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們的情緒在一起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4,528

跟孩子們的情緒在一起

我們常會聽到有人說:「哭什麼哭」或「別再氣了」,勸誡否認情緒。但是讓「理性」管控情緒,真的可能嗎?

然而,掌管情緒的路徑,一個較為自動化,能迅速激發生理及身體反應,另一個則是將訊號傳送至大腦,分析判斷後再產生反應。當外在刺激發生後,通常兩條路徑會同時啟動,第一條生理反應路徑的速度往往較第二條大腦分析判斷路徑快速,因此,當「理性」才要開始運作時,身體往往已經出現相對應的情緒反應,以致情緒經常主導著人們的思考與判斷,讓大家想避而遠之。

情緒令人困擾,最好不要有?

情緒反應的程度常會隨時間緩解,刻意壓抑或否認,情緒反而難以自然退去,甚至可能演變為憂鬱或攻擊傾向。既然「不去想」並不會沒事,就有一種說法:運用「理性」來管理感性的情緒。

其實情緒感受沒有對錯,甚而有時不愉快的感受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到關乎自身福祉的事情上,進而促進適當的行動,例如在適度的焦慮下,人們能激發較高的學習表現。所以,情緒扮演了維繫生存、提醒/覺察、增進人際關係與增加表現的功能。

兒童、青少年常有的情緒經驗

兒童、青少年發展歷程受到學校與家庭的影響很大。在學校,除了負有學習的任務,還有與同儕相處的課題。少子化使孩子缺乏近齡孩子的相處經驗,延後了學習人際互動技巧。也可能在與同儕相處時,因不受歡迎而覺得難過,因受到威嚇、霸凌而感到害怕,或認為師長處理同學之間的衝突不公而感到生氣與委屈等。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在家中,兒童、青少年可能認為父母親偏心、差別對待而感到生氣,或面對父母親離異,預期可能將被拋棄而不安,認為父母離異與自己有關而自責。

情緒當下:「在一起」、「理解」與「接納」

對兒童與青少年來說,成人「怎麼做」遠比「說什麼」來得更有影響力。當他們看起來顯得很有情緒或正處在某些情緒時,首先最重要的是傳達出跟他們「在一起」的態度,開放、好奇、自然地關心他們的感受或想法,不馬上給評價與意見,而是「你現在正感到……嗎?」或「我知道你感到……,沒關係!」或「發生這樣的事,會這個感受是正常的」。這樣的回應會有助於他們開放,且安心地認識、探索自己的情緒。

除了透過言語表達,適切的肢體接觸,也能傳達關懷。

其次,可以透過具象的方式,傳達對他們情緒的「理解」,其中包括對情緒訊息的接受及表達,例如:運用「感受溫度計」的概念,溫度計的最下方代表心情最糟,最上方代表最安適,或是問:「這樣的心情像是幾級暴風雨?數字愈大代表愈強烈」。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在接收到他們的情緒訊息後,再將所瞭解到的向他們表達,一方面可以確認是否真實瞭解他們的狀態,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因此感受到被理解。

在關心、瞭解他們情緒感受的同時,「接納」的態度甚為重要,包括接納他們面對情緒的方式及速度。因為周圍成人接納孩子的感受,也會影響孩子們更能接納自己的感受。

情緒過後:允許情緒、探索同理與發展應對方式

在兒童青少年歷經較強情緒經驗之後,持續鼓勵他「跟感受在一起」,仍舊是重要的!感受沒有好壞之別,愈能開放認識自己的情緒,不急於馬上改變,愈有機會發展出穩定面對情緒的彈性。

再來,就是釐清情緒從哪裡來,並傳達同理反應。

探索情緒的緣由,或因什麼需求未滿足而產生情緒。同理反應可透過先陳述「事實」,再談「影響」,最後講「感受」。如:「某某人剛才用東西打你(事實),你很痛(影響),於是很生氣地(感受)打回去!」傳達同理,也有助於示範「表達感受」。

最後,可以視個別狀況,尋找過去面對類似情緒的有效經驗,不僅容易再度被運用,無形中也能增加自信。

若有擴展其他可行的應對方式,則可引導他想想更多選擇,如:某某人剛才用東西打你,你很痛,在那時候,你最要好的朋友(或你很喜歡的表哥)可能會告訴你怎麼做?必要時可直接提供不同的做法,但若能再透過角色扮演練習新方法,較能增加有效運用新方法的可能性。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在情緒這個領域,要學習的不只是孩子,成人本身如何調整也是極大的課題。不論你目前處在哪個生命階段,當愈來愈能容許、接納自己的情緒反應,好奇並認識情緒的緣由,除了能減少受情緒所苦,也更能面對他人的情緒反應。

<本文由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雅婷口述,旭立文教基金會行銷專員鄭竹霞文字整理>

<本文刊登於旭立文教基金會,授權康健雜誌使用。>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旭立文教基金會

透過個別諮商、國內外成長團體及專業訓練工作坊,探索生命更多可能性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