數執行完後,才交付成果,客戶開立完產品需求後,下次見面就是看到產品,稱為「最終可見」的開發形式;敏捷專案管理強調「最小可用」的原則,在每個階段讓使用者看到雛形,確認產品對使用者產生價值。以交易系統為例,可能先做示意網站,讓客戶確認交易步驟、網站樣式,就算雛形很簡單,也能大致想像產品的應用方式。

敏捷開發雖然能更能適應變化,不表示所有專案都要採敏捷管理。《Agile 成功法則》提到,瀑布式專案管理適合需求和工作方法明確的專案,例如工程專案、舊有產品更新;敏捷則適合專案複雜度、技術不確定高的專案,像軟體開發、新產品研發等。

台灣敏捷協會理事林裕丞舉例,假設有個專案是「從台北移動到高雄」,你知道最快的方式是搭高鐵,規畫買高鐵票就好,用瀑布式專案管理即可。但如果是「從沙漠到水源區」,你可能就要先向南走 2 周,再測試環境溼度看是否朝水源區接近,若失敗就要再改往西走 2 周。

PMI 會每 4 年依據全球環境的變化,提出《專案管理知識指南》(PMBOK)的修正版,敏捷專案管理已納入其中,無論是專案負責人或工作者,學習敏捷的精神工作態度,能幫助你應對更複雜及不確定的情勢。

專案管理的三角限制:你選哪一種?
經理人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2

專案不用詳擬計畫書、客戶需求允許一變再變?5 點破解對敏捷管理的迷思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2-04-18

以快速迭代再修改為核心的敏捷專案流程,也許會讓人覺得不用花時間寫成本、風險、產品需求等計畫書,邊做邊試就好,但漫無目的嘗試,不也容易一事無成?另一種常見的誤解是,所有需求變更,團隊都要接受,但改到對為止,也一樣拖慢專案進度、拉升專案成本?以下 5 點是採用敏捷式專案管理常見的迷思。

延伸閱讀:敏捷式管理白話文!Scrum Master、每日立會是什麼?怎麼做?

1. 敏捷專案管理不用寫任何文件?

《敏捷宣言》提到「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敏捷專案管理確實不像傳統專案管理須產出大量的文件,包括:需求變更計畫書、範疇管理計畫書、風險管理計畫書、成本管理計畫書等,而是開發到哪、規畫書寫到哪。

不過,敏捷專案管理還是要視情況寫文件。台灣敏捷協會理事長張昀煒舉例,每日站立會議的會議紀錄就不用寫,因為報告完大家立刻在工作上實施,但如果這個決議的影響會超過 3 天,就要寫紀錄提醒團隊留意。台灣敏捷協會理事林裕丞提醒,無論是跑敏捷或瀑布專案,都不要為了寫文件而寫,假使微小變更也寫幾頁的說明書,就容易引發反彈,如果只是寫「誰要求、達成目的、何時上線」短短幾行字交代清楚來龍去脈,團隊就會接受。

2. 客戶需求不斷變更是敏捷專案管理的常態?

敏捷專案有反覆開發的特性,每次衝刺完畢後,跟客戶確認產品雛型是否符合原先目標,難免遇到客戶不斷調整或新增需求,導致專案時程延長、團隊工作量增加。《敏捷宣言》提到「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但這並不代表客戶說什麼就要做什麼,而是專案方要告訴客戶,他們的意見能否為產品帶來價值,例如更貼近市場需求、銷售量能夠提升。

林裕丞分享,自己擔任專案經理時會記錄每次開發的效益,比方說客戶要求增加 2 個新功能在系統上,新功能的使用情況為何,如果都沒有人使用,他就會整理結果向客戶和客戶的上司報告,日後對方再要求專案團隊增加某些功能時就會先評估效益,而非無所本的提出需求。

3. 敏捷專案管理不必事前計畫?

敏捷著重「回應變化而不是遵循計畫」,但這不表示敏捷專案不用事前規畫。以 scrum 專案管理流程來說,專案開始前要規畫產品的待辦清單,每個開發區間要規畫該交付的項目、團隊討論完成的日期。每天開站立會議,討論當天能完成的工作事項。瀑布式專案管理,執行前要詳盡規畫所有細節;敏捷專案管理從短期規畫著手,隨著得到愈來愈多資訊,再校正方向。例如:開發出的新飲品不確定上市後銷售情況,先規畫 3 個月的進度:做出試飲品、進行客戶意見調查,確認市場回饋後,再考慮上市或更改配方。

4. 用敏捷就不需要知道傳統的專案管理知識?

敏捷專案管理的流程與精神雖然跟傳統專案不盡相同,不過傳統專案管理強調的 9 大知識管理領域:整合、範疇、時間、成本、品質、人力資源、溝通、風險與採購,依然提供專案規畫者完整的架構,能夠管理百人、千萬規模的大型專案,重點是要挑合適的工具。

比方說,10 萬元內的專案可能不必做詳盡的風險評估,因為失敗對企業影響不大。林裕丞建議,有專案管理經驗者再去上專案管理證照(PMP)

相關課程、考證照會比較有感,知道工具如何使用,不然考了也只是有資格而已,對工作沒有幫助。

5. 敏捷教練能兼任專案或產品負責人嗎?

