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寫考「縫隙的聯想」,高中教師建議開低走高、爬升轉折,補教解題團隊想到「六尺巷」、蘇打綠歌詞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學測國寫考「縫隙的聯想」,高中教師建議開低走高、爬升轉折,補教解題團隊想到「六尺巷」、蘇打綠歌詞

學測國寫考「縫隙的聯想」,高中教師建議開低走高、爬升轉折,補教解題團隊想到「六尺巷」、蘇打綠歌詞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21日第2天試程落幕,全國教 師會解題團隊分析國文寫作測驗試題「縫隙的聯想」 指出,今年題目不像傳統情意題,比較偏向說明,重 視個人思辨與體悟。(全教會提供)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傳真 113年1月21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國教師會解題團隊指出,〈縫隙的聯想〉與近兩年學測寫作試題〈當我打開課本〉、〈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相近,都是個人生活經驗或見聞的抒發。比較特別的是,全教會分析,今年國寫試題不像傳統的情意題,比較偏向說明,重視個人的思辨與體悟。考生如果能運用合適的名言佳句,有利於增加文章的力度。

(中央社)學測21日第3節考國寫,試題取材貼近生活,包括使用在人身上的「標籤概念」可能產生的正負面作用;另外,還考〈縫隙的聯想〉,而考生如何定義人生的縫隙,將決定全文走向。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21日舉行第2天考試,第3節考國語文寫作測驗(國寫),國寫第1大題提到「標籤」有時會使用在人的身上,形成刻板印象,例如「草莓族」,但有時也會被賦予正向的標籤,要考生說明「標籤」概念使用在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並說明對標籤現象的看法。

704x753_wmkn_976114300083_0
(圖取自大考中心網頁www.ceec.edu.tw)

第2大題改寫自韓國的著作《樹木教我的人生課》,提到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需要縫隙,並以〈縫隙的聯想〉為題,要考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自己的感思與體悟。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邀請入闈的高中教師協助審題,審題教師透過書面資料指出,國寫取材貼近生活和社會脈動,第1大題聚焦在標籤現象,要考生根據兩篇觀點互異的文本,精要並陳標籤概念使用在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測驗歸納訊息與統整比較能力,並要考生說明自己的看法,評量觀察與思辨的能力,考生可舉適當事例加以發揮。

審題教師提到,考生在作答〈縫隙的聯想〉時,如何定義人生的縫隙,將決定全文走向,人生的縫隙可以是空間或時間,也可以是人際關係、生活安排、生命情懷的選擇,人生的縫隙可以是主動創造,也可以是被動面對,還可能象徵短暫留白或喘息空間,題目深具啟發性。

學測國寫考縫隙聯想,教師建議開低走高、爬升轉折

(中央社)學測21日第3節考國寫,考「標籤」現象和〈縫隙的聯想〉。高中教師建議書寫〈縫隙的聯想〉時,可採開低走高結構,從缺乏到轉為希望的情境,並鋪陳爬升的轉折等心路歷程,才能拿高分。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21日舉行第2天考試,第3節考國語文寫作測驗(國寫),教育部邀請台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群協助分析試題。

國寫第1大題提到「標籤」有時會使用在人的身上,形成刻板印象,例如草莓族,但有時也會被賦予正向的標籤,要考生說明「標籤」概念使用在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並說明對標籤現象的看法。

第2大題改寫自韓國樹木醫師禹鐘榮的著作《樹木教我的人生課》,提到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並以〈縫隙的聯想〉為題,要考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自己的感思與體悟。

713x633_wmkn_014831333327_0
(圖取自大考中心網頁www.ceec.edu.tw)

復興高中教師鄭慧敏表示,今年國寫第1大題以「標籤」現象為主題,連結社會現象,評量考生解讀資訊和表達看法的能力,並連結個人經驗,反思自己是否曾因正向標籤對他人產生期望,或因刻板印象將人簡單粗暴的分類。

鄭慧敏表示,第2大題要考生思索人生縫隙的意義,引用篇章是觸發寫作靈感的重要線索,考生可依照選文提示的線索作答,並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讓評分老師能同情共感。

建國中學教師盧宜安說明,「標籤」現象結合生活情境和社會議題,考生除了歸納出標籤的正面和負面作用,更應結合自身經歷,書寫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經驗,最後再提出省思,如何讓標籤現象往好的方向發展,才能發揮題目的深層意涵。

中山女高教師黃月銀提到,〈縫隙的聯想〉指向如何走向健康的社會、國家和未來,可連結到大選後,台灣值得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考生在書寫時可結合個人經驗,要得高分必須有更深層次的體悟,可採開低走高結構,從缺乏到轉為希望的情境,並鋪陳爬升的轉折等心境。

學測國寫縫隙的聯想,解題老師想到蘇打綠、六尺巷

(中央社)113學年度學測國文寫作測驗〈縫隙的聯想〉,解題老師聯想到蘇打綠的歌詞,以及康熙年間「六尺巷」的故事。並認為從小補習到大的學生一定很有感,可思考生命不要那麼滿。

學測國寫第2大題改寫自韓國的著作《樹木教我的人生課》,提到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需要縫隙,並以〈縫隙的聯想〉為題,要考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自己的感思與體悟。

得勝者文教解題團隊、國文教師林明進表示,〈縫隙的聯想〉可以是自我思索,也可以拉到更大層次的社會共生、共存。

林明進以著名的「六尺巷」故事為例,清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家人,與鄰居發生衝突,不遠千里寫信到京城,要讓張英出面撐腰。張英見到後回詩一首:「千里送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林明進指出,張家人之後主動把願牆後退3尺,鄰居見狀也退讓3尺,使兩家之間出現「六尺巷」,傳為鄉里美談。這樣的故事,很適合在今年的作文作延伸,畢竟縫隙可以是人與人之間,最美麗的距離。

113學測  補教師分析國文寫作試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113學年度學測21日第2天下午最後一科考國文寫作, 補教業者解題團隊成員、國文老師林明進認為,今年主題〈縫隙的聯想〉可以是自我思索,也可以拉到更大層次的社會共生、共存。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攝 113年1月21日

國文教師陳怡樺表示,現代學生每天補學科、補才藝,從小補到大,時間都被壓的滿滿的,看到這個題目應該非常有感觸。相信這題要深、要淺都可以,對多數學生來說,應該不難發揮。

陳怡樺提到蘇打綠的歌曲〈近未來〉,裡頭就有這麼一句:「就像沒有路的森林衝破了天,終於了解,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照得進來。」人生多留一些縫隙,並不是浪費時間,也不是不積極進取,而是留下更多成長的可能。

全國教師會解題團隊指出,〈縫隙的聯想〉與近兩年學測寫作試題〈當我打開課本〉、〈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相近,都是個人生活經驗或見聞的抒發。

比較特別的是,全教會分析,今年國寫試題不像傳統的情意題,比較偏向說明,重視個人的思辨與體悟。考生如果能運用合適的名言佳句,有利於增加文章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