敏捷專案管理組織中有 3 種角色: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敏捷教練(scrum master、agile coach)和開發者(developers)。產品負責人跟專案經理、產品經理角色相近,主要是跟客戶溝通、策畫產品願景及發布規畫,但敏捷教練要拋開傳統專案經理的控制和命令式思維,激發團隊自主的工作熱情,為大家解決執行上的困難。

2 個角色著重的面向不一樣,產品負責人管事情,敏捷教練帶人,建議由不同人擔任,職務分工會比較到位。部分組織會邀請外部專家擔任敏捷教練,因為導入敏捷精神不只是調整專案流程,而是組織文化的變革,例如讓工作者從接收主管命令轉為自主安排開發時程,外部人員比較能夠跳脫既有框架給予建議。

延伸閱讀:Agile 跟 Scrum 差在哪?導入敏捷,開發就會變快?敏捷式管理的常見誤解

資料來源:《敏捷管理生存指南》,翻滾海貍工作室出版;《學會專案管理的12堂課》,博碩出版;《完全圖解計畫力》,台灣角川出版;《Agile成功法則》,碁峰出版;台灣敏捷協會

繼續閱讀 敏捷式管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如何將敏捷精神導入團隊?滿足這個「意圖」,專案成員更加自動自發

整理.撰文 周頌宜
2022-04-18

「如果一間公司自身的研究無法讓產品持續升級,其他公司就會取而代之。」破壞式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的兩難》提到,求新求變才是適應市場、不被淘汰的法則。

快速修正、調整產品,視變化為常態,也是敏捷管理的精髓。《學會專案管理 12 堂課》指出,敏捷團隊的最高宗旨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開發出可用的半成品或成品,讓客戶試用後,根據回饋意見,重新製作出符合客戶要求的最適產品。

延伸閱讀:敏捷開發不只是專案管理法,而是整個組織的變革!拆解 7 大變革要素

專案負責人聚焦「該做什麼」,敏捷大師協助「怎麼做」

台灣敏捷協會理事長張昀煒分析,在工業化時代,標準化、量產的工作模式,只須由專案負責人規畫步驟,每個人負責單一任務,各司其職就能完成工作。

但是,隨著專案複雜程度提高,再加上教育普及,員工希望工作不只是餬口飯吃,不只是做主管交派的工作,而是追求成就感與自我實現。因此,如今的專案管理強調團隊有沒有自主性,能不能主動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發揮敏捷的精神。

張昀煒表示,實務來說,專案負責人的職責是對外與客戶溝通、交付團隊任務、掌握工作進度、控管成本與風險。想要打造敏捷專案團隊,還需要一個敏捷大師,也稱作敏捷教練,由第三人協助,避免產生上對下的關係,喪失團隊自主的意義。

《SCRUM 敏捷產品管理》解釋,專案負責人和敏捷大師的功用相輔相成,前者聚焦「該做什麼」(what),打造正確的產品或服務;後者重視「怎麼做」(how),運用正確的方式實施敏捷。

台灣敏捷協會理事林裕丞補充,當敏捷組織漸趨完善,專案負責人調派任務的功能就會被稀釋,因為專案如何執行、做多久都由團隊自行決定。這時,專案負責人好比老船長,具有通訊、運輸、氣象等專業知識,隨時站在船上制高點,觀察天象、潮汐、海浪,引導船員完成任務,並在預定的時間內抵達目的地。

也就是說,無論團隊是否配置敏捷大師,專案負責人都應該運用敏捷精神,將自己視為一個整合者、溝通者、協調者。

國際專案管理學會理事長高治中說明,不是每個專案都必須有敏捷大師,關鍵在於運用管理手法,如授權、信任團隊等作為,讓專案團隊形成一個自主管理的組織。

團隊介於 5~9 人,分工明確、溝通效率高

如何將敏捷精神落實到團隊?《Agile 成功法則》建議,建立人數介於 5~9 人的團隊,原因是依據米勒定律(Miller's Law),人腦的短期記憶能夠同時保有、立即使用的資訊約 5~9 個,共事成員保持在這個數量,就能清楚知道彼此的工作狀況。當人數少於 5 人,成員可能身兼多職;當人數大於 9 人,溝通的複雜度提升、頻率降低,甚至形成派系、敵對關係,都是敏捷管理的阻礙。

至於組織的形式,《學會專案管理 12 堂課》認為折衷型的矩陣式組織(matrix organization),較能夠在維持日常工作的同時,完成專案任務。平時,人員依照各自的專長歸屬功能性部門,如行銷部、會計部等,一旦設立專案目標,從各部門中挑選適任的成員組成臨時團隊,結束後回歸各部門。

在矩陣式組織之下,根據專案負責人指派形式的不同,細分為3類。

1. 弱矩陣: 指沒有專責的專案負責人,由各部門推派協調員,共同掌握專案進度。適合小型、短期,已有操作經驗的專案。

2. 平衡式矩陣: 最常見的專案組織,由較資深的員工擔任專案負責人,負責專案的成敗,成員除了聽從原部門主管的指揮外,也要接受專案負責人的調度。

3. 強矩陣: 公司有專責專案管理部門,擁有多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專案負責人。當新專案成立,由此部門派出專案負責人,延攬其他不同功能部門的同仁。依據專案種類、時間、人力等差異,運用相對應的組織類型,完成預定目標。

負責人掌控團隊目標的同時,協助成員實現個人需求

除了團隊模式,成員投入度也是達成敏捷組織的關鍵。《我懂了!專案管理》強調,只有在人員的個人需求獲得滿足時,他們才能傾注全力完成任務。因此,成員不只要具備完成工作的特定技能,像是撰寫文案、開發程式等,更重要的是參與這項專案,可以獲得成就感。

多數時候,成員都會有自己的隱藏意圖(hidden agendas),也就是不想讓他人知道的目標,可能是得到升遷機會、培養新技能、增加經驗等。

專案負責人要想辦法獲取成員的信賴,除了關心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也要觀察員工的心情,適時給予鼓勵及協助;一方面嘗試達成團隊目標,也要協助他們完成個人目標。

另外,多授權團隊做決定,也能提高員工投入度。《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提到,專案負責人必須從傳統的命令和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領導模式,也就是由主管下達指令、分工與監控,轉換成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任務不再只由專案負責人規畫,而是團隊共同討論、合作。

張昀煒舉例,就像做一本雜誌,其中有很多細節任務,包括企畫題目、約訪、採訪、寫稿等,不是由總編輯告訴大家要做什麼,而是由記者發想,依照個人經驗找答案,這就是給予成員空間。

延伸閱讀:授權給員工,他卻覺得工作變多了... 主管「放手」的幅度怎麼拿捏?

多問問題、少講答案,引導成員思考解方

僕人式領導者的最重要技能就是傾聽,只問問題而不講答案,藉由詢問,引導人員思考解決方案,讓團隊做決定。這樣做的好處不只是訓練成員解決問題,還能減少衝突、促進理解。

具體的提問方式包括:「你有什麼建議?」「這聽起來蠻合理的,你要不要先試試看,有問題我們再進一步討論。」「你認為我們還有哪些地方沒有符合目標?」

另一個方法是情境式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Agile 成功法則》解釋,專案負責人針對「已發生」的情況給予建議。舉例來說,如果團隊在開發過程中做出超出能力的承諾,專案負責人不直接介入導正,而是在可容錯的範圍內,等成員自己發現問題,設想不貳過的方法。假設發生第二次同樣的錯誤,再採取更直接的行動或指導。

「不要告訴別人怎麼做,說出你的目標,人們的創造力會讓你驚訝。」美國二戰著名陸軍將軍喬治.巴頓(George Patton)堅信,不用為團隊樹立嚴格的規定,或逼迫他們執行特定的戰法,只要引導他們理解問題,並鞭策他們設想能力所及的最佳解方,就能激發團隊的潛能。

能自行執行任務、管理流程,才算敏捷團隊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4

客戶需求模糊不清,團隊無所適從?釐清 3 個不同層次要求,讓專案逆轉勝

整理.撰文 劉燿瑜
2022-04-19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如果只靠客戶主動告訴我,他們需要什麼,以此打造產品,等到產品完成時,客戶又會改要其他東西了。」

賈伯斯認為,客戶反覆無常,因為多數人並不真正清楚自己需要什麼,而這也可能成為專案團隊最大的惡夢。舉例來說,客戶或許會這樣描述自己的需求:「我想做一款年輕人喜歡的飲料。」

為何鎖定年輕人?為什麼選擇飲料這個產品?《SCRUM 敏捷產品管理》一書指出,這些可能都是客戶無法一開始就釐清的核心問題,而需求愈模糊,客戶對專案的要求也愈容易更動。

《我懂了!專案管理》將這種情形稱為「無頭雞專案」,意即專案像是被剁頭的雞隻,不知道方向、胡亂衝刺,直到力氣耗盡、血流不止才倒地斃命。書中指出,很多數專案的失敗都源自在初始階段時,沒有釐清客戶做專案的目的、建立對專案的正確願景。

延伸閱讀:RFM 模型怎麼用?將客戶價值分 8 種,挖出你的「黃金級」顧客

不要接到需求就開規格,釐清深層想法再提方案

因此,主動問清楚客戶需求,是專案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完全圖解計畫力》作者、專案管理顧問芝本秀德指出,想在初次討論時,就摸清客戶真實需求,建議使用「抽象階梯」方法,將客戶提出的要求,由上往下分為需求、規格、指示 3 種層次。

階梯頂端的需求指的是「為何要做」、規格是「用何種手段滿足需求」,作業則是落實規格的詳細執行計畫、行動步驟。舉例來說,當對方請你規畫某間門市的宣傳活動時,先別急著制定活動計畫書,因為規畫宣傳活動,只達到抽象階梯中的規格層次,而擬定執行活動的計畫書,則屬於指示層次。

企業想辦宣傳活動,背後一定有個更深層的需求,可能是為了行銷新產品或提升品牌知名度。專案團隊必須掌握到需求層次,才能找到更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方法,像與社群網紅聯名、舉辦貴賓限定的座談會,宣傳效果可能都比辦門市活動更能提升品牌知名度。

芝本指出,多數客戶之所以只提得出規格層次的要求,是因為上層的需求較為抽象,規格則相較好表達。像前述的門市活動,就比提升品牌知名度更好理解。芝本秀德認為,透過 4 個連續問題,能讓客戶更具體描繪抽象需求、協助對方從規格,推導至需求層次:「發生什麼狀況?」「這個狀況對我而言的問題是什麼?」「該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解決?」

若以前述例子解釋,「發生什麼狀況?」可能是品牌知名度不如同業,「對客戶而言的問題」則是銷售動能低落,因此客戶想到的解決方法是辦門市活動,此時專案團隊可用「為什麼要用此方法解決?」來確認客戶原先開出的規格跟需求間的適配性。

「電梯行銷」簡潔陳述專案願景,確立共識仍須測試、修正

在掌握客戶的真實需求後,《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一書建議專案團隊可用電梯行銷術,簡單複述客戶期待的解決方案,凝聚雙方對專案的共識、建立共同願景。

電梯行銷術是透過以下 6 句話、在坐一趟電梯的時間內,簡潔向客戶陳述該專案、產品如何滿足、解決需求:

1.「該專案是為某人/某事(目標客群、欲處理的問題)而做。」
2.「因為他們想要⋯⋯/造成⋯⋯問題。」
3.「所以提出 XXX 這個產品/解決方案。」
4.「這個產品/解決方案,提供⋯⋯等功能。」
5.「不像其他產品/解決方案,有⋯⋯缺點。」
6.「此產品/解決方案有對手沒有的特色。」

《SCRUM 敏捷產品管理》提醒,在凝聚專案或產品願景的同時,請謹記少即是多的原則,報告的專案特性、功能盡量濃縮在 6 點內,才能凝聚、激發客戶對這些功能的興趣。

《產品專案管理全書》指出,即便雙方對專案有穩固願景,但在落地、執行的過程中,仍可能因消費者行為改變、市場趨勢等外在因素,需要改變執行方向,才能抵達雙方原本預期的目的地。

產品陽春也無妨,用核心功能測試市場

《SCRUM 敏捷產品管理》建議透過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縮短專案執行期間、產品開發時間,提早讓產品進入市場,好頻繁測試、取得客戶與市場的回饋,這樣一來,如果客戶的需求更動,產品也能盡早修正,所冒風險與損失的成本都相對較低。

《精實創業》作者、知名創投顧問艾瑞克.萊斯(Eric Ries)指出,有時最小可行性產品甚至不用做出實際原型,也能測試產品符不符合客戶期待。像是在個人雲端共享服務 Dropbox,2008 年首度問世時,僅以 3 分鐘的影片向市場介紹、模擬產品功能,一夕間吸引7萬多名用戶排隊預訂。

但如果專案目標並非面向消費者市場的產品,也沒有消費、使用者回饋當作評價,專案團隊該如何替最小可行性產品,設定成功標準?《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一書提醒,專案團隊在設定目標時應謹記「數字+時間」原則。

無論設定任何指標,例如專案要提升產品多少良率,或替組織省下多少材料成本,都得加上期限。例如良率提升 5 個百分點是要在一年內還是一季內?如果太晚達到成效,就失去執行的意義。且在原指標上,設定更細緻的時間期限,例如專案內容是 3 個月內替某產品減少 20% 材料成本,拆分成每周該達到的進度,也有助隨時確認執行方向是否落後目標。

延伸閱讀:誤解了 OKR,領導者只會愈用愈痛苦!你搞懂真正的精髓了嗎?

打點利害關係人,避免各方意見干擾執行

即便與客戶、團隊溝通好目標,但後續執行卻常遇到供應商或贊助商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加入,造成專案需求不斷增加。《學會專案管理的 12 堂課》指出,有這樣的狀況是因為組織內各部門的利益不一致。舉例來說,一項避免水庫淤積,而興建攔砂壩的專案,水利局會想要用最划算的成本興建完成,但當地村長,則會希望攔砂壩上頭增建行人陸橋、涼亭,當地居民才不會覺得工程破壞景觀,於是專案很容易因為多方干擾,需求膨脹,浪費許多資源。

此時除了透過利害關係人矩陣,平衡為達原本專案目標,需維繫的權力關係外,還可透過「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方式對標,讓專案不因閒雜人等的要求偏離計畫。

《產品專案管理全書》舉例,如果是一項設計 App 的專案,用戶體驗團隊在乎介面互動功能、工程部門則在乎程式編碼夠不夠安全,以避免駭客攻擊。這時專案領導者應聚集不同部門,溝通專案的頂層目標(objectives)為何,將原本各自在乎的指標,整合成從大目標拆分下來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協調不同職級、部門的利益。

 如何顧及各方利害關係人,讓專案順利推行?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5

專案經理救進度的 3 項基本功:詳拆任務、精算時程、收斂待辦

採訪.撰文 高士閔
2022-04-19

「專案唯一不變的,就是它一定會變更!」台灣IBM 諮詢資深專案經理林憲哲解釋,客戶需求講不清楚、上周交辦的任務,下周又要改變,對於專案經理來說,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他半開玩笑說「哪天不用更改,會感覺專案不正常。」

對於專案經理而言,一切都按計畫走是理想。因為,一旦發生意外,同仁可能為了趕上進度,草草做完,日後又要修改,陷入惡性循環;或者,需求增加太多,只能強迫團隊處理,最終導致專案失敗。

專案之所以會有各種意外,有 2 個主要原因。第一種是不清楚「必須完成什麼」;第二種是錯估時程。以打掃為例,第一種就是隨興地看到什麼收什麼,摺了衣服,倒了垃圾,才發現沒有掃廁所。第二種就是,以為一個上午可以收得完,結果花了 3 天。

延伸閱讀:時程一拖再拖,專案經理好焦慮!7 大工具改善延宕問題,高效完成好產品

善用工作分解結構,拆成待辦事項

如果單憑感覺、經驗列出待辦事項,很容易遺漏、忽略。《我懂了!專案管理》建議,可以採用工作分解結構(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常見的方式有幾種:

以交付項目拆解:用「自行車開發專案」為例,想生產一台自行車,你必須擁有車體、變速系統、煞車、輪胎等零件,它們就形成第一層任務(別人要交付給你的項目)。之後,可以再往下細分,像是車體可分為車架、坐墊、踏板、車把。

以次專案拆解:如果專案規模龐大,每一項子任務彼此關聯性小,可以先分成「次專案」,再往下拆分。比如「高速鐵路」專案,可以先拆分成為車站站體、鐵軌工程、車體建置、營運系統等。下一層再根據地區細分,譬如「車站站體」可以分為台北、桃園、新竹。

以產品生命周期拆分:又稱流程分解結構(PBS,process breakdown structure),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時間先後,依序排出任務。像是「軟體開發」專案,必須先「蒐集需求」,再進行「系統分析和設計」,之後才能「撰寫程式」「測試上線」。

工作分解沒有規定一定要拆成幾層或幾項,《學會專案管理的 12 堂課》提醒,原則上愈細緻,愈不會有誤解,但展開本身也要花時間,專案經理須從中權衡。《SCRUM 敏捷產品管理》指出,分解完項目,最好與團隊成員討論,確認工作量可行。

需求明確的專案,細分項目後再加總時間

至於時程估算,《學會專案管理的 12 堂課》建議 2 種方式,一是由上而下估算(top-down estimating):如果公司曾做過類似專案,就可以根據它來推估時程。假設業界標準是一個人工作一個月(人月)能開發 16 個功能點,今天接到一軟體開發專案,根據過去的資料大約有 1600 功能點。專案時程就是 100(1600 / 16)人月,如果公司願意投入 5 位工程師,專案就能在 20 個月(100 / 5)完成。

之後,再根據 WBS 拆分的任務,估算每項任務的時間。比如「軟體開發專案(時間占比)」分為收集需求(15%)、系統設計(30%)、開發測試(50%)、安裝上線(5%),每項任務所需時間就很清楚,像是開發測試需要 10 個月。

由上而下估算,既快速又省成本,卻很粗略,由下而上估算(bottom-up estimating)優劣勢正好相反,估算精確,也比較花時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 WBS 細分工作之後,算每項工作要花多少時間,再加總。以「收集需求」為例,可以分成問卷設計、蒐集問卷、文書處理、分析結果、撰寫報告等步驟,耗時都是 0.5 人時,加總是 2.5 個月。

林憲哲提醒,以上方式,只適合需求固定,變化不大的專案,像是建立人資系統;如果需求不明,比如數位轉型,由於市場還沒有先例,就得用「用戶故事點數」估算時程,比如以 T 恤尺寸(XS、S、M、L、XL)為任務難度分級。

《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指出,由於需求不清楚,估算誤差很大,所以估算時程最好用相對大小,像是用「費氏數列(即1、1、2、3、5、8、13、21…)」估算點數,由於每一個數字都是前 2 個數字的加總,代表距離愈遠的案子愈困難。例如,要爬到 4 棟樓的頂樓,要花多少時間?由於不確定建築的高度、老舊程度,以及自己的體力,因此把第 1 棟的分數假設為 1,第 2 棟是 3(1+2),第 3 棟是 5(2+3),第 4 棟是 8(3+5),時間愈靠後,分數愈高,難度愈高。

4 面向評估待辦清單,避免任務無限累加

如果出現意料之外的任務該怎麼辦?台灣敏捷協會理事林裕丞建議,採用「待辦清單」來管理專案需求,清單愈上方的任務愈重要,要先做;新增需求如果離主要目標太遠,就會安排在清單下方,最後可能會發現不做也沒差。

《SCRUM 敏捷產品管理》指出,可以從 4 個面向:價值、不確定性與風險、可發布性,以及相依關係,來建立待辦清單。

價值:該任務是不是產品上市的必要項目?不包含該項目,是否仍能達成預期效益?例如,蘋果(Apple)第一代手機訴求:流暢介面、行動上網和行動音樂,一上市就廣受歡迎。但你知道,一代蘋果是不能複製貼上的嗎?你不知道,因為這個功能沒那麼重要,所以可以列在產品清單最底部,甚至完全捨棄。

不確定性與風險、可發布性:專案的風險愈高,失敗機率愈大。風險代表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源自知識不足。因此,不確定性愈高的專案,優先度愈高,因為愈早做,就能愈早獲得新知識。Google 的第一版新聞應用,開發團隊不確定該按照日期或地點篩選新聞,最後乾脆都不做,先測試再說,結果有 300 人要求日期篩選,只有 3 人要求增添地點,答案自己浮現。

相依關係:簡而言之,就是任務與任務之間互有關聯。《學會專案管理的 12 堂課》建議,排定優先順序時,要注意 3 種關係,分別是前後關係(FS,finish to start),像是「粉刷壁面」完才能「貼壁紙」;同時進行(SS,start to start),比如「吃早餐」和「看新聞」;同時完成(FF,finish to finish),例如「每周運動 3 天」和「進行網球訓練」。

延伸閱讀:專案管理工具推薦!善用「視覺化」溝通,跟客戶、團隊不再雞同鴨講

《SCRUM 敏捷產品管理》提醒,如果 2 個任務屬於先後或同時,可以考慮用不同方式分割。比如說,「身為使用者,我想寫文字訊息」和「身為使用者,我得寫 email。由於兩者都涉及文字處理,先處理哪一項,都能提升後一項的工作效率。不過,更好的方式是結合成「身為使用者,我想要輸入文字。」

總結來說,需求明確、固定,就套用 WBS,並由下往上計算時程;需求模糊、變動,就列出待辦清單,以用戶故事點數估算工作量。傳統專案管理和敏捷專案,並不是互斥的關係,清楚自己要什麼,它們就是互補的工具。

限制「正在進行的工作數量」,避免時程延宕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6

「口罩實名制」推手的業界觀察:無論採取敏捷或瀑布,好 PM 都要能同理客戶!

採訪.撰文 高士閔
2022-04-20

還記得 2020 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口罩被搶購一空嗎?為了確保每位民眾都有配額,衛福部推出「口罩實名制」。系統一上線,每分鐘近 2 萬人查詢,不到 12 小時,就賣出 150 萬片口罩。難以想像,這個系統是在一周內完成的,幕後功臣叫做「資拓宏宇」。

資拓宏宇的主要業務,包含應用系統的開發、整合和維運,客戶的產業多元,從利用健保卡申報所得稅(健保系統),到銀行分行臨櫃交易(端末系統)等。資拓宏宇副總經理毛曉夫表示,要跨產業,如期、如質完成任務,關鍵就在專案經理(PM,project manager),「PM 對了,專案就差不多(順利)了。」

延伸閱讀:這才叫超前部署!健保署默默做的 2 件事,讓「健保卡」變成防疫的關鍵

像專案經理李韋霆是資工背景,半個氣象專有名詞都不懂,花了 7 年才成為一名「氣象」領域的 PM,從 200 萬預算的案子,做到今年的 1 億預算。去年他參與「海氣象災防環境作業系統」專案,獲得國際專案管理協會台灣分會(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2021 年十大傑出專案經理獎」。

台灣海象災防服務平台,綜合國內外海氣象資料加以應用,假設戰機落海,會搭配海流模式,計算飄移位置,或是海難漂流,溢油的擴散範圍等。「產業知識是最困難的,剛踏進去要付很多學費。」不只是專案經理,還要專業人士做需求訪談、分析,否則客戶的專業術語你聽不懂。而且這些系統每年都要擴充、重建,所以都要回到專案本身。

敏捷或瀑布不是重點,換位思考專案才跑得順

李韋霆認為,「同理心」是 PM 很重要的特質,懂得「換位思考」,才能順暢客戶與專案團隊的合作。像政府機關中央氣象局已經習慣瀑布式專案的做法,刻意導入敏捷反而可能會拖慢進度,要逐步配合團隊特性和屬性調適。像是站立會議(敏捷開發流程的每日會議),一開始覺得每天一次很辛苦,我們就每 2、3 天做一次,「專案性質不見得 0 或 1,原則上是瀑布中有敏捷在裡面。」

對內也是一樣,像氣象團隊可能同時跑 10~20 個專案,webteam(網頁技術組)會有很多跨專案執行,行程撞期就可能導致拖延。後來,就導入看板法(Kanban),讓 PM 可以一眼看出網頁建置組正在做什麼任務,避免不同專案打架。

人員異動、客戶需求不明,是 2 大 PM 殺手

PM 大多是從工程師、系統分析師上來,從小專案做起,然後考 PMP 專案管理認證,考過還要回到實務和經驗。PM 要承上啟下,去跟客戶溝通需求,帶回來給團隊,也要擋下不合理需求,否則專案會延遲,成本會超支;也不能一直說不,客戶不高興,溝通更困難,拿捏中,管理能力要強,EQ 也要好。

寶貴的專案管理人才,也可能在高壓、高強度的工作中「陣亡」。像內部人員異動,也就是專案做到一半,同事請假或離職,就是「PM 殺手」,所以一定要有備案,如果沒有備案,PM 自己下來做,就會蠟燭兩頭燒。李韋霆就遇過專案中,技術經理去生產的狀況。好在團隊預備了背景相似的工程師,該技術經理也願意電話支援,最後才有驚無險。

常見的情況是客戶需求「只有一句話」,比如「跟某一機關介接」,根據客戶和該機關期望的落差、資訊的充足,預算支出可能從 10 萬變成 100 萬。PM 必須懂得釐清、收斂需求,避免期望落差。

不過,客戶也是 PM 養成的助力。資拓宏宇有許多 30 年以上的顧客,像是氣象局就是從民國 72 年開始合作。一來客戶會督促 PM 進步,不能照搬同一套「壓箱寶」;就算最初生疏犯錯,未來也有機會親自彌補,降低陣亡的機率,對公司也是利多。

延伸閱讀:這 5 種角色都叫 PM!專案經理、產品經理,差在哪?

毛曉夫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所碩士。現為資拓宏宇政府暨財金事業部副總經理,曾任「內政部新一代戶役政系統再造」、「國泰人壽核心系統優化」、「中華電信資料倉儲導入」等專案主持人。

李韋霆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現為資拓宏宇專案經理。負責「109 年度海氣象災防環境服務作業系統建置」專案,獲得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頒發「2021 年十大傑出專案經理獎」。

繼續閱讀 專案管理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7

駭客風暴帶來的教訓:北富銀善用瀑布式管理與敏捷導入,高效開發智能資安系統

採訪.撰文 盧廷羲
2022-04-20

第一銀行在 2016 年發生 ATM 盜領案件,駭客滲透銀行內網,使 41 台 ATM,自動吐鈔 8000 多萬元,促使各家銀行積極加強資安系統。在駭客的攻擊模式中,最常見的手法之一是,運用特權帳號(具有變更或管理系統的高權限帳號)發動攻擊。因此,台北富邦銀行 2021 年推出「智能防駭特權治理系統」,主動偵測幽靈帳號,防止駭客使用特權帳號。

延伸閱讀:新光三越、台泥都看重的新職位!CISO 是什麼?跟 CIO 有何不同?

台北富邦銀行資訊長蕭明輝指出,以往銀行的資安系統著重在「圍堵」,也就是駭客發動攻擊時再因應,但往往跟不上駭客速度,造成損失。新系統採用「預警」機制,系統每天都會把全行即時的特權帳號,主動與列管帳號比對,揪出幽靈帳號。這項系統,獲得《哈佛商業評論》卓越營運轉型楷模獎、2021 專案管理大獎(PTGA)的標竿專案獎等 9 大獎項,並通過經濟部智產局的發明專利。

帳號治理系統導入全銀行,專案範疇涉及 500 名人員

過去,北富銀的特權帳號管理採人工處理,高管需要時,向資安人員申請後,取得帳密,但這樣的作業方式,一次就要 40 分鐘左右,相當耗時。現行的「智能防駭特權治理系統」則交由系統自動化處理,只要 5 分鐘就能交付帳密。

這個歷時 3 年的專案,難度在於,總共須涉及 500 多位 IT 人員一起參與。資訊服務營管部資深協理林世哲說,北富銀全行的資訊系統營運環境主機的特權帳號有 6000 多個,牽涉到 2000 多台伺服器上的多種作業系統、資料庫系統,以及應用系統。

各部門的 IT 人員,要把這套系統整合進各個伺服器上,確保軟體可以跑得順暢、沒有錯誤(bug)。「好比 Windows 系統,就有 11、10,甚至還有更古老的版本,就得確保新的系統可以套用在這些版本中。」林世哲說。

如何管理規模如此大、範圍如此廣的專案?北富銀採取混合式(hybrid)管理,依照專案需求選用瀑布式(waterfall)或敏捷式(agile)專案流程。

北富銀在 2006 年執行組織改造,成立專案管理專責單位,制定專案管理 SOP,並設立計畫管理辦公室,業務主管、資訊主管,組成業務決策小組及架構決策小組,監控計畫及專案執行是否符合目標。過程中,他們也會討論,哪邊要使用瀑布式、哪部分使用敏捷式專案管理。

將大專案拆分成小任務,評估用瀑布式或敏捷式管理

「通常涉及到客戶體驗,我們會採用敏捷式的執行方法。」蕭明輝說,在智能防駭系統的「警示」部分,就採用敏捷專案管理及開發,因應需求、滾動式調整防駭功能。

另一方面,蕭明輝說,瀑布式講求需求、設計、開發、測試、維運,每個階段絕對不能出錯,驗證完,才執行下一步,整體時間相對長。例如,防駭特權治理系統開發完成後,必須配合 IT 人員,依計畫時程進行,把防駭特權治理系統套用在各伺服器上。

對銀行來說,瀑布式的價值在於,「我們沒有容錯空間,你網銀當掉 5 分鐘,就不得了了。」

蕭明輝指出,使用瀑布式流程,專案初期,就明確定義範疇、時程、成本、資源與辨識風險。好處在於,每個成員都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且容易估算專案成本和進度。

「專案管理的方法,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蕭明輝總結,往後他們會繼續因應市場快速變化、消費者需求持續演化,整合瀑布式、敏捷式的專案管理,創造優勢。

延伸閱讀:想讓組織變敏捷,導入 Scrum 工作法只是開始!人資還該做的 2 件事

蕭明輝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曾任台北富邦銀行資訊服務總處副總處長、法金資訊部主管、系統開發一部主管、作業管理部主管。現為北富銀資訊長。

繼續閱讀 專案管理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8

街口電支的成長經驗:IT 團隊如何活用專案管理技術、撐過業務爆量期的陣痛?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2-04-20

拿出手機掃碼付款,逐漸成為民眾的日常,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統計,目前台灣共有 9 家專門經營電子支付的機構。其中,街口電子支付(下稱街口)穩坐龍頭,使用者占電支總用戶的 3 成,達 540 萬人;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突破 30 億,近市場總額 4 成。

然而,時間回到 2020 年 4 月,當時街口用戶在半年內從百萬成長至 238 萬,對於銀行串接、繳費等業務需求暴增,工程師的工作量等於翻倍。

延伸閱讀:行動支付累計金額逼近 3000 億,LINE Pay、街口兩大支付龍頭下個階段的觀察?

舊問題還沒完、新需求又來?別忽略「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這正是研發技術部技術長林世鵬上任的情景:工程團隊士氣低迷,「重災區」團隊一個星期就有 30~40 件小問題待解決,根本沒時間開發新需求。「原本的事情做不完、維運問題太多、新需求又來,一直陷入這種惡性循環,大家工作開心不起來。」

林世鵬表示,對技術部門來說,維運問題是「緊急又重要的事」,如果這個問題太多的話,代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做不好,「以一個運作良好的技術團隊來說,不應該有緊急又重要的事。」

上任第一件事,是把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列出來,比如解決帳目誤差、降低交易失敗次數。接著,把問題依照改善成本和效益大小排序,從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著手,「隨著這個清單變短,可以感受維運時間變少,我們就有辦法交出更有品質的成果。」

同時,林世鵬也調整專案執行方式與心態,「敏捷這個取名,會讓人覺得用了就會變快,」實則不然。街口成立於 2015 年,工程師年紀都偏小且熟悉「敏捷」(agile)的概念,但效率還是不好。

他認為,敏捷宣言裡的「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畫」「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等句子裡涉及 2 種價值觀,例如「回應變化」和「遵循計畫」,應該視為光譜的兩端,而非兩立,「它是一種指引,讓我們考量外在條件限制,在光譜中找到最佳位置,讓團隊效能最大化。」

舉例來說,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開發一個服務或平台最好的狀況是,他可以根據場景設計服務。以發放街口券(商家透過街口平台發放的優惠券)為例,如果在開發前,工程師能知道這些券的發放方式、使用情境,就可以針對活動做規畫,「但如果事情那麼美好的話,就是所謂的『遵循計畫』。」

延伸閱讀:逼 2 成員工換團隊!高營收部門卻要精簡人事,貝佐斯在想什麼?

技術專案經理盤點資源,以最精簡的人力完成專案

林世鵬指出,曾有一段時間公司讓產品經理(PM,product manager)坐在工程師旁,針對現況不斷調整,但這樣開發出來的系統,只會針對某個功能或某個店家優化,無法符合其他需求。目前折衷的做法是,在專案啟動前期,讓 PM 跟工程師說明專案的背景、訴求,以及最終要達成的目標,大家一起想解法,「不要認為我在回應變化,而是後退一步,觀察會有哪些變化,做出可以適應變化的系統。」

去年雙 11,PM 說明了為什麼要做積分系統、滿額贈等活動。接著,技術專案經理(TPM,technical project manager)再根據需求,看系統裡有哪些平台已經有這樣的能力、哪些功能未來可以重複使用,透過需求端、執行端來回討論,用最精簡的方式完成專案,「去年雙 11 的頁面,其實是我們內部系統兜出來的,而且只用了一個工程師。」

一開始員工會排斥這樣的溝通,質疑「為什麼不找教練」「還要自己搞懂各種流程」,但執行一陣子後,大家都感受到效率提升。從團隊的產品待辦清單(backlog)來看,街口 2021 年完成的需求量是 2019 年的 10 倍,但工程師人數僅增加 3 倍。

林世鵬

1983 年生,台大資訊工程碩士。曾任 HTC 數據架構資深工程師及阿里巴巴技術專家,負責阿里國際業務系統穩定性。2020 年加入街口電子支付,擔任研發技術部技術長。

繼續閱讀 專案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